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行往事:一個智駕巨人的機器人反思錄

過去成功的經驗可能是託舉,也可能是負擔。
作者 | 吳華秀
編輯 | 陳彩嫻
1
一起幹大事
2020 年秋天,距離小鵬 P7 釋出沒多久,何小鵬專門開著新車從廣州到了深圳固戍。當時小鵬剛在美國上市,何小鵬正處於春風得意的狀態,但此行也很低調,只帶了幾個同事同行。
而何小鵬此行,是為了拜訪一家生產四足機器人的創業公司——多夠(Dogotix)機器人。多夠機器人成立於 2016 年,彼時推出了兩款四足機器狗,公司雖小,但成果已被南方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知名院校應用在科研中。
西鄉工業園區的一間辦公室裡,桌上擺放著幾隻通體銀色的機器狗。Dogotix 創始人兼 CEO 趙同陽向何小鵬詳細講解四足機器人的市場情況與發展前景,還做了機器狗 demo 的展示。
聽完趙同陽的講解,何小鵬很興奮,躍躍欲試。當時趙同陽以為只是投資人過來參觀、並不太在意,但臨走前何小鵬向趙同陽暗示了一個更大的計劃:“你現在只是小作坊,能賺點錢,但幹不大。要不要考慮放棄小作坊、搞大事?”
當時,何小鵬正在密集尋找四足機器人專案。繼 2019 年麻省理工學院(MIT)開源了一套四足狗方案後,整個行業顯著進步,四足機器人產品快速迭代,商業化落地一時變得觸手可及。
例如,海外足式機器人鼻祖波士頓動力成功對外發售其效能強勁的四足狗 Spot mini,國內宇樹、雲深處等廠商過去幾年所釋出的機器狗也進行了不錯的市場教育,在巡檢、科研等場景中不斷獲得正反饋。
相關技術的突破與提升、應用場景的廣闊前景,讓運動能力出色的四足機器狗成了市場的“香餑餑”,資本爭先恐後地湧入,不少廠家將之視為新的商業機遇。
作為國內第一批實現四足機器小狗開模量產的團隊,Dogotix 也得到了不少資本的青睞。不過一開始,趙同陽瞄準的並非四足機器人,而是雙足人形機器人。
趙同陽
趙同陽一直對機器人有執念。2012 年本科畢業時,赤手空拳的趙同陽沒有能力進行機器人創業。恰逢物聯網熱潮興起,造富神話屢現,趙同陽選擇曲線救國,創辦了與物聯網模組相關的安信可。四年後,安信可營收過億。眼見安信可的發展步入正軌,趙同陽又判斷機器人的創業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轉讓安信可,將賺來的第一桶金再度投入機器人創業中。
然而,雙足機器人作為前沿技術高地,無疑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自 2016 年起,儘管趙同陽嚴控各項開支,團隊也始終維持在十人以內,但持續的高研發投入沒有與之對應的商業產出,資金也難免捉襟見肘。
好在東邊不亮西邊亮。雖然雙足機器人遲遲不見起色,但四足機器人卻屢見捷報。
同樣成立於 2016 年的宇樹科技在 2017、2018 年相繼推出四足機器人。宇樹創始人王興興曾是趙同陽創業時想拉攏的物件。
趙同陽此前招兵買馬組建機器人團隊時,在時興阿莫論壇(amoBBS)發英雄帖。阿莫論壇是一個電子技術論壇,創建於 2012 年。當時剛碩士畢業的王興興跟了,兩人一來二去聊得火熱。王興興讀書期間推出了低成本高效能純電驅動的四足機器人,趙同陽看好這一年輕人,想要拉他入夥。然而,王興興的興趣在四足機器人,兩人沒談成,於是各奔東西。
四足機器狗的成果逐漸湧現後,趙同陽經盤算,決定再度曲線救國,由雙足轉向四足。雙足與四足在底層技術上存在複用空間,且四足技術相對更容易、落地也更快。研發期間,趙同陽曾因不懂運控演算法,四足小狗趴窩動不了,只能四處搬救兵,後來得到山東大學機器人團隊的援手。
機器人作為一個燒錢的行當,有限的資金再精打細算也有財務風險。就在彈盡糧絕之際,趙同陽團隊迎來了轉機。2020 年,Dogotix 陸續推出兩款對標波士頓動力 Spot mini 的四足機器人,該產品的成功研製、量產與售賣讓團隊運轉了起來。
推出兩款機器狗後,趙同陽為將公司推上新的高度而開始尋找新的融資,於是開頭的一幕上演了。不過,何小鵬並非是第一個向趙同陽丟擲橄欖枝的人。
早在何小鵬登門之前,小米也曾接觸過趙同陽團隊。當時,小米也在調研四足機器人,Dogotix 很快進入小米投資部的視野。2020 年 9 月,趙同陽曾到北京小米辦公室給雷軍做演示,兩人相談甚歡。交流結束後,小米投資部立刻與趙同陽洽談合作事宜。
整個流程推進得很快。小米具有完備的生態鏈、強大的資金支援,是一個堅實可靠的依託,但趙同陽最終沒有接受小米的投資。坊間傳言有二,一說是趙同陽團隊開價高,小米最終放棄;二說是小米計劃將趙同陽整個機器人團隊併入小米生態鏈,而趙同陽更喜歡創業的獨立性,這種差異最終導致兩家分道揚鑣。
小米順為資本後來轉去領投了宇樹 A 輪融資。沒多久,小米又選擇親自下場“造狗”,不過這是後話了。
雖然錯過小米,但 Dogotix 當時還有其他資方的機會,包括索道資本。因此,面對何小鵬的口頭邀約,趙同陽並沒有當即答應。直到一個月後,時任小鵬汽車顧問的劉江峰打來電話,詢問趙同陽為何還不聯絡何小鵬。
劉江峰曾任華為榮耀事業部總裁(2013-2015),也是跟何小鵬從廣州來深圳考察趙同陽團隊的一員。後來,在劉江峰的推動下,趙同陽經認真考慮後,決定放棄原來 Dogotix 的“小作坊”模式,喊停已在洽談的新融資,與何小鵬聯手。
隨後,何小鵬出資將 Dogotix 的智慧財產權、人員、債務全部買斷,新成立了一家公司,取名作“鵬行智慧”,小鵬汽車佔比 19 %,何小鵬佔比 65 %,趙同陽佔比 15 %。
至此,2020 年 12 月,深圳鵬行智慧成立。
2
疾馳與狂熱
何小鵬之所以選擇入局四足機器人,一個看似和造車新勢力並不相關的業務,這離不開一個大背景——小鵬汽車的造車大業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進展。
彼時,小鵬汽車剛敲鐘上市數月,首次實現全年毛利率轉正,正式告別以“燒錢”為主的階段,業務漸上正軌。
熬過競爭激烈的造車初期階段後,何小鵬並沒有將小鵬汽車定位於一家純粹的汽車製造商,而是繼續尋找更多關於“出行”想象力的空間。基於這一理念,何小鵬一左一右邁進了兩塊面向未來的技術高地——四足機器人與飛行汽車。
與鵬行成立的同一時間,何小鵬也投資了由趙德力創辦的小鵬匯天(一家專注於研發載人飛行器的公司)。小鵬汽車將這些非相關產業佈局稱為”生態協同“,小鵬主體可以為四足機器人專案輸出演算法,可以為飛行汽車提供製造和銷售支援,雙方還可以在動力、仿生學等領域產生協同。
何小鵬
鵬行智慧一起步就迎來了飛速發展階段。
何小鵬尤為看重鵬行,花了不少心思與精力在鵬行業務上,不僅每週親自參加線下例會,還會時不時線上督促和推進專案任務與研發程序。更重要的是戰略層面的思考與同步,鵬行內部經常聊方向、產品、技術與未來可能性。
何小鵬 “有閒”,是因為他從小鵬汽車的繁重事務中抽離了出來。知情人士方憲告訴雷峰網,小鵬汽車上市後,何小鵬認為小鵬汽車整體已步入軌道,計劃著後撤,讓聯合創始人夏珩頂上。後來小鵬汽車失利後,何小鵬將重心放回造車大業上,才較少插手鵬行事務。
拉回到四足機器狗,彼時在業界正是個冉冉升起的“明星寵兒”。尤其在 2021 年這一年,可謂是空前絕後的熱鬧:前有春節晚會上宇樹與優必選四足狗的雙雙亮相,後有新品不斷湧現。例如宇樹、雲深處兩家公司,分別接連發布了兩款四足機器狗的產品。
就連後來跑去與追覓合作四足機器狗專案的新兵蛋子小米,也趁熱打鐵,不惜賠本賺吆喝,在 2021 年 8 月推出四足機器人狗蛋 CyberDog,吸足眼球。(關於小米機器人的故事,歡迎感興趣的讀者新增 youni_chat 微信交流)
儘管沒能像友商一樣快速推出一款成型產品,但何小鵬在微博上透露了鵬行內部四足機器人的研發進展。何小鵬談及四足機器人在戶外及家庭環境中行走時需留意的要點,並表達(鵬行)在軟體、演算法、電子電氣以及嵌入式等方面都要進行全棧自研——雖然這樣花費的時間會更長,但能讓機器人具備更優的效能。
當時大部分四足機器人廠商都在做巡檢、科研市場,少數幾家如蔚藍、哈崎則押注於 C 端陪伴市場。鵬行則是一改四足機器人慣常採用的“狗”的形態,宣佈要做四足機器馬“小白龍”,直指 C 端出行市場,以供兒童騎乘。(更多關於四足機器人場景落地的故事,歡迎新增 whx23999 交流)
鵬行對外宣稱,“小白龍”融合了小鵬汽車全棧自研的智駕技術。2021 年年中,小鵬汽車做了組織架構調整,原自動駕駛產品部總監肖志光轉崗至深圳,負責機器馬專案。何小鵬對外表示,向機器馬專案開放了自動駕駛程式碼,予以技術支援。
機器馬“小白龍”
“智慧”一直是小鵬的最大賣點之一。有了小鵬智慧駕駛技術作後方支援,機器馬被賦予厚望。“如果說智慧汽車是智慧智造的皇冠,那麼智慧機器人將是機器智慧的皇冠。從長遠來看,更大的市場,也需要更大的投入。”
鵬行用實際行動解釋了什麼叫“更大的投入”:不僅給得起錢,還招的人多。
首先,面對人才,果斷一擲千金。
彼時足式機器人的火熱已將人才的價格捧高。當時優必選為了留住人才,已經開出了遠高於一般製造業的薪酬,但還是有不少公司殺出來,用高於優必選一倍薪酬挖人,原先 40、50 萬年薪,一躍成 80、90 萬年包,不少人流向了普渡、傅利葉、小米、OPPO等公司。
鵬行也是一個出手闊綽的金主,吸納了不少人才。例如,成立初期,由於內部缺乏運控人才,鵬行曾一度開出 400 萬年薪的天價 offer 吸引人才。在被鵬行收入麾下的一眾人才中,包括美國密歇根大學在讀博士生達興燁,其後為鵬行運動控制負責人。
其次,廣納賢才,匯聚八方力量。
僅一年時間,鵬行團隊就擴張到 300 人,分別在矽谷、北京、深圳、廣州設立了研究團隊。
2021 年是鵬行規模最大的時候。一位當年加入鵬行的業者向雷峰網回憶道,“眼睜睜看著團隊從十幾人到幾十人,再到數百人,辦公室一擴再擴”。還曾有部門領導特意跑去 HR 辦公室,要求對方不要再招人、部門人數已經完全夠用了。其中,規模最大的部門是名為“自動駕駛”的部門,擁有一百多號員工。
這 300 人裡,細數下來,一共有三路人馬。首先是小鵬汽車的人才;其次,是一眾曾追隨何小鵬網際網路創業的舊部;再者是從優必選、博智林等機器人公司挖來的機器人正規軍,包括趙同陽帶來的 Dogotix 團隊。
團隊背景多元化,有利於碰撞出不同的火花。比如用造車的量產流程去造機器人、用網際網路的思維去擴張團隊。但有時結果事與願違。這幾股力量做事風格並不相同,雖然能夠互為補充,但更多時候是難以團結、力往一處使,反倒衍生不少矛盾。
很快,鵬行內部開始意識到,機器人與網際網路、汽車並不是一套方法論。
3
不是一套方法論
如果說堆人力是網際網路大力出奇跡的理念使然,那麼將車廠模式挪用於機器人上則是看中了兩者的相似性。看起來,這確實是一個 1+1>2  的買賣。
但再相似也會有差異。自動駕駛經過幾年的大浪淘沙,已收斂出清晰的目標和技術路徑,而足式機器人只是長遠目標清晰,當下的方向和技術路徑還比較模糊,同時還有不少技術障礙待克服。
“如果說汽車已經定型 80%,機器人從硬到軟的定型和標準化還不到 20%。” 2024 年底,峰瑞資本李豐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指出汽車與機器人的不同。
過去 3、4 年裡,鵬行內部經歷了兩三次大摩擦,之後大家發現機器人與汽車並不完全一樣,不能簡單粗暴地在機器人上套用汽車與網際網路的邏輯。隨後,鵬行的汽車與網際網路力量開始後撤,只剩下原來做機器人的科班人馬。加之內部路線調整,鵬行逐漸縮減至不足百人。
從結果倒推,當鵬行想用生產車的經驗去造機器人,還是有些出入。
首先在產品定義上,直接將造車邏輯搬用至機器人上,容易忽略兩者的差異性。好比,鵬行內部有個部門名字直接叫“自動駕駛”。小鵬汽車智駕團隊在美國矽谷有 1500 人,從中抽調了 100 人去“自動駕駛”部門,相當於人員直接從小鵬汽車遷移過來。
自動駕駛部門定義機器人產品時,直接以車為模板。想法雖好,但免不了碰壁。例如,汽車空間足夠寬敞,能放置規格較大的雷射雷達、大型攝像頭,但這在機器人上行不通,機器人構型對堆疊空間極為敏感。
多位鵬行前員工向雷峰網表示,用車的設計邏輯造機器人,到最後發現不知道到底是在造車還是造機器人。但也有人表示,應該要分情況討論,整體上車與機器人的邏輯有 80% 的相同性。(未來絕大部分機器人公司會是車企嗎?歡迎新增 whx23999 一起討論)
一位知情人士向雷峰網透露,鵬行的自動駕駛部門主要是完成了讓機器人從 a 點到 b 點的物理移動,但對於機器人其他方面如互動的認知則有所欠缺。例如,汽車行駛過程中會遇到其他車輛和行人,汽車主要完成安全避讓即可,但機器人工作期間卻會與各種各樣的物體產生接觸與互動,而這已經超越了自動駕駛的能力範疇。
其次,是硬體自研與外採的矛盾。
鵬行在機器人上覆刻汽車生產邏輯,即軟體自研、硬體外採。問題在於,汽車與機器人的供應鏈不可同日而語。
汽車已經有相當成熟的供應鏈體系。以小米造車為例,後來者小米能夠直接採買成熟硬體組裝,其面臨的更多是具體的工程化難題,並非難以逾越的技術壁壘。儘管汽車供應鏈在機器人領域也能有所複用,但複用有限。尤其是足式機器人,其適配的供應鏈還未真正成長起來,以往足式機器人的廠商們大多選擇自行研製硬體。
這就導致很多機器人硬體難以向外採買,即使能買到,價格也很貴。所以機器人核心硬體的自研依然是剛需。
最後,是一個作業流程的效率問題。
小鵬汽車擁有一支規模宏大的團隊,員工數量超萬名。相比之下,鵬行在巔峰時期也僅 300 人左右,勉強能算是小鵬汽車人員規模的零頭。前鵬行員工羅勇珉向雷峰網表示,鵬行內部用管理萬名員工的汽車運營模式去管理一個小的機器人團隊,就會導致流程體系變得極為複雜。
大企業由於規模龐大和員工眾多,通常具有複雜的組織結構和漫長的流程鏈條,在管理上往往有一些戰略性目標和管理損耗,對於需要快速迭代的最新技術並不夠友好。而初創企業的一大特點便是靈活性強。小團隊能夠迅速反應、及時調整,進而快攻快打。
一旦大企業病落在初創公司上,則可能帶來團隊節奏的走形。
原先一個數人的機器人小團隊,工作流程極其簡單,非常高效。比如,要想設計一個東西,幾個小時就能確定下方案,接著工程師趕緊畫圖,花上兩三天即可完成,再發給工程師去打樣,六七天後東西就能返回來,全程總共耗時就 10 天左右。
但這一趟要在鵬行內部的大體系裡跑一遍,十天是遠遠不夠的。
第一步是要先立項,立項前要做調研。這市場調研一做,就得十天半月,甚至長達兩三個月。立項後又得收集資訊、確認資訊是否充足,可能又耗去半個月。好不容易立項後,要對每個部分的方案進行評估評審,這又得一兩個月。評審完去採購,還要對供應商能力進行評估,得一切合規。小團隊採購時的第一性原理不是合規,而首先是你哪家產品供應不錯就用哪家、中間籤個保密協議即可。
等這一整套流程正常走完,會發現一件本可能半個月、一個月就能夠完成的事情,愣是給拖成了半年至一年的長週期。對於硬體專案而言,尤其是足式機器人,開模打樣等流程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時間很寶貴,再疊加流程性的時間損耗,極大拖慢了專案的研發進度。
一位知情人士向雷峰網分析,大量“堆人燒錢”的打法策略運用在網際網路、汽車等這類成熟行業中,確有奇效。其核心原因在於這些領域並沒有過高的技術壁壘,大力能出奇跡。
但對於還在技術爬坡階段的機器人行業而言,就有些藥不對症。此時,並不是團隊越大越好,投入越多越好,進展越快越好,而是要看實際執行中的反饋和所處的技術階段。
所以,採用汽車成熟運營的模式去推進機器人這類探索性專案,不見得奏效。
4
做不做人形?
方法論的不適配,疊加足式機器人的技術難度,讓機器馬專案的推進舉步維艱。
鵬行剛成立時,由趙同陽帶了十幾人去深圳灣生態科技園,花了兩年時間在代號為“PX”的機器馬專案上。第一代機器馬由趙同陽主導,花了半年時間完成專案。專案初期的 PX0、PX1 由趙同陽負責,而後續的 PX2、PX3 則交給徐志根管理。
四足機器馬技術研發難度大,鵬行內部研發路線多次發生轉向。起初是四足機器人,後來改成了輪式機器人。鵬行前員工劉岑憲告訴雷峰網,原先要做四足技術探索,但做久了後,一線執行員工因為常被專案牽著鼻子走,開始失去了初衷,就變成:既然內部要的是快速落地,如果不好實現,那就把東西弄得簡單點。
技術探索與快速落地之間出現了矛盾。在一些人看來,由足式轉向輪式,無疑是技術上的開倒車,而持相反意見的人則認為這是朝商業化更進一步。
技術路線的差異,讓鵬行內部漸漸撕開了一個口子。而“做不做人形”這一問題,更是讓鵬行內部分化出了兩種鮮明的聲音。
2022 年底,特斯拉人形機器人和大模型的橫空出世,讓人們看到了人形機器人落地的希望。這讓向來就熱衷於做人形機器人的趙同陽心動不已,曾多次向何小鵬表達了做人形機器人的意願。
人形在技術與落地上,在未來都會是個不小的挑戰,至少要 5-10 年才能實現商業化落地。
鵬行內部團隊曾評估過,按照當時的技術,雙足人形機器人的本體和智慧化應用,至少需要二三十年才能實現,甚至可能更久。因而,雙足專案遲遲難以上馬。
那時要克服的問題太多。好比硬體部分,技術原理雖然基本通關,但是工程化部分卻很要命。鵬行前員工劉岑憲表示,工程化並不等同於技術本身,而是指將技術轉化成產品,光懂技術未必能搞定工程化問題,中間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一山更比一山難,比起硬體,軟體才是重頭戲,“問題多到解決不過來”。先拎機器人大腦這一點,有效資料的匱乏使其面臨著卡脖子的困境。雖然有人認為基於過去的影像資訊可以快速催生機器人大腦,但這一可行性得打個問號。
首先是影像資訊不見得夠用。這就好比人,把人放到工廠去,看別人搬磚,如果只是看別人搬磚,一定難學會搬磚,只有自己上手去搬個兩三天、才會發現怎麼搬磚更舒服。說白了,就是光讓機器人看,難以學會技能,還得是實踐出真知。
其次,網際網路所擁有的海量文字、語音和影像資料,固然能夠迭代出大語言模型,但這些資料還很難整合在一起。強如 ChatGPT 雖然做了部分融合,但不同型別的資料大多還是獨立處理。
對於機器人來說,這些資料的資訊完備度並不充分,比如讓機器人去理解杯子,究竟什麼是杯子?這個問題機器人還做不到百分百成功識別。人會先猜測這是一個杯子,然後用力去接觸它,但機器人並不會如此。
加之由於鵬行內部頻繁更改技術路線,機器人的每一次迭代無異於回爐重造,可遷移挪用的部分太少,僅約莫 10-20% 的複用性。“嵌入式、結構、組裝、測試、供應鏈、工程師等等,這些資源能夠從 a 遷移到 b 的效率極低。”
於是,一種認知逐漸在一些內部人員中間形成:人形機器人成不了。
還有人直接表示,人形機器人難以實現量產。這些公司要麼像特斯拉一樣,以終為始,不差錢,每天投錢進去,不斷砸錢;要麼就不斷地找商業模式,先射箭再找靶子。
但趙同陽並不這樣認為。他體驗過從 0 到 1 摸索機器人技術的過程,因而認為這些橫亙面前的新技術難題確然是逆境、卻不是絕境。更何況,鵬行過往“彎路”積累下的價值與技術儲備,已然讓鵬行拿到了具身智慧浪潮的入場券。
起初何小鵬並不願意直接做人形機器人,而是堅持繼續已有的四足機器人路線,等技術再進一步積澱後,時機合適時便複用至人形機器人上,直到外界風向突變。
2023 年 3 月,不到半年時間,繼推出 ChatGPT 後 OpenAI 又釋出了 GPT-4。GPT-4 在多項能力上取得顯著突破,令業界沸騰。這一速度,讓市場看到了似乎能一竿子插到底、進而一舉將人形機器人做出來。
見此情形,趙同陽再也坐不住,直接向何小鵬再度攤牌,坦言自己想做人形機器人。
2023 年 4 月,趙同陽從內部挑選了20餘位精兵強將,專程從深圳轉戰到廣州辦公室,一頭扎進雙足機器人的研發中。事實證明,鵬行過往 300 人的投入並非虛有其表,雙足人形機器人的整個研發程序推得很快。
小鵬 2023 年 1024 科技活動日
半年後,在小鵬 1024 科技日活動上,小鵬鵬行釋出了首款人形機器人 PX5。PX5 除了擁有可愛優雅的外觀和造型,還具備驚豔的行走穩定性。“直腿”、大跨步的行走方式不僅更節能,而且成功做到了極佳的平衡能力和越障能力。
隨後,PX5 與一眾人形機器人一同登上英偉達 GTC 大會,作為黃仁勳演講的背景板。
凝聚鵬行過往心血的佳作 PX5 機器人收穫不少業內認可,也給了鵬行機器人團隊許多成員創業的信心。
從 2023 年開始,從鵬行離開的技術人才創立了多家機器人公司,參與到具身智慧浪潮中,包括眾擎機器人、艾歐智慧、珞博智慧、有怡科技等等。
5
寫在最後
鵬行經過幾年試錯,曾有過一個結論:人形機器人做不了量產,這些做人形機器人的公司,本質上都是一個研究院。因為機器人作為前沿技術的高地,還面臨著大大小小需要攻堅克難的技術挑戰。
漫長的技術摸索,相對應的卻是遙遙無期的商業落地,如何存活下來成了考驗。
多位受訪者向雷峰網表示,車廠做機器人其實是一條可行的路徑,但核心是別亂花錢。其中一位業者向雷峰網反思,“國內大廠喜歡啥都幹,燒錢特別厲害,但這並不適用於機器人。”
大躍進式的投入,只有在合適的時間點上,才能做到短時間內瘋狂燒錢換產出。否則,真金白銀的投入往往只能打水漂。
雖然在過去直接大刀闊斧做人形機器人未必是最佳選擇,但並不意味著 3 年後、或 5 年之後,這事就是錯的,關鍵還在於 timing(時間點)。
在 2024 年小鵬 AI 科技日活動上,何小鵬說:“小鵬在自動駕駛上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了很多彎路,這是創新者的代價。”
同為創新者的鵬行,在過去幾年裡也從彎路中沉澱出不少價值。多位受訪者表示,鵬行作為一個捨得投入的產業平臺,為機器人領域培養出了不少歷經機器人從 0 到 1 週期的優秀人才。此外,專案期間鵬行進行了大量機器人中間態探索,不斷推演技術的發展,這也留下了許多寶貴的 knowhow。
只是,現在鵬行這家公司已不復存在。何小鵬在活動日上進一步表示,現在小鵬決定自己全力以赴去做機器人。2023 年 9 月,小鵬汽車釋出公告,斥資 1 億美元買下了鵬行,鵬行被收為小鵬汽車的一個事業部。
時隔一年,小鵬機器人推出了新一代 AI 機器人 Iron。Iron 外觀極具科技美感,是 1:1 的擬人形態。在應用上,Iron已進入小鵬汽車工廠工作,承擔擰螺絲等組裝生產任務,未來還會聚焦在門店等零售場景。
小鵬 Iron 機器人
談及機器人規劃時,何小鵬強調,機器人技術投入非常大,沒有 500 億做不好 AI 機器人。既要把技術做好,也要多融錢,否則根本承受不起機器人全域性性研發。“這是一個比拼耐力、實力、財力、運氣、多項綜合的競爭,也是一個馬拉松規格的比賽。”
在一個長線技術領域,是需要有一小波人願意長期信仰這件事。悲觀者或許正確,但樂觀者成功。
當下具身智慧熱潮起,一眾早早蟄伏於足式機器人賽道的資深玩家們,終於熬過了一片漆黑的前夜。只是,在緩緩而來的黎明破曉時刻,是否還能與新下場的行業新兵一決高下?新的國際級企業或許就醞釀在如今風起雲湧的浪潮裡。
如今有不少人選擇出發,但更多的人已在路上,朝著已經無比清晰的方向前進。這世界上,有人是因為看見,所以相信。但還有一些人,卻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具身智慧的未來,是屬於心有執念、使命必達的人,他們是偉大的技術佈道者。

注:文中方憲、曹孟傑、羅勇珉、劉岑憲等皆為化名。
關於具身智慧領域更多精彩的人與事,歡迎新增作者微信 whx23999 交流。
此外,雷峰網成立了機器人讀者群,希望進群的讀者請新增編輯微信 aitechreview、並備註姓名-單位-職位。
更多內容,點選下方關注:

未經「AI科技評論」授權,嚴禁以任何方式在網頁、論壇、社群進行轉載!
公眾號轉載請先在「AI科技評論」後臺留言取得授權,轉載時需標註來源並插入本公眾號名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