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x恒生電子:鯤鵬落地金融,共築數字新局

一個讓商業迴歸商業,讓產品用在生產,把雪球越滾越大的故事。
2024年的A股市場,對無數新入局者而言,無疑是載入史冊的一年。
這一年年初,王家衛的首部電視劇《繁花》的劇情正播至高潮,同期,A股遭遇顯著回撥,一夕之間雪球產品集中敲入,量化集體爆雷,市場走向瞬時變化。
到了年中,6月到9月的連續守衛3000點、2900點、2800點、2700點……
眼看退無可退、守無可守之際,9月底突如其來的超級行情,不到一個月時間,全二級市場成交量從每日5000億衝到2.6萬億,為證券交易全鏈路交易帶來極大壓力,“短短一週多,交易量看似只增長3倍,但交易系統核心業務請求的峰值增長其實是十倍”,恒生電子高階副總裁張國強對36氪表示。
市場是最好的老師。這一年的A股不僅讓無數股民首次被科普了何為雪球,量化在型別區分上的三種“不同寫法”,也讓躍躍欲試的鯤鵬生態,首次見識到了資本市場變化之多,以及要求之苛刻。
早在2019年,鯤鵬伺服器就與國內領先的金融科技公司恒生電子展開了試點,到了2024年雙方合作正值深入之際,極致行情變化隨之而來。於是,一個新的問題來了,在這樣交易極致波動、合規要求嚴格的A股市場,金融機構真的可以放心的把後背交給交給鯤鵬嗎?
“西線處處是戰事”,但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將會引發嚴重的後果。
深思熟慮後,恒生電子的答案是:可以相信鯤鵬,但留給鯤鵬的時間,只有15秒,即便是在不受交易洪峰考驗的場外市場。
恒生電子高階副總裁張國強透露:某金融機構在場外業務核心交易場景上線鯤鵬伺服器的B端“全家桶”套餐之前,恒生電子就已經做好了一套應急預案,一旦任何環節出問題,將在15秒內回退。
要想不回退,就必須保證鯤鵬和恒生電子交易系統在A股未來隨時到來的大考中,效能要好、延時要低、高併發要扛得住、可靠性要有足夠的保障,還不能出錯。
這是一個註定漫長而艱辛的過程。

金融行業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即便強如鯤鵬,要做好金融系統的服務,也並非易事。與恒生電子開啟新的合作之旅,雙方也歷經磨合與試錯。
作為國內領先的金融科技公司,恒生電子聚焦金融行業,為證券、期貨、基金、信託、保險、銀行、交易所、私募等3500多家金融行業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和服務。
而在恒生電子立家之本的B端金融交易場景,則具備門檻高、技術難度大、穩定性強的特點。對於各大金融機構而言,核心系統可控的要求極高,還需保證極強的業務連續性、系統架構相容性、運維及遷移成本等,恒生電子是為數不多的足夠可靠的軟體供應商。
但當視角切換,恒生電子靠譜的背後則是對供應鏈的極致要求,一方面恒生電子足夠懂技術、懂業務;另一方面,恒生電子面向金融機構客戶負責,對合作夥伴的容錯率極低,哪怕雙方的合作已有多年。
以鯤鵬為例,早在2019年,雙方就已經開始對極速交易系統、綜合理財、行情這些對硬體要求非常高的場景進行了適配。到了2023年,合作更是推向了彼此的戰略級高度。
這樣的合作讓張國強回憶起二十年前和甲骨文Oracle戰略合作的場景,在那一時期,恰逢恒生電子產品版圖從證券IT服務領域、基金IT服務領域拓展至第三方存管、基金 直銷、登記過戶、估值、理財銷售、股指期貨等等領域,透過強強合作,一舉立穩了恒生電子在金融IT行業的領先地位。
那麼,這一次,合作鯤鵬,究竟會為恒生電子帶來什麼?答案是全平臺底座:從鯤鵬DevKit到鯤鵬BoostKit;從openEuler到鯤鵬硬體全部適配恒生新一代核心交易系統UF3.0。
到2024年6月,合作進一步加深,雙方成立聯合團隊,由恒生電子的架構研發團隊聯合華為計算產品線的技術專家,基於恒生JRES平臺,融合鯤鵬開發技術,實現從開發-構建-測試-釋出-執行的全流程最佳化。從硬體伺服器,到軟體資料庫,從底層產品到上層業務,合作四面開花。
至此,雙方合作已至所有主產品線,但雙方還需要一個拳頭產品,率先開啟局面。
(2023年11月,恒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從一體化打樣,到全面開花

這個拳頭產品究竟應該是什麼?
在張國強看來,答案藏在業務的真實需求中:
多年行業深耕,恒生電子發現,過去,在金融行業大多自己採購硬體,在此基礎上部署恒生電子的各類業務應用軟體。然而,伴隨著金融行業的馬太效應加劇,頭部機構可以憑藉規模優勢越做越大,而中小機構,無論行研或是中後臺的IT開發能力都相對薄弱。其硬體採購、軟體部署、安裝除錯、測試運維,往往需要多個團隊的人力支援,並耗費大量時間進行多輪預算審批、部署除錯,測試期間若是出現適配性問題,又要進行多輪次的軟硬體供應商的重複篩查,定位問題。
在這一背景下,在客戶側軟硬一體化交付成為行業重點。但鯤鵬真能啃下這塊硬骨頭麼?
一方面,核心交易場景始終是金融科技廠商的“兵家必爭之地”;
另一方面,在上游硬體產品的選型上,恒生電子不僅要求合作伙伴在晶片層面能夠透過WAT、CP、FT等專業測試,還需供應商按照“恒生星辰服務”所要求的金融級伺服器測試標準提供星辰認證級別的伺服器裝置:即,每一臺星辰認證伺服器裝置在出廠前都要經過包括溫溼度、高低溫、隨機振動、衝擊掃頻等複雜環境要求下的硬體2000+項、軟體10000+項的嚴苛測試。
為此,伺服器設計需要在元器件選型,到沿風向執行路徑,再到端到端的散熱設計全都徹底最佳化,進而延長電子元器件壽命,確保裝置在複雜環境下依然能夠處理高併發、低時延任務並穩定執行。
基於以上標準,恒生電子與鯤鵬推出了恒生星辰交易增強型伺服器,將恒生電子的業務系統直接搭載在鯤鵬自主研發的高效能處理器和伺服器上,以一體化形式交付客戶。
產品一經推出,雙方進一步開啟合作大門。恒生電子UF3.0、O45、TA6、理財銷售5、綜合理財6、LDP極速交易、投顧交易系統、資產配置系統等新一代核心產品全數支援鯤鵬軟硬體,並陸續在金融機構實現落地應用。此外,雙方還聯合釋出了證券交易系統、新一代TA 、期貨LDP等聯合解決方案,在鯤鵬計算產業生態建設方面,恒生電子還基於OpenEuler針對金融證券場景進行深度定製開發,為金融機構提供企業級作業系統解決方案;包括UF3.0、TA6等在內的多款核心產品與華為GaussDB資料庫完成相容性測試互認證。
能夠達成上述合作成果,在張國強看來,更重要的是雙方在合作過程中為彼此帶來的絕對信任。

比絕對領先產品更重要的,是完善的合作機制

關於為什麼是鯤鵬,從技術指標來說,我們可以列出很多細節:
比如鯤鵬平臺硬體能夠滿足高吞吐、低時延、低能耗、高安全等一眾金融行業需求,再比如,鯤鵬平臺提供完善的開發工具鏈生態,能快速完成面向鯤鵬的遷移、開發、編譯除錯和效能最佳化……
但這些並不足以徹底打動金融機構。
在金融行業,一個數據庫用二十年,資料庫生命週期比程式設計師的職業生涯還長的情況並不少見。相比單點的領先,如何保證生產環境中業務的連續不出錯,能承受的住瞬間的十倍流量變化,遇到問題能夠迅速反饋、上升、解決或許更加重要。
張國強舉了個例子:在A股,所有股民、機構的交易資訊,在券商入口進行交易後,資訊會統一被彙總到相應的交易所,並在開盤的四小時內,完成競價買賣,資訊報送。在此之後,交易資訊會被進一步在盤後彙總至中登,完成結算和清算操作。
在這一過程中,券商的交易系統往往需要同時對幾百上千個數據表和數千項業務行為進行高頻次的查詢,並在此基礎上實現毫秒級交易讀寫記錄、報盤,整個過程與交易所主機直連,不同業務互相關聯。因此,任意一家系統哪怕出現分秒級的錯亂,都會帶來整個交易結算系統的潛在風險。
也是因此,在張國強看來,恒生電子合作“鯤鵬體系”不只是硬體效能,更是機制。有時候,解決問題,不是依靠單純的資源投入多少,而是要看合作方是否有足夠人員支援,足夠的問題響應機制,以及過程中資源的配套機制。在這些方面,華為的建設非常完善。
以高斯資料庫為例,2024年7月份,在某項業務開發驗證過程中,發現業務資料精度型別與高斯資料庫的資料格式匹配上存在差異,進而可能會導致交易會有一定的機率出錯,並且難以追溯。此時距離行業客戶UAT測試已經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高斯資料庫收到恒生電子問題說明後,緊急成立聯合小組,抽調專家資源,配合恒生極度壓縮發包時間,提前一個月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另外,考慮到從原有技術底座遷移到鯤鵬,可能面臨的浩大工程量,恒生與鯤鵬選擇在現有流水線整合鯤鵬DevKit,接入鯤鵬DevKit門禁掃描、畢昇編譯器、鯤鵬測試框架、效能分析工具等能力,實現一次開發多平臺複用。
通常來說,一個完整的產品研發,主要包括程式碼開發、編譯構建、部署、測試等環節,在開發完成後,開發者可以透過門禁掃描階段透過使用DevKit遷移掃描工具,快速定位不相容程式碼和軟體包;編譯構建階段,則能無感切換畢昇JDK最佳化編譯效能,解決開發中的多種問題;到了自動化測試階段,開發者還可以透過DevKit提供的測試框架和樣例以及效能分析工具,迅速定位問題所在,壓縮調優週期,使得整體開發效率提升30%以上,進而實現一套程式碼可以多平臺部署,避免了技術底座切換過程中業務重複造輪子的困境。
也正是基於這種完善的合作機制,有越來越多的客戶願意做這種創新的嘗試。
一定程度上,技術的優勢打開了合作的契機;而合作通路的順暢,則成為加速合作深度的深層動力。
也是因此,華為與恒生的合作,並不像過去國產作業系統、國產晶片那樣的悲歌慷慨。更像是一個讓商業迴歸商業,讓產品用在生產,把雪球越滾越大的故事。
相比從0到1的突圍,從無到有的摸索,華為與恒生電子之間選擇讓產品在最嚴格的環境中磨鍊改進,一步步完成從1到100的建設。這注定是一個足夠漫長甚至有些枯燥的過程,而不能出錯,放下身段,傾聽和滿足客戶需求則是這個過程中唯一的秘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