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了18歲兒子的朋友圈後,才發現當初“讓他自己想辦法”竟然是害了他

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朋友的兒子今年18歲,剛上大學。
高考後,填志願的時候,她想讓兒子報離家近一點的大學,但她兒子在所有可選擇的大學中,執意選了離家最遠的一個。
當時她以為是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心理,便沒想太多。
直到有天給兒子換新手機時,她無意間看到了她兒子這幾年遮蔽掉她發的朋友圈,才明白真相:
“最近很喪,被老師責罵,被同學排擠,考試成績也下降了。很難過,好想和媽媽聊聊。不過還是算了吧,她一定又會說你的問題,你自己想辦法解決。”
“長大好累,沒有人可以理解你的辛苦和壓力。甚至你的父母,也只會在你求助時否定你,打擊你。”
“以後一定要去很遠很遠的地方,做一個新的我自己,可以軟弱,可以不強大,不用在受挫時被指責,被要求反省。”
“大人永遠不會理解我們,只會要求我們。很想反抗,但反抗不了。算了,也許我長大,也變成大人了,就會和他們一樣了吧。”
她說,剛看完兒子的朋友圈時,她又心疼又不解。
自己確實在每次在孩子遇到困難,向她求助的時候,都會讓孩子自己解決。
可這也是為了鍛鍊他的抗挫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自己什麼都幫他,順著他,那他將來長大了,到了社會上,誰又會慣著他。
她真的是沒想到,自己的一番苦心,竟成了兒子想要逃離自己的藉口。
公眾號@徐慢慢心理話的一篇文章中曾寫過一個觀點:
“好父母解決問題,壞父母解決孩子。有些父母在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有些父母在和問題一起‘解決’孩子。”
當孩子受挫,向父母求助時,他們需要的不是被父母推開,去獨自面對困難,而是想要從父母處尋求到安慰和幫助。
每個孩子,都期待得到父母的正面回應。
如果一直向父母求助無門,孩子便會封閉自己的心,直到父母再也叩不開這扇溝通的門。
01
挫折,給了孩子
最消極的情緒體驗
前段時間,送女兒上興趣課。
打比賽的時候,她不小心把手蹭破了一點皮。在檢查只是一點小傷後,我讓她自己去找教練要創可貼。
看她扭扭捏捏,想讓我幫她去問,我生氣道:“怎麼永遠都這麼膽小,還要讓媽媽幫你。自己想辦法,要是不去,就自己疼著。”
結果,我越說,她越退縮,她越退縮,我越生氣。
好在旁邊一位媽媽的一句話點醒了我:“你先別急著發火,她可能不是膽小,也許只是不知道該怎麼問。”
冷靜下來後,我蹲到女兒身旁先抱了抱她,問她是不是不知道該怎麼對教練說。
話剛出口,女兒立馬委屈地趴在我肩頭哭起來:“對不起媽媽,我錯了,我不是不敢去。我忘記新教練姓什麼了,不知道該怎麼叫他。”
我用簡單粗暴的“你自己想辦法”打發了她,在她不願意去時,直接把她定性為“又和以前一樣膽小”,卻沒有耐心多瞭解一下她不想去的真實原因。
讓我感到受挫的,是她沒有按照我的期待來,讓她感到受挫的,是她沒有達到媽媽的期待。
你看,孩子的體驗和理解,和父母完全不同步。
正如那句話所說,父母在乎孩子的態度,孩子在乎父母的情緒。
當孩子遇到難題時,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第一個想到求助的物件是父母。
而此時,父母的情緒狀態,決定了他們面對這個難題的態度。
挫折,不是一件事的發生,而是一件無法達到預期的事情發生時,孩子感受到的負面情緒。
挫折不會壓垮孩子,挫折引發的情緒,才會讓孩子經歷真正的絕望。
用同理心共情孩子面對挫折時的負面情緒,用耐心引導孩子解決挫折,你和孩子之間,才能建立信任和依賴。
02
挫折的分量
不需要父母幫助孩子新增
郭麒麟的父親郭德綱,一直以自己對兒子的挫折教育引以為豪,他認為將孩子的自尊打壓到底,在家裡把所有的挫折都經歷遍了,走出去時,孩子才能更強大。
可是,在很多次採訪中,郭麒麟卻說:
“我從小對什麼事都不報任何期待,什麼事我都會先想到最喪的結果。”
孩子需要經歷挫折,但不需要刻意地接受挫折打壓。
適度挫折是經歷,過度挫折是壓力。
網上看過一個新聞。
一位爸爸為了給不好好學習翫手機的女兒一點教訓,把她送到了戒網癮學校,揚言要讓女兒好好受受苦。
在女兒多次向他求助,並表示自己遭受到了虐待時,爸爸都直接拒絕,表示她如果不學乖就不許回來。
果然,從戒網癮學校回來後,女兒變得非常“聽話”,爸爸覺得特別滿意。可不到一段時間,就發現女兒得了嚴重的抑鬱症,經常自殘,甚至有自殺傾向。
很多父母應該都有過經驗,孩子愛玩手機不愛學習,有時候真不是網癮的問題,有可能是學習能力不強有了挫敗感,有可能是沒有其他的娛樂方式,也有可能是父母的行為影響了他們的習慣,原因有很多種。
但如果父母只是用極端的方式解決孩子正常遇到的困境,那真正的問題依然存在,只會讓孩子假裝學“乖”,迫於強權不敢違逆父母而已。
孩子的成長,是一場馬拉松,中途總會有各種問題出現,總不能出一次問題,就來一次緊急“滅火”。這樣,即使“火”當時滅了,但火種依然在,總會在某一天,將一切燃燒殆盡。
心理學專家賀奇峰有次被受訪者問到:
“現在的孩子太難管了,一點情緒就要死要活,是不是因為逆商太低了?”
他果斷回答:
“沒有!不是現在的孩子耐挫能力差,是他們遭受的挫折、打擊太多了。現在的孩子有壓力只能自己扛,他們經受的是高強度KPI的考核,換誰都會瘋。父母教孩子戰勝挫折的能力,才叫挫折教育,不是給孩子製造挫折。”
王小波說:“生活,就是一個緩慢受錘的過程。”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被批評、冤枉、傷害、討厭、嫌棄、孤立、拋棄、排擠……
他們要面對的挫折,無處不在。
真的不需要父母再去幫他們人為增添挫折的重量了。
讓孩子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發生的挫折中去學習如何成長,就已經很好了。
03
教會孩子如何應對挫折
才是真正大格局的教育
什麼樣的挫折教育,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書籍《精準回應》從四個角度做了總結:
1、“逆商”,才是孩子對抗挫折的最佳方式
“逆商”一詞,最早由保羅·斯托茲提出,他認為應該從4個方面提升逆商:
控制——對局面的掌控能力;
歸因——遇到挫折時是否能主動承擔責任;
延伸——控制挫折引發的後果;
忍耐——能在逆境中堅持不放棄。
逆商越高的孩子,越能從逆境中得到成長。
曾經一篇《再創業!新東方文旅!》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很多網友說,俞敏洪老師完美詮釋了什麼是逆商。
而一切追根溯源,答案就在他的童年時期母親對他的養育中。
當年,俞敏洪高考失利,他的母親四處打聽哪裡有補習班,連日蹲點找到補習班後,冒著大雨,摔了一身泥濘回家告訴他可以去補習了時,他第一次學會了如何在困境中重新堅韌地生長。
兒時母親給他的烙印,催生出了他如今一次次地重新綻放。
2、分層設定目標
有段時間,我一直髮愁女兒的投籃問題,想不通為什麼她老投不進球,她自己也經常為此懊惱。
後來偶然一次,我坐在球場旁的地墊上,和女兒的視線齊平後,突然發現,之前我看著很低的籃筐,在她的眼裡非常高。
原來不是她做不到,是她面對的目標太大了。
打敗孩子的,有時候是目標設定過遠、過大,在孩子努力後,還看不到希望時,產生挫敗感。
《精準回應》中也寫道:“在許多身處困境的孩子身上發現,孩子並非不想改變,而是不瞭解改變的過程。”
當孩子面對了一個我們以為能輕鬆完成的目標時,其實並不知道該怎麼一步步走向這個目標。
《動機心理學》中曾提到過“遞增論”,它認為人的能力,隨著時間和次數的推移,是可以被加強塑造的。
大的目標,拆解成小的目標,分階段完成,分階段積累經驗,用每一次的進步和成就,給孩子去積攢朝下一個目標前進的動力和信心。
3、父母首先要面對自己的挫敗感
電影《幸福來敲門》中,男主事業失敗,妻子離他而去,兩次因交不起房租被房東趕出門。
無處可去的他,只能帶著兒子睡在公共廁所裡。
即使遇到了這麼多的困境,他依然能在兒子提出困惑時,用以身作則告訴兒子:“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如果你有夢想,就去捍衛它。”
《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中寫過,遇到問題時,父母應該先界定自己,再界定孩子。
父母對外界的不安,會延伸到孩子身上。
挫折教育的源頭,是父母如何處理好自己心中的挫敗感,不讓它蔓延到孩子的身上。
4、愛,才能催生孩子越挫越勇的能力
我的一個學生,每次提起她,都讓我覺得既心酸又欣慰。
這個學生的父母是在她讀高一時因為一場意外離開的。
當時得知噩耗後,我很擔心她的狀態,經常多方面打聽關注她的情況。
直到後來看到她寫的一段作文,我才徹底放下心:
“父母的愛,是生命賦予我最大的意義。
當我孤單無助時,當我迷茫彷徨時……我會緊緊抱住自己,一如他們當年在我身邊。
我聽得到他們的輕語,看得到他們的微笑,觸碰得到他們的溫度……我知道,我在用自己的擁抱,重複回憶他們的愛。
這些愛一直都在,讓我有了獨自好好走下去的勇氣。”
父母的愛,是可以給孩子力量的。
抗挫力,不是摔倒後不能哭,而是摔倒後,曾經或現在,都能有地方可以哭。
寫在最後:
網上有一段話,每次看到都會破防:
“多給孩子一些愛吧,
他們也會長大,也會在某一天,和我們一樣,經歷數不清的痛苦、失敗、絕望。
他們也會疼,也會哭。
趁他們還小,多抱一抱他們,多給一些愛和安全感。
這些,都會在他們長大後,生成荊棘叢中守護他們的堡壘。”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在自然而然遇到的困境中,教會孩子如何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挫折,不讓孩子在挫折中內耗。
是他們未來能在父母用愛築建的安全感中,成長為一個心有所依,無所無懼的人。
父母的認知,決定孩子成長的方向。
嚴而有愛,寬而有度,自然成長,因勢利導,便是挫折教育的終極意義。
作者:牧青野。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臺,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地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今日推薦
《挫折復原力》
成功者能具備的隱藏素質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