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中美的未來

本文是圓方的第1113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好久沒有很認真的跟小夥伴們嘮一嘮時事政治了。

並不是圓方不想聊哈,只是在過去半年裡面,圓方對於時事政治這些事情有些脫敏。
脫敏的原因在於,即便我們瞭解到了很多大的趨勢變化,瞭解到了國際政治的是是非非,瞭解到了中間底層的博弈邏輯。其實對於我們的生活幫助並沒有很大。
甚至說,即便“ww3”開啟,我們作為普通人,既左右不了又逃避不了。真正影響我們生活的,是你身邊的人,是你在做的事,是你的習慣,是你的心態。
所以今年過完農曆年之後,是“圓方”這個時政號三週年之後。所聊的更多的都是個人成長,心理健康,家庭關係等我們身邊的話題。
儘可能讓自己的注意力從那些宏大敘事中挪開,關注自己在做的事,關照自己身旁的人,關心自己的身心。
不過最近一段時間,的確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事情正在起變化”有越來越多的小夥伴問圓方對於未來的判斷。所以今天週末,剛好有時間,就陪大家好好嘮嘮。
大家好,我是圓方,今天我們一起聊聊:
中美的未來
01
很多人說看不懂今天的美國。
看不懂那個特朗普一個多小時的發言,被上百次掌聲打斷了美國。看不懂那個要從俄烏戰場抽身拋棄歐洲的美國。看不懂那個不停的查處各個部門,肅清遺毒的美國。
實際上很多事情在幾個月前,甚至這幾年前就已經確定。
2022年10月,圓方寫了一篇特朗普的“三灣改編”文章裡面說:
去年1月20日離開白宮至今,特朗普非但沒有銷聲匿跡,反倒繼續充當著共和黨內的“靈魂人物”。絡繹不絕的共和黨議員、州長以及政治候選人多次前往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的海湖莊園,向特朗普“效忠”
所以你今天看到的在美國國會中的“紅太陽”,並不是在這次大選後發生的,而是在22年10月就註定要走到這裡。
在更早的2022年8月,圓方寫了一篇聊聊美國的收縮文章裡面說:
需要承認的是,美國的統治層還是精英主導的,平常可以調侃小川寶,調侃下拜登。不過要知道他們依然是世界上認知維度最高的一批人之一。
他們清醒的認識到自己所處的趨勢,透過去數十年所攢下的資源和聲望,把從去年開始打的這個“撤退”,打的像“進攻”一樣,出賣的都是盟友和小弟,自己把實惠都切實裝進了自己的兜裡。甩掉了包袱的同時,在當地製造出了更大的問題。
也是在2022年8月,圓方寫下了一篇黨爭下的美國會走向何方?文章裡面說:
黨爭一旦開啟,就很難結束。政治的螺旋會把每一個身在其中的人裹挾到想想不到的地方。
所以現在的美國很難懂嗎?當然不難懂。
只要你不把特朗普理解為特朗普利益集團;只要你不把特朗普利益集團理解為共和黨;只要你不把共和黨理解為美國;只要你不把美國理解為美國所主導的“美全球化帝國”。
那麼現在在美國挺好懂的。
嗯,也是挺“懂”的。
02
有些時候,我們其實都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
所以我們就很難理解,特朗普的國情諮文,開始了美國國會的“蹲起訓練”
所以我們就很難理解,為什麼美國要出賣盟友,拋棄他親手搭建的全球秩序,損害自身的信譽。
所以我們就很難理解,為什麼特朗普要拋下政治傳統,對於建制派(不僅僅是民主黨)開啟刨根起底,挫骨揚灰式的大清洗。
因為相對於比美帝國的全球統治,美國的國家利益要更加優先;
相對於美國的國家利益,特朗普利益集團的利益要更加優先;
相對位元朗普利益集團的利益,特朗普的身家性命要更加優先。
你明白了這樣一個核心錨點的時候,大概就能夠更好地理解,未來兩年,四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美國。
這裡多說一句哈:
今天的共和黨已經和跟之前的共和黨完全不一樣了。過去是美國各州民眾選出他們的議員,議員共同構建了黨派的權利,黨派選出了總統。
而今天的共和黨,是特朗普一個人凝聚了全體mega的選票,而再以特朗普的好物指定了所有的的國會議員。所以這些議員的權力不來自於黨派跟選票,而來自於特朗普的認可。所以才會有我們看到的國情諮文的“名場面”。
03
那麼這樣一個美國對於世界,對於中國好還是不好呢?
好。
很好。
非常好。
越來越好。
為什麼這麼說?本質上是因為凝結力量不同所帶來調動資源能力不同的區別。
在過去拜登所掌控的力量,可能只佔美國的4%,但是他用這4%撬動了深層政府掌握的20%的力量,深層政府用這20%的力量撬動了美國100%的力量,美國政府用這100%的力量撬動了全球統治秩序500%的力量。(力量的撬動是採用玉虛宮講故事的那種方式)
而今天特朗普即便掌握了美國51%的力量(遠大於拜登的4%),但是他完全調動不了全球統治秩序那500%的力量,而美國那49%的力量還在跟他內耗。這個時候他能夠對中國所施加的力量就很有限了。
所以不光對中國,對所有想要成為是多極化一級的區域和國家,都看到了未來四年是一個絕佳的歷史機遇。
不管是歐洲的“軍事文化政治的獨立”,還是亞洲的“秩序重塑”,又或者是美洲的“重新再平衡”,都會在未來幾年發生劇烈的變化。
04
說回中國。
中國的未來會怎麼樣?
先覆盤我們所經歷的四場戰爭。
一場是“貿易戰”
一場是“生物戰”
一場是“外交戰”
一場是“科技戰”
貿易戰是特朗普第一個任期所發動的經濟制裁。生物戰是20年開啟的新冠疫情的衝擊。外交戰是由俄烏衝突,巴以衝突所帶來的外交博弈,科技戰是美國圍繞新一輪技術革命所帶來的封鎖制裁。
客觀講,我們這四場“戰爭”,都打的不能算特別“優秀”。
舉一個不是很恰當的例子吧:
就像打“王者榮耀”,這四場戰爭咱們都屬於開局比較好,前期在對方野區大殺特殺,積累了不小優勢。
中期的時候,有點開始“飄”,不按既定戰術和規定動作慢慢積累優勢,而是各打各的,每個人都想“秀一秀”,反而送了不少人頭。
後期的時候,局面慢慢不利,就開始有些內訌,還是互相指責,士氣越來越低。
哎,結果!!
對方開始莫名其妙失誤,要麼是對方有人掉線,要麼是我們突然搶了一個大龍。就直接翻盤了。整體看下來,這四場戰爭還都算贏了。
但是這個“贏”,應該說運氣程度起了不小的的作用。如果對方團隊內部不出問題,拖到後期會可能輸的機率還挺大的。
只能說“天佑中華”。
05
那這是過去,未來呢?
應該說經歷了快10年的打磨,中國這個“戰隊”呀,已經絕不是當初的“草臺班子”了。
不管是對於各個“技能”的掌握,還是對於各個“英雄”的瞭解,但是對於“對手”的研判。都已經慢慢在第一梯隊的水平了。
而且因為在過去幾年大刀闊斧的“改革”和“整肅”。雖然“誤傷”到了一些正常的發展。
但是,再某種程度上也算掃清了“既有的”“不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阻礙經濟健康發展的”利益集團。
為新質生產力所代表的新的企業,新的技術,新的品牌,騰出了足夠的市場空間。
而縱覽全球。
今天,在實踐“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件事情上。
中國是全球範圍內,阻礙最小,基礎最好,市場最大,行動最快的國家,沒有之一。
06
而隨著美國,慢慢退出全球現有統治秩序,世界呈現多極化發展態勢。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多極化的世界變化,中國傳統的對外貿易一定會遭遇到一些挑戰。
不過這既是挑戰也是機會。
一方面在中國卷生卷死卷出來的這些“新技術企業”,在全球已經有了極強的競爭力。只要你的產品是全球最好,不管全球局勢如何變化,總是能夠佔據一定生態位和優勢的。
另一方面國家也真正開始啟動內需。
這個從這次的兩會報告中提到:“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經濟政策的著力點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以消費提振暢通經濟迴圈,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服務於民生,支援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加強消費激勵,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迴圈。”
啟動內需這個事兒需要好好說一說。
多人對於,啟動內需這件事情瞭解不夠深。很多人覺得啟動內需發錢不就行了嗎?
其實不是,因為啟動內需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沒有錢。而是一個像美國那樣“內需強勁”的市場,一定會帶來其出口競爭力的削弱。
內需的增長是依靠於居民收入的上漲,居民收入的上漲一定會帶來物價的上漲,而居民收入和物價的上漲一定會帶來全社會生產要素的上漲。
這對於內需當然是有利的,但是對於出口可能就是大大的不利了。所以啟動內需一方面是民生福祉的考慮,另一方面也要平衡外貿問題。
與此同時,中國如果持續居民收入增長,向產業鏈高階攀登,也一定會帶來產業的梯次轉移。
換句話說,中國對於傳統領域的外貿過度依賴,以及“低附加值產品”還能夠持續在全球市場上賺到很多的錢,才是我們“提振內需”最大的顧慮和約束。而未來,這一局面將會很快得到改變。
07
喲,不知不覺,聊了快三四千字了。做個小小的總結。
特朗普是想救美國,他在“能保全身家性命的前提下”是真心的想救美國。但是,但是,但是,當年的崇禎想救大明朝,難道就是假的嗎?
袁崇煥告訴崇禎五年可平遼,盧比奧難道就沒有說過一週內俄烏戰爭可以停火嗎?
崇禎皇帝上臺不也是剷除“魏忠賢深層政府”,不也是裁撤驛站改革幣制,試圖挽救明朝的危局。不也是不信任原來的體制,試圖透過個人集權和直接機率來推動改革。你能說崇禎皇帝沒有魄力嗎?
當然,當然,美國因其地緣政治優勢,並不會像大明朝那樣遭遇滅頂之災。最差最差的情況。美國也是成為美洲霸主,甚至說不準真能把加拿大和格林蘭島收歸己有呢。
同時美國在這一次技術革命中,也是唯二跑得比較靠前的。如果美國一方面戰略收縮,一方面提升技術競爭力。說不準20年後,maga真的能夠實現呢?
說回中國。
中國是未來10年確定性最高的國家。
技術路線是確定的,而且從上到下統一故事向著新質生產力發起衝鋒。
政治格局是確定的,不存在任何的內部分裂勢力跟可掣肘的政治力量。
軍事安全是確定的,在俄羅斯和美國都開始戰略收縮,安全可以保證。
再加上無數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民,真的想象不到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會比中國更具有確定性。
最後吧,用一首詞來作為今天文章的結束。
《沁園春·寰宇新章》
寰宇風雲,百載潮頭,誰主春秋?

看大洋彼岸,黨爭未已;棕櫚灘外,權杖重謀。建制凋零,紅陽破曉,鐵幕西垂志未酬。驚雷處,笑孤城自困,獨木難舟。
東方早有綢繆,歷四戰烽煙淬吳鉤。

縱商潮暗湧,瘟神肆虐;星槎受阻,鷹隼環周。新質巨龍,民生大道,敢教乾坤煥冕旒。憑欄望,正龍騰滄海,浪遏白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