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火車站
這座見證城市半個世紀“繁花”歲月的
老樞紐中心
即將“開”出新的生機
晉級“大灣區中心站”
1月19日,廣州火車站及周邊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在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官網進行徵詢意見公示(以下簡稱《規劃》)。
就在幾天前,剛剛出爐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將強力推進廣州新中軸(海珠)、廣州火車站、羅衝圍、環五山創新策源區四大片區改造,本次《規劃》公示,打響廣州“四片”改造第一槍。
本次《規劃》範圍位於越秀、白雲、荔灣三區相交處,南至東方賓館南側-流花路,北至雲城南一路-環城高速,東至大金鐘路—解放北路,西至瑤臺西街(規劃)—同德圍高架,三個片區規劃用地範圍566公頃,其中越秀區327公頃,白雲區226公頃,荔灣13公頃。
從總體規劃上,以廣州站定位為“大灣區中心站”為核心,形成三大圈層,包括廣州站為樞紐核心圈層、站城產居一體化地區為強賦能圈層、瑤臺及三元里改造片區為賦能影響圈層,整體形成樞紐聚能新引擎、國際商貿新平臺、綠美廣東新示範。
該片區規劃以城中村、低效產業用地、樞紐周邊土地為重點,推動土地高效利用,打通或拓寬包括梓元崗路、走馬崗路在內的多條城市道路,加密城市軌道站點覆蓋,預計可提供約316萬平方米新建的產業空間,約435萬平方米的優質職住空間及公共配套。

廣州火車站片區鳥瞰(城市設計效果示意圖,最終以市政府批准的法定規劃為準)
廣州升級改造火車站,高鐵進城,與廣州東站形成“中心樞紐群”,支撐廣州建設世界級鐵路樞紐,實現廣州至大灣區節點城市60分鐘互達。以樞紐為引領,轉型疏解產業鏈,實現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商貿產業業態,為中心城區新一輪發展注入強力動力。
高鐵入城 樞紐提質
一座“大灣區中心站”要來了!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軌道交通需求陡增,以普速鐵路運營為主的廣州站已難以滿足人們“更便捷、更高效”的出行訴求;與此同時,以批發商貿產業為引領的廣州站片區遭遇新的挑戰,老城區亟需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不久前,廣州白雲站已正式通車投用,廣州站作為“五主四輔”鐵路客運樞紐的主要樞紐之一,“高鐵化改造”必定加速列入日程。根據《規劃》,廣州站預計將引入京廣、廣湛、廣深港、廣汕等高鐵線路,成為“大灣區中心站”。
改造後的廣州站,與廣州東站形成“中心樞紐群”,打造成 “軌道上的大灣區”重要節點和國內國外“兩個迴圈”戰略連結,支撐廣州建設世界級的鐵路樞紐的目標,實現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中心地區1小時互達,與省內城市1.5小時互達,與鄰近省會城市3小時互達,與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5~8小時互達,與1200公里以上的城市群主要城市、東南亞地區8小時互達。

廣州火車站改造概念意向(概念意向圖,最終以市政府批准的法定規劃為準)
《規劃》以縫合城市為主旨,將打造高效多維的立體交通支撐。廣州將實現站城無界互通,規劃預留站北廣場用地,打通廣州站“南北交通廣場”,打造“樞紐南北城市交通客廳”,形成站城融合的樞紐街區。
同時,還將透過加密地鐵覆蓋,實現廣州站站城產居一體化地區軌道站點600米全覆蓋;形成立體多維的慢行體系,結合樞紐TOD建設,實現地下空間以及二層連廊的貫通。
《規劃》提出,最佳化火車站片區骨架路網體系,有效疏解地區瓶頸,透過增加對外通道、加密地鐵站點、內部交通形成微迴圈、重要轉換節點改善通行能力等方式,提高道路通達性和出行便利性,構建起“綠色、品質、高效、便捷”多模式、高品質的綜合交通體系。
轉型疏解 產業升級
緊抓高鐵入城契機,以樞紐為牽引,廣州推動傳統商圈向“樞紐+”高質量發展新商圈轉型。
過去,廣州火車站周邊的產業以傳統商貿批發為主,流花商圈成為廣州重要的貿易名片,依託“商貿帶訂單、訂單帶製造”模式,成為支撐廣東服裝產業叢集的核心引擎。
隨著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快,商圈也面臨著品牌難以提升、空間難以匹配等問題,《規劃》提出,以廣州產業的總體佈局要求為目標,以樞紐為牽引,實現傳統商圈的轉型發展。
以樞紐+時尚產業為例,可保留面向服裝、皮具、鞋類、化妝品以及其他時尚行業的研發設計和商貿展銷等高附加環節,遷出加工製造、物流運輸等環節,並打造一批本土國潮品牌為特色的試點示範市場,推動場地體驗化與商品品牌化,發展專業化、科技化、線上化的國際時尚會展,實現展產城融合及本土商貿品牌培育。
同時,在傳統商圈的轉型發展的基礎上,做大樞紐+文化、健康、金融、科創、專業服務等產業,以樞紐+文化為例,可打造廣州站文化IP的“文化+會展+商旅”體驗閉環,以樞紐+健康為例,可透過醫療資源聯動,建設大灣區醫康養綜合服務區等。
根據《規劃》披露的資訊,該片區以樞紐為引領,轉型疏解產業鏈,實現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近期,依託原有產業基礎,著重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消費+時尚+定製”新型商貿產業生態;
中遠期,透過與外圍城區結對共建,壓縮和外遷勞動密集型加工、倉儲物流等功能;
同步以“樞紐+”牽引產業升級,推動品牌化、定製化、高階化轉型提升,融合中心城區優勢產業,構建“時尚、文化、健康、金融、科創、專業服務”六大產業叢集。
一座承載無限想象空間的希望之城、未來之城將圍繞廣州火車站孕育興起,成為中心城區加快建設老城市新活力引領區和高能級國際大都市核心區的重要載體。
老城復興 城綠共融
城市是有生命的。有效的城市規劃,讓生命體加快“新陳代謝”,城市才能永葆生命力、增強整體機能。
根據《規劃》,廣州站片區立足頂層謀劃,堅持“拆、治、興”並舉,以國土空間規劃為統領,以城中村、低效產業用地、樞紐周邊土地為重點,推動火車站與周邊片區各類低效用地再開發,促進形成資源集約、站城產居一體化的空間格局。
廣州火車站片區改造以“人民城市”為導向,規劃構建宜居宜業的高品質生活新格局。
該片區將重點規劃多處公共服務設施,涵蓋政務中心、公共文化設施、社群中心、社會停車場等,補齊設施短板,充分完善城市服務功能;規劃新建、擴建多處中小學設施,科學分配服務人口,有效解決片區“上學難”問題;完善城市綠地系統,新增中軸公園、社群公園等多處高品質綠地公園,推動生活場景、文化場景、生態場景功能複合疊加,為市民營造多樣化可選擇的豐富體驗,帶動中心城區重煥新活力。
圍繞“白雲山—麓湖—越秀山”生態綠軸,延續白雲山—越秀山開敞介面,廣州站片區將培育成為城綠融合、人城和諧的綠美城區新示範。
該片區將重點打造南北綠軸。南北向,從傳統中軸線至人民北路、至廣州火車站,到三元里抗英鬥爭紀念公園,再到白雲新城,打造文化商業生態軸;下一步可結合鐵路沿線改造,貫通東西向開放軸線,完善城市生態功能,增加休閒體驗空間,重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打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廣東”示範亮點。
該片區將最佳化樞紐門戶及入城通道天際線。在機場高速-內環路形成起伏有序、鬆弛有度的空間秩序,預控廊道空間;此外,形成樞紐集聚、山城互望的空間格局。引導商業商務及公共功能向高鐵、地鐵樞紐集聚,做大樞紐集聚效應,並形成東低西高的整體空間秩序,提前預控“看歷史、看山、看城”三類視廊,努力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打造出“人在城中、城在園中”的美麗新圖景。
文化客廳 延續記憶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
1974年,廣州火車站建成投用。近半個世紀以來,這裡既是廣州地標,更是改革開放的地標,承載著一代又一代廣州人以及外來創業者、務工者、求學者的奮鬥歷程、城市記憶和集體鄉愁。
回顧廣州站的輝煌歲月,它在建成後相當長一段時間承擔著我國對外交往、中西文化交流、多元文化碰撞視窗的重要使命,“流花玉宇”在兩次廣交會驅動下,成為“為經濟創繁榮、為文化開生機”的蓬勃之地,20世紀80至90年代,以“廣州站+廣交會場館”為核心的廣州站片區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成交額最高的服裝批發貿易集散地。
本次規劃將重點延續廣州站及站南廣場場所記憶,同時,以廣州站為文化地標,培育灣區文化客廳。
以廣州站樞紐為核心,圍繞包括友誼劇院、流花賓館、郵政大院、站北廣場在內,規劃新建多處文化及藝術空間場所,推動工作、生活、文化、生態場景功能複合疊加。
在城市設計上,形成兩級地標簇群,控制三類視線廊道,並最佳化重要入城通道城市介面。

瑤臺村社群廣場(效果示意圖,最終以市政府批准的法定規劃為準)
一級地標為站南郵政大院簇群,二級地標包括三元里簇群、廣園西路瑤臺簇群以及站南省旅控地塊簇群,最高建築高度不超過250米;著重預控看歷史、看山、看城三類視廊,同時最佳化廣園西路、機場高速、環市西路、內環路等主幹道介面,強化樞紐客廳的城市形象。
作為“大灣區中心站”的樞紐地區,廣州站片區將打造成為一座有文化、有傳承、有故事、有底蘊的區域,為廣州在世界城市座標中進一步提升顯示度和美譽度。

三元里村中軸文化公園(效果示意圖,最終以市政府批准的法定規劃為準)
來源 | 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