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財報出爐後,"格力掉隊"的聲音又開始甚囂塵上。
去年,格力營收同比下滑7.31%,近四年首次出現營收下滑的局面。橫向對比“御三家”,美的營收是格力兩倍以上,海爾也比格力高出近千億元,而二者都保持著正增長。格力的差距愈發明顯。
資本市場的態度更殘酷,格力市盈率大幅落後於美的和海爾。事實上,格力的利潤規模和美的相當,都是“300億元+”級別,但美的市值,卻超過格力的兩倍。這意味著,投資者用真金白銀投票,表達了對格力的態度。
而董明珠在股東大會上的爭議言論,更是將格力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她關於電動汽車安全的表述,被自家黑歷史“打臉”;“絕不用一個海歸派”的言論更是掀起軒然大波,遭到多方批評。
董明珠的爭議言論背後,折射出格力目前的掉隊困境,除了大環境和行業因素,可能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格力掉隊
去年,格力實現營收1900.38 億元,同比下滑7.31%。這是近四年來首次營收出現下滑,上一次還是在新冠剛出現時的2020年。
此外,從格力電器去年各季度營收表現來看,除第一季度收入同比錄得2.53%的增長外,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收入均同比下滑,下滑幅度分別為0.63%、15.87%、13.38%。
分業務看,佔總營收比重78.54%的消費電器板塊2024年營收為1485.6億元,同比下滑4.29%;工業製品及綠色能源收入172.46億元,同比增加0.8%;智慧裝備收入4.24億元,同比減少36.68%;“其他主營”收入34.85億元,同比增長122.29%;“其他業務”收入194.48億元,同比減少33.88%。
可以看到,“消費電器”和“其他業務”收入下滑是導致格力電器總營收下滑的主要原因。對於“消費電器”業務,格力電器沒有解釋為何營收下降,只是表示“在以舊換新及財政補貼政策的帶動下,四季度白電內銷出貨量環比顯著提升。
橫向對比來看,格力的營收規模在御三家(格力、美的、海爾)中明顯掉隊。美的營收超過4000億元,是格力的兩倍以上;海爾營收也比格力高近千億元。此外,美的和海爾,在營收規模如此龐大的基礎上,依然實現了正增長。

為啥格力會這樣?資深分析師丁少將總結了幾點:大環境上,大家手頭都不寬裕,消費熱情不高。公司內部呢,多元化戰略還沒見到明顯成效,空調主業又被美的、小米等對手步步緊逼。而且渠道改革正處在投入期,還沒辦法給銷售帶來明顯助力,幾重壓力之下,營收下滑也就不奇怪了。
不過,格力也不是沒有亮點——利潤率相當亮眼。2024年歸母淨利潤321.85億元,和美的不相上下,比海爾高出一大截。要知道,海爾和美的營收規模遠遠龐大過格力。從淨利率來看,格力17%,美的9.47%,海爾6.55%,格力直接斷層領先。
為啥會這樣?一方面,格力在降本上下足了功夫。總成本為1548.68億元,同比下降9.31%,雖然格力營收下滑,但其營業總成本下滑得更多。銷售費用更是直接砍掉43%,從171.3億元降到97.53億元。這背後,既有數字化變革帶來的精準營銷,節省了渠道成本,也有格力主動砍掉低效營銷投入的決心。
更關鍵的,是戰略選擇的差異。
美的和海爾已經把業務拓展到機器人、汽車等領域,堪稱科技巨頭;而格力實際上還是高度依賴空調業務。2024年中報顯示,空調收入佔比接近八成,和海爾21.4%的空調佔比形成鮮明對比。說白了,格力是守著成熟、利潤穩定的空調業務,對多元化相對保守。
不過,到底是像美的和海爾那樣,多元化但肯定要承受某些板塊短期虧損,還是格力這樣多元化相對保守,聚焦空調繼續賺錢好?其實也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但資本市場已經用真金白銀投了票。
截至4月28日,格力市盈率7.8倍,海爾12.5倍,美的14.6倍;市值上,美的5612億元,是格力2607億元的兩倍多;海爾市值2342億元,雖然歸母淨利潤只有格力一半多,但市值卻快趕上了。
如果說營收規模掉隊,還能用利潤率高解釋過去。那麼,市值和估值水平落後這麼多,就是市場普遍認為,格力在發展勢頭和未來潛力上,可能已經掉隊了。

醞釀人事鉅變
當“掉隊爭議”的質疑聲在上空盤旋時,格力電器正醞釀著一場鉅變。
4月22日晚間,格力電器公告稱,公司董事一致同意選舉董明珠擔任新一屆董事會董事長,任期與該屆董事會一致。當日下午,格力電器召開2025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包含董事會換屆選舉在內的四項議案均獲透過。股東大會結束後,新一屆董事會審議通過了選舉董事長和聘任經營管理人員等議案。
其中,有一個管理位置變動尤其引起市場關注——董明珠沒有繼續兼任總裁職務。
要知道,從2001年4月執掌格力總裁之位,董明珠這一干就是24年。在這四分之一個世紀裡,她帶領格力從區域品牌成長為全球知名的家電巨頭,創造了無數商業傳奇。如今,即將年滿71歲的她,雖然多次公開表示不急於“交棒”,但市場對格力接班人的猜測從未停止。
此次總裁職位的更迭,無疑讓外界對格力未來“交棒”的走向充滿遐想。
接過總裁“接力棒”的是48歲的張偉,這個名字或許對不少人來說有些陌生,但在格力內部,他早已是一位身經百戰的“老將”。1999年加入格力,從管路分廠、物資供應部,到外協外購質量管理部、企業管理部,張偉在多個核心部門歷練,還曾在格力集團擔任副總裁。2019年,他代表格力集團進入格力電器董事會,如今,正式掌舵總裁之位。
回顧格力的“接班人”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2017年,格力曾增設執行總裁職位,由被視為董明珠“左膀右臂”的黃輝擔任,當時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交接班的前兆。然而,四年後黃輝的突然離職,讓這場接班計劃戛然而止。此後,格力電器未再設執行總裁一職。
除了總裁的變動,格力新一屆董事會中的兩位“少壯派”——舒立志和鍾成堡同樣引人關注。
55歲的舒立志曾是國家審計署武漢特派辦處長,加入格力後從副總裁到進入董事會。鍾成堡更為年輕。他2008年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後加入格力電器,先後擔任過技術員、技術研究組組長、研究所所長、研究院院長等職位,目前是格力電器總工程師、總裁助理。
在4月22日的股東大會談到人才培養時,董明珠稱,公司不以年齡和資歷衡量人才的能力。“你哪怕今年90歲,要能幹我也可以用你。你今年20歲,優秀我可以用你。”她稱,關鍵在於思想、精神要保持年輕化。
無論是近年來首次營收下滑、陷入“掉隊爭議”的業績資料,還是人事上董明珠的半交棒訊號、少壯派崛起,可能都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格力電器不會平靜,甚至一場鉅變即將來臨。

爭議言論
在釋出“半交棒”猜想訊號同時,最近董明珠讓自己和格力都陷入了輿論的風暴眼。
4月22日格力電器臨時股東大會上,董明珠的兩句話,一句關於電動汽車安全,一句關於用人標準,迅速在網上炸開了鍋。
先說電動汽車安全那事兒。董明珠為了證明格力的實力,直接點名小米:“小米汽車燒死人你們看到了吧?但格力在北京“大1路”跑了十幾年,從沒有火災事故。這就是實力,這就是技術。”
這話一齣,不少人都等著看小米的反應,結果最先“打臉”董明珠的,是格力自己的黑歷史。
有媒體翻出2023年1月30日三亞消防的通報,當時集中停放等待法拍的“格力鈦”新能源客車起火,80輛車裡67輛被焚燬。網友們紛紛調侃:“沒在北京燒,但在海南燒了”。這場面,著實有些尷尬。
如果說電動汽車安全言論只是被吐槽,那董明珠“絕不用一個海歸派”的言論,直接引發了一場輿論地震。她給出的理由是“海歸派裡面有間諜,我不知道誰是、誰不是”,所以乾脆保守選擇在國內高校培養人才。這種給整個群體貼標籤的做法,瞬間點燃了輿論的火藥桶。
《新京報》直言這言論“背離常識”,和明星企業掌門人的格局不匹配;《經濟觀察報》則說董明珠的“間諜論”讓人害怕,還指出這是企業發展有困境和焦慮的表現。
知名媒體人胡錫進的評價更是一針見血,直接要求董明珠道歉。他說得很清楚,董明珠作為公眾人物,說話得謹慎,不能拿“快人快語”當擋箭牌。這言論不僅損害了海歸群體的聲譽,還可能違反《勞動法》裡的平等就業權,更是和國家的人才政策對著幹。
董明珠這番“海歸”言論爭議這麼大,背後反映的,其實是格力對科技的保守態度。
在如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海歸人才的價值越來越重要。智聯招聘的資料顯示,2024年海歸求職者裡,78%都有碩士以上學歷,而且大多集中在人工智慧、新能源這些戰略新興領域。這些人不僅有國際化的視野,還帶著先進的技術理念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給企業帶來全新的思維和技術。
看看華為就知道了。華為在歐洲建了16個研究所,透過吸納海歸人才,整合全球的技術資源。相比之下,格力在董明珠這種用人態度下,在跨境技術合作、國際標準制定這些方面,難免會落後一步,國際化的步伐也會被拖累。
再看各地的人才政策,深圳的“孔雀計劃”、上海的“浦江人才計劃”,都在拼命吸引海外人才。格力這麼一搞,在人才競爭裡很可能就處於下風,以後想吸引優秀的海歸人才,怕是難上加難。
其實,格力這幾年在研發上沒少砸錢。
2024年財報顯示,它有全球最大的空調研發中心,16個研究院、152個研究所、1411個實驗室,各種獎項拿到手軟,專利申請更是超過12萬件。但尷尬的是,除了空調,這些研發投入對業績的貢獻並不明顯,多元化轉型也沒看到什麼成果。
這就讓人不得不懷疑,格力在人才戰略上的保守,是不是正在慢慢拖後腿?
2024年財報出爐後,營收規模和資本市場上的掉隊,可能會導致這種對格力和董明珠的質疑聲音,越來越大。
參考資料:
時代財經《4年來首次營收下滑,格力電器仍“大方”分紅168億,3只基金一季度祭出減持》
財新《董明珠連任格力電器董事長不再兼任總裁》
藍字計劃《深扒董明珠口中的格力電車,不起火的真相水很深》
BT財經V《董明珠宣稱“絕不用海歸派”,格力研發實力究竟怎麼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