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三十年搜尋戰爭的收官一戰。
作者 | 甘德
編輯 | 鄭玄
搜尋之戰,永不落幕。
2010 年,十年你追我趕,百度谷歌之戰,以百度勝利暫時落下帷幕。
那時,所有人都以為,全世界範圍內的搜尋之戰,自此落幕,谷歌、百度兩大巨頭分別佔領兩大市場,360、 bing 等則依靠搜尋產品的帶動,分食長尾市場。
沒人想到,十年戰爭,僅僅換來十年和平。2019 年起,搜尋的無限戰爭正式拉開序幕。
但更大的衝擊,來自 AI。2022 年底開始,大模型的成熟,讓新一代年輕人的搜尋習慣,從遇事不決搜一下,變成了遇事不決問 AI。網際網路巨頭們也試圖趁機虎口奪食:去年年底,騰訊推出 AI 搜尋 ima,成為全網唯一能整合公眾號資源的平臺;同時,360 旗下 AI 搜尋產品再次進化,推出「奈米 AI 搜尋」,不僅支援文字、語音、拍照、影片等多模態搜尋,更進一步補全了從搜尋到創作的最後閉環。
為了推廣旗下奈米 AI 搜尋,360 不僅三大流量入口一同導流,周鴻禕更是親自下場「帶貨」,轉型「短影片博主」:
先是周鴻禕親自編劇並首次參演的短劇推廣,全網播放 3000 萬;緊接著,響應國家「微短劇+」行動,周鴻禕參與拍攝並出演國內首部「AI 短劇」,宣傳推廣奈米 AI 搜尋。值得一提的是,該劇集合了國內優秀的 AI 製作團隊和知名智慧硬體廠商,劇中多處特效畫面由奈米 AI 搜尋的圖生影片功能生成,一方面能極大節約拍攝成本,效果也遠超所謂的「5 毛特效」。1 月 26 日,周鴻禕又在奈米 AI 搜尋 APP 內發起「刺激消費 推廣國產品牌——奈米 AI 搜尋送百輛新能源汽車回饋使用者嘉年華」活動,為使用者和粉絲抽獎送出 100 輛國產新能源汽車,為產品造勢。
今年春節期間,國產大模型 DeepSeek 憑藉先進技術和開源理念火遍全網,也受到了海外的網路攻擊和調查。奈米 AI 搜尋又用實際行動支援國產AI發展,接入了包括 DeepSeek-R1高速專線(32B)、DeepSeek-R1「滿血版」(671B)及 DeepSeek-V3 在內的DeepSeek全系列模型,保證使用者可以順暢、快速地使用 DeepSeek 服務。
國產 AI 搜尋讓人眼花繚亂之際,在美國,傳統搜尋巨頭谷歌的日子也並不好過。一邊是以 AI 加持的 Bing 捲土重來,另一邊則是 OpenAI 的來勢洶洶:11 月初,ChatGPT 正式推出 AI 搜尋功能;11 月中,奧特曼再次豪擲了 1500 萬-2000 萬美金買下 ChatGPT 新域名——chat.com。谷歌的兩員大將——Chrome 團隊創始成員 Ben Goodger 和負責 Chrome 瀏覽器的工程副總裁 Darin Fisher,也雙雙被 OpenAI 收入麾下。
腹背受敵,成為傳統搜尋引擎此時此刻的共同寫照,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相比電商、社交的穩固格局,搜尋的戰爭會如此高頻,而大模型又到底為搜尋帶來了什麼?
01
如果沒有大模型,搜尋引擎,或許將成為這屆年輕人心中時代的眼淚。
不久前,全球知名諮詢機構 Bernstein Research 的最新報告指出:「google 一下」已經不再是這屆年輕人的口頭禪,取而代之 TikTok、Instagram 和 YouTube 等垂類網站的內建搜尋框,正成為這屆年輕人的心頭好。大洋此岸,伴隨著小紅書、抖音、微信、美團們的崛起,相似的劇情,也在中國同步發生。
搜尋引擎,到底怎麼了?其實,對比這一時期崛起的各大 APP,不難發現,搜尋引擎通常只能解決資訊獲取的困境,但在搜尋之後,使用者還需要進行挑選、整合、二次加工,距離落地的「最後一公里」,始終還差一步。
而這種先天不足,在 AI 時代,隱約迎來了破局的希望。
基於 LLM+搜尋,半成品的搜尋連結之外,大模型還會在連結的基礎上,根據問題本身進行最佳化、總結,給出符合需求的答案,完成從搜尋到創作的「最後一公里」閉環。
但伴隨著舊時代的告別,一個全新的議題出現了:如何定義 AI 搜尋?它的產品形態,到底應該如何?在周鴻禕看來,長期以來,傳統搜尋引擎只提供成千上萬條資訊和連結讓使用者自己分辨,並夾雜著廣告等「套路」,體驗感很差。而奈米 AI 搜尋則定位於生成式答案引擎,不僅可以實現拍照搜、語音問等功能,還能在精準理解使用者意圖後,迅速整合梳理所有搜尋資訊,直接給到使用者準確答案,做到「沒有套路,直接給答案」,極大提升使用者獲取資訊的效率。周鴻禕稱,希望將奈米 AI 搜尋打造成公眾瞭解 AI、學習 AI、使用 AI、掌握 AI 的入門產品,透過 AI 改造搜尋,重塑搜尋,把使用者使用 AI 的門檻降到最低。
AI 挽救搜尋,同時也在顛覆搜尋。技術的變革,讓平靜已久的萬億超級市場,再次迎來了無數新的玩家。
然而,一個殘酷的現實或許是,搜尋引擎向來都是一個強者恆強的敘事。換句話說,真正能夠在這場盛宴中笑到最後的,或許仍是那些牌桌上的「前輩」。
此外,周鴻禕曾表示,360 安全衛士的使用者數量已達 10 億+,360 瀏覽器市場份額在中國排名第一,月度活躍使用者超過 4 億,360 搜尋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穩居第二,月活躍使用者約 3 億。桌面、瀏覽器、搜尋這三大入口優勢,就成為了 360 做好奈米 AI 搜尋的底氣。
但此時此刻,距離 AI 搜尋的超級戰車發動,還差最後一塊拼圖。
02
AI+搜尋,構建了大模型時代搜尋補齊落地短板的產品雛形,但具體的產品交付應該如何定製?何謂大模型時代的原生 AI 搜尋?
奈米 AI 搜尋給出了答案。
作為一款「多模態的生成式答案引擎」,奈米 AI 搜尋可以聽懂語音,看懂照片、影片,可以分析理解各種檔案、書籍、論文、錄音,可以生成語音、圖片和影片。用周鴻禕的話說,360 透過用 AI 改造搜尋、重塑搜尋,把使用者使用 AI 的門檻降到最低,使奈米 AI 搜尋成為使用者瞭解 AI、學習 AI 的重要免費工具。
首先是搜尋,過去傳統的搜尋模式,真的已經足夠低門檻,足夠高效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相比微信可以文字、語音、影片、檔案多模態互動,以及抖音上下滑動就能更新內容,搜尋顯然是所有網際網路場景中,使用門檻相當高的一大類目:使用者不僅要用文字精準的描述自己的問題本身,還需要在成千上萬的返回連結中注意尋找,並分辨其中高質量與低質量,廣告與普通內容創作的區別。
360 奈米 AI 搜尋變革的第一步,就是讓搜尋變得像微信一樣多模態,像抖音一樣低選擇門檻。開啟奈米 AI 搜尋的首頁,不難發現,相比傳統搜尋,奈米 AI 搜尋不僅支援文字、音訊、影片等輸入與輸出支援多模態,還支援拍照等一鍵搜尋,並在內容呈現方式上,支援多種語音、影片風格的答案演繹,真正做到了無論提什麼樣的要求和問題,都能沒有套路,直接得到答案。
更低門檻的搜之外,是更省心的讀。
使用傳統搜尋引擎,使用者往往需要至少翻遍搜尋引擎給出的至少前五頁內容,才能真正抓到核心資訊,內容讀取判斷成本高昂。這也為後來小紅書用優質的內容降低了使用者判斷成本,創造了異軍突起的空間。
但大模型則可以更進一步。奈米 AI 搜尋中,搜尋過之後,360 奈米 AI 搜尋憑藉識別 1 億+種分類的意圖識別模型,精準判斷使用者意圖,進而讓大模型智慧「讀取」各種搜尋內容分析,對其進行內容品質的判斷。
依舊以前文舉例的英偉達 GPU 優勢為例,奈米 AI 搜尋可以在短短十多秒的時間裡迅速流量全網三萬多篇資料,並精選出其中質量最高的 31 篇作為參考來源,極大避免了使用者在重複資訊、低質量資訊中浪費精力。

基於這種低門檻高效率的搜與讀,奈米 AI 搜尋還完成了「寫」與「創」的「最後一公里」閉環。
長期以來,搜尋只是我們漫長工作流中的一環,以公文寫作為例,檢索之後,使用者還要自己創作,但在奈米 AI 搜尋,檢索的起點,可以直接連線完整結果輸出的終點。

不難發現,在【寫】 方面,針對給出的「寫一段關於春節防火的居民通知」需求,奈米 AI 搜尋能直接給使用者生成答案。
在寫的基礎上,奈米 AI 搜尋還能進行更多樣化的創作。比如根據使用者需求,進行小紅書體、職場、新聞稿、口播稿等不同風格的改寫、潤色、加工,完成從提問到結果的閉環。

與此同時,伴隨輸入多模態的,還有輸出多模態,在奈米 AI 搜尋萬物皆可影片,我們不僅可以把照片、 PPT、工作報告、文字丟給 AI,AI 還能根據我們的需求,自動創作不同風格的指令碼、標題以及影片形式,讓專業的影片製作真正變得低門檻與普惠。

沿著這一思路,在今年春節期間的更新中,奈米 AI 搜尋集成了阿里的通義萬相,位元組的即夢,MiniMax 的海螺,以及快手的可靈等影片模型,新增一句話生成圖片和一張圖生成音樂短影片功能,大幅提高了使用者的創作能力。透過新增的 17 種春節專屬特效,使用者可隨時隨地讓照片動起來,實現比心、送花、跳舞、乾杯、放煙花,用自己的影片特效分身去拜年,比傳統的簡訊拜年更加生動有趣,新穎活潑。

至此,從提問到檢索,從學習到創作,大模型加持之下,搜尋引擎正式從工具升級為完整的全鏈路服務,但AI搜尋的戰爭才剛剛起步。
03
當所有大模型玩家與搜尋巨頭都將目光瞄準 AI 搜尋,磨刀霍霍之時,一個更大的疑問出現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AI 搜尋取代傳統搜尋引擎毋庸置疑,未來行業將迎來漫長的震盪期和轉型期,但 AI 搜尋是一個完整的商業模式嗎?
相比傳統搜尋,AI 搜尋的回答更精準,更垂直,這是一切變革的基礎。
然而精簡、高效的代價則是 AI 搜尋整體的內容量相比傳統搜尋引擎動輒半屏廣告、幾十頁結果返回來而言極大降低。
於客戶而言,這意味著更垂直精準的投放,百利而無一害;而對於最銳意創新的玩家們而言,大模型壓縮知識的同時,也壓縮了商業化的空間。
如何平衡回答質量與商業化?周鴻禕認為,商業模式的問題,恰恰是新型 AI 搜尋挑戰傳統搜尋巨頭的機會,「目前 AI 搜尋沒有找到放廣告的地方,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都存在。」在周鴻禕看來,之所以谷歌和百度等搜尋巨頭暫時未在 AI 搜尋上押重注,就是是因為要將傳統搜尋引擎巨大的搜尋量轉變為無廣告的「答案引擎」,很可能在戰勝新晉挑戰者前就率先革了自己的命。
但如果 AI 搜尋收穫了長期的使用者黏性,切實找到了可落地的場景,就極有可能倒逼傳統網際網路公司轉型,改變原有的廣告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與傳統的網際網路服務和產品成本較低、依靠廣告收入可以覆蓋成本不同的是,AI 應用在商業化上,沒有邊際效應,產品效果越好,後續成本反而越高,也許會更適合以使用者付費的商業模式生存。
這是 360 與 Bing 們的時代機遇,也無疑開啟了有一場關於搜尋的無限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