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0日,廣東省政府網站釋出了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期為2023—2030年,展望至2035年,為五大都市圈明確發展“路線圖”。

省發展改革委主任、省大灣區辦主任艾學峰介紹,廣州、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分別由廣州、深圳市政府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編制,並經國家發展改革委銜接函覆,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發展規劃由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編制。

1、廣州都市圈
根據規劃,廣州都市圈範圍包括廣州市、佛山市全域,肇慶市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區、四會市,清遠市清城區、清新區、佛岡縣,土地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2022年常住人口約3257萬人。規劃有關任務舉措涉及清遠英德市和雲浮、韶關部分地區。

規劃提出構建以廣州為中心,以廣佛全域同城化為引領,深入推進廣清一體化,帶動肇慶、清遠中心城區成為發展極,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全國高質量同城化示範區、全國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典範區。到2030年,廣州都市圈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88%。


《規劃》提出,構建高效便捷的軌道上都市圈。
建設世界級鐵路樞紐。提升廣州核心樞紐能級,建成廣州白雲站,高水平改造廣州站、廣州東站,新建廣州至廣州南聯絡線、廣州至廣州東三四線、廣州東至新塘五六線,加強廣州、廣州東、廣州南、廣州白雲、佛山西五大主樞紐之間互聯互通,提升客流綜合承載能力。加快打造都市圈輔助樞紐,強化與主樞紐之間的聯動,形成“十字+環+放射”狀樞紐網路形態,實現都市圈內外向高快速聯絡。研究建設廣州至深圳高鐵新通道,規劃建設廣湛高鐵佛山站。
織密都市圈軌道交通網路。最佳化都市圈軌道交通網路佈局,推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融合建設,並做好與城市軌道交通銜接協調。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1小時通勤圈,進一步完善都市圈內外幹線鐵路通道。
以廣佛為核心規劃形成多條多向都市圈對外高速鐵路通道,輻射帶動肇慶、清遠都市區,便捷高效通達深圳都市圈及省內其他地區,更快速聯絡長三角、成渝、粵閩浙沿海等城市群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加快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建立適合粵港澳大灣區需求的城際鐵路標準和規範體系,推進芳村至白雲機場城際、廣州東至花都天貴城際等專案建設,開工建設佛山經廣州至東莞城際、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等城際線路。構建以廣州為中心的城市軌道網路,落實廣佛地鐵18條銜接通道,實現“一票通、一座城”。
大力發展市域(郊)鐵路,因地制宜採取公交化運營,與城市公共交通做好融合銜接,優先利用既有資源開行市域(郊)列車,新建市域(郊)鐵路配套動車所、客運站等基礎設施。
2、深圳都市圈
深圳都市圈由深圳、東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別合作區組成,土地面積約16273平方公里,2022年常住人口3415萬人。其中,規劃有關任務舉措涵蓋河源市和汕尾市部分割槽域。

規劃提出以深圳為主中心,東莞、惠州為副中心,高水平建設深汕特別合作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高質量發展先鋒典範和開放包容的世界視窗。到2030年,深圳都市圈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的大臺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93%。


規劃提出,完善都市圈軌道服務網路,有力支撐都市圈 1 小時通勤圈建設,形成深圳都市圈與周邊省份主要城市 3 小時出行圈、8 小時國內主要城市群出行圈。
打造多向貫通的對外鐵路通道格局。加快建設以深圳為中心,東莞、惠州為支撐,向河源、汕尾延伸,多向放射、內部成網、互聯互通的國家高快速鐵路通道。東向形成快捷連通粵閩浙沿海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的沿海、內陸雙通道,北向形成與長江中遊城市群的新通道,西向加強與北部灣、滇中、成渝城市群的聯系,南向加強與香港的軌道交通聯絡。
構建都市圈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統一規劃建設都市圈軌道交通基礎設施,加快“三橫五縱”骨幹鐵路建設,新建城際鐵路配套動車所、客運站等基礎設施,推進跨界地區城市軌道交通一體化服務的規劃研究。完善臨深地區城市軌道交通的互聯互通,提升對跨區域組團的服務水平,打造1小時通勤網。
探索都市圈軌道交通運營管理“一張網”。以市民出行便捷、運營管理高效為目標,推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融合建設,並做好與城市軌道交通銜接協調,構建運營管理和服務“一張網”。鼓勵各軌道運營主體試行聯網售票一網通、軌道交通“一卡通”,加快移動支付等非現金支付技術應用推廣。
簡化客運樞紐內執行流程,推進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間安檢互認。大力推行軌道站城一體化開發。按照站城一體、產城融合、開放共享的原則,推動實現綜合交通樞紐統一規劃、設計、建設和用地空間管控。
3、珠西都市圈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簡稱“珠西都市圈”)範圍包括珠海、中山、江門、陽江四市所轄行政區域,土地面積約2.1萬平方公里,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1.3萬億元,常住人口1435.3萬人。2022年珠西都市圈規模以上先進製造業增加值約2228.95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約48%。
規劃提出以珠海為核心,中山、江門、陽江作為發展極,提升珠中江同城化發展水平,提升珠中江陽協同發展水平,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裝備製造基地、新時代高水平開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業宜遊的高質量發展區域。到2030年,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80%左右。

規劃提出,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
加快推進高速鐵路建設。打通都市圈對外高鐵大通道,構建“一橫三縱”的高速鐵路格局。加快推進深江鐵路、廣湛高鐵、珠肇高鐵等建設,推動廣珠(澳)高鐵、深江高鐵南延線前期工作,深化深珠高鐵前期研究,謀劃珠西高鐵、珠陽高鐵等專案建設方案。加強澳珠軌道交通設施互聯互通、便利銜接,推動澳珠發展極融入國家高鐵骨幹網。
構建互聯互通的城際鐵路網路。織密都市圈城際軌道網,促進珠中江地區快速聯絡。加快推進南珠(中)城際、珠機城際建設,推動中南虎城際、廣佛江珠城際、深珠城際(伶仃洋通道)前期工作,研究謀劃深中城際、珠斗城際等。推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融合建設,並做好與城市軌道交通銜接協調,構建連通城鎮、重要平臺和旅遊景區等節點的都市圈市域(郊)鐵路網路,謀劃鶴臺鐵路專案建設方案。
一體化推進城市軌道建設。加強都市圈城市軌道統籌規劃和互聯互通,強化與廣州南沙區域軌道線網銜接。推動澳珠城市軌道線網聯通工程建設。推動珠機城際公交化運營,與城市公共交通做好融合銜接,實現中心城區城際軌道通勤化、公交化。推動都市圈內地鐵城際一體化運營管理,加快實現都市圈軌道交通“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
最佳化軌道交通樞紐佈局。完善江門站樞紐功能,改擴建中山站、中山北站,加快建設珠海中心站(鶴洲)、橫琴站、金灣站、蓬江站、陽江北站等,與陽江站共同打造“四主五輔”的都市圈軌道樞紐群。
4、汕潮揭都市圈
汕潮揭都市圈範圍包括汕頭、潮州、揭陽三市全域,梅州都市區為聯動發展區,土地總面積10611.1平方公里,2022年常住人口1375萬人。
規劃提出以汕頭核心區為主中心,潮州、揭陽為兩大重要增長極,推進汕潮揭同城化發展,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增長極、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的重要節點、均質型都市圈同城化發展試驗區。到2030年,汕潮揭都市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7%左右。


規劃提出,圍繞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通勤圈,完善交通樞紐佈局,提升快速運輸通達能力,實現都市圈與粵港澳大灣區、廈漳泉、贛南、閩西等地區主要城市2.5小時通達,都市圈內部半小時通達。
構築都市圈城際軌道網路。在現行規劃的“兩環兩射”城際軌道網路基礎上,加快建設汕頭―潮州東―潮汕―潮汕機場―汕頭“一環”和潮汕機場―揭陽南―揭陽“一射”的城際軌道(建設里程約137公里),適時推進汕頭―普寧等城際軌道建設,積極利用普速鐵路和高速鐵路等提供城際列車服務。
強化城際軌道交通與其他交通方式的銜接,完善班次設計,提高都市圈內軌道交通通勤化水平。透過城際軌道有效串聯汕潮揭三市中心城區和三大高鐵站、場等重要交通樞紐,便捷三市資源要素流通和民間往來。

推進軌道樞紐及周邊地區建設。強化一級樞紐功能,推動汕頭站建設成為沿海高鐵與城際軌道交匯的區域鐵路樞紐,規劃建設高鐵站中央商務區,加快商貿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強化機場高鐵聯運站與機場銜接,建設空鐵聯運樞紐,帶動揭陽空港經濟區發展;推動潮汕站建設成為廈深鐵路與梅汕鐵路、粵東城際軌道交匯的交通樞紐中心。
5、湛茂都市圈
湛茂都市圈包括湛江、茂名兩市全域,土地總面積2.47萬平方公里,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達7617億元,常住人口1327萬人。
規劃提出以湛江市城區為主中心,茂名市城區為副中心,空港經濟區為極點,推動湛江協同茂名一體化發展,培育成為國家重大戰略聯動融合發展示範區、國家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門戶樞紐。到2030年,湛茂都市圈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約57%。


規劃提出,加快構建區域軌道交通網路體系。
加快推進廣湛高鐵建設,儘快開工建設合湛高鐵、湛海高鐵,謀劃推進深南高鐵與廣湛高鐵茂名至岑溪連線線、張家界至湛江高鐵、深湛鐵路湛江吳川機場支線,加快推進湛江至海南高鐵前期工作,基本形成與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海南自由貿易港2小時高鐵交通圈。
研究利用市域既有鐵路提供城際列車服務,強化都市圈核心圈對外圍市縣的輻射帶動能力,適時開展湛茂城際鐵路和湛茂城市軌道交通規劃研究。
全面落實“公轉鐵”國家戰略,有序推進黎湛鐵路、廣茂鐵路、粵海鐵路等既有鐵路擴能改造,提升運輸效率,謀劃河茂鐵路提速改造專案、深湛鐵路湛江吳川機場支線專案;積極預留河茂鐵路西延線通道,打通便捷聯絡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貨運通道。
加快推進湛江寶滿港區鐵路專用線、新建鐵路茂名港鐵路博賀新港區專用線等疏港鐵路建設,規劃建設湛江東海島港區鐵路專用線、粵海鐵路烏石支線,推進鐵路裝卸線進入港區後方,實現“最後一公里”銜接。

來源:鐵路建設規劃,素材來源官方媒體/網路新聞
更多灣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