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兩大利器,3000億巨頭“中國版英偉達”崛起

導語
作為英偉達在中國的主要的競爭對手,海光資訊是如何崛起的呢?
今日免費下載:2025晶片設計行業白皮書
來源:尺度商業
作者:劉振濤
在美國加州聖何塞SAP中心,英偉達的展臺像追星現場,吸引著無數人的目光。在這裡,身披黑色夾克外衣的黃仁勳,揭示了一代又一代英偉達的產品,以“一年一更”的激進節奏,重新定義AI基礎設施的進化速度。
而在地球另一端,天津某座大廈中,一家公司的工程師也在不斷研發著國產的晶片。當市場還在爭論“國產晶片”能力強不強時,這家公司卻已悄然成
為英偉達在中國的實力競爭對手,它就是海光資訊。
2024年,海光資訊的營收達到91.62億元,同比增長52.40%,實現淨利潤19.31億元,同比增長52.87%。2025年一季度,海光資訊營收24億元,同比增長50.76%,實現淨利潤5.06億元,同比增長75.33%。
5年前,海光資訊的營收才10億左右,淨利潤更是處於虧損狀態,而5年後,海光資訊的收入增長了近8倍,利潤更是扭虧為盈高增長。
作為英偉達在中國的主要的競爭對手,海光資訊是如何崛起的呢?
攜手外援創新,千億巨頭崛起
近年來,美國不斷對中國進行晶片出口的管制,在此背景下,我國企業走出了自主可控路線,研發自己的晶片。海光資訊正是在國產晶片發展的浪潮中誕生。
2014年,由中科院牽頭,中科曙光等聯合發起在天津成立海光資訊,該公司的核心團隊源於中科院計算所體系。
作為國資推動成立的高階處理器製造商,海光資訊載著眾多人的期望,成立之初專注於高階CPU的研發,致力於突破高階CPU壁壘,推動國產晶片自主可控。
CPU是計算機系統的核心,是計算機系統的大腦,不僅研發難度大,還面臨生態適配難等關鍵難題。
在當時國內研發中大致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完全自主研發,希望依靠自己的創新研發,打造自己的計算機硬體體系生態。第二條就是攜手外援巨頭進行合作,來進行創新研發。
而為了儘快能實現國產自主替代,海光資訊選擇了第二條路線,與國際巨頭AMD合作,並專注於核心技術的研發。
全球市場主要的CPU結構是X86結構,它佔據了全球90%以上的PC市場,這種X86結構核心掌握在英特爾手中。
AMD由於較早地從英特爾手中取得交叉專利授權,並且不斷自主研發,在英特爾X86結構基礎上開發了自己的Zen架構處理器,比部分英特爾CPU效能強悍。
AMD的崛起讓英特爾擔憂,開始加大與AMD的市場競爭。在市場競爭下,AMD迫於資金的問題,急需“輸血”,海光資訊急需技術支援,這種情況下,雙方開始了合作。
2016年,海光資訊與AMD合資成立了海光微電子、海光整合兩家公司,並且兩家合資分公司與AMD 簽訂技術專利許可協議,一次性獲得了AMD 第一代Zen架構的x86指令集使用權,使得海光資訊成為國內唯一一家生產X86晶片的企業,公司正式切入高階CPU領域。
有了巨頭AMD的技術支援,兩年後的2018年,海光資訊便研發生產出了自己的X86型CPU——海光一號,並且相容主流作業系統生態。在第一代產品出來後,海光資訊開始著手研發海光二號產品。
2019年,海光資訊出現在了美國商務部打壓的“實體名單”中,這使得AMD不能再繼續為海光資訊提供專利技術支援。
面對這樣的困局,海光資訊開始不斷消化AMD第一代Zen架構的技術,並且在消化的基礎上,投入大量資金自己研發,升級。大量的資金投入也使得海光資訊在當時不斷虧損。
越努力越幸運,海光資訊不斷消化、創新之下,造出了自己獨特的“C86”體系,挑戰AMD的地位。2020年,海光資訊的第二代產品——海光二號CPU實現量產,並且於2022年推出了“海光三號”第三代CPU。
自此,海光資訊在國內X86型CPU領域佔據重要位置。翻閱其2022年招股說明書,當時海光資訊的CPU已經可以滿足政府、網際網路、電信、金融、交通、能源、中小企業等廣泛行業的應用需求。
2022年,海光資訊登陸科創板上市,首日開盤價達70元,開盤首日總市值突破千億。截至2025年5月9日,海光資訊最新總市值高達3300多億,總市值在科創板市場位居第三位。
手握“CPU+DCU”兩大利器,
成英偉達競爭對手
AI成為這個時代發展的前沿科技,抓住AI時代的機遇,便是抓住了發展的機遇。英偉達魔幻般的成長髮展正是抓住了AI時代的核心。
2020年財報,英偉達的營收只有109.18億美元,而5年後的2025年財報季,英偉達的全年營收達到1304.97億美元,是5年前的12倍之多。以2025年1300多億美元計算,每天幾乎進賬3億多美元。
之所以如此賺錢,英偉達在AI算力時代開了一家“銀行”,手中的GPU晶片在AI時代成為了搶手貨,拼命撈錢,幾乎全世界的科技公司都要排隊買英偉達的GPU。
在國內,海光資訊也正在不斷打破英偉達的壟斷市場。
透過發展高階CPU,海光資訊在晶片領域逐步站穩腳跟,在發展CPU的同時,海光資訊也早就開始在GPU領域的佈局,追逐AI時代。
海光資訊自己研發的是DCU(深度計算)產品,官網顯示是屬於GPGPU的一種,採用“類CUDA”通用平行計算架構,能夠較好地適配、適應國際主流商業計算軟體和人工智慧軟體。
2018年,海光資訊的第一代DCU產品——“深算一號”正式開始設計研發,採用7nm FinFET工藝製造,具備全精度浮點資料和多種常見整型資料的計算能力。
2020年,海光資訊開始啟動第二代DCU——“深算二號”設計研發,並於2023年三季度正式釋出實現量產。
據海光資訊釋出的資料顯示,深算二號具有全精度浮點資料和各種常見整型資料計算能力,能夠充分挖掘應用的並行性,發揮其大規模平行計算的能力,快速開發高能效的應用程式,效能相對於深算一號實現了翻倍增長,並已在大資料處理、人工智慧、商業計算等領域實現商用。
根據海光資訊的年報,第三代DCU——“深算三號”正在研發進行中,專案進展順利。預計2025年量產的7nm新品將在算力密度、能效比等關鍵指標上對標英偉達A100,進一步開啟成長空間。
2024年,海光資訊的營業收入達91.62億元,其中高階處理器產品收入達91.34億元。在財報中,海光資訊並未對CPU和DCU進行細分收入的闡述,不過在解釋業績增長時提到,公司的CPU產品進一步拓展市場應用領域、擴大市場份額;公司DCU產品快速迭代發展,得到市場更廣泛認可,進一步促進了公司業績的較快增長。
年報中資訊顯示,海光DCU已經實現了在人工智慧、大資料處理、商業計算等領域的規模化應用,可以用於大模型的訓練和推理,客戶覆蓋了包括智算中心“新基建”、網際網路、金融、運營商等行業。
公司稱,其與頭部網際網路廠商推出了聯合方案,打造了全國產軟硬體一體全棧AI基礎設施,形成了多個標杆案例。
據市場多家媒體報道,2024年,海光資訊的國產伺服器CPU市佔率18%,DCU生態覆蓋超50家頭部客戶,在AI計算領域,海光資訊成為了英偉達在中國的主要競爭對手。
海光資訊的成立到走向晶片巨頭,可以說是中國在晶片領域自主可控線路的縮影。打破了英偉達的壟斷,用5年時間從零做到國內AI晶片的第一梯隊,在國內佔據重要的市場地位。
快速成長的海光資訊,更要看到市場的競爭和技術創新空間。
在CPU領域,不僅有國際巨頭英特爾、AMD,還有國內的龍芯、飛騰、鯤鵬、兆芯、申威等;在AI算力晶片領域,不僅要面對英偉達的競爭,還有華為昇騰、寒武紀等國內巨頭。
在技術領域,海光資訊正研發的“深算三號”效能正達到英偉達的A100或H100的地步,而英偉達的已經開始GB300、以及新一代Rubin Ultra的研發了。
當然,海光資訊秉持著“銷售一代研發一代,一年一迭代”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海光資訊能否在與英偉達的競爭中持續取得突破,我們將保持關注!
推薦閱讀:
1、中國為什麼捧不出自己的山姆
2、代購胖東來,有人賺了幾百萬
3、上海吊牌之王,怒砸100億殺回服裝業
4、代購胖東來,有人賺了幾百萬
5、老乾媽陶華碧不敢退休
——END——
【PS:點選詳情可檢視內容】
點選微信小程式👉:"報告搜一搜";免費下載各行業研究報告pdf和word、可視資料、學習資料。提供研究報告、市場研究報告、行業報告、行業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報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