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系分校太水了?一批中產娃已默默撿漏上岸….

香港留學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相比歐美,港校不僅教學質量高、國際化強,而且離家近、費用相對划算,確實是一個性價比不錯的選擇。
元老級世界大學排名榜單QS,年年釋出,年年引群嘲。今年英美澳上演大型互撕戲碼,排名活似Labubu盲盒。
斯坦福被帝國理工學院和牛津前後夾擊,劍橋還反超了耶魯,墨爾本大學更把普林斯遠遠甩在屁股後。美區留子看了直吐血:QS排名,狗都不看!
香港這邊也不太平,香港大學直接趕超清華北大排在世界第11,亞洲第二,人人都在戲虐QS的這波操作太勇了。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也被罵上了熱搜。
區區一個內地分校竟然能和世界第32的香港中文大學平起平坐,它哪裡來的膽子?這不就是赤裸裸的蹭流量嗎?
實際上,港校的內地分校排名之爭持續了好多年,今年QS直接讓港中深和港中文共享排名,平復了這場賽博硝煙。
爭議歸爭議,這些年港校內地分校的實力以及飛速擴張卻是有目共睹的,而搭上這些分校早班車的內地家庭們早就“賺翻”了。
港校,在內地生根發芽
港校已有四所在大灣區落地,分別是:北師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香港城市大學(東莞)。
除此之外,還有香港大學(深圳)、香港都會大學(肇慶)和香港理工大學(佛山)這3所大學仍在進行中,具體建成時間還沒明確。
港校近些年能在內地快速發芽,也得益於政策大力支援。
《廣東省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中就明確要求大力推進香港城市大學、香港都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等高校到廣東辦學,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範區。

國內共有11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已在內地生根的4所港校分校均在其列,這也意味著,這些學生在畢業後可以同時獲得港校的學位證和內地校的畢業證和學位證

北師香港浸會大學位於珠海,由國內985北京師範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攜手創立,相比其他三所,年齡上屬於老大哥,今年是它20年的誕辰。
北師浸會是港校與內地合辦的首家大學,也是內地第一所博雅型大學,如今已入選為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重點學科建設高校),本碩博及博士後培養貫通。
所謂博雅教育落實到教學層面,就是實行小班教學,師生互動多,教學靈活,保持全英語授課,教育質量接受香港浸會大學的指導和評估監督。
它還與全球近60所高校有合作,國際化水平高,師資也是一流,專業老師人均在境外留學或是工作過,不少畢業於斯坦福、哈佛、牛劍等世界名校。
而此次廣受排名爭議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2014年經教育部批准,是參照中外合作辦學條例設立的大學,經過十年發展,已成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成功樣板”
港中深繼承了港中文的特色,擁有國際化氛圍、中英並重的教學環境,傳承了港中文的書院制傳統和通識教育,學術標準與港中文保持一致。
學科體系齊全,現有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資料科學學院、醫學院、音樂學院、公共政策學院和人工智慧學院8個學院及1個研究生院。
目前港中深與150多所境外名校開展交流合作,各類國際合作專案超過250個,在軟科中國合作辦學大學中,連續六年位居榜首

相比老成的北師浸會和港中深,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和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都很年輕,最近幾年才成立。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2022年正式設立,由廣州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廣州市人民政府合作舉辦。
該所學校的專業特色,尤其值得說道說道。
2022年9月首批碩博招生就開設了先進材料、智慧交通、微電子等15個專業;2023年開始招收本科生並設立了人工智慧、資料科學與大資料技術、智慧製造工程這3個本科專業。
2025年又新增了材料科學與工程、機器人工程等4個本科專業。
從陸陸續續開設的學科看,新興前沿以及交叉學科是主旋律,這也符合港科技本身的專長。
和美國本科一樣,港科技廣州本科前兩年不分專業,學生廣泛涉獵,打下基礎並找到興趣,第三年才進入專業課學習,而且還實行本碩連讀和本博直讀模式

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是建立最晚的,2024年才正式批准設立,不過早在2020年港城市與東莞市政府、東莞理工學院就簽署了合作協議計劃辦學。
可以說,這4所港校內地分校各憑實力、各有所長,它們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來滿足大灣區高等教育和產業發展需求,憑藉港校本身優勢和政策紅利,發展如虎添翼。
想檢視QS2026排名完整版排名
碼新增小助手
備註【城市、年級】即可領取👇
分校不僅不水,還很省錢
選擇中外合作辦學的家庭多半還是希望孩子能去海外留學,只不過迫於經濟壓力或是擔心國際局勢影響求學,亦或者語言等原因,暫時將這些學校當作避風港。
如今港校內地分校名聲大起,報考熱度高,也是滿足了此類家長個性化的需求。
首先,在內地的港校就讀花銷低,價效比高。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學費都已突破17萬港幣,而它們各自的內地分校普遍在10萬到15萬元左右。
最貴的香港科技大學,本校今年18.5萬港幣,而在內地本科學費介於5萬至10萬元之間,一年最少也能少個七八萬港元。
港校住宿也貴,校內宿舍稍微能省點,一學年收費1萬到3萬港元左右。但校內宿舍有限,多數學生得在外租房住,費用又要翻倍,一年租房還得準備個五六萬。
在物價高的香港,日常生活開支也大,香港中文大學在官網預算稱一年可能要花3.5萬港元的生活費,港科技則建議大家一年準備6萬港幣。

內地的分校生活和住宿價效比更高,多數學生在校內住宿,一個學年最高也就四五千元,僅僅港校的十分之一,生活花銷雖說豐儉由人,但整體而言還是內地更佔優勢。
估算一下,學費、生活費和住宿費等加起來,在香港就讀四年本科接近100萬港幣,而內地分校可能只有它的一半,相當於節省了四五十萬元
如果家庭預算優先,內地分校不失為明智之選。
其次,港校內地分校既能做申請名校的跳板,也因為身處大灣區,就業優勢明顯。
港中深2024屆畢業生選擇升學的人數有1095人,升學率高達84.17%,他們中約15%的人就讀世界前10大學、約79%攻讀世界前50大學。
38.26%的畢業生會赴美深造,錄取的很多大學都是美國最頂級的那一批。
比如麻省理工學院、加州伯克利、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哈佛、斯坦福、耶魯、康奈爾、杜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等。

還有62名學生直博,佔升學人數的5.66%。直博戰績也亮眼,不僅錄取的是名校,還是不少熱門專業,比如加州伯克利的數學、哥大的計算機科學、香港大學的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等。
港中深學生畢業直接就業的人較少,僅11.07%,不過出路都很好,平均年薪16.93萬元,年薪為30萬到50萬元的有9.52%,超60%的人都在10萬到30萬元之間。
70.41%的人入職了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上市或是跨國等優質企業,知名公司包括騰訊、字節跳動、華為、拼多多、米哈遊、滙豐銀行、寶潔等。

這裡插一句,為何港中深和港中文共享排名會被人追著罵
有人指出,如此一來,港中深與港中文學生共享留學生落戶等政策優惠,更重要的是熟悉內地文化的港中深畢業生可能會搶了本校生的飯碗。
可不就有熱心網友替本校抱不平了!但在某種程度上,這也證明了港中深這所分校的就業實力。
再來看北師香港浸會,有1727名2024屆畢業生,境外升學人數為1363人,創了新高,總升學率87%。名校輸送率也在攀升,QS全球百強名校佔比84.9%,全球前10強名校為17.9%。

前往英國深造的北師香港浸會畢業生最多,佔比36.98%,2024屆就有214人被英國G5大學錄取;澳洲緊隨其後,佔比20.76%,去年281人升入了澳洲八大。
該校也是港校offer收割機,港前三錄取有134人,美國方向也不差,14.67%的人選擇,37人進了美國藤校等。
北師香港浸會9.03%的人直接就業,其畢業生市場競爭力大,深受頭部企業、外資企業、世界500強等名企的青睞,比如字節跳動、金山軟體、四大會計事務所等等。
港科技廣州則在去年年底迎來了首屆229名畢業生,絕大部分來自首批紅鳥碩士班。
首批碩士畢業生近60%繼續深造,錄取院校包括斯坦福、劍橋、清華、香港科技大學等頂尖學府,超過30%的學生走入職場,被華為、騰訊、比亞迪、中國銀行等龍頭企業錄用。
2024年成立的港城市東莞還沒有本科畢業生,但身處粵港澳大灣區,即便沒機會,優惠政策也會主動找上門。港府甚至放寬IANG簽證,港校內地分校的學生也能無條件獲得兩年的簽證到港實習或工作。
錄取門檻,越來越卷
港中深是目前4所港校內地分校中門檻最高的,絕大多數錄取學生都來自各省市重點中學,生源基礎強。
高考生有本科提前批和綜合評價兩種錄取方式。
完全依靠高考成績的提前批要求高考英語必須120分以上這也是在篩選能適應全英文課堂的學生。
港中深已經連續9年成為憑高考成績廣東省內院校錄取分數最高的大學。去年廣東省內提前批物理類最低分666分,歷史類634分;廣東省外高分選手也是雲集。

圖|2024年廣東省外提前批錄取最低分)
廣東、浙江、上海、山東、江蘇和福建這六省市實行的是綜合評價,即高考成績(60%)+校測成績(30%)+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10%)
去年港中深近2.6萬人申請走綜合評價,經過層層篩選,1.1萬多名優秀考生進入面試環節,面試時重點考察英語聽說讀寫、邏輯思辨和表達能力。
最終1054名綜合成績優異的考生脫穎而出,六省市平均報錄率為24:1,競爭相當激烈。
國際路線學生,最低入學要求是總分排名前20%,核心科目(數學、英語及與專業直接相關的科目)也要在前20%以內;雅思最低6.5,託福至少80分。

(圖|英語成績要求)
港科技廣州在北上廣、四川、河南、山東、湖南、江西、河北、貴州、湖北、遼寧、重慶13個省市中按高考成績擇優錄取。
因為各專業課均是英語教學,該校要求高考外語單科成績須達到120分及以上,甚至還不忘提醒非英語語種考生要慎重報考
港科技廣州招生特別看重理工科在“3+1+2”高考模式下的省市,要求申請者首選物理,次選化學;“3+3”高考模式下的省市則必須選物理和化學。
國際路線的孩子,AP至少5門並且必須4分以上,ACTSAT分別至少24分或是1190分,IBALevel、AP雖沒規定選擇科目,但是最好數理化齊全。
港科技廣州也鼓勵在科技發明、創新與設計等方面具有突出才能,數理化生和資訊學等學科有學科特長,且在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中表現突出者、取得優異成績者報考。

港城市東莞選考科目同港科技廣州類似,在“3+1+2”高考模式下的省市,首選物理,次選化學;“3+3”下的省市,考生必選物理和化學。
相較港科技廣州,港城市東莞的難度稍低些,在一本或一二本合併後的批次,按分數高低依次錄取,但從它公佈的資料看,生源很優質,實際競爭也比較大。
它首年在10個省市招生就實現了開門紅,125名高考生均有機會進入985高校,部分學生成績達到了考入C9的水平。

北師香港浸會也實行高考分數優先的原則,對於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英語成績不能低於100分。
該校也有綜合評價,今年它的綜合評價錄取入學測試吸引了約1.4萬人報名,資格稽核後近萬名考生參加了考試,這一規模達到了歷史新高。
通常高考生分數在一本線左右、大概211水平才有機會得到北師香港浸會的青睞,國際課程學生託福至少79分,雅思6.0分以上。

一言以蔽之,報考這4所港校內地分校,高考生有衝擊內地985/211高校的實力才有戲,尤其是港中深和港科技廣州,盯準的就是985水平的苗子。
當然不管它們難度有多,與港校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比如高考生想進入港中文和港科技,可能成績比一本線高出100分到150分左右競爭力才更大,英語成績一般的學生建議優先選擇內地分校。

港校分舵,第三種力量
未來是否還會有更多港校加入,尚且無從得知,但其模式卻得到成功驗證。
香港與內地的合作辦學熱度攀升是一種雙贏。香港國際化治理與內地產教結合,課程保留通識教育的核心又嵌入新興跨學科,最後無縫銜接大灣區的產業鏈,擴大優勢的同時,有效破解了兩者高等教育存在的困局。
更重要的是,港校分舵的崛起,也為中產家庭的探索更多教育可能性,找到出路。
從去年開始,中外合作辦學就進入了多事之秋,尤其是受美國政治因素影響,接二連三有合作已久的知名專案直接退出,導致突然中斷。
比如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清華大學-伯克利深圳學院等都已關閉。
港校出現正好發揮了連線中國與世界的學術橋樑。
當然,一大批中產父母對教育投資態度越發理性。
在動盪期,更多家庭把價效比以及學術順利度作為衡量標準,港校內地分校正好提供了緩衝帶。
本期福利
領取QS2026排名檢視完整版排名,掃碼新增小助手,備註【城市、年級】即可領取👇

近期直播推薦
近期可預約直播如下,點選【預約】按鈕預約,開播會提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