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圖片▲立即試聽

“商業從來不僅是‘生意’,我們在財報資料裡讀到的,其實是人的意志,是一群人面對不確定世界所做的選擇與堅持。”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一份大考卷,交出了經濟的新線索。
5月初,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2024年的年報披露已經收官,它們既是對過去一年的集中回顧,也是一份面向未來的線索彙總。
我們梳理了這份覆蓋面極廣又複雜的“成績單”,其中提煉出幾個值得留意的訊號:
◎ 市值前500的企業平均市值為1483億元,較2023年增長了241億元,馬太效應加劇;
◎ 半導體以19.3%的營收增速領跑二級行業;
◎ 超七成上市公司實現盈利,淨利潤規模前十名多為金融巨頭;
◎各行業人均薪酬約20.27萬元,較2023年小幅上漲;
◎ 在一眾出海的上市企業裡,表現最亮眼的“選手”來自日常消費零售賽道,境外業務營收同比增長163.8%。
或許,這些資料在2025年的當下看,顯得略有些“過時”,但企業的增長從來不是孤立事件,它既回應了過去,也指向了未來。
今天的文章,我們將從市值、營收、淨利潤、員工數量、人均薪酬、研發投入、海外收入七個維度出發,對A股和港股共計6000+家上市公司的2024年度財報進行梳理盤點,試圖照出過去一年中國經濟的冷與熱,也為普通人把脈未來行業動向。

上市公司的市值漲跌,就像一面鏡子照出行業的冷暖。
2024年,A股和港股市場的市值分佈進一步向頭部企業集中。
據Wind資料,市值排名前500的上市公司平均市值為1483億元,較2023年增長了241億元。其中,資訊科技、金融板塊表現突出,市值上漲的企業數量分別增加16家和11家。
從榜單整體來看,在11個Wind一級行業中,資訊科技行業以21.2萬億元的市值登頂,超越金融(20.8萬億)和工業(17.5萬億)。
細分至二級行業,銀行(14.19萬億)與軟體服務(8.24萬億)仍穩居第一梯隊。半導體(4.8萬億)以黑馬姿態,一舉超越石油石化(3.98萬億)。
注:一級行業是對經濟活動最基礎的分類,用於將國民經濟中具有共同特徵和屬性的產業群體進行宏觀劃分。它涵蓋了廣泛的經濟活動領域,通常基於產品或服務的性質、生產過程特點、市場需求等因素進行分類;二級行業是在一級行業基礎上進一步細分的行業類別,聚焦於更具體的經濟活動或產業鏈環節。

值得注意的是,有64家企業首次躋身市值500強,近4成來自制造業和硬科技賽道。在這些新面孔中,既有地平線機器人、老鋪黃金等新上市便嶄露頭角的公司,也有力帆科技、泡泡瑪特等市值排名大幅上升的公司。
此外,從地域分佈來看,北京、廣東、上海分別有109家、67家和57家市值500強企業,佔據了全國的45%。其中,北京增加5家,廣東和上海分別減少3家和8家。

2024年度十大高營收行業
大象起舞時,小而美的新生力量正以燎原之勢改寫遊戲規則。
資料顯示,A股和港股的5839家上市公司去年總共實現了77萬億元的營業收入,其中近三成來自建築、石油石化、銀行行業。
這類傳統行業是經濟壓艙石,但硬幣的另一面是:鋼鐵、建材、房地產等重工業集體失速,營收增速分別為-8.3%、-8.1%和-5.1%,幾乎全線負增長。

“舊支柱”支撐大盤的同時,新產業正拉動增長。
具體來看,半導體行業以19.3%的營收增速一騎絕塵,是二級行業中增長最快的;其次是耐用消費品行業,增速超過了12%。
汽車板塊維持高景氣,營收增速近10%。資料顯示,2024年全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分別增長34.4%和35.5%,對整體汽車行業的拉動作用顯著。
進一步從企業來看,年營收突破千億的企業達到了129家,超7成來自傳統行業,其中能源企業佔比最高、建築與金融企業緊隨其後。
不過,從營收增速看,增速TOP50企業主要集中在醫療保健、資訊科技、工業與材料等板塊。
這些企業有個共同點:處於技術密集型或政策支援型賽道,具備“從小到大”的爆發潛力。比如醫療創新、生物科技、新能源裝置、資訊基礎設施等領域的企業,在過去一年獲得大量資本青睞,疊加政策扶持或供給短缺的助推,從而實現大幅增長。

2024年度十大盈利增長行業
翻看各上市公司2024年財報,“盈利”成了共同的主題詞。
統計資料顯示,超七成上市公司實現了年度盈利,共計2879家公司實現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
其中,增幅超過500%的有82家,增幅為100%—500%的有547家,增幅為50%—100%的有434家,增幅在50%以內的企業則有2240家。

分行業來看,消費領域復甦明顯。食品飲料賽道實現淨利潤正增長,在歸母淨利潤規模上,它和可選消費零售的排名前十一位。
實際上,個體的增長也反映在宏觀層面。2024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79萬億元,同比增長3.5%。在限額以上單位商品中,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同比增幅最高,達12.3%;其次是體育、娛樂用品類,零售額同比增幅達11.1%;通訊器材類(手機、電腦、手錶、手環等)增長率與糧油、食品類則並列第三。

2024年十大海外業務高營收行業
出海早已不是新故事,但它正成為越來越多公司增長的新動力。
我們統計了3369家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的境外業務收入,2024年這些企業合計實現海外收入8.9萬億元,佔其總營收的近五分之一。某種程度上而言,出海已從區域性趨勢轉向普遍動作。
變化最顯著的,是“出海內容”的轉型。過去,走出去的是工程隊、製造商、礦企;今天,則是日用品、服務和生活方式。企業正從“工具出海”升級為“生活方式出海”,中國品牌逐步走入全球消費者的生活。
財報資料亦是印證了這一趨勢,根據統計資料,海外營收增速最快的賽道是消費領域。具體到二級行業,來自日常消費零售、消費者服務、耐用消費品和家庭用品的企業境外業務營收分別實現同比增長163.8%、28.7%、22.89%和16.69%。

此外,在醫療裝置與服務領域的企業,15.81%的海外營收增速同樣亮眼。

2024年十大增員行業
我們統計了5707家披露了相關資料的A股和港股企業,這些企業2024年僱員總數是3546.21萬人,相較2023年增加約60萬人。
從行業分佈來看,資訊科技、材料和可選消費成為過去一年中增員最多的三個板塊,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8%、1.5%和0.6%。細分至二級行業,半導體、家庭用品和硬體裝置領域的企業擴招幅度領先,分別同比增加8.9%、3.4%和3.2%。

其中,半導體行業的熱度尤為突出。作為數字經濟的“底座”,半導體行業不僅支撐著消費電子、汽車、AI等下游產業的爆發,也吸納了大量工程師、技術人員和產業工人。
至於企業增員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源於資本動作,例如亞信安全因併購亞信科技,員工數大幅增長;有的源於業務需求,比亞迪2024年末員工總數達到96.89萬人,較2023年淨增26.54萬人,成為A股上市公司中員工數最多的公司。
與此同時,一些國資背景和民營製造龍頭在地方政策拉動下,也在發揮“穩就業”功能。比如汽車裝備製造業的濰柴動力新增近5萬名員工,成為“吸人王”,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一些基建、交通、環保等傳統行業。

2024年十大高薪酬行業
從整體看,2024年各行業員工人均薪酬約20.27萬元,較上一年的19.65萬元小幅上漲3.16%。這背後既有積極的一面——平均薪資穩步提升,也藏著分化的現實:不少企業雖然整體薪酬看似可觀,但實際高管與基層之間的收入差距懸殊。

高薪行業依舊集中在科技與金融板塊,半導體行業以36.21萬元的人均年薪位居前列,電信服務(30.14萬元)與軟體服務(25.22萬元)同處於第一梯隊。
這些行業不僅有技術紅利支撐,也在AI等新一輪技術革命中扮演關鍵角色。翰德資料顯示,當前AI相關崗位的招聘需求增長明顯,其中演算法工程、基礎設施等方向最為搶手,招聘同比增長約25%。
如果從增速來看,耐用消費品行業的人均年薪增長率達到6.8%,居全行業之首,造紙與包裝、家庭用品、汽車與零配件等也均實現5%以上的增長。相對而言,房地產與工業行業則繼續承壓,企業員工的人均年薪分別下降1.59%和1.3%。
此外,儘管近年來金融行業因“降薪”話題頻上熱搜,但其薪資水平依舊可觀。非銀金融和銀行業人均年薪分別為48.75萬元與43.93萬元,是僅有突破40萬元的兩個行業。不過,這一高薪光環背後,增速卻幾乎原地踏步,同比增幅不足2%。

2024年研發投入前十行業
2024年,上市公司們的研發總投入高達1.76萬億元,但這筆鉅額投入大部分集中在少數幾個行業。
從行業總投入看,排在前三的分別是:工業、資訊科技和可選消費。
其中,工業和資訊科技合計佔據了全市場超過50%的研發投入,可見製造與科技領域依舊是中國企業研發主力軍。而可選消費行業受到新能源汽車、家電智慧化等因素帶動,也進入研發密集區。

從研發強度(研發費用佔比)來看,半導體以15.09%高居所有二級行業之首,軟體服務(11.30%)、國防軍工(9.14%)緊隨其後。相較之下,日常消費零售(0.26%)與銀行業(基本為0)幾乎處於研發空白地帶。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研發費用增速前30的公司中,有超過三分之一來自有色金屬、公用事業、交通運輸等“傳統行業”。
不過,不少行業“看起來花錢多”,但效率並不高。比如硬體裝置領域企業研發雖投入超2500億,但佔比只有6.76%;而軟體服務行業的企業雖然總投入較小,卻以輕資產模式實現高密度創新。
最後,在眼花繚亂的資料下,我們不由感慨,商業從來不僅是“生意”,我們在財報資料裡讀到的,其實是人的意志,是一群人面對不確定世界所做的選擇與堅持。
希望這些選擇和堅持,能成為企業穿越魔幻2025的底氣與動能。

本篇作者 |錢汐汐| 責任編輯 | 沈曉琴
主編 | 何夢飛 | 圖源 | 曉報告、VCG

聯想AI PC 你的個人AI助理
全新來襲▼點選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