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週期裡有三種活法:順週期、逆週期、抗週期。”
“週期輪換,不是強者生存,是適者生存!”
2025年,企業如何生存?如何找機會,定戰略?
“最受創業者歡迎投資人”衛哲老師在2025年1月4日混沌創新大課現場,分享了《新週期下,如何順週期,抗週期,逆週期佈局》,高維度、結構化的思考,一針見血,不論你從事什麼行業,都會有所啟發。
衛哲老師是嘉御資本董事長兼創始合夥人。嘉御資本秉持“以終為始”的投資理念,曾投資安克創新、泡泡瑪特、滬上阿姨、鍋圈食匯、思摩爾國際等獨角獸企業。投資專案超過100個,收穫了30多個IPO。在成功IPO的品牌中,多個是細分行業中第一。
關於國內消費、國外出海、AIGC等,衛哲老師給出了聽了就能帶走的實戰打法總結,價值百萬!
以下是課程精華:
授課老師 | 衛哲 嘉御資本董事長兼創始合夥人
當前,我們正處於新舊週期交替的關鍵時期,這個週期始於2022年,預計將持續近十年。
今天不管投資還是創業,必須帶著週期來看問題,你要做的決策並不是站在今天看,它是不是一個正確決定,而至少要看五年以後。事實上,我做企業做久了,經常會說把未來的困難,儘可能想得多一點,把困難的時間想得長一點,最好能做好十年的準備,以應對新週期中的變化。

新週期的五個特點
第一部分,我們將重點探討新週期的五個特點。

特點一:無論是中國經濟還是世界經濟,都已邁入存量經濟時代。聽到“存量經濟”,大家或許會感到些許憂慮,但從歷史發展來看,這一點並不可怕。事實上,許多國家都曾經歷過從增量經濟向存量經濟的轉型。
以美國為例,二戰後,它作為全球發展的引領者,龐大的經濟體量,像是火車頭,帶動全球經濟駛入增量時代。當時,美國主導的馬歇爾計劃助力歐洲實現了復甦,也促使日本和韓國在戰後迅速崛起。可以說,美國牙縫裡面掉下一點東西,都能讓日本韓國都在戰後能夠恢復。
然而,美國經濟卻在1973年轉向存量時代,背後主要受兩件事的深遠影響:一是越南戰爭,二是能源危機的爆發。尤其是能源危機,對美國經濟的衝擊巨大。當時,美國作為能源進口國,能源進口成本的上升直接影響經濟,油價從每桶三四美元飆升至30多美元,成本激增近十倍。這兩件事共同促使美國經濟步入存量經濟時代。
之後接棒的是日本。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的迅猛增長帶動了全球經濟的增量發展。然而,1985年日本簽署《廣場協議》後,經濟逐漸進入所謂的“失去的30年”,即標誌著日本存量經濟的開始。
進入90年代,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西歐及其周邊又出現了巨大的市場和豐富的優質勞動力資源,這為歐洲經濟的崛起提供了契機。歐洲經濟實力增強的一個表現就是推出了新的貨幣——歐元。我曾在90年代初去歐洲出差,當時需攜帶德國馬克、法郎和里拉等多種貨幣,而這些後來都被歐元取代。到了2000年左右,歐洲經濟也步入存量經濟階段。
此時,中國接過接力棒,標誌性事件是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許多人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是改革開放,但我認為加入WTO才是真正的轉折點。對此,我曾詢問過許多企業老闆,2000年以前真正富有的人寥寥無幾,大多數實現高速發展的企業是在2000年之後。
所以,中國經濟的崛起得益於雙重紅利:改革開放帶來的內部組織能力的釋放,以及加入WTO帶來的外部機遇。以上就是新週期的第一個特點。
特點二:全球化程序出現停頓,甚至出現了逆全球化的趨勢。這種現象並非僅針對中國,而是全球範圍內孤立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全球化的停頓甚至逆流是新週期的一個特點。
特點三:這是利好訊息,即以人工智慧(AI)為代表的科技正處於加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作為投資人,我們經常探討哪些科技具有革命性,能夠成為長期趨勢而非短暫視窗。為此,我們需要分析這些科技改變了多少行業,以及改變的深度和廣度。
以PC網際網路為例,它對行業的改變是相對有限的。而移動網際網路則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如果沒有手機,我們幾乎無法完成日常的許多活動,如打車、訂酒店、用餐、購物和支付等。然而,隨著AI的崛起,我們可能不再會討論它將改變哪些行業,而是討論哪些行業或崗位可能暫時不會被AI改變,更何況改變的行業多,改變得很深,還很快。
在中國,人們開始熱烈討論並真正感受到AI的影響是在2022年12月,隨著ChatGPT的釋出。美國這種討論也僅僅比我們大約早了六個月。可以說,在短短兩年到兩年半的時間裡,我們已經深切地感受到了AI的存在及其帶來的變化。
這次技術進步可能是唯一能夠讓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從存量經濟中走出,重回增量經濟的途徑。它將不再依賴於全球化或大規模的組織變革,而是可能依靠這項技術本身的力量。
特點四:這是一個喜憂參半的訊息。憂的是全球人民,當然也包括中國人民的收入預期變得不那麼樂觀。儘管其中有一部分人實際收入未必減少了,但對收入增長的預期顯著沒那麼好了。例如,以前在網際網路大廠工作的員工可能期待從P7升到P8,如今保住P7的位置就已經很不容易了。那些拿著P7 的收入,以前是按P8標準消費的人,現在就開始存錢。
同時好訊息是什麼?人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願望依然存在。中國有句老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旦吃過好東西,穿過好衣服,人們就不會輕易降低標準。因此,我不認為大家在消費降級,而是消費降次。例如,以前你可能每週吃一頓好的,現在可能變成每個月一次。在經濟好的時候,女性可能一年買十件新衣服,而現在可能減少到四件,但這並不意味著她們會選擇品質更差的。
所以說,我們感受到的消費壓力主要體現在降次為主,降級為輔。這是一個消費降次的時代。

特點五:從效率優先,到平衡公平與效率,再到安全重於效率。在上一個增量經濟週期中,效率是首要追求。比如,深圳那句著名的標語“時間是金錢,效率是生命”。 我以前在阿里巴巴工作,很多領導來參觀,肯定地說到,網際網路電子商務提高了效率。
然而,自2018年起,社會上就開始討論,網際網路公司不要再盯著小商小販菜籃子裡面的幾棵菜了,外賣的演算法不要再提高了,再提高外賣小哥上廁所的時間都沒了。
這代表人們開始呼籲在效率與公平之間尋求平衡。這種平衡追求不僅是中國的問題,歐盟對美國網際網路公司的打壓和罰款更厲害,難道歐洲不知道網際網路是提高效率的?其實,社會到了一定程度就不能光看效率,要看效率和公平之間的關係。歐洲這些舉動,主要是想兼顧歐洲其他商業的公平。
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安全大於效率。以光刻機為例,按照全球化分工來說,應該給最擅長的地方來做,中國現在自主研發光刻機,就是為了半導體產業的供應鏈安全。

新週期下的三種活法
基於新週期的五個特點,我們則需要從三種角度來考慮問題:順週期、抗週期和逆週期。這是在一個週期裡的三種活法。我們分別看看看這三種思想分別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一、順週期
我們先來看順週期。順週期意味著順勢而為。如果你不能走出週期所限定的空間和時間,那麼你就必須順應其規律。
1.存量經濟時代,國民品牌將成為主流
順週期我們談國內的消費。前面提到,存量經濟雖可能讓人不習慣,但它並不可怕。因為在存量經濟時代,正是偉大的國民品牌誕生的時期。
偉大的國民品牌有兩個標準:一是品牌要足夠大,能夠在所在國家覆蓋一半以上的人口;二偉大不僅要大,還要讓一二線城市的中產階級用起來有面子,同時也要讓三四線城市的小鎮青年能夠用得起,有裡子。
優衣庫作為一個典型的日本國民品牌,誕生於1984年。而日本是在1985年《廣場協議》之後進入存量經濟時代的。
再看美國,Costco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國民品牌。美國有三億多人口,Costco的99美元會員卡已發行1.2億張,通常一個家庭擁有一張卡就足夠了,這意味著Costco覆蓋了美國一半以上的人口。我在美國期間,辦了一張Costco的卡,幫我打掃衛生的墨西哥阿姨也有一張Costco的卡。她並不因為衛哲去得起她去不起,我也不認為家裡阿姨去的地方,我去了沒面子。這就是非常好的國民品牌,覆蓋一半以上人口,面子裡子都有。而Costco成立於1976年,正是美國進入存量經濟初期。Costco是巴菲特的最愛,他說Costco是我的非賣品。

我們看巴菲特的投資組合,幾乎等同於美國的國民品牌組合,如麥當勞、可口可樂和好時巧克力。
當蘋果是科技品牌的時候,巴菲特沒有投。而當蘋果是美國的國民品牌了,巴菲特入手了。他在蘋果1萬億美金估值的時候投的,很多人都認為他投得晚了、貴了。但是,回過頭去看,他還是掙了兩三倍。
巴菲特是五十多歲才掙錢的。很多人都在分析原因,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巴菲特在五十多歲時開始建倉,當時正好買入了這些美國國民品牌,而這些品牌的批次崛起則是在80年代美國進入存量經濟之後。
回到中國,目前國內許多企業已具備成為國民品牌的潛力。以小米為例,小米的產品在許多家庭中隨處可見,很多人家裡都有一兩件,表明其“裡子”工程沒什麼問題。
在“面子”上還有提高的空間,在手機上,很多人會選在蘋果和華為,但是目前小米在造車,做好了汽車是個更大的面子工程,小米推出了小米SU7 Ultra,價值八十多萬的車,面子上也正在改善。
蜜雪冰城擁有四萬多家店,在小鎮上廣受歡迎,它也具備成為國民品牌的潛力,但下一步需解決“面子”問題。
實際上,在上一個週期,我們常常提到“網紅品牌”,這些品牌是由網紅推動的,屬於營銷驅動的品牌。但在增量經濟時代,營銷驅動的品牌沒有錯。以李佳琦和花西子的眉筆事件為例,四年前79元的花西子眉筆,大家不覺得貴,又很喜歡李佳琦,願意購買。但在四年後,正好碰到了增量經濟向存量經濟的拐點,消費者對可買可不買的產品,價格上變得更敏感了。
因此,在增量經濟時代,品牌是由營銷驅動的網紅品牌,而在存量經濟時代,國民品牌將成為主流。
2.真正能夠下沉的品牌才是國民品牌

做國民品牌,順週期下沉市場需要三個要素,產品下沉、店型下沉和管理下沉,其中,管理下沉最難。
在產品下沉方面,很多人以為必須降價走“價效比”路線,我非常反對價效比這這種說法。我主張“價性比”。這兩種說法的區別是什麼?
價效比是在在同樣的效能下卷價格,價格更便宜。價性比是,敢於定價,不降價格,提升產品效能。為什麼不能破價?
從創業或投資角度看,企業一旦破價,物流、營銷、人工、租金等費用比例就會失控,財務模型就會亂掉。
堅持價性比,使得零售價格穩定,物流、租金、人工和營銷等成本佔比保持健康。做價性比只有一開始毛利率會不健康,因為你要把效能提上去,其他都是健康的。但隨著銷量增加和供應鏈效率提高,毛利率就有希望恢復。
相反,走價效比路線不僅會導致成本結構失衡,毛利率也難以維持。所以,不要走價效比的道路,這些產品下沉容易出現的一個誤區。
其次,店型下沉要做好什麼?在上一個時代,許多公司只關注流動人口,而忽視了常住人口。以長沙為例,這個城市孕育了眾多網紅品牌。我曾在五一廣場逛過,我發現這裡很多品牌的單店業績很好,因為五一廣場主要吸引流動人。類似地,上海、北京、深圳的購物中心都是流動人口的聚集地。
而社群店,主要服務常住人口,我們要看社群店業績怎麼樣,能不能在社群店站住腳。因此,我們投資的鍋圈、滬上阿姨等品牌必須確保社群店的成功。所以檢驗品牌的店型和渠道,一定要檢驗能不能把常住人口做好。
最後,是管理下沉,如果你在一個地方有五家或十家店,作為督導,能否一天內跑完這些店鋪,取決於店鋪之間的距離。對於供應鏈配送,一輛車和司機每天的固定費用相對穩定,開店密度夠高的話,可以實現十個門店的配送。這就是管理下沉。在渠道上,核心做起密度,能讓管理下沉變得簡單。
總結一下,產品下沉有三個常見誤區:一是應追求價性比而非價效比;二是店型渠道下沉要重點服務常住人口,而不僅限於流動人口;三是管理下沉,不要蛙跳一樣的跳躍式發展,採取逐步蠶食的方式,提升區域密度。這些是下沉三要素的方法。

3.存量經濟時代,得中原者得天下
此外,在之前的增量經濟時代,消費市場成功常取決於“得北上廣深者得天下”,因為增量經濟是營銷驅動的。同樣的營銷費用下去,打透了這些大城市,品牌效應會外溢,帶動其他市場。就比如,全世界做奢侈品,必須拿下倫敦、巴黎、米蘭、東京和紐約這五大城,因為這些城市的市場對全球營銷具有巨大推動作用。
然而,這次我們又回到了需要國民品牌能夠下沉的階段,“山河四省”變得非常重要。山東、山西、河北、河南這四個省總人口約為 3-3.5億人。如果你要覆蓋中國14億人口中的7億,那麼這四個省份不可或缺,否則無法實現真正的國民品牌。
其次,這四個省份都位於北方,現在的趨勢是“由北向南易,由南向北難”。在增量經濟時期,許多品牌是從南方向北方擴張的。例如,最近的小菜園在香港上市了,老鄉雞也正在衝擊港交所上市,這兩家餐飲公司都發源於安徽。
而像鍋圈食匯這樣的品牌則起源於河南,滬上阿姨雖然名字聽起來像是上海的品牌,但實際上在上海只有20多家門店,而在天津卻有350多家門店,在山東更是達到了1400家門店。這兩個品牌都是主要做北方城市。
為什麼要從北向南?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北方的經濟和消費能力相對較低。如果一個商業模式能在北方站得住,那麼向南方擴張通常會更容易。許多品牌在廣東的商業模式雖然成功,但向北擴張時,消費力一弱,模型就不成立了。
其次,北方的消費特點與南方不同,北方四季分明,現在正值寒冬,而廣東仍可喝冰凍的果茶。服裝也是如此,南方現在還可以穿涼鞋,北方卻已經穿了穿靴子了。因此,經歷過四季分明市場的品牌,向南方擴張時,只需要做減法;而從南向北擴張,則需不斷做你從來沒碰到過的加法。
二、抗週期
接下來,我們討論抗週期,英文是“resistance”,意味著具有抵抗週期變化的能力,即週期的波動對你影響不大。如果時間上無法改變,那麼透過改變空間,往往可以達到抗週期的效果。例如出海,企業一到海外就有機會抗週期了。
自2018年起,國內就開始討論出海。最初是商品出海,現在已經擴充套件到科技出海、醫療出海、企業服務出海,甚至餐飲業出海,幾乎沒有哪個行業不能出海。
1.出海三要素
那麼,中國消費品牌如何出海呢?我們有一句話:“國內越紅海,海外越藍海。”嘉御原來也投國內消費,也投出海,凡是我們國內消費不敢看的領域,我們會優先考慮跨境市場。
例如,我們不敢投資國內競爭激烈的充電寶市場,但敢於投資安克創新。因為國內越紅海,證明中國供應鏈效率最高,誰能夠將中國的供應鏈優勢帶到海外去,那一定是一片藍海等著你。
出海成功的三個關鍵要素是:首先,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優勢;其次,利用海歸人才,他們具有國際視野和經驗;第三,藉助網際網路,而非傳統外貿的方法,因為中國在網際網路領域的打法是全球最領先的。
2.出海的四個關鍵選擇
出海,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我將分享四個關鍵選擇。
第一,地區選擇。
第二,品類選擇。
第三,渠道選擇。
第四,品牌定位選擇。
(衛哲老師把根據多年投資經驗總結的出海詳細打法都傾囊相授。掃描海報二維碼,請到混沌APP觀看完整版!)

三、逆週期
最後,我們談談逆週期。逆週期主要體現在我們五大特點中的第三條:以AI為代表的科技進步。換句話說,擁抱AI有可能實現逆週期的增長。

我們來梳理一下過去一年AIGC領域的發展。
1.啤酒泡 vs.肥皂泡
首先,關於AI是否存在泡沫,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泡沫可分為兩類:啤酒泡和肥皂泡。肥皂泡破裂後什麼也不留下,一些未與實體經濟結合的技術,如部分Web 3.0 的很多技術,就像肥皂泡一樣。
而啤酒泡則不同。我們在酒店喝啤酒時,雖然有20%的泡沫,但啤酒本身仍可飲用,甚至更美味。AI與各行業結合緊密,即使有泡沫,也是啤酒泡。
啤酒泡的產生需要兩個條件:杯子必須是空的,啤酒倒入速度要快,啤酒泡就產生了。如果杯子裡已有半杯啤酒,即使快速倒酒,也不會產生太多泡沫;反之,如果杯子是空的,但你慢慢沿杯邊倒酒,也不會產生泡沫。
在這個比喻中,杯子代表行業,啤酒代表資本。當行業空缺時,資本快速湧入就會形成泡沫。AI領域的初期,資本的快速湧入導致了泡沫。不過,不同的AI細分領域,泡沫程度不一樣。我們可以接受啤酒中有20%至30%的泡沫,我們還是會喝的;但如果泡沫達到80%,那你碰到了黑店,我們就不喝了。所以說,我們能容忍泡沫比理性估值高出20%至30%,但如果高出200%至300%,就不能碰。
因此,AI領域的泡沫是不可避免的,但它是啤酒泡。我們需要關注不同AI領域的泡沫成分,尤其是大模型領域,這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
2.大模型LLM “蛇開始咬自己尾巴”
2023年到2024年,我曾在美國滿懷信心地期待大模型的迭代,但結果也沒迭代出什麼。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軟一硬,一個是軟體方面,另一個是硬體方面因。
先看軟體。人類大概一共就有1萬億的自然引數,2023年我訪問美國時,已有模型訓練了四五千億個引數。那引數訓練完了,模型就一定能迭代嗎?
當時,許多美國大公司和創業公司表示,不必擔心這個問題,因為人類已進入資料永動機時代。所謂資料永動機,是指大模型能產生新的合成引數,將這些合成引數再次餵給大模型,就成了資料永動機。
然而,一年後,他們發現將合成引數再次輸入大模型時,模型沒有新的變化,甚至暴露出原有模型的問題。這讓我想起中國的俗話,蛇開始咬自己尾巴。蛇咬自己尾巴,不一定能長大。
這正是目前遇到的第一個瓶頸:合成引數餵給大模型後,能不能提升模型效能的問題,目前這個問題還沒解決。
3.AI基礎建設技術瓶頸凸現,基礎建設投資有增無減
第二個原因是硬體,AI基礎設施建設的瓶頸。美國在這一領域相對領先,但仍面臨挑戰。美國現在只有一個公司有所突破,但是還沒有完全真正投入使用,就Elon Musk在鳳凰城做了一個10萬張GPU的叢集,而Meta、谷歌基本上是5萬張卡。
而中國最領先的公司剛達到1萬張卡叢集。訓練5000億引數的模型大約需要5萬張卡的叢集,進一步擴大規模,叢集還要擴大,但擴大就遇到了電力問題,沒有電力來支撐這樣大的規模。許多人提到中國的超算中心,可以部署5萬張卡,但這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可行,因為我們能接受通訊級的延遲。
然而,計算機執行對延遲非常敏感,過高的延遲會導致效能大幅下降,所以基礎設施建設遇到了瓶頸。但這也帶來了新機遇。目前,美國大廠在基礎設施上的投資有增無減,每個季度就能投入約100億美元。
4.AI應用兩極分化,行業+AI快於AI+行業
第四點是關於AI應用,許多人認為2025年是AI應用的元年,但實際上,美國已經進入了AI應用時代。行業+AI的速度要快於AI+行業的速度。“行業+AI”是指在某個行業中已擁有客戶,排名靠前的企業,如果能快速擁抱AI,要比初創的AI公司去擁抱某個行業見效要快得多。
例如,美國的Salesforce,其股價從2022年12月到現在已經翻了一倍還不止,但市盈率幾乎沒漲,這說明公司的利潤確實增加了,而不僅僅是AI的概念炒作。

擁抱AI主要的四個方向,我們也有自己的看法。
(想了解更多衛哲老師對AI基礎建設、大模型、行業應用、具身智慧等方面的敏銳洞察,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請前往混沌APP觀看完整版課程。)

最後,我將分享三大預測作為今天的總結。我對以下幾點有堅定信心:
第一,三年左右,手機中的APP數量將減少一半。這是因為AI + Agent(智慧體),使我們不再需要那麼多APP。
第二,我們每週的工作時長可能會少於四天。因為AI + Robotic(機器人),機器人在未來十年內一定會替我們完成許多工作。
第三,大約在10年後,2040年左右,人類平均壽命將達到100歲以上。這是因為AI + Healthcare。
基於這些預測,我們認為在當前週期內,擁抱AI可能是唯一實現逆週期成長的途徑。
當然,最終週期還是會輪換。但我要強調的是,週期輪換,不是強者生存,是適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