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汽車時代的「寧德時代」,地平線即將「衝線」

餘凱足夠正視中國智駕市場的現狀,也足夠了解中國消費者,更對中國智駕企業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
作者 | 餘   快
編輯 | 李雨晨
當下的新能源市場如同在充滿荊棘的叢林中搶肉吃,刺刀見紅,獠牙殘酷。
從百花齊放到骨頭瓦礫,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洗牌逐漸結束,行業收斂的速度越來越快,牌桌上的企業已經不多了。
但地平線還是帶來了好訊息:2024年10月8日,地平線正式透過港交所聆訊,上市只差敲鐘了。
這幾年,地平線的業績仍然以規模化超高速增長。2021-2023年,公司營收分別為4.67億元、9.06億元、15.52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82.3%;2024年上半年,公司營收收入約9.35億元,同比增長151.6%。在一眾陷入價格戰困境的汽車產業鏈企業中表現相當搶眼。
2024年,地平線已是中國本土OEM的第一大輔助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截至目前,地平線軟硬一體的解決方案已獲得27家OEM(42個OEM品牌)採用,裝備於290款車型,其中,中國十大OEM均已選擇地平線的智駕解決方案。
九年時間,地平線從一開始的AIoT和汽車兩條腿走路,到靠汽車智慧駕駛計算方案業務立身,地平線把握了汽車智慧化轉型的機遇。
產品、營收、市場份額,如今,地平線拿著這些實打實的成績,即將正式登陸港股,開啟新階段。
1

一家堅持「軟硬結合」的非典型晶片公司

“我們本質上是一個演算法公司。”
“其實我們本質就是一家披著晶片外衣的軟體公司,地平線的底色一直沒變過。”
餘凱在多個場合如此描述地平線的定位。
為什麼一家搞晶片的公司,要去搞軟體?
當前的智慧駕駛,既沒有迎來“iPhone 時刻”,智慧汽車也沒有“安卓時刻”,所以業內對智慧汽車的終局形態理解不一致,也沒有共性的方案,行業的定製化程度、碎片化程度非常高,導致整體交付成本的居高不下。
車企們對智慧駕駛方案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在壓榨出硬體最大效能的同時,帶給消費者更有價值和價效比的駕駛體驗,成為了行業的共同訴求。
這意味著,各行業玩家們必須解決複雜嵌入式計算機系統技術和極致工程能力的雙重挑戰,做到軟硬體高效協同。
事實上,更高階的計算方案和感測器等硬體配置,決定了效能的下限,更先進的軟體技術架構,則決定了效能的上限。
軟體決定了智駕系統真正的體驗效果。只有足夠了解智慧軟體演算法,才能最佳化計算方案架構,設計出更適合演算法加速的晶片,更好發揮軟體演算法效能。
全世界卷智慧駕駛晶片的企業不勝其數,但真正有能力將晶片和演算法進行整合,且能跑出來的非常少。在餘凱看來,本質是對軟體沒有理解。
餘凱是演算法定義晶片的堅定執行者。
相比堆料的產品理念,餘凱堅持軟硬結合的技術路徑,就是希望透過軟硬結合,以10倍優勢PK掉通用晶片。只有軟體+晶片的緊密耦合,才能做出真正給使用者帶來切實價值的產品方案。
“我們是晶片公司裡面最懂軟體演算法,軟體演算法裡面最懂晶片,做軟體演算法+晶片的公司裡面最懂車規的公司。”
自稱“非典型晶片公司”的地平線,真正競爭力在於演算法,更在於持之以恆的軟硬融合戰略堅持和積累。
地平線對於軟硬全棧技術的堅持是一以貫之的,工具鏈、軟體棧、智慧駕駛演算法,地平線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從一開始就基於軟硬一體的思路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積累,形成了一系列流程。
地平線的演算法,專門針對晶片進行最佳化,晶片架構與應用軟體更融合,能使計算方案效率非常高,既能發揮演算法的最大功效,又儘可能的節約成本。
在相關技術棧方面,演算法、BPU、地平線天工開物、地平線踏歌、地平線艾迪,各種用於駕駛功能的演算法、底層處理硬體,以及促進軟體開發和定製的各種工具,地平線也能給予相關支援。
“這些工具鏈,國內智駕計算方案做得好的不多,地平線是走在前面的。而且在中介軟體層面,不管是基於行業的AUTOSAR AP還是在TogetheROS.Auto,抑或使用者自研中介軟體,地平線都非常開放,可以透過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快速支援好使用者的開發。”
為了降低開發者投入成本,讓征程6系列產品能夠迅速落地高、中、低階智駕方案,從設計之初,地平線就統一了晶片設計理念,有統一的硬體架構、統一的工具鏈以及統一的軟體棧,採用的納什BPU架構,實現了軟硬結合的極致最佳化。
征程6系列具備強大接入能力、高處理能力和高整合度。更靈活的方案拓展性,也意味著地平線征程6系列產品能滿足車企從行泊一體域控到中央計算平臺的各種需求。
因此地平線的計算方案產品都是“軟硬結合”的產物。時至今日,地平線累計交付超600萬套的輔助駕駛、智慧駕駛計算方案。這些方案中,沒有一個是以單顆晶片交付的。
由此,地平線成為業界唯一能夠提供面向全階的系列智慧駕駛計算方案的提供商。
2

規模量產,智駕界的鐵人三項

從2012年到2023年,從AlexNet出發,深度卷積神經網路(CNN)演算法成為感知領域的常用演算法,而後Transformer被引入自動駕駛感知領域演算法框架中,到了ChatGPT的橫空出世,演化出了自動駕駛端到端。
在餘凱看來,這些技術都不足以構成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是能夠放進教科書裡面的技術,其實是每個公司都能掌握的
大多數智駕公司熱衷於強調自身的科技先進,卻常常忽略了另一核心:大規模量產能力,即工程能力。
正如喬布斯所言,一個「無與倫比」的產品真正的區分點不在於one idea,而是five thousand ideas。
一個產品背後的所需的工程能力難度不低於技術的領先性,堪比鐵人三項,而地平線“一直玩鐵人三項賽玩到現在”。
如果說完善、開放的軟硬協同系統是地平線最高效的左勾拳,基於豐富工程化量產專案積累的寶貴經驗,則是地平線最有力的右勾拳。
晶片量產是極為複雜和系統的工程,而將軟硬體結合的智駕系統從實驗室轉移到量產車型上,也絕非易事。
好的系統不是靠單一維度實現,好的產品,是既有先進技術,同時背後也承載了大量的髒活、累活、苦活,在每個轉彎、避讓、減速場景中出現的細節,如何處理bad case,如何進行高效迭代,如何進行整體的資料閉環,如何整體地去推動訪問驗證。
從一個硬梆梆的晶片到一個活生生的、在生活場景、在交通場景能夠去Function的系統,實際上要跨越萬水千山,晶片質量、PPM(專案管理系統)、工具鏈、中介軟體、BSP(板級支援包),所有硬體的產品方案,到規劃、控制到所有軟體,跨越軟體到硬體、跨越從端到雲,是綜合立體型的能力。
規模化量產,不僅包括系統整合的能力,還包括對成本、可靠性和生產週期的管理,也是對軟硬結合系統能力的綜合考驗,不僅要求前瞻軟體演算法的深厚積累與應用,也考驗軟體與硬體協同的量產效率。是從產品技術、供應鏈、流程質量、運營等多個維度完成對一個晶片公司的考驗。
大量的工程師,在大量的細節場景裡,去做那些苦活髒活累活,才能去真正地構建護城河,因此,能夠研發先進技術的公司很多,但交付出無與倫比產品的公司少之又少。
地平線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在9年時間裡真實地經歷工程化的痛苦和掙扎,在前瞻演算法、硬體計算設施方面的積累,在數百萬片的量產晶片中積累沉澱出量產經驗,逐漸形成了一套工程技術方法論和體系,真正積累起可持續交付的大規模量產能力。
從去年10月份地平線立項SuperDrive開始,地平線投入了超過一千名工程師。
過去9年的積累,都是地平線高階智駕產品的地基。
服務過大量主機廠,積累過成百上千的專案,吃百家飯成長至今的地平線,無論是基礎能力,還是演算法能力、硬體能力,都有深厚的積累。
比如單一個地平線過去交付的每輛車都有的縱向控制功能,地平線打通該功能的感知、預測和規劃,積累了縱向場景資料庫。
最新的招股書,明顯可以看到地平線與大眾汽車的合作更加深入。不只是大眾,上汽、比亞迪、理想、廣汽、深藍、北汽、奇瑞、星途、嵐圖,中國車企的大半壁江山,都是地平線的客戶。征程6系列也已與10家頭部車企及品牌達成量產合作。
地平線能成為國內率先實現最大規模前裝量產的車載智慧晶片公司。可以說,在量產經驗方面,地平線是國內少有的擁有真正大規模工程化量產能力的智慧駕駛計算方案提供商。
除了工程化量產能力,“全維利他”的商業模式,也是地平線能在智駕領域馳騁的核心武器。
正如英偉達的護城河之一來自CUDA生態,餘凱也堅信,晶片行業的競爭終極意義也在於軟體生態。
為了客戶能更好專注在上層定製化應用開發,地平線充分打磨晶片、底層軟體還有開發工具等預製件,把開發工具和軟體底座做強,讓應用性更好,提供保姆級的服務,避免在合作過程中因為預製件而拖後腿。
完善的生態服務能力,讓地平線已經成為國內外車企智慧駕駛晶片的首選。
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僅在2023年,地平線就獲得了超過100款新車型定點。
截至目前,地平線的軟硬一體解決方案已與27家OEM(42個OEM)達成合作,定點車型290款,達成SOP的車型累計數量為152個,且所有十大中國 OEM均已選擇地平線的解決方案用於其乘用車型的量產。
這些數字,每一個都是對地平線規模化量產能力的最好力證。
3

營收翻倍、豪華股東陣容

根據招股書,報告期內(2021年至2023年),地平線營收分別為4.67億元、9.06億元、15.52億元,過去3年,營收實現了82.3%的年複合增長率,幾乎每年都實現營收翻番,業務規模化增長。
利潤方面,地平線報告期內毛利分別為3.31億元、6.28億元、10.94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81.8%,且分別擁有70.9%、69.3%及70.5%,毛利率水平維持高位且穩定。
2024年上半年,公司收入約9.35億元,同比增長151.6%,毛利約7.39億元,毛利率顯著增長,達79.0%,同比增長225.99%,可見地平線最近一年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主營業務毛利率是反映公司主營業務盈利能力重要指標之一。地平線核心收入是汽車解決方案,2023年約為14.7億元,佔總收入的94.8%,實現同比快速增長83.5%,今年上半年佔總收入已達97.7%,所佔比重逐年增加。
不過,地平線目前還在虧損狀態。
過去三年,地平線經調整虧損淨額分別為人民幣11.03億、18.91億、16.35億。
不過,地平線經調整虧損淨額在逐漸收窄。今年上半年地平線經調整淨虧損為8.04億,去年同期則為9.96億,較往年同期同比收窄約13.5%。
技術是驅動智慧駕駛公司發展的核心要素,高研發投入是保證技術高企的門檻,高研發投入下,虧損是智慧駕駛企業的普遍現象。
地平線在招股書中表示,大量前期投資、規模經濟效應尚未釋放等是造成其仍在虧損的主要原因。其中,核心在於地平線對研發的持續投資。
地平線的錢主要花在研發上。過去三年,地平線的研發投入不斷增長,分別為11.43億元、18.79億元、23.66億元。2024年上半年,地平線研發投入已達14.2億元,超過了2021年全年投入,相比2023年同期增長35.3%。其中,研發投入佔該期間各年收入的245.0%、207.6%、152.5%、282.4%及151.9%。
截至2024年6月30日,研發團隊共有1696人,佔員工總數的73.1%,比去年年底增加218人。增加的研發開支,主要是給研發人員的福利開支,大約佔到60%的研發開支總額。
在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的基礎之上,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虧損收窄趨勢,這對於研發成本高企的智駕科技公司來講,難能可貴,也是研發成果轉化的好勢頭。
在現金為王的當下,地平線的“現金儲備彈藥”相當充足。招股書顯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為104.52億元。
地平線一直是資本市場的香餑餑。自2015年成立以來,地平線進行了11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過34億美元(約239億元)。在2022年11月的D輪融資後,地平線的估值達到了87.1億美元(約611億元)。
投資陣容也堪稱豪華,既有一汽、廣汽、上汽、長城、東風、比亞迪、奇瑞等主流車企,也有寧德時代、英特爾、立訊精密等產業鏈頭部玩家,還有高瓴資本、中金資本、紅杉中國、Ballie Gillford、五源資本、黑石基金等頂尖投資機構和行業巨頭。
在客戶方面,自2021年大規模量產開始,地平線的征程解決方案交付量已經達到600萬套,已經是國內最大規模前裝量產的車載智慧計算方案。其中從2022年至2023年,地平線ADAS和AD解決方案的裝機量快速增長4倍。
規模化的客戶訂單、超高速增長的收入、高且穩定的毛利率,同時淨虧損在收窄、賬上現金充足,並且堅持研發投入。
無論從產品技術實力,商業化程度還是成長潛力,地平線在國內一眾智慧駕駛方案供應商中的競爭力相當能打。
4

「強者+謙卑,是我們的態度」

餘凱一直被認為是AI圈管理者中的翹楚。學術界,其出身慕尼黑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有數個“首次”的硬標籤;產業界,其於微軟亞研、西門子、NEC、百度的產品技術研發經歷,至今為人稱道。但餘凱真正過人之處,並不在此。
地平線元老級前高管韓松(化名)告訴新智駕,地平線能走到今天,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以客戶為導向。硬科技創業最容易趟的坑是技術自嗨,容易陷入自我價值創造,而非客戶價值創造。
地平線不同,它的“成就客戶”不是一句空話。
韓松曾對雷峰網新智駕透露,餘凱是能控制情緒的創業者,他從沒見過餘凱落淚但在得到客戶認可時,他見到了餘凱的動情時刻。
多位科技領域創始人和高管曾對新智駕表示,他們心目中的餘凱就是一個天才,有足夠高遠的使命願景,他坦誠、開放,又特別接地氣。
作為一家以智慧駕駛晶片聞名的公司,在數年的技術迭代過程中,地平線相當冷靜且務實。
即使帶領著幾千人的公司,但餘凱有一半的時間都泡在客戶那邊,“餘凱的正反饋大多數來自於客戶”。
餘凱也曾提到,主機廠一句“餘博士,我發現你們對於底盤的調教是非常細緻,你們是懂車的”就能讓餘凱感受到莫大的榮譽,他認為這是極高的評價,畢竟作為一個科技公司,能夠紮根到汽車的底盤控制和調校,說明扎得足夠深。
中國創業者中,同時具有「書本智慧」和「街頭智慧」的人極少,需要有足夠高的願景、足夠強的理念,同時要有現實主義的態度去實現,這也是創業之難,但這樣了不起的人物,餘凱位列其中。
“強者+謙卑,是我們的態度。”、“把智駕這件事做好,我並不在乎是打詠春拳還是八卦掌。”
“新能源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慧化。”幾年前,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的這一判斷早已成為業界共識。
2024年4月地平線智駕科技產品釋出會上,王傳福親自到場為地平線站臺,直言:“地平線做得對”。
新能源汽車上半場,寧德時代創造了電動傳奇;下半場,作為智慧汽車的心臟,地平線有望成為下一個“寧德時代”,開啟智慧駕駛新篇章。
餘凱:“世界最牛的智駕科技公司應該會誕生在中國,因為中國的智駕方案商,遇到的是全世界最複雜的路況,還有全世界對智駕要求最高、最挑剔又最有嚮往感的消費者。”
掌舵人的眼界通常決定了企業的上限。餘凱足夠正視中國智駕市場的現狀,也足夠了解中國消費者,更對中國智駕企業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
或許,這也就是地平線為什麼能夠打敗四方敵手破繭而出的原因。
隨著正式登陸港股市場,藉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地平線將進一步鞏固在智駕細分市場的領先地位,實現更加快速和可持續的增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