為了捲過對手,這類生物直接修改自己的基因順序;中國臺灣發現丹尼索瓦人化石|環球科學要聞

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古生物學·
中國臺灣發現丹尼索瓦人化石
“澎湖1號”的下頜骨 圖片來源:《科學》論文
丹尼索瓦人是尼安德特人和直立人的近親,生活在大約40萬年至3萬年前。之前僅在西伯利亞和青藏高原的寒冷高海拔地區發現丹尼索瓦人化石。據4月10日發表於《科學》Science)的一項新研究,一個國際性的研究團隊對一個發現於中國臺灣,名為“澎湖1號”的下頜骨中的古代蛋白質進行分析後,證實這塊下頜骨屬於丹尼索瓦人。這表明丹尼索瓦人曾生活在潮溼的低地熱帶地區
繼2008年在西伯利亞的丹尼索瓦洞穴發現了首批丹尼索瓦人的遺骸後,2019年,科學家又在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的白石崖岩溶洞穴中,發現了更多丹尼索瓦人化石。不過2022年研究人員宣佈在寮國的洞穴Tam Ngu Hao Cave發現了一顆類似丹尼索瓦人的牙齒,這項發現暗示丹尼索瓦人的分佈範圍可能更廣。“澎湖1號”由Kun-Yu Tsai 於2008年在臺南市淘古董時發現。2015年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篇論文首次發表了關於“澎湖1號”下頜骨的描述,指出該化石的某些特徵與丹尼索瓦人的解剖學結構相似。隨後,研究人員在下頜骨上面鑽了一個淺孔,從骨粉中收集了蛋白質,並分析了這些古代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發現其中的一個關鍵序列與此前發現的丹尼索瓦人化石中的蛋白質特徵相匹配,但與任何已知的尼安德特人或現代人類的蛋白質特徵都不匹配。對“澎湖1號”臼齒的進一步分析顯示,其牙釉蛋白是由Y染色體上的基因編碼的。這一發現表明,這塊下頜骨屬於一名男性丹尼索瓦人。然而確定“澎湖1號”個體的生存年代頗具挑戰。由於該化石是在古董市場發現,科學家沒有沉積物線索。此外,使用放射性碳素和鈾系法進行年代測定均失敗。研究人員根據澎湖水道高於水面的古代海平面模型,粗略和推測出該下頜骨的主人生活的年代範圍:從數萬年到近20萬年不等。(《科學》新聞)‍‍‍‍‍‍
· 月球探測 ·
中國將於2028年利用月球泥土在月球上3D列印磚塊
圖片來源:Pixabay
據新華社4月1日訊息,“九天攬月——中國探月工程20年”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啟幕,月球正、背面樣品全球首次同時展出,引發公眾關注。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在現場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國在月球探測方面還將發射嫦娥七號、嫦娥八號探測器:嫦娥七號預計在 2026 年前後發射,將對月球南極環境和水冰資源進行勘察探測;嫦娥八號預計在 2028 年前後發射,將開展月面科學試驗和資源就地利用技術驗證
據央視軍事4月5日訊息,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最新透露,現在已經研製了世界上第一臺月壤打磚的機器,把太陽能聚集起來後,透過光纖一定的距離傳輸到月壤上去,月壤就可在強光照的情況下,產生1400~1500攝氏度的高溫,高溫使月壤融化。融化後的月壤用3D列印可以打印出不同規格的磚,這樣在月球上蓋房子就不需要從地球上帶水、配料去。吳偉仁表示,嫦娥八號計劃在月球南極區域著陸,除了要在月球上建立通訊系統和能源系統,最重要的是要驗證在月球上就地取材。(新華社、央視軍事
· 微生物學·
為了捲過對手,細菌直接修改自己的基因順序
細菌的基因在染色體上是隨機分佈的嗎?大多數研究人員都持有這種觀點。當細菌在複製遺傳物質準備分裂時,會從染色體上的特定起始點oriC開始,沿著染色體雙向進行復制,並在名為ter的位點結束。研究顯示,靠近複製起點的基因的複製數,要比遠離複製起點的基因的複製數多,因此靠近複製起點的基因更可能被更頻繁讀取。在細菌生長中很少用到的基因,通常位於染色體另一端,一般在生長過程後期才會被複制。4月10日,在一項發表於《科學》Science)的研究中,德國海因裡希·海涅大學和瑞士林雪平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菌65.8%的基因都表現出了特定的位置偏向,這些偏向在細菌生長速率較高時會更明顯。
研究人員利用生物資訊學和數學方法分析了90多種細菌中4400多個基因家族的位置,發現大約2/3的基因家族存在位置偏向。自然選擇會驅使基因向複製的起點或終點移動,這種選擇性在快速生長的物種中最強。考慮到那些基因位置處於最優、快速生長的細菌具有演化優勢,研究人員認為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定位必然是演化壓力造成的。這也為細菌演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解釋:正確的基因定位會使得細菌比競爭對手更具優勢。(Heinrich-Heine University)
· 物理學·
迄今最精確的中微子質量上限為0.45eV
中微子是一種電中性的輕子,存在三種不同的型別,且在傳播過程中會發生振盪,即轉變為其他型別的中微子。過去,人們曾認為中微子質量為零,但中微子振盪的現象表明其具有極小的質量,但其確切質量一直是粒子物理學的一大謎團。近日,致力於精確測量中微子質量的德國卡爾斯魯厄國際氚中微子實驗(KATRIN)團隊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報告了最新實驗結果,KATRIN再次重新整理了中微子的質量上限:0.45電子伏特(eV)。
KATRIN實驗透過分析氚的β衰變來推算中微子質量。該過程中,中子會衰變成質子,同時發射一個電子和一個反電子中微子,透過測量電子和反電子中微子間衰變總能量的分佈,就能推算出中微子的質量。在2019年到2021年間的259天內,KATRIN團隊測量了約3600萬個電子的能量,確定了中微子最精確的質量上限為0.45ev,置信度為90%,比之前的上限提高了兩倍。KATRIN計劃在完成1000天資料收集後,於2025年結束測量,屆時將有望獲得更高精度的中微子質量,或接近理論值0.3eV。(AAAS)
· 環境·
全球塑膠中僅不到10%產自回收材料
圖片來源:Pixabay
塑膠產量從1950年的每年200萬噸增加到2022年的每年4億噸,預計到2050年將達到8億噸。因此,塑膠汙染是一個急迫且日漸增長的全球問題,對環境、經濟和公共衛生構成重大挑戰。但當前對全球塑膠產業的全面分析很少。根據《通訊-地球與環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2022年全球僅9.5%的塑膠材料生產自回收材料。這一發現來自對全球塑膠行業的一項全面分析,研究還揭示出焚燒處理的塑膠數量大幅增加,以及全球塑膠使用的巨大地區差異。
作者利用來自國家統計、行業報告和國際資料庫的資料,對2022 年的全球塑膠行業進行分析,提供了全球和地區塑膠生產、使用和棄置的詳細綜述。他們分析的資料凸顯出全球塑膠供應鏈的主要趨勢。在當年產生的4億噸塑膠中,只有不到3800萬噸(9.5%)產自回收塑膠。剩下的3.62億噸中,98%產自化石燃料,主要是煤和石油。全年約有2.68億噸塑膠被棄置,其中僅27.9%被送去分類和潛在地回收,而36.2%被直接填埋,22.2%被直接焚燒。此外,在分類的塑膠中僅一半得到了真正回收,41%的分類後塑膠被焚燒,8.4%被填埋。不過,和1950到2015年間全球塑膠垃圾填埋量預計佔79%相比,2022年全球塑膠廢物被填埋的百分比(40%)已大為下降。美國的人均塑膠消費量最高,平均每人每年消費216公斤塑膠;而中國消費的總量最高——每年消費8000萬噸。作者表示,這項研究為未來制定政策法規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撰寫:馬一瑗、不周、clefable
編輯:不周
封面來源:pixaba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