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是李自成之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現實卻是,不是李自成沒有建立根據地的主觀意識,而是在前期的時候他和張獻忠等人一樣根本就沒有建立根據地的客觀條件。
在明末農民戰爭中,義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處於被動地位的,直到滅亡大明朝的前幾年才拿到了主動權。
要說清楚李自成,就必須系統地說清楚明末農民起義的相關情況,因為,李自成最初畢竟只是義軍的一部分而已。
明朝的農民起義是從萬曆末年就開始的事,在天啟七年(1627)陝西的澄城縣爆發農民起義之後,明末的農民起義浪潮就正式拉開序幕。
崇禎二年(1629),明朝為了縮減經費裁撤了驛站的一部分人員,作為驛站馬伕的李自成隨之失業。次年(1630),由於陝西的災荒特別嚴重,米價甚至漲到六錢銀子才能買一斗米,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米脂人的李自成就加入了義軍不沾泥的隊伍。
由於李自成作戰英勇有膽略,所以很快就在義軍中凸顯出來,有了自己獨立的隊伍,稱為“八隊”,李自成個人也號稱闖將。
最初,義軍是在陝西和山西與明軍作戰,崇禎六年(1633)十一月二十四日,隨著義軍飛越黃河天險,義軍勢力正式滲透進中原大地,僅僅在一個月之內,義軍就橫掃河南西部各縣,接著又湧向湖廣、南直隸和四川。這是明末農民戰爭的一個轉折點,意味著區域性的義軍問題已經發展為大明朝的心腹之患。
面對義軍的凌厲之勢,明朝廷就覆盤過去的行為以期在新形勢下作出正確的決策,經過討論,大家認為,原因出在各鎮明軍的指揮權不統一,應該任命重臣,重開督府。崇禎以為然,於是就“進延綏巡撫陳奇瑜為兵部右侍郎,總督陝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軍務”。
這是明朝為了解決義軍問題而首設有權節制幾省文武官員的總督職務,說明明朝此時依靠任何一省的兵力都無法解決義軍問題。當然,這也是由義軍的流動性極強的特點所決定的。
不過,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義軍也只有透過這種運動戰才能在夾縫中生存。
但隨著李自成和張獻忠等部在漢中脫險,分頭進攻西安附近和慶陽、鞏昌、平涼一帶,崇禎又在七年(1634)十一月下令將陳奇瑜撤職,任命洪承疇為兵部尚書,總督山西、陝西、四川、湖廣、河南軍務。
翻開崇禎年間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頻繁性的更換地方大將和朝廷要員是崇禎的常規做法,這也是導致局面不斷惡化的原因之一,因為,崇禎年間的君臣是毫無信任可言。
崇禎八年(1635)正月十五日,隨著義軍掃地王、太平王等部攻陷明皇室祖陵所在的鳳陽,這對大明朝君臣在精神層面又是個巨大的打擊。
在義軍勢力迅速擴張的情況下,崇禎又於八月任命湖廣巡撫盧象升總督南直隸、河南、山東、四川、湖廣等地的軍務,率領總兵祖寬、祖大樂、副將李重鎮所統關遼兵和當地駐軍平叛,賜尚方劍便宜行事,形成了“洪承疇督西北,盧象升督東南”的格局。

洪承疇總督西北
圖源/劇照
可見,形勢已經迫使明朝廷不得不動員全天下的兵力來解決義軍問題。當時,以闖王高迎祥為主力的各支義軍轉戰於河南、南直隸、湖廣等地,和盧象升所率領的明軍作戰,以李自成和過天星等部為主力的義軍轉戰於漢中、西安、延安一帶,同洪承疇所率領的陝西明軍作戰。
隨著崇禎九年(1636)七月,闖王高迎祥被俘殺,義軍勢力就暫時進入發展的低迷期,義軍首領張妙手和蠍子塊甚至還投降了明軍。
不過呢,就總體形勢而言,義軍勢力依然在增長,當時,李自成等部活躍於陝西、寧夏、甘肅一帶;張獻忠、羅汝才、劉國能、李萬慶等部馳騁於河南、湖廣、南直隸的廣闊地帶。
雖然大明朝在實力層面是碾壓義軍的存在,但義軍運動式作戰的特點也讓明朝是疲於應對,被牽著鼻子走。可以肯定,要是義軍採用攻打城池、佔有一地進而發展的戰略,則肯定會被明軍所滅,這就是各部義軍在初期為什麼都不能建立根據地的核心原因。
面對任命總督來解決義軍勢力的方法作用不大的情況下,崇禎就準備以朝廷重臣來統籌軍務,負責全天下的軍事。對此,崇禎特旨對在家丁憂的楊嗣昌進行“奪情”,以其為兵部尚書,統籌解決義軍問題。
但大規模的用兵軍餉卻是個現實問題,據戶部計算,按照楊嗣昌的增兵方案朝廷需要支付二百八十萬八千兩的餉銀。為了解決軍餉問題,崇禎就於十年(1637)閏四月下詔加征剿餉,還解釋說什麼“暫累吾民一年”。
怎麼說呢,明朝末年崇禎君臣的做法就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從而往往製造出一個更大的問題,義軍起事本來就是生存所迫,如今崇禎又增加剿餉,這樣只會導致更多的人加入義軍隊伍,義軍勢力只會越來越強。當時,朝廷甚至對京師的商戶進行徵稅,規定,一間門面交稅銀一錢。
至於崇禎君臣有沒有意識到徵收剿餉的嚴重性,但楊嗣昌卻是信心滿滿地對崇禎表決心:“下三個月苦功夫,了十年不結之局。”
認為三個月就可解決義軍問題。
不過呢,崇禎這種以朝廷重臣來統籌軍事在一開始確實效果明顯,李自成很快就在和洪承疇部交戰中連吃了兩場敗仗,損失巨大。
可見,此時的義軍在正面戰場和明朝的正規軍作戰還存在實力、戰鬥力不足的問題,他們只能採用運動戰,根本不可能建立根據地。
在陝甘失利之後,李自成就被迫進入了四川境內。但洪承疇卻指揮明軍尾追不捨。崇禎十一年(1638)八月初五,雙方在內江縣交戰,義軍大敗,在渡漢水時,義軍再次遭到明軍左光先部的進攻,導致義軍只剩下了一千四百多人。在六隊頭目祁總管投降明軍的情況下,李自成只能率軍轉入深山密林。此時,李自成的兵力最多一千人。
在明朝認為李自成無力再起甚至傳言其已經死亡的情況下就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張獻忠、羅汝才等部身上。
因此,在史書中,崇禎十一年(1638)到十三年(1640)這個時間區間內,關於李自成的記載就非常少,因為,他當時已經不是主演。
不過呢,在明軍動員各地兵力由朝廷統一指揮的情況下,張獻忠也扛不住,於是就和羅汝才部和明軍談受撫的事。在張獻忠和羅汝才的示範效應下,當時活動於河南、湖廣地區的大部分義軍都接受了明朝的招安。
這裡必須強調一點,張獻忠和羅汝才當時雖然受撫,但卻並沒有解散部眾,始終維持著其部的獨立性,還加緊了對部眾的操練和物資準備工作,他們只是將受撫作為緩衝之計。
而明朝也對張獻忠根本就不放心,也在秘密謀劃著徹底解決受撫的義軍勢力,只是因為當時關外的清軍進犯,朝廷急令洪承疇和孫傳庭率軍入衛京師,明軍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才暫緩解決張獻忠問題。
可見,當時明朝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關外的清軍也間接救了張獻忠。
崇禎十二年(1639),在內部義軍勢力無法徹底解決的情況下明朝廷又提出了練兵的計劃,根據楊嗣昌的策劃,明軍抽練兵力總數高達七十三萬人左右。
和上次增兵一樣,朝廷又得面對軍餉的難題。
而崇禎應對的辦法還是加派,於當年六月下令加派練餉七百三十多萬兩。
只能說,崇禎為了解決義軍問題又在無形中製造著更大的問題,這樣只會導致更多的人加入義軍隊伍。
等於說,當時的明王朝已經陷入了一個死迴圈。

崇禎深陷無解的困局
圖源/劇照
在這種情況下,張獻忠和羅汝才的重新起事就是必然,五月初九,義軍攻陷穀城縣城,二十八日,又攻陷房縣。
七月二十五日,義軍又大敗明軍左良玉部,殺河南副將羅岱,左良玉在逃命的過程中甚至連總兵官的關防都丟了。此戰,明軍死傷一萬多人,損失軍資器械無數。
當時,作為和明軍作戰的張獻忠部已經是各地義軍勢力中最強大的一部,對此,楊嗣昌甚至還發出懸賞通緝張獻忠,表示,“能擒張獻忠者賞萬金,爵通侯”,榜文在湖廣、河南、陝西、四川一帶廣泛張貼。
張獻忠呢,在聽聞此事之後也只是笑著說:“營中有獲嗣昌者,賞銀三錢。”
在張獻忠的認知中,此時的楊嗣昌根本就不是和自己一個層級的選手。從這也可以看出,義軍在多年的實戰中已經成長了起來,尤其是張獻忠這種統帥級別的人物。
而明軍內部此時也被文武矛盾所作用,左良玉根本就不把楊嗣昌當回事,甚至拒絕執行楊嗣昌的命令。
由於此時的張獻忠和羅汝才承受著明軍主力的進攻,所以也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是損失慘重,瑪瑙山一戰,義軍損失三千五百人,張獻忠自己的佩刀、虎符等重要物品在戰亂中丟失,甚至他的軍師潘獨鰲和老婆敖氏、高氏也被明軍俘獲。
在雙方實力依然懸殊巨大的情況下,張獻忠根本就沒法建立根據地,如果他建立根據地只會吸引大部明軍前來、坐等被徹底殲滅的命運。
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張獻忠和羅汝才經過商議,決定進入四川發展。崇禎十三年(1640)十月十一日,義軍過廣元縣,渡嘉陵江,十三日,攻劍州(今劍閣縣),破城殺署印官。十六日,又接著攻克了梓潼縣。十九日,又殺明副將羅永珍、韓光榮、劉貴、譚繹等人…在四個月的時間內,義軍是不斷獲勝。
總之,義軍是拖著明軍在四川境內來了一次“越野賽”。這就進一步驗證了此時的義軍也只有在開展運動戰的情況下才能求生存。
張獻忠對明末義軍勢力作出的最大貢獻就是,極大地消耗了明軍主力,為形勢發生根本性轉折創造了有利條件。當然,也正因為他拖住了明軍主力,李自成才能再次崛起。

張獻忠拖住了大部明軍主力
圖源/劇照
崇禎十四年(1641),張獻忠又率部進入湖廣,並於二月初四攻克了襄陽,殺明襄王朱翊銘和襄藩貴陽王朱常法。而李自成部也於此前的正月二十一日,攻克了洛陽城。
以張獻忠攻克襄陽和李自成攻克洛陽為轉折點,標誌著明末的形勢已經發生了逆轉,義軍勢力開始掌握了主動權,並主動對明朝的一系列戰略重鎮展開進攻。
楊嗣昌呢,也在三月初一吐血而亡。
這裡強調一點,義軍勢力在此時獲得大發展除了義軍在多年的實戰中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組織日趨成熟之外,當時的災荒也是促使義軍勢力獲得突破性發展的原因之一。
據史書記載:“至己卯(崇禎十二年)旱、蝗,自秋至明年不雨。”當時,身在洛陽的明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也在寫給福王的信中說過“三載奇荒,亙古未聞”的話。
只能說,當時的大明朝是矛盾多、問題多,屬於一系列問題的共同疊加,跌入了不斷走向敗局的馬太效應中。
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李自成也不能及時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這從留守的義軍不能守住洛陽的現實中就能看出來。在當時的情況下,義軍要想建立根據地就還必須繼續打運動戰,持續殲滅明軍主力,才能在地方站穩腳跟。
為了防止義軍撤出之後明軍再次據城防守,義軍在每次克城之後都將城牆給拆了,稱為平城。
總之,對於李自成沒有及時建立根據地一事還是要客觀看待,當系統瞭解了明末農民戰爭之後我們就能理解李自成和張獻忠當時所面對的侷限性。
讀歷史,一定要將自身代入到歷史人物所處的環境中。
但不管怎麼說,此時的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逆轉,義軍成為主動進攻的一方,身處京師的崇禎皇帝已經是驚慌失措。
屬於義軍的高光時刻也即將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