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楓子
來源:女兒派(ID:nverpai)

一位心理諮詢師分享過一個案例。
一對父母在女兒成長過程中,竭盡所能為她創造了最好的生活條件。
把女兒送進最好的學校,給女兒請一對一家教輔導;
尊重女兒發展廣泛的興趣愛好,哪怕是養蟲子;
每天睡前10分鐘親子溝通,聊天或者講故事;
注重陪伴,女兒出生後,媽媽就換了份輕鬆的工作,每天早早下班陪女兒;爸爸每個週末都推掉所有應酬,專心陪伴。
不僅投入物質,更是花時間,花精力為女兒打造了一個理想的生長環境。
然而,被精心培養的女兒雖然成績很好,卻完全無法適應社會,生活得很痛苦。
這到底是哪裡出錯了呢?
細問之下,諮詢師發現:問題不在於父母哪裡做得不夠,而恰恰是因為做得太多。
他們對孩子傾注了太多的資源和關注,讓孩子再也無法經得住外界的風雨。
這就是心理學家朱迪安·洛克博士指出的養育誤區:過度養育。
古人云,水滿則溢,月滿則虧。
養育也一樣,過猶不及。
愛得太滿,愛也就成了“礙”。
01
1983年,一個男孩出生在湖南縣城的小山村裡。
爸爸是傷殘軍人,常年臥床,媽媽是百貨公司銷售員,日子過得很艱難。
男孩的出生,就是照進黯淡家庭的那束光,媽媽把畢生的期盼都放在他身上。
幾個月時,媽媽就教他識字,讀唐詩。
2歲時,男孩就已經掌握1000多個漢字。
在媽媽的培養下,男孩的成績突飛猛進,多次跳級,最後考上中科院碩博連讀。
就在所有人以為他會大有作為時,男孩卻因為交流能力差、自理能力不行,被中科院勸退。
之後,男孩一度自暴自棄、整日整夜玩電腦、多次離家出走……
原來,為了讓兒子出類拔萃,媽媽一邊陪讀包辦了生活的一切瑣碎、困難,一邊又要求極高,讓他一心只有學習,不許他社交、娛樂、體驗生活。
如同一根小樹,被栽進了花盆,被修剪了所有枝丫,雖長得筆直,可從此也失去了繁茂的機會,也禁不起任何風吹雨打。
這個男孩就是魏永康。
這種如同修剪盆景,成長過程被過度干預和規劃的孩子,就是教育學上說的“盆景兒童”。
盆景兒童,就像盆景一樣發育不良:自理能力差,心理彈性差,抗挫能力差,過於依賴父母。
典型的代表就是前段時間引發熱議的一些“全職兒女”。
比如豆瓣全職子女小組的@周淼,從小,父母為了不讓她受傷害,精心“修剪”了她周圍的人和環境。
她沒有被人欺負過,也沒有吃過苦,受過累,她一度以為,世界都是真善美。
直到離開父母去了外地工作,她才發現:家之外的世界,沒有溫室。
曾經,她在父母身邊活得有多安逸,如今,就活得有多艱難。
出門在外,沒有人會以她為中心照顧她,更沒有人會遷就她。
習慣了被照顧,被安排的她,沒有能力,也無法與社會很好地相處。
工作中難免遇到的同事矛盾、領導批評、突發問題,對普通人而言,是再正常不過的挫折,對她而言,都是狂風暴雨,是邁不過去的坎。
所以她在接連換了幾份工作都不順心後,退回了家庭這個舒適區,躺平了3年。
可憐父母一把年紀了,仍要替她的成年生活負重前行。
溫室裡的幼苗,無法長成參天的大樹。
盆景裡的孩子,無法面對社會的考驗。
過度養育最大的危害,就是以愛之名,讓孩子失去了成長的能力,只能在父母營造的溫室裡逐漸“枯萎”。
02
還記得培養出兩個億萬富豪的上海猶太媽媽沙拉嗎?
她曾經是一位直升機媽媽,每天在孩子的上空不停盤旋,大包大攬安排一切,為孩子清空前行的一切障礙。
她的要求只有一個:努力學習考大學。
這種教育下,3個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不會幫忙幹活,更不懂得心疼她。
直到有一天,鄰家大嬸看不下去,先是訓斥孩子什麼都不幹,飯也不端,簡直跟廢物沒兩樣。
接著又轉身罵她,不會養孩子,是個不合格的母親。
沙拉這才驚覺自己的養育確實過了度。
於是她開始收斂愛,收起手,在生活上後退一步。
她列了一個家務清單,讓3個孩子分工合作,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從而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生活能力。
她還建立“有償機制”, 讓孩子們幫她做春捲和賣春捲來掙取零花錢,鍛鍊孩子的財富意識和溝通能力。
學習上她就減少干預,不再高要求,而是選擇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比如二兒子傑瑞,腦子聰明,但貪玩,她沒有絮絮叨叨講道理,逼著兒子學習,而是直接讓他退學去麵包店當學徒。
兒子吃了苦,受了累後,逐漸明白了學習的意義,返學後一直自覺自律學習。
在她的培養下,三個孩子都成長得非常出色,善於經商的兩個兒子,不到30歲就擁有了億萬資產,而女兒則當上了出色的外交官。

思想家朱特比曾說:“孩子的事讓他自己解決,若父母過分呵護,反而會使孩子失去自信,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
樹木的茁壯成長,需要歷經風吹雨打。
孩子的成才也是如此,愛而不包辦,幫助而不干預,適度養育,孩子才能作為獨立的個體,發展出自己的能力和潛力。
03
為人父母,我們在日常的養育中該如何把握這個“度”,給孩子恰如其分的支援,避免孩子變成“盆景兒童”呢?
心理學家朱迪斯·洛克博士用培養植物作為類比:
比起精心照料,過度保護,樹木更需要風吹、日曬、雨淋,才能長出更為結實的枝幹和更發達的根系。
放到教育上,就是削減過多的付出,把孩子推出去磨鍊,建立自信、抗挫力、共情力、自我調節能力、獨立能力,才能向下深扎大地,向上枝繁葉茂。
1. 自信:築牢孩子成長的基石
自信,是獨立健全人格發展的基礎。
有個14歲女孩,獨自飛行27個小時到美國留學,到了後卻被告知15歲以下不能單獨出行,被扣留。
她沒有向父母求助,而是向警察解釋並證明自己是來讀書的。
最終事情完美解決。
而女孩之所以敢自己獨自出國,獨自解決問題,就在於自信。
從小,父母總是鼓勵她去嘗試,去體驗,讓她相信自己可以挑戰一切。
所以,我們要多允許孩子探索,相信他可以,而不是他把保護在溫室裡,孩子才能逐漸建立自信。
自信的孩子,才能無懼困難,一路前行。
2. 同理心:提高社交能力
孩子是群體性動物,學會與人相處,是孩子必修的一門課。
研究表明,同理心是情緒發展和成功的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面,共情力和社交能力成正相關。
擁有同理心,孩子才能更好地與同伴相處,從而走進並融入社會。
所以父母在養育過程中,要避免過度回應孩子,讓他習慣以自我為中心。
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去感受別人的情緒和體驗,孩子才能生出與人共情的能力。
3. 心理彈性:培養孩子的逆商
生活中,一樣的遇挫,有的孩子,直接一蹶不振,很久都走不出陰影。
而有的孩子,卻能汲取教訓,哪裡跌倒哪裡爬起,越挫越勇。
這中間,差的就是經歷挫折後復原的能力,也就是心理彈性。
人生路上難免坎坷,父母再愛,也不能替孩子遮風擋雨一輩子,提高孩子的心理彈性,才是為之計深遠。
我們要以身作則教孩子樂觀看待一切苦難,學會用成長型思維直面挫折,相信凡是經歷,皆為成長。
往後,孩子自然千磨萬擊還堅勁,越是摔倒越向前。
4. 自我調控能力:幫助孩子掌控自己
有一種孩子,他可以為了當個三好學生,捨棄玩樂的時間,主動幫班集體做好事。
也可以為了下週的考試,而放棄看電視的時間,努力投入學習。
這種為了獲得長遠的好處而控制當下的慾望,就是自我調控能力。
想要孩子會自我調控,父母首先要引導孩子做出正確行為,然後肯定強化,最後將這些行為內化到孩子的行為系統。
一個能控制自己行為的孩子,往後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5. 獨立:伴隨孩子一生的技藝
作為父母,我們都明白,孩子只有靠自己的翅膀飛翔,才能飛得更高,看得更遠。
獨立,就是孩子一生最強大的軟實力。
鍛鍊孩子的獨立,父母要後退一步。
3歲退出餐桌,5歲退出臥室,10歲退出私人空間,12歲退出家務,18歲退出決定。
讓孩子逐漸學會自理、自立、自強,他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04
著名教育家B. M.西格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父母的關愛是孩子需要的維生素,但應當牢記,孩子需要正常劑量的維生素,缺它不可,過多無益。”
播種需要時機,愛也需要節制。
少一點保護,孩子才能多一點鍛鍊。
少一點干預,孩子才能多一點掌控。
點個"在看",與家長朋友們共勉。
-END-
來源:女兒派(ID:nverpai),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我們都懂;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