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許麗思
編輯 | 漠影
2024年,無疑是人形機器人的高光時刻。資本瘋狂湧入,創企如繁星般湧現,人形機器人不僅大步邁進工廠開啟量產篇章,更榮膺美國《時代週刊》年度最偉大發明之一。
這股熱潮,當然也讓一批上游零部件廠商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因時機器人正是其中的玩家之一,這是一家以微型伺服電缸和仿人五指靈巧手為主營產品的機器人零部件廠商,造出了中國首款商業化量產靈巧手,也是國內目前唯一已大批次交付靈巧手的廠商。
乘著人形機器人的東風,該公司在2024年全年業績較2023年翻倍增長,其中海外業務較去年增長20倍。
創始人蔡穎鵬於2016年成立了因時機器人,確定了要做更微小、更精密、更柔性化的微型運動控制產品,填補了行業在微型伺服電缸上的空白,並在2020年實現了量產。
不久後,當第一波機器人熱潮已經冷卻,因時機器人卻逆勢突圍,開始走向商業化,在醫療、3C製造、新能源等場景中進行落地,成為行業寒冬中的一抹亮色。
截至目前,因時機器人已完成了7輪融資,去年下半年剛完成一輪過億元的B2輪融資,由達晨財智領投,科沃斯、深創投等跟投。
最近,智東西來到因時機器人位於北京石景山的首特鋼創新工場總部,與創始人兼CEO蔡穎鵬進行了深入交流,一探團隊在近十年的機器人探索之路上的抉擇與堅持,以及如何穿越漫長週期,逆勢成長後又再迎來高速發展時刻。

▲因時機器人創始人兼CEO 蔡穎鵬
01.
從定製開發轉向自研核心零部件
行業寒冬時實現商業化
2012年,蔡穎鵬開始踏上機器人創業征程,當時成立的第一家機器人公司專注於ODM業務(即根據客戶需求進行產品設計和開發的業務模式),為巡檢、工業、醫療、服務等多個行業定製開發各類機器人產品。
後來,他意識到機器人發展的瓶頸在零部件,當時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可選擇性匱乏,尺寸普遍偏大且笨重,若核心零部件無法突破,機器人整機效能便難以提升,所以核心零部件會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機會。
於是在2016年,當國內第一波機器人熱潮正盛,協作機器人及服務機器人發展風頭強勁之際,他成立了因時機器人,致力於為泛機器人行業打造微型化、一體化、柔性化的核心零部件。蔡穎鵬帶領團隊踏上了為期四年的微型伺服電缸研發征程,並同步啟動了靈巧手的研發工作。
時間來到2020年前後,機器人行業歷經一輪洗牌,加之疫情的衝擊,行業熱度漸退,眾多機器人企業悄然退場。
當機器人行業逐漸走下坡路、發展不景氣時,因時機器人的研發團隊依舊押注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和靈巧手,堅信所研發的產品在未來必有其用武之地,儘管當時應用場景還沒有開啟。
後來,因時機器人成為了行業裡的例外,於2020年走向了商業化落地。
公司從生物醫療行業開始,逐步走向自動化、3C製造、半導體、新能源、科研教育等領域,客戶也從最初的一百多家快速增翻倍增長到幾百家、上千家。
02.
為機器人造“肌肉”
卻在生物醫療率先落地
微型伺服電缸是一種高精密的線性執行器,在醫療手術器械、新能源塗布機、3C電子以及半導體精密裝置等領域有著廣泛應用。
對靈巧手而言,微型伺服電缸如同手掌的肌肉一樣,能夠為靈巧手提供力量,驅動手指關節做出抓握等精細操作。
微型伺服電缸內部集成了電機、減速器、絲槓、位置和力感測器以及伺服驅動等。蔡穎鵬介紹,其中每個單獨的模組在市面上都已有較為成熟的方案,但要將它們全部整合到這樣一個小型精密的零部件中,需要對所有的零部件進行設計和工藝的創新,難度超乎想象。

▲微型伺服電缸集成了電機、減速器、絲槓等諸多模組
但最為棘手的,是從樣機邁向真正產品化的過程。如何確保產品工藝的可量產,把這種小批次製造的零部件轉化為能夠大批次、穩定持續生產且成本低廉的產品,這一直是蔡穎鵬思索的關鍵問題。
市面上模組的方案難以符合蔡穎鵬對打造更細微、精密且柔性化的微型伺服電缸的要求,於是,他率領團隊,在材料、結構、機械設計、運動控制等方面從零起步,憑藉過往經驗邊摸索邊學習,一項一項攻克技術,實現了產品的完全自主研發。

▲因時機器人的公司牆上,掛滿了專利證書
在因時機器人的展廳裡,智東西還看到了該公司在2019年開發的一款形態非常迷你小巧的雙足機器人。據瞭解,這款雙足機器人是研發團隊用10個微型伺服電缸做出來的機器人演示樣品,為了驗證線性執行器作為機器人核心驅動單元的可能性。

▲因時機器人早期開發的雙足機器人演示樣品
當機器人行業陷入低迷之際,蔡穎著手挖掘其他行業的需求。
他敏銳地察覺到,生物醫療行業上存在巨大機遇,微型伺服電缸微型化、一體化和柔性化的特點天然符合醫療器械對零部件的要求,將微型伺服電缸應用於微創手術器械上,既減少裝置尺寸,還可以提高裝置精度、實現力控制。
在自動化領域,蔡穎鵬同樣讓微型伺服電缸落地於生產線的多個場景之中:應用於3C自動化和半導體等行業的精密裝配生產線上,可以對工件進行精確定位和力控壓裝,提升良品率和生產效率;應用於PCB壓貼焊接,可以實現對元器件的精準力控壓貼,過程穩定可靠,可大幅提升良品率;應用於恆力打磨裝置,能夠實現對工件表面持續施加恆定壓力,保證打磨精度和效率。
2020年,因時機器人的微型伺服電缸進入了量產階段。
作為國內微型伺服電缸開創者,因時機器人推出了五大系列產品,分別為LA系列、LAS系列、LAF系列、LASF系列、BLA系列。不同系列的產品,面向不同的行業。其中,BLA系列聚焦工業自動化領域。
03.
靈巧手需求爆發
海外業績增長20倍
在最佳化微型伺服電缸量產工藝、拓展其下游應用場景時,因時機器人也同步進行仿人五指靈巧手的開發,將微型伺服電缸這種一體化線性執行器作為靈巧手的驅動部件,成功打造出中國首款商業化量產靈巧手,也是國內目前唯一已大批次交付的廠商。
如今,該公司推出的靈巧手包含RH56BFX系列和RH56DFX系列仿人五指靈巧手,二者均具備6個自由度以及12個運動關節。
其中,RH56BFX系列因其動作敏捷,素有“鋼琴手”之稱,它速度快、抓握力相對稍小,適配於彈鋼琴、猜拳、手勢舞蹈等場景;RH56DFX系列則抓握力強勁,速度適中,在機器人或假肢的抓取操作等方面表現出色。

▲因時機器人自研的仿人五指靈巧手
去年8月,因時機器人在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亮相了整合觸覺感測器模組的FTP系列仿人五指靈巧手。該靈巧手在表面集成了5-17個觸覺感測器模組,佈置於指尖、指腹以及手掌部位,結合電缸內建的力感測器,能即時獲取5指的受力情況和各個接觸面的觸覺資訊。
2023年,因時機器人已實現微型伺服電缸累計出貨超萬臺、仿人五指靈巧手累計銷量突破千臺。在2024年的人形機器人熱潮下,因時機器人靈巧手銷售近2000臺。
該公司2024年全年業績較2023年翻倍增長,其中海外業務較去年增長20倍。
04.
明確生態定位
用核心零部件為整機賦能
過去這一年,被稱為“人形機器人元年”,AI技術為人形機器人的智慧化程序注入了強大動力,資本市場對機器人板塊的熱情持續高漲,智元、宇樹、傅利葉、Agility Robotics等國內外多家企業紛紛開啟人形機器人的小規模量產之路。
在蔡穎鵬看來,人形機器人最大的發展瓶頸,依然集中在泛化作業能力。“當前人形機器人的硬體迭代速度很快,沒有特別大的技術瓶頸。各個本體企業都在不同的場景進行落地應用的探索和開發,而其中最為關鍵的,還是機器人的泛化作業能力。”
面對當前略顯碎片化的人形機器人應用市場,蔡穎鵬對工業市場的起量抱有信心。通常情況下,新技術往往會循著從科研、軍工、醫療、特種行業等,逐步拓展至工業領域,進而邁向商業與家庭領域的軌跡發展。過去,人形機器人在科研和軍工等領域雖已有應用例項,但難以實現規模化量產,而工業領域無疑將成為極為重要的轉折點。
這是因為工業領域具備龐大的體量與剛性需求,只要能夠切實解決實際問題,並且成本可控,便能實現批次應用。目前,人形機器人在工業領域的嘗試大多聚焦於物流和裝配場景,諸如搬運分揀之類的工作,這類工作具有小批次、多品種的特點,採用自動化方案成本過高,用人形機器人取而代之則恰到好處。
而且,經過工業場景的應用與檢驗,人形機器人的品質、成本控制以及產業鏈將趨於成熟,這無疑為其向家庭場景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面對在工業製造領域已然發展得頗為成熟的移動複合機器人,蔡穎鵬認為,這是一種極為理想的過渡形態。
“本質上,大多數移動複合機器人依舊沿襲計算機視覺相關的技術路線,泛化能力相對薄弱。如果能夠為移動複合機器人賦予更強的泛化能力,不論它是單臂、雙臂,或是輪式、雙足等形態,都可將其視作人形機器人的一種變體,或是具身智慧的一種承載方式。”蔡穎鵬說。
對於是否會自主研發人形機器人這一問題,蔡穎鵬明確表態,基於公司目前在行業內較為明晰的生態位,後續仍將專注於微型伺服電缸和靈巧手領域,不會涉足人形機器人整機研發,不過會著力推進開發更多適配人形機器人的產品,例如功率更大的微型伺服電缸、用於上下肢及腰部等部位的微型伺服電缸等。
05.
結語:降本不應成為行業過度關注的重點
人形機器人產業風頭正勁,隨著軟硬體技術的協同走向成熟,加上國家政策持續加碼助力,為其勾勒出廣闊前景,未來幾年的前景備受看好。據高盛預測,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380億美元(約合2731億人民幣)。
在蔡穎鵬看來,隨著人形機器人市場逐步起量,零部件規模化量產成本勢必逐步走低,行業預期的人形機器人各零部件成本不難實現。畢竟,在此前一隻靈巧手普遍百萬售價的時候,因時機器人就能把靈巧手價格做到5萬以內了。
不過,他也強調,降本並不是上游廠商最核心任務。國內機器人在硬體上已經體現出非常顯著的成本優勢,這也是眾多海外機器人企業青睞中國供應鏈的重要原因。人形機器人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對核心零部件會不斷提出許多新需求,所以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如何在保證產品快速迭代提升效能的同時保持批次產品的一致性、穩定性更為重要。
行業未興而先“卷”不是好事,企業需要有合理的利潤才能更好的投入研發,做好服務。
從長期來看,隨著人形機器人工藝、產品走向成熟,需求量上漲一定會帶來成本下降。如果當前就過度關注降本、追求價格內卷,對行業、上游零部件廠商來說,是在“揠苗助長”。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簽約賬號【智東西】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