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碎碎念

01 生活點滴

1號週四,我下班後去了健身房做了一些力量訓練,突發靈感,發現可以嘗試在跑步機上進行間歇訓練——跑2分鐘,走1分鐘。一開始是7分半的配速,後來慢慢提高到7分的配速,感覺也可以接受。不知道是不是運動的效果,當天效率很高,我把7月份的文章整理好了。晚飯吃什麼呢?我今天不想回去做飯,就去了Sizzle點了越南快餐。買單時我才發現沒有帶錢,手機也關機了。好心的工作人員想了想,跟我說:“沒事,不用給。” 但我堅持不同意,於是向我後面排隊的人求助,問他能否借我15塊錢,我等下可以線上轉賬給他。結果他真的借給我了,但最後也沒有留下轉賬方式就走了。今天我感覺被照顧得很好,以後可能再也遇不到他了。我想這種善意是可以傳遞的。如果以後有人需要,我也會提供幫助的。

5、6號週一、週二,我利用吃飯時間認識了三個在西雅圖的新朋友,都是透過上個月參加的創業活動認識的。能認識他們並瞭解他們正在做的事情,我感到很幸運和開心。我很享受與人互動,享受人與人之間那種純粹的連線以及資訊的互相分享。我還發現,當我聊到我正在做的事情時,我的心態更為開放,能量也更足。這是一個訊號,告訴我其實可以做更多的思考,至少應該堅持我正在做的事情。
10號到14號,我和幾個好友去了Snoqualmie進行了一次揹包徒步,斷網了5天,總共徒步了100公里。雖然是露營,蚊子不少,地上也硬邦邦的,但每天都能睡到自然醒,不用趕時間。早上打水準備早餐,收起帳篷,打包好出發,沿路找有水源的地方吃午飯和休息。到了新的露營地後就搭建帳篷,打水準備晚飯。晚飯後躺著看星星或者聊天,如果有需要就去找個隱蔽的地方挖洞上廁所。每天的日子就是這樣,但一點也不覺得繁瑣,也沒有任務感——就是去做。這幾天正好是流星雨的高峰期,我們連續兩個晚上看到了流星雨。旅程的最後一天,我們泡了溫泉,這更是為這次揹包徒步之旅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15號週五,午飯後我開始感到焦慮,因為下午四點有啟發星球的線上會議,而我不知道要分享什麼。上週我都在山裡,腦中有很多碎片化的想法,但不知如何整合並表達出來。我的聯合主持人這周剛好有事不在。我沒有取消會議的打算,因為無論如何,我不會輕易讓“放棄”的精神駐紮在我心裡。分享多少算多少。結果會議進行了一個多小時,很多參與者紛紛分享,事後我覺得像是充了電。晚上我和朋友去參加了西雅圖的MOTH活動,這是一個故事開放麥的形式,主題是"comebacks"(中文大概是“東山再起”?)。每個人的故事都很有力量,即使是小事,他們也能講滿5分鐘,而且沒有什麼廢話。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17號週六,我參加了《悉達多》的分享會,組織者第一次嘗試將討論錄製成播客的形式。當我戴上麥克風的那一刻,我有些心虛,因為我對《悉達多》讀完後沒有太深的感受。擔心都是多餘,討論過程中自然會有很多想法想要表達,經過小夥伴們的討論後,我對這本書的理解清晰了很多。下午四點多,我出門跑步,跑的是老路線——繞著South Lake Union跑一圈,到MOHAI博物館是6英里。天很熱,出了一身汗,感覺很爽。MOHAI旁邊正好在舉行西雅圖設計節(Seattle Design Festival),許多設計都很新穎,有機和天然的設計理念令人耳目一新,理解不了太多,但看看也不錯。今年對我來說很特別,收到了很多愛。晚飯是和至親的人一起吃的,這是我今年第三次聽到“生日快樂”歌,心中充滿感恩。
20號週二,我第一次在美國參加Toastmaster活動。我在2020年初時定下目標,要透過Toastmaster來鍛鍊我的英語,然而一次也沒去過,直到現在。其中的Table Topic環節非常考驗臨場發揮的能力,參與者需要主動舉手發言,我到最後也沒敢舉手。活動結束後,我和一位堅持去了一年多的朋友聊了聊。他在Table Topic環節表現得非常自信,我問他第一次參加時和現在有區別嗎?他說:“當然有,來這裡幫助了我很多。” 如果我想要拓展自己的舒適區,那就應該多參加這樣的活動。
21號週三,我的社交媒體上偶爾會收到一些問題,但用文字回答顯得很冗長。最近,我開始思考如何與人建立更深的連線,並提供我能提供的價值。我在B站釋出的影片下方留言,開放了一對一的線上諮詢服務,最近陸陸續續收到了私信諮詢,不確定這是不是一件好事。同時,我也開始著手完成我年初定下的目標——學習人生教練。我找了一個價格合理的專案,週期為6個月,9月11號正式開始。嗯,就去試試看。
22號週四,我在跑步方面有了新突破!我沒想到自己可以以8分10秒的配速連續跑4英里,心跳很快,但身體居然能夠承受住。晚飯後,有貓咪的陪伴讓我感覺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那種放鬆和治癒的感覺原來是這樣的。貓咪是朋友的,她來西雅圖實習,在我家暫住三週。我得以享受了這三週的“有貓生活”。

23號週五,今天我正式開始了線上一對一諮詢。事後收到了積極的反饋,我也學到了不少新東西,感覺很不錯。回家路上,天下著小雨,但我的心情卻像陽光一樣明媚。
24、25號週末,每天早上驅車1小時40分鐘前往Bellingham參加飛盤比賽。第一天的比賽比較艱辛,總共4場比賽,早上一直下雨不停。第一場比賽時風雨交加,雖然穿了雨衣,但下半身還是全溼了,再加上我恰好在例假期間,顯得有些狼狽。好在第二場輪到休息,我有時間整理一下自己。後面三場比賽天氣好轉了不少。打完比賽後,我整個人都有點虛脫了。週日的天氣好多了,更開心的是有遠方的朋友來看比賽。打完3場比賽後,我感覺精疲力竭,開車回家的路上困得不行。在加油站休息了15分鐘後,精神恢復了很多。

28號週三,我常常一個人吃午飯,邊吃邊看一些放鬆的影片,儘可能地獲取多巴胺。這其實是個不好的習慣。我把這個寫下來提醒自己,以後吃飯時儘量不要帶電腦或手機,最好找人一起吃飯,或者帶電紙書閱讀器。我從週一到今天都沒有鍛鍊,也沒有足夠的動力去跑步。想到我住處附近有一個差不多70度的100米陡坡,我乾脆穿上跑鞋去跑了12次,總共跑了半個小時,距離約2英里。每次跑到坡頂我都喘得不行,但結束後我感覺自己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31號週六,勞動節長週末的第一天,天氣很好,正是與大自然相處的好日子。我們一大早就出發,驅車接近兩個小時抵達了Mt. Pugh的徒步起點。往返12英里,海拔爬升5000英尺,9點出發,5點半結束。當我們到達Stujack Pass時,近處的White Chuck山看起來比遠處的Mount Baker還高。Mount Baker山上的積雪時時刻刻在告訴我,Baker山比White Chuck山要高很多。我們繼續往上爬,當我們到達海拔6000英尺左右時,路變得很窄,羊腸小道,而且在懸崖邊上,有點危險(但也很刺激)。這段路需要手腳並用。每當我往右邊看時,遠處的Mount Rainier若隱若現,我每次都要花好幾秒才能找到它。下山時,我忍不住採了很多蘑菇,不確定能不能吃,但想著即使不能吃,回去也可以識別一下。

02 在看的書

這個月我在看的三本書是李娟的《我的阿勒泰》、Steven Bartlett的《33 Laws of Business and Life》以及Lauren Collins的《When in French: Love in a Second Language》。我非常喜歡李娟的文字,細膩又充滿溫情。她的書啟發我去記錄生活中的小事,比如散步。即使每次都去同樣的地方散步,也可以記錄路上遇到的有趣的人和事、不同時間段的景色,以及和不同人一起散步時的感受等等。

03 兩點心得

最近,我學會了尊重自己的時間。以前,如果有人私信我問題,我看到後總會去回答,特別是我知道答案時,我也很樂意。這個月我嘗試開始提供付費的一對一的線上的諮詢服務,費用這點讓我有點不舒服,憑什麼我要收費呢?但在朋友的啟發下,我意識到這個費用其實是一種契約,是對自己時間的尊重,也是一種對他人的負責,我想這會讓這個連線更深一層。
另外,這句話“完美的決定只存在於後見之明”加深了我對行動的理解——真的不需要100%確定再去行動,51%確定就足夠了。

04 一些習慣

  • • 每天早起做至少15分鐘的瑜伽。
  • • 走路15分鐘去上班,早餐解決1/3的纖維攝入量,其中有3天堅持爬樓6層。
  • • 記錄日記。
  • • 整理輸入,每週參加啟發星球的分享並輸出內容。

05 一點期待

本來計劃著9月底去加拿大蒙特利爾跑全程馬拉松,最後決定放棄了。一是因為太遠了,二是全馬的挑戰太大,三是月初在西雅圖就有一個半程馬拉松活動。我給9月份定下的主題是“連線”——與人的連線,開啟自己,去傾聽,去服務,去學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