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廣州市域空間結構規劃圖

從“強化規劃引領高質量發展”到“以高水平規劃引領高質量發展”,廣州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升了規劃引領能級,為加快建成中心型世界城市的宏偉願景再蓄力。
“廣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有望近期取得國家批覆。”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廣州海洋局)局長鄧毛穎近日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表示,廣州透過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有望明確城市性質與核心功能,這是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的主攻方向,同時展望2049年的城市發展戰略,提出更高層次的發展定位。“我們將以堅持精緻規劃、精準保障、精心服務、精細設計、精進創新為抓手,著眼走前列、挑大樑、作貢獻,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廣州實踐貢獻規劃資源力量。”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廣州海洋局)局長鄧毛穎。
精緻規劃
最佳化空間格局增強對外影響力
南都: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眼建設中心型世界城市,強化面向2049的城市發展戰略引領,推動市級國土空間規劃獲批。接下來,廣州如何最佳化與城市地位和功能相匹配的空間格局,強化對外輻射影響力?
鄧毛穎:透過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謀劃,我們有望獲得國家支援確定廣州城市性質為廣東省省會,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核心功能為國際商貿中心,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綜合性門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這是新時代國家賦予廣州的重大戰略定位,是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的發展主攻方向。
展望新中國成立一百年即2049年的城市發展戰略,我們從國際、國家、區域、城市等多個維度審視廣州發展使命,提出中心型世界城市、引領型國家中心城市、開放型大灣區核心引擎、高能級省會的發展定位。
在市域層面,確立聚焦而均衡的城市空間和功能分工,以向南、向東融灣發展為總體方向。強化戰略聚焦、提質增效、網路佈局,順應城市空間發展脈絡,以創新功能軸引領城市空間資源配置,以人為本最佳化打造生活圈遊憩圈。聚焦“三脈、三軸、三核”構築城市發展格局,最佳化構建“一帶一軸三核四極”的多中心、組團式、網路化城市空間結構。
全面強化中心城區、東部中心、南沙新區三個城市核心。中心城區要抓住老城提質這個關鍵,加快高階功能集聚和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塑造品質提升、文化煥新的主城區;東部中心要挺起城市產業脊樑,推動重大產業平臺最佳化提升,加速形成現代產業體系核心集聚地;南沙新區要抓住開發開放機遇,立足港澳、協同灣區,以“精明增長、精緻城區、嶺南特色、田園風格、中國氣派”的現代化都市目標,成為中國式現代化濃縮的精華。
同時,加快培育國家知識中心城、北部增長極、獅子洋增長極、從化綠色發展示範區形成四個新增長極,帶動周邊鎮、村構建各具特色的城鎮圈,實現產城融合。
在區域層面,提升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的核心引擎和高能級省會城市的能級。壯大廣州都市圈,以“廊道+圈層+節點”發展模式推動都市圈協同發展,建設1小時同城一體化圈層、2小時協同發展圈層;引領黃金內灣發展帶建設,連結多條廣深港澳通道,推動灣口周邊城市環灣集聚、向灣發展,形成環灣城市和樞紐節點間高效聯動的發展格局,在番禺、南沙等區域率先開展服務設施的跨境共享和標準對接,建設粵港澳優質生活圈示範區。
同時,輻射帶動佛山、惠州、江門、肇慶、清遠等周邊城市,形成一批承接區域要素擴散,特色鮮明、設施完善、具有競爭力的節點,提升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發展質量;強化高能級省會城市集聚輻射能力,深化廣深雙城聯動,推動珠三角核心區做優做強,打造帶動全省高質量發展的主動力源,促進粵東、粵西與珠三角城市串珠成鏈,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帶動北部生態發展區融灣發展,提高全省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
廣州兼具國際門戶連結和中心服務帶動的作用,未來既要爭取能級持續提升,在世界城市網路中的地位從地域性向全球性轉變,又要強化能力綜合發展,從商業、交通優勢突出的門戶節點向貿易、創新、人才、基礎設施連線度等多要素綜合控制力凸顯的核心樞紐轉變。
廣州市域空間結構規劃圖。
精準保障
推進重點片區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
取得突破性成效
南都:近日,《廣州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2021-2035年)》《廣州市城中村改造專項規劃(2021-2035年)》(以下統稱《專項規劃》)獲市政府批覆同意,標誌著規劃統籌引領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邁上新臺階。今年如何加強規劃統籌引領,推動兩項工作取得實質性突破?
鄧毛穎:《專項規劃》提出至2035年,累計推進城市更新約300平方公里,含城中村改造155平方公里;近期至2025年,累計推進城市更新約130平方公里,含城中村改造70平方公里,優先推動涉及“十四五”規劃近期發展重點、歷史文化保護、戰略發展區域、重點功能片區、樞紐門戶、交通幹道等的城市更新專案,確定時間表、路線圖。
廣州市城市更新分割槽實施策略圖。
今年是實現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近期目標的關鍵一年,我們將在《專項規劃》的統籌引領下,推動規劃藍圖落地實施,推進重點片區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取得突破性成效。
火車站片區,將“高鐵進中心”與瑤臺、三元里城中村改造有機結合,做好中心城區門戶,補齊公共服務和市政交通設施短板,打造產城融合高品質城區。
南中軸片區,透過城中村及周邊舊廠房連片改造,推進新中軸南段貫通,連線廣州塔、海珠湖、海珠創新灣等關鍵節點。
羅衝圍片區,推動首開區城中村改造,全面提升片區整體人居環境,釋放產業用地,配置高質量產業空間。
白雲站片區,透過城中村及周邊連片改造,推進白雲站國際化綜合一體化樞紐發展,構建城市樞紐門戶,連結區域時尚、數字、科技等產業。
海珠區康鷺片區,配置綜合產業用地,為優質企業就地升級提供產業載體保障。
精心服務
以更高站位抓實“百千萬工程”
南都:廣州如何繼續強化用地保障、盤活存量資源,助力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
鄧毛穎:2023年,我們完成了全市和11個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新增城鎮空間全省第一。批准用地338宗、新增用地5.84萬畝,均居全省第一。出臺10項規劃用地指引和資源要素保障10條措施,開展7萬畝留用地開發利用情況摸查和上圖入庫,推進村鎮工業集聚區更新改造試點16個、6960畝。全力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完成6600畝農田整治,保障“百千萬工程”用地需求。
接下來,我們將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推動“百千萬工程”不斷取得新成效:
一是落實“百千萬工程”部署,差異化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統籌推進從化區國家試點,以城鄉融合發展模式推進增城區石灘鎮省級試點、白雲區鍾落潭鎮等整治專案,以產城融合發展模式推進番禺南村鎮、化龍鎮和花都區有關片區整治專案,支援黃埔區透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打造城鄉融合和產城融合發展雙標杆示範區。
二是用足試點政策紅利,盤活存量資源保障用地需求。以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試點工作為重點推動強鎮興村。推動村鎮工業園區集聚發展,加快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促進留用地兌現和高效開發利用。
三是用好新時代基層治理經驗,持續做好規劃和用地支撐服務。深入調研鎮村發展訴求,探索編制鎮村國土空間整合規劃,最佳化村莊佈局、產業結構、公共服務配置。健全鄉村建設規劃許可制度,規範開展“房地一體”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助力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提升。
廣州設計之都夜景。
精細設計
落實“辦賽事就是辦城市”
南都:今年是廣州做好十五運會籌備工作的關鍵一年。如何聚焦“辦賽”提升城市品質,貢獻規劃和自然資源力量?
鄧毛穎:2025年十五運會是廣州全面展現“排頭兵、領頭羊、火車頭”標高追求,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關鍵時機,也是建設具有“中國氣派、嶺南風格、廣州特質”的山水都市、文化名城的重要契機。我們堅持“辦賽事就是辦城市”的理念,以系統性規劃、全域性視角、精細化指引,謀劃提升城市品質。
一是聚焦賽事為城市賦能。優先提升全運會場館及周邊區域的環境面貌,充分展示“活力灣區、新彩廣州”的美好形象。
二是聚焦片區高品質塑造。圍繞南沙方案、城市客廳、老城市新活力、科技創新、鄉村振興,整合片區內的體育場館、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社群鄉村、企業等資源,市區聯動塑造廣州城市品牌形象,全面展現嶄新面貌。
三是聚焦專案快落地實施。強化要素保障,做好規劃資源支援,編制各片區與各專項的實施指引,透過建立規劃—實施指引—實施機制成果體系,助力精品專案高質量實施。
精進創新
深化改革舉措問效跟蹤
南都:從2022年12月以來,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先後出臺四批97條惠企利民措施,涵蓋企業群眾關心的諸多領域,取得了哪些成效?
鄧毛穎:一是聚焦“製造業立市”,政府主動推進工業用地集中連片擴容,無需企業單獨申請調規;支援推廣“工業上樓”,適應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和現代產業發展需求。
二是聚焦“拿地即開工”,供地前靠前指導企業形成穩定設計方案,將拿地前的“等待期”變成專案推進的“加速期”;供地後主動免費提供地形圖和地下管線資料,推行“拍地即進場”,合計為專案落地提速超過100天。
三是聚焦“省時間降成本”,推出“五證聯發”“帶押過戶”“驗登合一”等跨部門聯辦事項,深化不動產登記等業務“全城通辦”,使政務服務更加便捷高效;從計收比例、評估時點等多維度為企業減輕用地成本提供政策支援。
四是聚焦為民服務,推進惠企利民專窗建設,一線回應諮詢、解決問題;簡化審批程式,提供出讓金優惠政策,鼓勵公共停車設施建設;鼓勵住宅專案配置主景觀陽臺,放寬複式住宅建築挑空部分計容要求,不斷提升人居生活品質。
這是我們深入研究企業群眾需求,刀刃向內自我革命的成果。我們將繼續堅持問題導向,推出含金量高、支援力度大的改革措施,並深化問效跟蹤,惠及更多企業、群眾。
來源:南方都市報
更多灣區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