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歲董明珠,困在個人英雄主義裡

用35年將格力營收從1億做到2000億量級,讓格力一舉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品牌,走到如今的三巨頭之一,董明珠用時間證明,年齡只是產品說明書上的一個數字。
時移勢易,如今的董明珠,又是把格力改革成“董明珠健康家”,又是宣揚自己71歲也不退休,和年輕時敢闖敢拼的她有些割裂。
董明珠對待格力確實是負責的,但某種程度上她已經陷入了個人英雄主義。不管是選人方式,還是對員工的考核態度,甚至還有那個飽受爭議的玫瑰空調,都是如此。
作者 | 徐十一
來源 |  最華人IDwcweekly
金錯刀(ijincuodao)授權轉載
最近,董明珠儼然成了輿論焦點。
又是把格力改革成“董明珠健康家”,又是宣揚自己71歲也不退休。
更名後格力股票全線飄綠,部分觀點認為董明珠個人IP可能稀釋格力品牌價值。
一時之間,她到底是兢兢業業的女企業家,還是囿於個人主義的“獨裁者”,成了討論的中心。
● 格力專賣店更名董明珠健康家
其實回看董明珠的大半生,從36歲單親媽媽到71歲掌舵人,用35年將格力營收從1億做到2000億量級,讓格力一舉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品牌,走到如今的三巨頭之一,她花了35年時間證明,年齡只是產品說明書上的一個數字。
但時移勢易,如今的董明珠和年輕時敢闖敢拼的她似乎有些割裂。
30歲前的董明珠,家人疼愛,學業出色,就算不是大富大貴,但在當時的條件下,也能吃喝不愁。
21歲那年,董明珠考上了安徽蕪湖幹部教育學院,專業是統計學。畢業後就進了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
之後結婚生子,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如果是這樣的日子一直過下去的話,董明珠大機率會成為一個賢妻良母。
● 董明珠和兒子。圖片來源:《魯豫有約》
但命運給了她沉重一擊。
結婚沒幾年,丈夫就撒手人寰,董明珠既要照顧兒子又要償還因為丈夫生病欠下的債務。
孤兒寡母,舉步維艱,直到1990年,一切發生了轉機。
她把8歲大的兒子託付給了母親,帶著錢南下前往珠海。
董明珠第一家公司就是格力,當時的格力還叫海利,她應聘的是銷售崗。
● 36歲,時任海利空調廠(格力前身)銷售員的董明珠
結果剛上班就遇上老大難,她被派往合肥追討42萬爛賬。這筆爛賬可沒那麼好要,當時海利在安徽一年也才賣100多萬。
42萬,約等於營業額的一半了。
董明珠的要賬路顯然困難重重。
經銷商搪塞,經辦人不處理,逼得她整整40天,像釘子般紮在欠債公司,追款、查賬、盯人,最終拉回一貨車空調。
經此一役,董明珠不僅讓廠長朱江洪側目,更讓她悟出中國製造業的生存法則:尊嚴不是靠賒銷換來的,而是用“先款後貨”的鐵律焊出來的。
在此後董明珠就在已經更名為格力的海利紮根奮進。
● 1992年,董明珠在安徽的銷售額突破1600萬元。圖片來源:《酌見》
1994年5月,各大空調企業開始打價格戰,格力遭遇空前危機,董明珠臨危受命。
她當時死咬著價格不肯降低,絕不跟著打價格戰,等熬到了氣溫猛升,憑藉著過硬的質量,格力全部產品被賣空。
董明珠一戰成名,也因此被提拔成了經營部部長。
● 圖片來源:《酌見》
1994年格力的年銷售額突破4個億,其中1.6億是董明珠一個人完成的。
但董明珠的腳步沒有因此停下。
轉眼到了1996年,空調行業又開始了極其慘烈的價格戰,可以說家家吃不飽,但家家都在爭。最終格力以1億元利潤2%補貼經銷商的創新模式,實現17%逆增長,年銷售額達到了28億,首次超越行業“龍頭老大”春蘭。
此後幾年,董明珠帶著銷售團隊將年營收衝到100億(2003年)。
2004年,是格力的轉折點,也是董明珠的命運折點。
● 時任格力總經理的董明珠。圖片來源:《激盪四十年》
當時的格力面臨被美企以9億收購的困境,是董明珠站了出來。
她連夜帶著138億年營收資料和滿箱被外資收購後消亡的國貨案例衝進省城,用一腔孤勇逼停交易。
十年後,格力以1400億營收衝進世界500強,人民大會堂的空調出風口終於吹出中國造的風。
2012年董明珠執掌格力集團後,推動研發投入佔比超10%,帶領團隊斬獲33項國際領先技術專利,使格力空調噪音降至19分貝、能效比全球領先。
疫情期間,她力排眾議23天轉產口罩生產線,研發的獵手系列空氣清淨機經中科院檢測病毒殺滅率達99%,向全球捐贈超2億防疫物資。
她更是在男性主導的製造業中開闢母性管理的新模式,連續17年投入超20億建設3000套人才公寓。
● 格力人才公寓
2024年資料顯示,格力員工住房自有率約85%,遠超了行業的平均水平。
董明珠,帶領格力從國企改製為股份制企業,並推動其持續變革,即便現在大眾對於她褒貶不一,但絕不能否認的是,她的確是一代企業家的標杆。
曾經的格力,當然稱得上是業內翹楚。但近年來的格力,市場地位遭遇嚴峻挑戰。
格力電器2024年Q1到Q3營收為1467億,同比下滑5.34%‌。第三季度更慘淡,整體營收同比降15.84%。
根據東方財富網報道,格力地產預計2024年虧損超12億元。
2024年三季整體營收同比降5.34%,空調主業市佔率被美的反超。
間接導致風評也從“鐵娘子董明珠”到“剛愎自用董小姐”,到底全都要靠董明珠自己背鍋,還是另有玄機?
事實上,如果把問題都丟給董明珠一個人承擔,是不夠客觀的。
格力初見下滑頹勢,要從2015年說起。
那一年,2015年上半年,空調市場零售額就下滑了3.1%。
於是格力走上了所有電器品牌最後的路,製造手機。
董明珠顯然也花了心思,甚至不惜把自己的頭像作為格力手機的開機畫面。
● 格力董小姐手機
年中的時候正式對外開賣,售價1600塊,雖說價格並不算高,但開但開機畫面和產品配置與品牌定位的脫節,被市場詬病為“德不配位”。
但董明珠的視角卻是,有大廠背書的龍頭品牌進軍手機,應該是很正常的轉型。所以她發售時還曾放出狂言,“分分鐘超越小米”。
後來也曾嘗試過轉做新能源汽車,但也無疾而終。
近年格力推出的“玫瑰空調”“格力美容儀”等產品,明明是針對年輕人的設計,但款式卻被吐槽“土到70後都不願意買單”。
● 格力玫瑰空調
董明珠甚至還研究過晶片,也慘淡收場。
格力的轉型,幾乎每一步都精準踩上了雷區,這就導致格力始終未能擺脫對空調業務的依賴。
2024年上半年,格力的空調營收佔比高達78.14%。而美的、海爾已透過多元化佈局實現營收超3000億,格力卻因小家電、智慧裝備等業務增長緩慢,後繼無力。
最關鍵的是格力的渠道模式。
格力的售賣方式是渠道經銷,形成了穩固的銷售渠道體系——省級區域銷售公司、縣區級代理商、終端銷售網點。
但曾給格力立下汗馬功勞的經營模式,卻在電商時代裡備受限制。
長期與經銷商形成的利益捆綁模式存在兩大隱患:其一,渠道鏈條必須維持高利潤空間,否則直接影響各級經銷商銷售積極性;其二,由於省級銷售公司作為中間層級阻隔,格力對縣區級代理商既無直接財務往來也缺乏管理抓手,導致渠道末端控制力薄弱。
就比如說董明珠想適應電商模式。
2020年,由於銷售額下滑,董明珠也曾嘗試過直播帶貨。
效果十分可觀,在格力整體銷售都在下滑的大背景下,董明珠13場直播創下了476億元的銷售額。
● 董明珠在快手直播帶貨
如果按著這個勢頭走,格力早晚重回龍頭。
但就因為格力舊時代的“裹腳布”式銷售模式,最終因低價策略觸怒線下經銷商,導致部分經銷商轉投美的。
儘管格力也曾積極緩解過矛盾,但收效甚微。
如今,董明珠啟動“董明珠健康家”品牌革命,看似是極端英雄主義的個人崇拜,實際上是進退維谷,不得已而為之的變革。
據格力官方回應,更名是為利用董明珠的流量突破市場認知,同時升級終端體驗,突破“格力=空調”的認知障礙。
這些年商業模式一再更迭,董明珠這種銷售實幹上來的人必然有她的侷限性。
比如她對工作和員工的關係,總是習慣用上個世紀的眼光來平衡。
像早先的“接班人”孟羽童,明明是雙贏互相成就的商業模式,如果能緊緊抓住孟羽童,在成全對方的同時何嘗不是讓格力也能分到電商的一杯羹。
再比如董明珠對待工作的態度。
格力內部曾流傳出一份“董氏作息表”,號稱凌晨3點批覆OA系統,晨跑時聽財報解讀。
即便是身體健康的年輕人尚且經不起這麼幹,更何況是她?
● 圖片來源:《酌見》
再比如她71歲仍每天工作16小時,甚至面對質疑的時候,她還堅持表示,“如果我現在退休,這個品牌(格力)就沒了。”
確實是負責的,但某種程度上她已經陷入了個人英雄主義。
不管是選人方式,還是對員工的考核態度,甚至還有那個飽受爭議的玫瑰空調,都是如此。
更何況身居高位者,本來身邊就都是讚譽,聽不到真實的對話,難免陷入了固化陷阱。即便網友批判也大機率會覺得,“是你們不懂,同行都在誇讚啊。”
那麼董明珠到底應該如何掌舵,才能打個翻身仗?
或許效仿美的培養職業經理人還能一搏。
為什麼說美的的“去何享健化”,堪稱中國民營企業治理的教科書級案例?
2012年,70歲的何享健將千億帝國交給職業經理人方洪波時,外界都以為這是場豪賭,畢竟連親兒子何劍鋒都只當股東不碰經營權。
但這位小學畢業的順德商人早就布好了局。
● 何享健(右)和方洪波
從1997年推行事業部制分權,到2009年完成中國首例管理層收購,何享健用15年時間把家族企業改造成了現代公司。
有些人偏愛家族企業,覺得可以把權力和收益全部牢牢把握在手。但實際上家庭作坊式的生意經非常容易陷入如格力的誤區,即便僥倖逃脫一劫,也很難說能不能撐過三代。
何享健卻早早意識到這些,接手的方洪波更是個精明人物。
先後砍掉了美三分之二的產品型號,裁掉7萬員工,關停7000畝廠房,看似是縮小經營範圍,實際卻演變成了小支援大收益的模式,硬是讓美的營收反超格力。
這麼多年過去,現在的美的已經拋棄了家族企業的所有弊端。
職業經理人輪值掌舵,全球人才各司其職,何氏家族只當“戰略股東”。這套機制有多強?看看資料就知道了。
方洪波掌權10年,美的市值從800億飆到5000億,還孵化了兩個港股5000億級IPO。
美的用制度破解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格力這場翻身仗,若只靠著董明珠的個人魅力來打,似乎有點不足。
是時候注入一些新鮮血液盤活一些新鮮模式,就譬如董明珠當年親自下場搞直播帶貨破局線上銷售那樣。
當然,這背後刻著的是傳統行業和新興電商之間的碰撞和撕扯,改革一定會流血。
從“董明珠時代”到“後董明珠時代”的驚險跨越,或許比再造一個格力更難。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The End

點個在看 不錯過刀哥辣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