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心靈·療愈:舞動治療的多元視角與實踐探索|VioletLi導師漫談回顧

穀物專欄
本欄目分享關於藝術治療的科普資訊諸如漫談回顧、從業者訪談和學術前沿等。期待幫助大家打破資訊的壁壘,互通有無,尋覓到並品嚐合乎自己口味的穀物。
本篇推送是本篇推送是的是“谷友線上漫談2.0:身體·心靈·療愈——舞動治療的多元視角與實踐探索”的第一篇回顧推文。
iWanna國際心理人的Violet Li導師是美國萊斯利大學講師、麻省私人執業與督導、註冊舞動治療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博士,美國Lesley University心理健康諮詢(舞動治療專業)碩士(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with Specialization in Dance/Movement Therapy),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學士。
對藝術類心理專案、神經科學等方向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預約Violet Li導師的課時包吧👉累計服務2000+人次,「1V1課時包」幫你解決的申請問題!
本文目錄:
01: 自我介紹
02: 學科發展
03: 臨床實踐
04: 關於PTSD和CPTSD
05: 治療性的關係
06: 後記
全文字數約6671,閱讀需約12分鐘。
01
自我介紹
Violet Li導師:我想先進行一個簡要的自我介紹。剛才我聆聽了大家幾分鐘的問答交流,深感大家所提問題十分細緻入微,涉及到了舞動治療實踐的諸多方面。後續我們仍有機會在問答交流環節繼續深入探討這些問題,我認為大家提出的問題都很有價值。
接下來,我先介紹一下自己的教育背景和職業經歷。我最初在國內修讀了心理學專業的本科學位,之後在神經科學領域深造,獲得了博士學位。在我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便對舞動治療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模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我有幸參與了國內舉辦的活動,有國外老師到北京開展工作坊,我親身參與體驗後,更加堅信舞動治療領域有著廣闊的探索空間,且極具實踐意義。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決定從科研方向跨界到臨床實踐領域,將所學應用於服務具體的人群,這才是我個人更為關注和感興趣的方向。於是,我前往美國參加了萊斯利(Lesley)的舞動專案,並在那裡攻讀碩士學位。
目前,我主要從事個人執業工作,也就是開設了自己的私人診所。此外,我還回到了萊斯利(Lesley)所在的專案中擔任教學工作,具體是在其表達性藝術治療的碩士專案中擔任客座教授,在教學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
圖源 萊斯利大學官網
02
學科發展
Violet Li導師:美國在舞動治療領域以及整個精神健康和心理諮詢領域的確發展得更為成熟。相較於國內,這裡已經建立起了完善的職業體系。以我進修的碩士專案為例,畢業生在完成學業後,不僅能夠獲得相關執照,還能夠在當地擁有合法行醫的資格。目前,我已經開始在美國相關機構從事舞動治療的工作,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務。
我們經常會對專案畢業的學生強調一些觀點,這裡的學生不僅包括舞動治療專業的學生,還涵蓋了表達性藝術治療專業的學生。我們會告訴ta們,在美國接受教育,畢業後會擁有兩項獨特的優勢,也就是所謂的“雙軌超能力”。在專案設定方面,學生們不僅要系統學習傳統的心理學以及心理諮詢的理論和方法,同時還會深入學習自身所擅長的特殊藝術表達模組。這種課程設定相當於為學生增添了額外的優勢。
從美國這邊的學科設定以及實踐系統的要求來看,對於舞動治療有著較為嚴格的標準。其中涉及到臨床實踐小時數、相關證照以及理論知識儲備等多方面的要求。當我們在專業領域中使用“therapy”或者“psychotherapy”這兩個詞時,其內涵與國內有所不同,更多是指標對那些經過專業診斷的來訪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和治療過程。
從臨床角度而言,這裡的舞動治療具有強大的效力。它不僅僅是一種療愈性的藝術表達手段,不過僅從藝術表達這一層面來看,即便沒有經過特殊的臨床訓練,也不必具備專門的碩士學歷專案以及行醫執照,也能夠運用類似的方法實現一種在本地定義下所謂的“治療性藝術”。例如,在一些合作學校中,部分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會採用這些方法,藉助包括舞動、戲劇、詩歌、繪畫等各種藝術模組進行藝術表達,而這些表達本身就具有療愈性質。
然而,我們之所以將其發展成為一種正式的治療方式,是因為它融合了背後的醫學神經生理基礎以及哲學、社會學等系統性基礎。在實際訓練過程中,我們要求舞動治療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與傳統心理諮詢師(無論是動力學派、認知行為學派還是系統學派的諮詢師)相當的能力,即能夠對較為嚴重的精神狀況進行診斷和干預。比如對於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以及在住院專案中需要留在醫療場所接受治療的病人,舞動治療都能夠發揮積極作用。
這恰恰也是舞動治療以及其他表達性藝術治療非常強大的地方。作為一種非語言的載體,它能夠服務於那些在傳統言語治療以及藥物治療干預下無法取得理想臨床效果的人群。
圖源 萊斯利大學官網
03
臨床實踐
Violet Li導師:在此,我們可以舉一個具體的例子。相信大家對嚴重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所瞭解,這類患者常常會出現一些更為具象化的症狀表現。在傳統的藥物治療以及常規的談話療法(talk therapy)干預下,這些非言語狀態下的身體症狀往往很難得到實質性的改變。
然而,在眾多的臨床治療研究中,尤其是透過嚴謹的對照臨床試驗研究(true control clinical trial study)所獲取的資料表明,舞動治療這種干預方法能夠有效改善這些患者的相應症狀。這也正是我們剛才所提到的,從藝術治療系畢業的學生之所以被認為具有“超能力”的原因所在。憑藉這種獨特的治療方式,我們能夠與那些傳統臨床手段難以有效應對的患者群體進行有效的工作。
從就業情況來看,舞動治療師和表達性藝術治療師的就業領域十分廣泛。除了從事傳統的教學工作以及為存在一般心理問題的患者提供治療服務之外,ta們還常常活躍在多個特殊領域。例如,在重症精神病院的臨床科室中,為病情較為嚴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治療;在臨終關懷機構裡,陪伴和幫助那些處於生命末期的患者;在一些養老院(nursing home)中,為患有失智症或者阿爾茨海默症等因神經系統衰退而引發失智症狀的老年患者提供專業的治療服務。
之所以在這些領域舞動治療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是因為如前文所述,對於這些特殊的患者群體而言,傳統的言語治療很難從非言語的角度與ta們進行有效的溝通和治療。而在這些傳統治療手段面臨困境的情況下,舞動治療便常常能夠展現出其獨特的治療價值,發揮出特殊的治療作用。
此外,美國社會對藝術表達的固有認知也與此相關。普遍認為,雖然成年人可以透過語言進行治療工作,但對於年齡較小的兒童群體,或患有神經發育性障礙(如ADHD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等)的特殊人群,採用表達性藝術這類非言語的治療方法更為必要。
這種治療方式首先能夠激發兒童的興趣,使ta們在遊戲般的治療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獲得改善。確切地說,這種干預並非完全意義上的"治癒",而是能夠顯著提升ta們的生活幸福感和社會功能。在傳統談話療法難以奏效的年齡階段,表達性藝術治療提供了一種卓有成效的工作方式。因此,在美國的學校心理部門中,普遍傾向於聘用掌握舞動治療等表達性藝術治療技術的專業人員。這體現了舞動治療乃至更廣義的表達性藝術治療在美國的一個特殊應用領域。
04
關於PTSD和CPTSD
Violet Li導師:在美國,關於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在DSM診斷系統中的發展歷史,這是一個頗具學術價值的話題和備受關注的臨床領域。PTSD這一診斷概念的確立及其相關臨床研究的開展,可以追溯至二戰結束後的美國社會。
從歷史背景來看,二戰後的美國面臨著社會重建的艱鉅任務。不論是直接參與戰鬥的軍人,還是後方支援人員,整個社會都普遍經歷了集體性創傷。然而當時的社會資源極為有限,專業心理工作者和醫療人員的數量嚴重不足。這種特殊的社會環境促使治療師們開始探索更具效率的團體治療方法,以期用有限的資源幫助更多受創者。
正是在這一時期,藝術治療(包括舞動治療在內)與團體治療在美國迎來了爆發式發展。值得注意的是,當藝術治療師最初進入精神科診所開展工作時,就將PTSD患者作為重要的治療物件。因此,藝術治療領域自創立之初就與創傷研究建立了深厚的學術淵源,形成了獨特的治療傳統和研究正規化。這一歷史淵源也為後來藝術治療在創傷干預領域的專業化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目前,我們不難發現,對於“創傷”(trauma)的定義正日益拓寬。傳統意義上,創傷主要指由戰爭、自然災害或一次性重大喪失事件所引發的一次性創傷,這在傳統的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診斷系統中有所體現。
然而,如今還有一種被稱為“複雜性創傷後應激障礙”(complex PTSD)的情況,儘管它尚未被正式納入診斷體系,但在臨床領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這種複雜性創傷源於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長期遭受情感忽視、虐待,或是直接的生理忽視與虐待,且在反覆的人際關係互動中不斷累積而成。
一般而言,這種複雜性創傷與一次性創傷存在顯著差異。一次性創傷通常有一個明確的觸發事件(triggering event),而複雜性創傷則更為複雜。以親子關係為例,在國內備受關注的“原生家庭”問題情境中,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遭受來自主要照顧者的情感和生理傷害。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主要照顧者在兒童的生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ta們既是兒童生存資源的提供者,本應給予兒童關心、愛護等情感支援,但同時卻又是造成兒童情感忽視、情感傷害以及生理虐待的源頭。
在這種複雜的親子關係中,兒童處於極為弱勢的地位,這使得ta們在神經系統層面形成了一種矛盾的狀態。一方面,ta們必須依賴主要照顧者來獲取生存所需的各種資源;另一方面,ta們又不得不承受來自同一物件的情感忽視與傷害。這種矛盾的關係最終導致兒童形成一種極為複雜的依戀狀態。
對於創傷記憶,尤其是發展性創傷的記憶,需要明確的是,在創傷積累的過程中,大腦也處於持續發展的狀態。我們的大腦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身體緊密相連,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神經系統遍佈全身,因此,我們所經歷的創傷記憶,不僅僅是透過大腦來感知和記錄的,整個身體都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作用。
具體而言,這些創傷記憶可能會透過身體的感受和體驗被記錄下來,並存儲在大腦特定的感覺區域。同時,大腦中一些更為高階的功能會對這些記憶所引發的應激反應進行調控。值得注意的是,在反覆經歷創傷的過程中,大腦的神經系統會發生一系列的改變。這些改變是創傷對大腦產生的深遠影響,也是理解創傷記憶及其相關問題的重要基礎。
在創傷療愈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觀察到,前來尋求療愈的來訪者在回憶創傷相關資訊時,常常會出現一些特殊的表現。例如,t們可能會突然變得麻木不仁,彷彿情感被凍結,又或者ta們的記憶呈現出明顯的不連貫性。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創傷記憶對人的傷害程度極高。這種傷害不僅來自於創傷事件本身的衝擊,還源於來訪者在試圖獲取保護和資源的過程中,所採取的一系列心理防禦機制。為了在艱難的情境中生存下去,ta們不得不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使得記憶變得碎片化,或者選擇性地記住某些部分,以此來讓自己理解所處的情境,勉強維持生存。
正因如此,這些創傷記憶變得極為破碎和零散。而複雜性創傷所引發的心理問題,其表現形式複雜多樣,可能達到多種診斷標準。除了我們通常所熟知的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之外,還可能涉及到邊緣性人格障礙(BPD)、表演型人格障礙(HPD)等多種人格障礙,甚至會出現類似解離性人格障礙(DID),也就是多重人格障礙的情況。實際上,這些心理問題的背後,往往都有著創傷或者複雜性創傷的根源。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不難理解為何在人們逐漸接觸心理學之後,“原生家庭”這一概念愈發受到重視。在與原生家庭或早期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過程中,我們積累了大量適應模式,或者說學習到了許多此類模式。對於年幼的自己,或是當時還不夠強大的自己,又或是在充滿創傷性、虐待性關係中的自己而言,這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適應性。
然而,當我們長大成人,或是逃離了那種關係,實現了與原生家庭在物理空間上的分離,離開了那個特定的環境後,我們就需要學習新的模式。這包括新的動作模式以及與世界互動的方式。透過這些新的動作經驗,我們能夠重新學習如何認知這個世界,而這一切都可以在舞動治療的框架內得以實現。
具體而言,這種重新整合的過程可以在療愈室這個安全的環境中進行。在這個環境中,我們可以適當地激發一些過去的記憶,讓這些記憶藉助身體動作的重新體驗得以連線起來。再加上安全環境所帶來的情感抱持,我們心理上的情感便能夠得到重新書寫。此前,當我們表現出積極且具有適應性的行為時,往往容易引發施害者給予的負面反應,而舞動治療能夠幫助我們打破這種不良迴圈,實現心理的康復與成長。
05
治療性的關係
Violet Li導師:在具有治療性的人際關係中,我們能夠獲得一種被看見、被支援、被關心以及被愛的深刻感受。在這種感受的作用下,我們便可以重新書寫記憶,對記憶進行整合,並改變與之相關的情感連線。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這種治療過程的持續推進,我們有可能形成一種全新的對自己、對世界以及對ta人的認知模式。這種新的認知將有助於我們在一個健康、無毒的良好環境中更好地適應生活。
在這個治療過程中,我們會結合一些言語治療的方法。或許有人會認為舞動治療就是單純的跳舞,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之所以稱之為舞動治療,而非舞蹈治療,是有其特定原因的。首先,在臨床實踐中,動作被視為最小的完整治療單元。這裡的動作概念較為寬泛,它不僅包括身體某個區域性的運動,還涵蓋了一個靜止動作的某一部分,同時也包含呼吸。正如剛才提問環節中大家所提到的,甚至人聲的發聲(vocalizing)在廣義上也可被視作動作的一種形式。
我們還會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動作隱喻無處不在。以我此刻坐在這裡與大家交流為例,這個過程本身就需要藉助我的身體以及各種動作來完成。當然,作為舞動治療師,我在講話時可能會加入更多與身體動作相關的元素,但這並不意味著其ta人講話時就不存在動作。實際上,每個人在說話時,身體都具有一定的韻律和節奏,並且在不斷地運動著。
在對來訪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尤其是面對那些本身缺乏舞蹈經驗,或者在一開始對治療模組感到陌生、需要逐步引導的來訪者時,我們會從一些較為細微的部分著手。透過以小見大的方式,從廣義的動作層面展開工作,逐漸過渡到剛才大家所提及的更多即興創作(improvisation)以及自我表達性動作(self expressive movement),也就是更趨近於傳統意義上我們所認為的跳舞的部分。
這裡需要明確的是,舞動治療中對“舞動”這一概念的運用,與大眾普遍理解的“舞蹈”存在顯著差異。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容易與舞動治療產生混淆的概念,即體感療愈(somatic healing)或身體覺察療法(embodiment therapy)。這些療法中採用的一些干預手段,在舞動治療中也可能會被運用到。例如,我們同樣會關注來訪者的呼吸,引導ta們重新審視自身的身體覺察(body awareness),包括對自身內在感受(feeling)的關注,鼓勵ta們將注意力聚焦在身體的感覺(bodily sensation)上。
然而,舞動治療與傳統的身體教育工作者(somatic educator)或身體治療師(somatic therapist)在對待身體這一層面的方法上,存在著更多的維度差異。具體而言,舞動治療更為強調創造性。這種創造性本身蘊含著一種積極且強大的心理動力,能夠有力地促進個體發生積極的改變。
另一方面,舞動治療蘊含著豐富的審美要素,而這種審美成分本身即具有療愈的作用。例如,在開展動作分析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身體知識(body knowledge)的過程中,我們會引入若干源自舞蹈訓練的概念。
具體來說,我們不會僅僅將來訪者的活動侷限於靜止坐在原地或者在小範圍內進行簡單動作。恰恰相反,我們會鼓勵ta們在日常生活中積極拓展自身的動作表現形式。這涵蓋了嘗試不同種類的舞蹈以及參與各類體育活動等方面。透過在不同情境和場景下富有創造性地運用自身身體,來訪者能夠改變其與社會環境、ta人互動的經驗,從而重新塑造自身神經網路的狀態。
上述觀察與見解,是基於我在美國接受專業訓練以及臨床實踐的經歷所得出的,是有關舞動治療的一些思考。

(更多線上漫談會的回顧內容,稍後會逐一推送,敬請期待~)

圖源 萊斯利大學官網
相關閱讀

藝術+心理雙學位的她,選擇赴美深造,僅4個月拿下Offer!

文字:Violet Li
編輯:iWanna國際心理人團隊
整理/排版/統籌:Timmi
主辦方:無暇谷
無暇谷
無暇谷是一家從共學互助出發,致力於藝術治療公共教育的組織。我們堅守“務實的理想主義者”的信念,以跨學科的背景和身份介入藝術治療議題,在分享多樣化的科普資訊諸如實務案例、從業者訪談、共學實錄和學術研究的同時,今後也會舉辦多元化的線上線下活動例如朋輩督導、研討會、工作坊和藝術展覽等,促進公眾對於藝術治療的認知和認可,期待包括弱勢群體在內的更多人享受到更專業的藝術治療/療愈服務,推動藝術治療的本土化發展。
協辦方:iWanna國際心理人 
全網領先心理留學輔導 全球心理人發展平臺
協辦方:太陽下山後
讓每個人擁有探索身心的工具。

iWanna國際心理人作為全網領先心理學留學輔導、全球心理人發展平臺,擁有100+位全球多國多方向心理學專業師資,服務範圍涵蓋20+心理領域細分方向,獲得95.96%的服務滿意度,學員申請成功率達到94.2%。

👇
掃描下方二維碼
諮詢顧問老師,獲取免費申請建議!
轉發還可領取心理留學獨家資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