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巴黎奧運會,估計大家都在看比賽吧,我也不例外。前幾天想投屏看場比賽直播,沒想到怎麼都連不上,試了好久,沒想到最後是在小紅書搜到了和我情況相同的網友,靠人家的方法解決了。
實不相瞞,小紅書已經成了我在生活中用得最頻繁的搜尋工具。我在小紅書上面貢獻的內容少,更多時候,我是內容的消費者。
我發現,不怕問題有多刁鑽古怪。你會遇到的問題,別人也會遇到。只要有人遇到的問題,在小紅書就會有人討論,有解決辦法,就會有經驗分享。
比如前一段時間我需要辦理出生證明,在傳統的搜尋引擎裡搜出來的官方介紹是很全面,但對一些特殊情況語焉不詳。
後來還是去小紅書搜的,搜出來的經驗說明很詳細,細分到一些特定省份地區的攻略。就連出生證明名字寫錯了怎麼改,都有人分享。
不只是我,身邊用小紅書搜尋的人也越來越多。
有朋友正在巴黎看奧運,在比賽間隙也不閒著,到處逛。在巴黎人生地不熟,而且奧運期間人還多,路況也不是很好,有些景點還不開放,難度加倍,我問他怎麼做攻略的?回答是:搜小紅書。
常規的旅遊攻略自然都能搜到,就連巴黎街頭怎麼找廁所、怎麼鑑別和提防小偷、具體到日期的天氣更新、穿衣建議和景點變化,都能在小紅書找到。
難怪大家說「遇事不決小紅書」,此言不虛。
大家要知道,對於使用者已經建立起使用習慣並且佔據了心智的傳統搜尋引擎來說,要想顛覆,難度相當之大。有些人說,取代搜尋引擎的產品,不一定是另一款搜尋引擎。
傳統搜尋引擎的內容優勢,是靠資料介面形成的,但進入移動網際網路後,各個 App 形成資訊孤島,傳統搜尋引擎缺少新的內容來源,沉澱下來的內容以靜態資訊為主。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出現了許多垂類 App,尤其是生活方式相關的產品——搜食譜的「下廚房」、搜旅遊攻略的「馬蜂窩」、搜裝修指南的「住範兒」……當時的小紅書還只是一個搜美妝穿搭的社群。
為什麼後來是小紅書成為大家在生活經驗搜尋上的「百度」?我認為小紅書做對了兩件事情。
一是擴品類。尤其是 2020 年之後,在美妝、穿搭這些優勢品類之外,小紅書的美食、運動等品類慢慢發展起來,成為這些生活垂類應用的集合體,你看露營、CityWalk 這些生活趨勢,也都是從小紅書火起來的。慢慢地,和生活有關的內容,大家都去小紅書搜了。
二是堅持 UGC。小紅書從 1.0 版本開始就鼓勵 UGC,平臺不生產內容,只打造有利於普通人生產內容的社群,這一點從小紅書的內容形態(筆記)、分發機制等都能看出。這也是為什麼小紅書連「出生證明名字寫錯了怎麼改」這麼個體化的問題都能搜到。
有的網友說,現在不是還有各種 AI 工具嗎?能不能取代傳統搜尋引擎、取代小紅書?
但和傳統引擎一樣,目前 AI 能整合的資訊還是偏靜態的。旅行前或許可以藉助 AI 工具生成一個大致的路線,但到了具體的地方,有些問題還是得開啟小紅書。這是我前幾天臨時起意,和幾個朋友逛大同時的真實感受。
去到大同當然要去雲岡石窟,但正值暑期,雲岡石窟的遊客相當多,什麼時間段去人比較少?幾點去排隊合適?在小紅書搜一下「雲岡石窟人流量」,我發現搜尋結果都是具體到日期,甚至是當天某一時間段的。
傳統搜尋引擎和 AI 工具所依賴的資料是一個靜態的版本,目前還不具備這種即時性。大家可以問一下 ChatGPT:「你的資料截止到什麼時間?」我得到的回答:「我的資料和知識更新到 2021 年 9 月。」
小紅書的資料截止到什麼時候?即時。就在此時此刻,仍然有大量的使用者在更新筆記,參與互動評論和討論。
豐富、細分、即時,這就是小紅書在生活經驗搜尋上的不可替代性。
使用者建立的的海量筆記是最好的知識庫,也是高質量的語料庫。從某些方面而言,小紅書已經成為一個更好的搜尋平臺,前幾天也看到披露說正在內測自研大模型「小地瓜」,很是期待。小紅書完全有可能推出一個別具一格的 AI 產品。
關鍵詞
雲岡石窟
小紅書
搜尋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