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大戰雖然抽象,但卻是美國最後的希望和必然的選擇

宣戰
4月2日,北美萬稅爺特朗普全球宣戰,大幅提升了美國對各國的進口關稅,彈指間就將已經平穩運行了幾十年的國際貿易規則徹底推翻,堪稱史詩級掀桌。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感到猝不及防,不過現在回過頭來看,特朗普的這個行為其實也不算意外。
共和黨早在競選期間就已經在自己的黨綱裡寫明,他們要在上臺後“改變這個不公平的國際貿易體系”。
原話是:
幾十年來,我們的政客們用不公平的貿易協議和對全球化的迷信,將我們的工作和生計賣給了海外出價最高的人...
好傢伙,享受了幾十年物美價廉的商品和服務,居然還挺委屈。
不管這個思路合不合理,“重新平衡貿易”都是特朗普上臺後的重要任務之一。
而完成這個任務的核心辦法就是提升進口關稅,這並不是秘密。
只不過人們之前的預期是特朗普大概只會針對幾個主要對手“重拳出擊”,至於盟友和其他普通國家,頂多也就加個10%“意思一下”。

誰知道特朗普一下去,被招呼的國家和地區竟有60個之多。他們紛紛遭遇了幾十個點以上的關稅提升,其中就包括大量美國盟友。
這些國家和地區都有一個共同點:對美貿易存在較大順差(即對美出口額明顯大於對美進口額)。
他們順差了,美國自然就逆差了。
所以在特朗普看來,這些國家和地區就是自己出現近萬億美元貿易逆差的“罪魁禍首”,必須嚴懲。
即使是剩下那一百多個對美順差較小的國家和地區,也收穫一個10%的“基準關稅”。
目前只有俄羅斯、白俄羅斯、朝鮮和古巴等國“倖免於難”。
我們對特朗普的這種王八拳早已習以為常,但美國的盟友和一堆騎牆大佬哪裡見過這種場面,他們這下是真麻了。

現在美國內外大罵特朗普是瘋子的人不在少數,甚至已經有人開始抱怨幾個月前的狙擊手槍法太差
然而這個看似瘋狂的關稅大戰背後,其實存在著巨大的必然性。
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這麼說:
懂王正在做一件有很多美國人想做但沒有美國總統敢做的事,他是在用自己的抽象為美國支撐著理論上的希望。
“對等關稅”的真相
特朗普給自己最新公佈的關稅起了個名字,叫“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原話是:
美國的朋友和敵人幾十年以來一直在掠奪美國的經濟,但隨著“對等關稅”的出臺,這種情況已經結束。

在這裡需要先注意一點這個新出臺的關稅並不會替代之前的關稅,而是累加在之前的關稅之上
比如說我們之前就已經被徵收20%的關稅,現在又準備加34%“對等關稅”,那麼總的稅率就會達到54%(該說法由美國記者提出,美財長貝森特在採訪中預設)。
現在問題來了,這個“對等關稅”到底是什麼意思?
詞從字面上看很容易理解為“你給我定多少關稅我就給你定多少關稅”,但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回事。
這主要是因為特朗普不認為你明面上定的關稅就是你實際徵收的關稅,他認為你還“暗中”徵收了一部分額外的關稅
這部分“額外關稅”才是“對等關稅”對標的數字。
那麼這個“額外關稅”是怎麼算出來的呢?
按照白宮的說法,他們的邏輯是這樣的:
所謂暗中向美國徵收額外關稅”,就是指針對美國設定各種貿易壁壘,包括商品的進口限制、貨幣操縱、智慧財產權竊取
而這些貿易壁壘導致美國虧的錢,就是這個“額外關稅”的金額。
這個數字要算出來並不容易,因為它涵蓋了很多專業領域和政策,再加上涉及的國家眾多,免不了要找一大堆精算師加班加點。
等“額外關稅”的金額算出來後,自然也就得到了相應的稅率。
美國把這個稅率稱為“調整稅率”(the change in the tariffrate),也有媒體稱為“綜合稅率”。
然後美國就根據你的這個“調整稅率”來對你增加關稅,這就是“對等關稅”的稅率了。
最終展現在大家面前的,就是特朗普在4月2日拿出來的一張稅率列表。
我們擷取其中幾個國家和地區給大家看看:
從這張圖表可以看到,中國對美國的“調整稅率”是67%
也就是說美國認為中國“暗中多收了67%的稅”,所以美國就要在現有基礎上再對中國增加67%的“對等關稅”。
不過目前美國準備對中國徵收的“對等關稅”只有34%,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因為在具體操作中,美國很“暖心”的給大家打了個對摺(小數向上取整),這個“34%”67%打對摺後的“折後關稅”。
怎麼樣,有沒有一種皇恩浩蕩的感覺
其實這是一種常見的商業策略特朗普打出這個“折扣”,是為了給未來的博弈留下靈活空間。
“我已經跳樓大甩賣啦,你們如果不配合的話,就不要怪我取消折扣了哦!
同理,歐盟的“調整稅率”是39%,美國“暖心打折”後收20%;越南的“調整稅率”是90%,美國“暖心打折”後收46%…(小數點未在表格中顯示)。
現在還剩下最後一個問題:
美國是怎樣透過計算各國的貿易壁壘,得出67%、39%、90%…這些資料的?
奇蹟時刻
為了解開人們對計算過程的疑惑,白宮很講究的公佈了他們的計算公式:
翻譯過來就是:
i國對美國“調整稅率”∆τi=(美國對i國的出口額x i美國對i國的進口額mi)÷(進口需求的價格彈性ε×進口價格傳導率φ×美國對i國的進口額mi)。
這時候大家猛然發現,之前說好的那些複雜的貿易壁壘,其實壓根就沒
白宮只是簡單計算一下美國吃了多少虧而已,即“自己賣東西賺的錢比買東西花的錢少了多少”,也就是“貿易逆差”。
能這麼算嗎?
特朗普覺得能。
因為他並不認為自己銷售業績是自己產品的問題,他認為所有的逆差都是因對方設定的貿易壁壘造成的。
所以自己少賺了多少錢就等於對方多收了自己多少稅,然後自己只需要根據這個數字提升稅率,把虧損補回來就行了。
大道至簡了屬於是。

只不過現實顯然不是這邏輯。
我們就拿越南來舉例:
2024年美國對越南的出口額是100多億美元,對越南的進口額是1000多億美元
按特朗普的邏輯,美國這是怒虧90%!越南人“暗中多收了自己90%的關稅”!越南人在瘋狂抵制美國貨!
而同為第三世界國家的我們心裡很清楚:
越南是不想買嗎?是買不起啊

特朗普不管這麼多,反正我虧了多少,要從關稅裡補回來多少。
邏輯簡單,設計出來的公式自然也簡單。
這種水平的計算就不需要什麼精算師了,初中生就能搞定。
而白宮似乎嫌這樣還不夠容易,於是他們在具體計算時又做了進一步簡化:
他們把“進口需求的價格彈性”ε(進口商品價格每變化1%,美國消費者對其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的絕對值設為4,把“進口價格傳導率”φ(關稅成本轉嫁到商品價格的比例)設為0.25。
於是這兩個引數相乘的絕對值就是1了。
(注:理論上“進口需求的價格彈性”是個負數,因為價格變化和需求量負相關;同時“美國對i國的出口額美國對i國的進口額”在大部分時候也是負數。但白宮為了方便大眾理解,去除了負號的概念,避免了“負數除以負數”的複雜解釋。)
這樣公式可以簡化為:
i國對美國“調整稅率”=(美國對i國的出口額美國對i國的進口額)÷美國對i國的進口額。
即:
i國對美國“調整稅率”=美國對i國的逆差÷美國對i國的進口額。
這下連初中生都不用了,小學生就能搞定。
這麼一個簡單的公式有什麼意義呢?
在特朗普的邏輯裡,意義很大。
我們現在來推導一下這個公式:
i國對美國“調整稅率”=美國對i國的逆差÷美國對i國的進口額。
眾所周知,被除數=商×除數,所以:
美國對i國的逆差=i國對美國“調整稅率”×美i國的進口額
而美國透過對i國徵收“對等關稅”所獲得的關稅收入為:
i國的“對等關稅稅率”×美i國的進口額
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
只要美國按照對方的“調整稅率”去制定“對等關稅稅率”,那麼就可以得到這個等式:
i國對美國“調整稅率”×美i國的進口額=i國的“對等關稅稅率”×美i國的進口額。
即:
美國對i國的逆差=美國透過對i國徵收“對等關稅”所獲得的關稅收入。
回本!

當然了,正如上文所說,目前美國還是很“暖心”的在對等關稅上打了個折,給了大家一個臺階
“只要大家配合,我大美利堅吃點虧也是可以的”。
到這裡原理就解釋完了這一刻,國際政治的樸實程度再次重新整理了人們的認知。
既然這個事這麼抽象,為什麼我又說它的發生存在著必然性呢?
關稅的本質
懂王的行為雖然無法按常理揣測,但不能簡單的解釋為愚蠢。
其實他也在破局。
這是怎麼回事?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進口關稅的本質是什麼?
國際貿易的實踐一般是這麼操作的:
如果沒有什麼特殊條款,那麼賣方把貨送到目的港就算大功告成了,卸完貨就可以拿錢走人。
至於這批貨物接下來怎麼清關入境,那是買方的事。
所以實際支付進口關稅的人,是本國消費者。
即使因為不同的條款而在操作流程上有些許不同,“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基本邏輯也是不變的。
因此,進口關稅在本質上其實是本國政府對本國居民購買外國商品的罰款。
這種罰款會在客觀上起到兩個作用:
  • 一是增加政府收入,這和其他領域的罰款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 二是降低了進口貨物的價格優勢,這會促使本國消費者更多的考慮本國產品,有助於本國產業的發展。
以上這兩點也是特朗普開啟關稅大戰的直接目的。
看到這裡我們就不難明白為什麼他一直在宣揚提升關稅能夠增加美國政府的收入、促進產業的迴流、提高工人的工資…..
換句話說,之前的國際貿易規則一直在導致美國政府收入降低、產業流失、工人工資下降….確實跟美國哪哪都不對付。
不公平!
那麼這個跟美國哪哪都不對付的規則是哪個龜孫子牽頭建立的呢?
美國。
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國都在設定貿易壁壘保護本國產業。
避免爆發全面貿易戰,在美歐的倡導下,各國1986年在烏拉圭開啟了多邊貿易談判,史稱“烏拉圭回合”。
參與談判的國家多達一百多個,大家一直談到1994年才結束(結束於摩洛哥),最終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比如說發達國家帶頭進行關稅減讓、簽訂約束貿易戰的各種協議、完善貿易體制
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在美國的動議下成立世界貿易組織,即WTO。
WTO的建立標誌著國際貿易朝著美國倡導的自由市場跨進了一大步從此以後,各成員國的資源和資金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在全球範圍內流動。
也就是說特朗普現在掀的,是當年美國自己搭起來的桌。
這神經嗎?這不神經。
其實這裡面的道理也很簡單:此一時彼一時。
對於30年前的美國來說,建立一個資源可以低成本流動的自由市場確實是大利好。
當時全球的基本分工是這樣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掌握技術和智慧財產權,在產業鏈中主要負責產品設計。其他國家則負責生產和提供原材料。
在這個模式下,整個生產活動都在美西方的授權下進行,所以最大的利潤也都被他們賺走。
賺得多,消費自然也多。
於是就出現了下面這個迴圈:
美國公司把產品設計圖發到某國工廠,某國工廠把產品生產出來,然後再賣回美國。
整個流程產生的利潤有九成以上歸美國公司。
妥妥的“美國躺贏迴圈”。
在這套迴圈中,美國實施較低的進口關稅當然利大於弊。
因為這可以讓美國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買到美國公司在其他國家生產的產品:
既改善了美國人的生活水平,又增加了該公司產品的銷量。而隨著公司業績的提升,公司員工的工資也會跟著提升。
真是皆大歡喜。
當然,負責生產流程的某國工廠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獲得一些收益,不過因為利潤的大頭一直都在美國公司手上,所以這點碎銀子根本不值一提。
總的來說就是各國人民當牛做馬支援美國人享受高收入+低物價的生活,美滋滋。
與此同時,美元霸權還給美國帶來“印鈔自由”,於是無需努力搬磚的美國人便紛紛玩起了金融,這也導致其國內製造業外流速度大幅加快
不過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利潤大頭是我美國的,所以我用來買東西的鈔票有大部分又會回到我手上。
因此我印鈔並不需要印得太過分,負債的水平和貨幣貶值的程度看上去似乎也不算嚴重

如果能一直這麼下去,那當然沒有必要掀桌。
但這套迴圈能夠一直執行下去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美國永遠佔據著全球產業鏈的核心地位,各國的生產永遠只能在美國的授權下進行。
這可能嗎?
這當然不可能,沒有生產力的支撐,“產業鏈的核心地位”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早晚灰飛煙滅。
而且無節制印鈔的行為本身最終又會導致貨幣系統的崩潰。
這是條死路。
但話又說回來,只要自己能控制好印鈔的節奏,這條路還是能走上很長一段時間的。
而且全球範圍的等級制度早已確立,大多數國家早就安心接受了自己的階層,並沒有多少人有心思去挑戰美國在產業鏈裡的核心地位

所以只要不冒出個特別有進取心的大國,短期內大局是不會有什麼變化的。
然後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
關稅大戰的宿命
中國的加入一方面讓美國獲得了更多物美價廉的商品和服務,另一方面又給美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
於是中美兩國在新世紀初都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攜手將其他國家的發展速度甩在了身後。
只不過後來的劇情就開始超出美國的預期了。
篤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我們做牛仔褲做著做著就開始造大飛機了
這除了因為我們擁有世間罕見的進取心外,也是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使然,是現實存在的客觀規律。
中國擁有紮實的工業基礎、完善的基礎設施、大量的高素質勞動人口、安定的社會環境和巨大的統一市場。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給中國帶來了相對其他地區的效率優勢。
當中國成為一個效率高地後,其他地區的產業鏈和技術就會往這裡移動並聚集。
而一旦出現了大規模的產業鏈和技術聚集,就會產生“集聚效應”,進一步把生產效率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我在馬路對面就能買到配件和我需要隔著太平洋去下訂單買配件,其效率完全不在一個維度上。
中國在新世紀的快速崛起,本質上是優勢生產力贏家通吃的結果
而發展出全球最強生產力的經濟體,當然會孜孜不倦的進行產業升級。
產業升級後的中國逐漸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技術和產權,生產活動不再需要美國授權,利潤自然也就不用再分給美國了。
於是我們就在等級森嚴且早已板結的全球市場裡闖出了一片天空,為自己劃到了更大的蛋糕
即使你對當下的現實生活有再多的怨言,也不能否認這麼一個事實:
現在的中國人只用花一年的工資就能買到一輛私家車、花月工資的幾分之一就能買到一部功能豐富的智慧手機
而就在幾十年前,中國人的“大件”還是腳踏車。
這種發展速度在人類歷史上都堪稱奇蹟,只不過對於美國而言,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他們的命運因為中國的產業升級而發生了劇變。
其中最根本的變化是:
在中國產業升級前,美國人進口的是美國自己的產品(只是生產地在海外);在中國產業升級後,美國人進口的就是中國的產品了。
這意味著這些產品的利潤不再和美國有關係,美國人稀裡糊塗的從大股東“淪為”了單純的消費者。
於是美國印的錢花出去後,註定有很大一部分不會再回來,人們直觀的感受就是美國人的收入無法再維持高速增長,甚至連通脹都跑不贏了。
一方面賺不到錢,一方面又要繼續買東西,那就只能加大印鈔力度,而這又導致了美國的債務急劇增長(美元本質上是美債的欠條)。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30年前建立的貿易規則就全是缺點了。
因為製造業的利潤不再流向美國,所以那個“資源可以低成本流動的自由市場”對於美國而言,就了一個高效虹吸自己鮮血的黑洞。
站在美國的角度上看:
我自己揹負高額債務印出的美元,都被別人賺去了,接下來我還要繼續生活和還債,那就只能以債養債了
這麼玩下去債務規模當然會迅速失控,之前以為可以走很久的安逸之路可能一下就要到頭。
怎麼辦?
辦法就是全體美利堅人民團結起來,大家一起買美國貨,把利潤留在國內,減少資金外流,降低國家負債的壓力。
但很顯然,這不現實
所以懂王就只能出手懲罰大家,誰買外國貨就對誰進行罰款,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關稅大戰。
當然了,正如文章開頭所說,懂王的王八拳並不是只針對中國,而是橫掃全球。
這主要是因為隨著國際貿易結構的變化,美國的對手正在變得越來越多。
首先,那些原本和美國同處產業鏈核心地位的西方盟友就是美國當下現成的對手。
因為這些國家和地區本來就和美國吃著相同的蛋糕:依靠技術和產權的壟斷地位賺取高額利潤。
在之前蛋糕足夠大的時候,大家自然可以互相保留餘地,各吃各的。
而一旦蛋糕不足,那就是你死我活了。
其次,融入中國產業鏈的第三世界國家也會成為美國的對手。
上文已經解釋過,美國“躺贏迴圈”能持續的前提是大家都造美國貨、利潤大頭都歸美國。
而現在中國產業鏈實現了給全世界賦能,現在所有國家都可以依託中國產業鏈去創造自己的品牌和產品。
對於美國公司來說,這就是“狼群來了”。
最後,美國還透過背信棄義為自己創造出了一批對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沙特。
石油開採是最基礎的資源產業,按理說跟美國這種靠科技和產權盈利的頂端大佬根本不存在競爭關係。
所以沙特領銜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就長期和美國合作,透過把石油交易和美元繫結的方式來為美元霸權背書,可以說是美國的親密戰友了。
但現在美國為了賺更多的錢,竟然以身入局,自己也衝到石油產業裡,跑去跟沙特這樣的油霸搶吃的。
現在美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美沙關係也肉眼可見的變差。
只能說一個時代正在落幕,今天的美國已經可以為了一口吃食而直接拿前輩辛苦建立的霸權去折現。
但這又未必有什麼錯,因為如果一個霸權註定要衰落,那不拿它去換錢又能怎麼樣呢?
所以特朗普雖然抽象又瘋狂,但別忘了,把他推上總統大位的正是美國人自己。
懂王從來就沒有掩飾過自己的真實想法,所有人都知道他上臺後想幹什麼,但美國人依然投了他一票。
這就是我說的“必然”。
結 語
在國際貿易中,這種不跟大家商量就悍然改變遊戲規則的行為,往往會招致對方的對等報復。
那麼美國打算如何應對呢?
他的辦法是口頭勸大家不要報復
美國財長貝森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我建議每一個國家現在都不要報復,坐穩並接受這個關稅,如果你報復,我們將會進一步升級…”
霸權在手就是這麼任性。
在這種威壓下,很多小國確實第一時間就跪了。
比如說越南,他們馬上主動把自己對美國的進口關稅降到零,以獲取一個談判的機會。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特朗普關稅大戰的另一個作用:
虛空造牌。
我隨便用EXCEL拉一下資料,就獲得了跟大批國家談判的籌碼,接下來肯定可以收割一波其他國家獻上的優惠條件。
太爽了。
當然也不是每個地方都一觸即跪,比如說實力較強的歐盟就拿出了反制計劃。
我們就比較果斷了。
我國在特朗普開戰2天后就釋出了多項反制措施,不僅把美國的“對等關稅”反手拍回到美國臉上,還增加了對美國多個實體的管控和我國關鍵資源出口的限制。
意思非常明顯:
想打?奉陪。想談?也可以,你自己過來談。
反正對於我們來說,“尋求和美國談判”已經不是現在的首要事務。
當然也有人覺得這樣的反應“過於強硬”。
這些人往往認為採取反制措施是為了“面子”在他們的觀念裡,我們應該向越南學習,服個軟去跟特朗普好好談談。
不然的話“我們就會被世界孤立”。

對此我只想說:現在已經是2025年了,你們是第一次看到特朗普的貿易戰嗎?
其實特朗普並沒有改變世界,他只是加速了大趨勢的發展。這確實會給我們帶來壓力,但也有助於我們看清楚問題的本質。
而只要看清楚了問題的本質,就會明白這個道理:
現在果斷進行正面反擊不是為了面子,而完全是基於現實利益的理性選擇。
至於這裡面的邏輯,我會在下一期的作品裡徹底講清楚。
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