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尚珺高考16年大結局,張雪峰神評論:他的悲劇,早有預兆!

作者:枳為橙 
來源: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

網上有句話流傳甚廣:
“人會被年少不可得之物困其一生,但也終將會因浮光之景瞬息點醒。”
參加16次高考的唐尚珺,用過往這些年的經歷深深印證了這個道理。

  • 千萬別等荒廢一生才明白:人走不出“認知牢籠”,就有填不完的“深坑”
今年高考出分後,35歲的唐尚珺在社交平臺分享了最新一次高考的成績601分,表示自己已經被華南師範大學錄取。
這十多年來,他一次次參加高考,又一次次選擇復讀。
即使曾被中國政法大學、廈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知名高校錄取,也沒有就此改變方向。
或許是因為“清華夢”未圓,或許是因為被錄取的專業不夠喜歡,他連續多年都放棄了進入大學的機會。
不久前,他坦言稱,對錄取結果感到開心的同時,還有一份失落,失落的是沒有被錄取到喜歡的專業,對未來的發展和就業,產生了比較大的憂慮。
張雪峰也發文評論: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這屆明星不給力啊…..”

細想來,無論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相應的代價。
就像唐尚珺在直播中說到的:
“身不由己,好多東西都要考慮了,要考慮家裡,名次已經退了一千多名了,再來一年,明年是什麼結果都不好說。”
唐尚珺第16年的高考歷程又一次迎來了大結局,在很多網友看來,這份堅持已經從“勵志”變成“執拗”和“逃避現實”的悲劇。
早在幾年前,他就曾感慨過:
“認識到個人能力的侷限,非努力可以。走過的路,回頭看才發現,原來當初那樣選擇才是最好的。”

可時間無比寶貴,青春無法重來,人的一生,哪有那麼多回頭路可走?
事實上,決定一個人命運的,不一定是努力的程度,而是這兩個字:認知。
教育過程中,決定一個孩子能走多遠的,不一定是分數的多少,而是認知水平的高低。
成長路上,最怕的就是,將自己困在認知牢籠裡,永遠邁不過思維侷限的坎兒。

現實中有太多悲劇證明: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往往從認知高度的不同就註定了結局。

不知你是否聽過“神童”張炘煬的故事:
他從小就擁有高於一般人的智商,小學時連續跳級,10歲那年就走進了高考的考場,並在三年後透過北京工業大學的複試,成為一名碩士研究生。

當別的孩子還在讀高中時,他已經考上了北航的博士。


為了能讓兒子穩獲“天才”的稱號,他的父母曾多次在本該有更好選擇時,盲目推著他往上走。
張炘煬在讀大三時,教授特意幫他聯絡了德國的學校讀研,因為大家都覺得,那所學校更適合培養這類天才。
老師們也認為,孩子太小,可以再等一年上研,不必急於一時。
可他的父親卻固執的希望兒子能保住“年齡最小研究生”的榮譽,要求他大三後直接讀研,就這樣,讓張炘煬錯過了更好的培養機會。
在張炘煬的父母眼中,評價一個人成功的標準,似乎就是學習上的成就。
由於小小年紀就承受了太多遠超同齡人的壓力,他的心智成長長期被忽略,且認知和閱歷無法支撐他的焦慮,導致他後來一度選擇擺爛,人生開始走下坡路。
博士畢業後,張炘煬回到家中,大多時候都靠著父母給的錢生活,提起父母的控制,他的言談間滿是埋怨。
《教父》中有這樣一句話:
“用一秒鐘看透本質的人,和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註定是不一樣的命運。”
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大的障礙,其實就是畫地為牢,慢慢廢掉了自己。
人總是習慣在固有的認知裡去看待世界,但卻忘了,時間不可能止步不前,萬物都在更新換代。
當你的認知提高了,就會明白,人生不只有一種可能,解決問題也不只有一種辦法。
父母真正的負責,就是告訴孩子:改變命運,先要突破認知;走出井底,才能看清前路。
永遠不要忘了,拓寬眼界、放大格局,是父母和孩子都不可缺少的一堂課。

  • 教育的終極使命,是培養出適應社會的人

南懷瑾曾在講座中,談到一個觀點:
“教育孩子,需要了解清楚這個大原則,是教育他好好做一個人,然後教育他具有獨立謀生的技術。”
見過不少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只重視孩子能否考上一個好大學,全然將“人格”的培養拋之腦後。
於是他們幫孩子遮蔽了外界的一切資訊,不讓孩子去深層次的瞭解世界、接觸生活,導致孩子除了“課本上”的知識,其他一無所知。
也常常有父母表示:為什麼別人家孩子能上清華北大,自家孩子卻如此普通。
他們會為了孩子分數的輕微下滑而焦慮不已,會因為孩子學習的一點變動而慌亂不堪,導致家庭陷入長久的內耗。
很多人或許早已忘了,教育的終極使命,是培養出一個適應社會的人。
在脫離了課本和學校之後,依然能夠獨立生活,懂得調整心態,可以對抗挫折,勇敢面對現實,積極樂觀前行的人。
俞敏洪說得很對:
“成為被社會所接納的人,這樣的成就比上一百個北大還重要。”
人生不止一次考試,最終的結果,取決於孩子從容應對每種變化的能力。

李玫瑾教授在談到家庭教育這個話題時,曾提起過女兒的成長經歷:
她的女兒年幼時,有一次考完試帶著試卷回家,一張接一張照著念上面的分數,從高往低,最後唸到數學時,只考了15分。
大多數父母聽到這個分數,通常都會火冒三丈,狠狠責備孩子,更有甚者,還會直接貶低孩子“腦子笨”。
可李玫瑾聽到這個分數,不僅沒有發火,還笑著說:“你數學不好,純屬就是隨了你爸爸的基因。”
因為她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助力孩子登上屬於自己的舞臺。
得知女兒在文化課上天賦不足,所以她就鼓勵孩子去精進藝術方面的才能,好好學習熱愛的音樂。
後來,她的女兒透過一腔熱愛和努力考上了藝術院校,如今已如願成為一名音樂老師。
在人生的答卷上,她用自己的方式寫下了精彩紛呈的答案。
養出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是為人父母的責任所在。
過高的期望值,過度的焦慮,無休止的攀比,不僅會讓父母痛苦萬分,還會一步步壓垮孩子的精神世界。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該澆水的時候不懈怠,該施肥的時候不過量。
蔡元培先生說過:“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
孩子成長的路上,難免會遇到很多這樣的時刻:考試中的失敗,學業上的壓力,生活裡的挫折。
父母要告訴孩子:考試考砸了,還有重來的機會;一條路走不通,還有橋可以過。
父母應當和孩子一起成長,學會接受生活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平凡,未來才會有更多驚喜。
教育路上,心態對了,一切就順了。請記得,練就一個好心態,比什麼都重要。
一個內心強大、精神富足、懂得變通的孩子,才能把人生的路越走越寬,塑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陪孩子修煉好這3個能力

前段時間《玫瑰的故事》熱播時,黃亦玫的教育觀獲得了無數父母的點贊。
黃亦玫的丈夫方協文認為孩子年齡小,又不用做飯,所以不必學習太多生活技能。
可黃亦玫卻認為自理能力必須從小培養,她會教女兒小初使用微波爐的注意事項,會教女兒一切瑣碎的生活常識。
後來她和丈夫因為感情破裂,走到了離婚的結局,她也不會因為女兒年幼就避免讓她面對殘酷的現實。
而是坦誠地告訴女兒:
“希望你能一起跟我接受生活的改變,離婚只是一段關係的終止,而不是人生的失敗,不要懼怕所有的離別。”
女兒長大後,面對學習十分困惑,她就以身作則,利用閒暇時間學習新的技能,給孩子最好的示範。
女兒不明白她為何要從零開始學習開飛機,她真誠地回答:“因為覺得好玩。”
女兒覺得,人總是在考試、上課,學習是這個世界上最不自由的事。
黃亦玫告訴女兒:
“學習就是為了自由,當你學會了怎麼學習,想學什麼就能學什麼,需要學什麼就學什麼,人也就獲得自由了。”
在黃亦玫的引導下,她的女兒小初成長得聰明伶俐、自信大方,絲毫沒有受到父母離婚的影響。
由此可見,合適的教育模式,父母的悉心引導,成就不一樣的人生結果。
威廉·詹姆士說過:
“孩子生下來時是一張白紙,而最終這張紙是否能被描繪成一幅精美的圖畫,那就是完全取決於他們的父母。”
若想讓孩子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離不開父母的盡力培養。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早已懂得在家庭教育中,陪孩子修煉好這3個能力。
(1)提升認知的能力:
一個人的認知水平,決定了他所能到達的高度。
父母平時可以多陪伴孩子讀一讀不同種類的書籍,破除思維侷限。
暑期也可以多帶孩子去旅遊,看看不同的生活方式,世界的多種可能。
請相信,人的眼界開闊了,很多事情的結局也會隨之改變。
(2)對抗挫折的能力:

巴頓先生有句話講的很對:


衡量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因素,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時的反彈力。
所謂反彈力,便是對抗挫折的能力。
父母要教會孩子在安全範圍內嘗試獨立解決問題,不要總是替他們做決定。
鼓勵孩子在經歷挫折後總結經驗教訓,以後更好地應對類似情況。

(3)管理情緒的能力:
一個人生存於世間,最了不起的才華就是,管理情緒、修復心情的能力。
閒暇時間,父母可以多和孩子溝通,及時瞭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教會孩子透過運動等方式排解心中的壓力。
在孩子經歷情緒的波動後,別忘了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支援和理解。
最後,把作家周國平的一句話分享給大家:
“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後都要回歸平凡,都要用平凡的生活來衡量其價值。
偉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麼,只有把平凡的生活真正過好,人生才算是圓滿。”
點個“在看”,與所有父母、孩子共勉!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作者:枳為橙。本文首發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中小學免費有聲平臺,聽海量必讀名著、必背古詩詞。百萬父母的教育寶典,更多教育乾貨文章,歡迎關注我們。

 資源領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