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楊槍槍
腹有詩書氣自華。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楊槍槍。
歡迎來到本期精華版解讀。
今天我們要講的書,叫作《百歲人生》。
一聽書名,可能很多朋友會覺得這是一本關於健康保健方面的書,但實際上,這是一本實打實的社會研究著作。
它還有一個副標題叫作“長壽時代的生活和工作”。
本書作者是倫敦商學院的兩位經濟學教授。
其中琳達·格拉頓致力於研究新時代的工作發展趨勢以及相應的人力資源策略,曾被《商業思想家》雜誌評為15個最有影響力人物之一;
而另一位作者安德魯·斯科特曾任教於哈佛大學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目前擔任著歐盟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一職。
這本書的原版出版於2016年,之後被翻譯為幾十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2018年,這本書由中信出版社引入國內。
那麼說到這,可能有人會問:
“為什麼我們要共讀一本出版將近十年的‘老書’呢?”
這是因為時至今日,本書對社會結構變遷的深刻洞察以及精準剖析,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更顯犀利和精準。
它們就像是穿透迷霧的燈塔,為我們解決當代諸多社會複雜問題提供了底層邏輯。
雖然長壽已經是大勢所趨,但它不只意味著生命的延長,還會對我們的人生模式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比如說,假定未來還是65歲退休,那麼百年人生就意味著人們將擁有長達35年的退休生活。
我們該如何提供相應的經濟保障,以及該如何充實地度過如此“漫長”的晚年,而不會陷入無所事事的無聊中呢?
此外,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在國內仍然根深蒂固。
但在生育意願持續走低的大背景下,未來這一觀念是否還經得起推敲?
還有,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湧現和行業的興衰劇變,我們又該怎麼透過避開職場中的中年危機,開啟事業的“第二春”呢?
種種跡象表明,如果我們繼續延續之前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理念,那麼就會把路越走越窄,越走越艱難。
要想讓長壽成為時代的禮物而非可怕的詛咒,我們就要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準備。
而相對應的準備舉措,就藏在這本《百歲人生》裡。
百歲人生,未來生命的底線
社會學家們研究發現,在過去近200年的時光中,人類的預期壽命一直在穩定地增長,平均每10年就會增長2-3年。
而且時至今日,這一趨勢仍未發生變化。
這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人類的預期壽命仍將持續、穩定地增長。
那按這一趨勢推斷,1977年出生的人有50%的機率活到95-98歲,1987年出生的人有一半活到98-100歲,1997年出生的人則能活到101-102歲,而00後的孩子則是104歲左右。
到那時“長命百歲”將不再是夢想,而是變成人類預期壽命的下限。
以前人們常說“人生七十古來稀”,這是因為生產力水平低下,百歲老人非常罕見,以至於被視作“人瑞”。
比如日本曾有個傳統,在老人百歲時贈送一個漂亮的銀碗,但2015年政府就取消了這一傳統,因為百歲老人的數量太多,政府的支付成本飆升。
還有英國政府,他們對百歲老人的祝賀方式是寄出一份由女王簽名的賀卡。
在二十一世紀初,王室只有一位職員負責這一事宜,但到了十年後作者寫作這本書時,這項工作已經發展到由七個人承擔,因為要送出的卡片在急劇增加。
那這種壽命延長究竟是好還是壞呢?
針對這個話題本書講到了一則西方寓言,叫作“溫迪妮的詛咒”。
仙女溫迪妮發現丈夫做了不忠之事,還是若無其事地呼呼大睡,於是憤怒地發出詛咒:
“等丈夫醒來後,只有醒著才能活命,一旦睡著就會死去。”
等丈夫醒來後,溫迪妮便告訴了他這個可怕的詛咒。
從此她的丈夫就陷入了終身忙碌的狀態,因為只要一停下來他就會睡著,就會死掉。
本書借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如果不提前應對,長壽就會變成一種“工作無法停歇,無聊沒有盡頭,能量耗盡,機會錯失,晚年只剩下貧窮和悔恨”的詛咒。
而這也是現在人們普遍擔心的一種養老困境。
根據相關測算,大多數人難以在60歲退休時,攢出能安度晚年的資金,所以得靠退休金補貼生活。
但老齡化、少子化等因素疊加起來,讓世界各國都面臨著養老金儲備不足的難題。
以日本這個老齡化嚴重的國家來說,在上世紀60年代時,他們的老年撫養比是10%,也就是10個勞動力撫養1個養老金領取者,能輕鬆地分攤這份養老金費用。
但預計到2050年這一比率會升到70%,也就是要靠10個勞動力來養活7個退休老人。
我國的情況比日本略好些,據官方統計資料,2023年我國的老年撫養比為22.5%,預計2035年升至36.3%,2050年到53.5%,也就是說,到2050年,僅有兩個勞動力撫養一個退休老人。
當然,這一預測有個假設前提,那就是保持原有的“三段式”人生模式不變,即25歲前用來求學,25歲到60歲或65歲用來工作;
65歲退休,然後在剩餘的時光中領取退休金安享晚年。
以前人類的平均壽命只有70多歲,這個模式足夠應對。
書中,也列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主人公傑克1945年出生,20多歲時讀完大學步入職場。
受益於“二戰”後美國經濟騰飛的“黃金時代”,傑克從工程師職位開始起步,一步步走到了高管的位置。
2007年,62歲的傑克退休,並在8年後安然去世,享年70歲。
傑克辛勤工作了40多年,退休後領取的國家養老金約為其高管年薪的10%;
他所在的企業每年還給他繳納年金,確保他退休後能領取約為高管年薪20%的企業養老金;
最後只要傑克能存下每年收入的4.3%作補充,那麼他退休後的總收入就能達到任職高管時的50%,從而實現了整個人生階段的財務平衡。
但如果傑克生於上個世紀70年代呢?
此時他的預期壽命能達到85歲。
按照國家政策,他得延遲到65歲退休,而且因為大部分企業不再為員工繳納年金,他需要每年存下收入的17.2%,才能確保退休後的年收入達到退休前收入的50%。
我們再假設傑克出生於二十世紀末,此時他的預期壽命將達到100歲。
如果他還想在65歲退休,那麼每年他得節省25%的收入,才能保證養老金達到退休前薪金的50%。
如果再假定能獲得的國家養老金銳減,那他的儲蓄率得達到31%才可以。
這意味著未來僅僅為了養老,我們就得省下年收入的1/4到1/3,但這顯然是難以完成的任務,因為生活中還有其他各種開銷在等著我們。
按照實踐經驗,儲蓄率在10%左右才是相對可行的目標。
但如果我們按照這一目標來規劃養老,那就得持續工作到80歲才能退休。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長壽的確是個溫迪妮的詛咒。
多段人生,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那麼這個詛咒有破解之道嗎?
當然是有的,但它需要我們拋棄傳統的“三段式”人生模式,改為“多段式”人生模式,也就是把人生分成更多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主題和發展重點,並且相互之間穿插進行,而不再像“三段式”那樣有明確的年齡界限。
例如,我們大學畢業後可以先打幾份零工,邊幹邊探索自己的興趣愛好,直到30歲左右再開啟第一段職業生涯,等成家後辭職,一邊照顧家庭一邊充電,換個新賽道工作,後面抽段時間進校園再攻讀個新學位,總之每隔幾年就更新一次狀態。
如果用“三段式”的思維來看,這樣的生活方式似乎很不靠譜,但在未來這種“多段式”的生活方式可能會變得司空見慣。
如果說“三段式”人生是以年齡為橫座標的線性程序,是不同階段的串聯;
那在長壽時代,人生階段開始和年齡脫鉤,不同年齡的人會交叉融合,讓人生變得更加豐富有趣。
總的來說,“多段式”人生大多會增加兩個新階段,一個是大學剛畢業時的探險階段,一個是步入中年後的轉型階段。
其中探險階段是指剛畢業時,人們往往需要一個靈活的“青春期”用於探索,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為開啟職業生涯做準備。
比如書中提到一個女孩叫“簡”,大學畢業後沒有進入職場,而是開始全球旅行。
她去了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在那裡學習西班牙語、品味街頭美食。
她還參加了幾個節日的“快閃”活動,雖然沒有賺多少錢,但足夠支付住宿費用,並認識了一大批朋友。
直到快30歲時,簡才利用旅行積攢的人脈創業,透過組織街頭“快閃”活動賺錢。
她的業務發展得相當不錯,很快就在多個城市站穩了腳跟,再後來這些活動也引起了一家大型食品公司的注意,他們邀請簡加盟,負責品牌推廣策劃活動。
因為有前期的積累,簡獲得了一個不錯的職位和合理的起薪,而且這是她喜歡並擅長的工作,所以她做得得心應手。
幾年後她和一個同齡男孩結婚,並先後生下一雙兒女。
因為夫妻兩個都要忙於事業,所以僱傭了一名保姆來照看孩子。
簡在那家企業辛勤工作了15年,遇到了晉升的天花板。
與此同時,孩子也開始懂事,需要父母精神層面的陪伴。
於是簡辭了職,她把重心轉移到家庭上,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補償自己童年時期未能與父母共享時光的遺憾。
與此同時,簡也在尋找下一階段自己轉型發展的方向,究竟是二次創業,還是換條職場賽道?
經評估簡決定成為一名獵頭顧問。
為了提高職場競爭力,她花了兩年時間攻讀“職業心理學”學位,並參加了一系列線上課程,幫助自己實現職場轉型。
簡的獵頭顧問生涯開始於48歲。
她努力工作,並在60歲那年受聘為一家大型獵頭公司的執行董事。
她的收入很高,但工作非常辛苦,常常出差,沒有時間照顧家庭。
而且簡經常覺得疲憊不堪,她意識到自己需要休息,需要留點兒時間給自己。
此時簡63歲,兩個孩子已經大學畢業,處於不再需要父母資助的探險者階段。
於是簡給自己和丈夫安排了幾次旅行,為人生新階段的開啟做緩衝。
之後她放棄了全職,在慈善、商業和社群服務等職業組合中找到了新平衡,直到85歲徹底退休。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長壽時代多段人生的樣本。
每個人的流動性和選擇機會在增多,而選擇的重要性也被進一步放大。
因此人們做選擇時會更加謹慎,寧願多花點時間做準備,也不想卡著所謂的“時間節點”,急匆匆地踏入一個行當,或一段婚姻。
那麼,在長壽時代,哪些選擇更為重要?
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
比如每到畢業季網上就會有人討論:
“到底是應該留在大城市,還是逃離北上廣呢?”
對於這個問題,本書的作者認為:
“基於智慧城市效應,未來大城市裡的機會會變得更多,對個人的發展也會更為有利。”
所謂智慧城市效應,是說未來城市將圍繞著“智慧”資源進行構建,越智慧的城市機會越多,越能吸引“智慧”資源湧入,發展前景越好。
比如美國舊金山有斯坦福大學、有矽谷;
北京有清華、北大、中關村,等等。
即便是非科技型人才,比如園丁、手工匠人、咖啡師或瑜伽教練,在大城市裡也能找到更多的就業機會。
此外我們還要考慮如何選擇職業。
因為AI技術的快速發展,未來的職場將“中空化”,就是說社會對基礎性體力勞動者,以及高精尖複合型人才的需求會增加,而對流程性的、常規任務型的“中間層”的需求將會不斷減少。
但和AI相比,人類在某些方面的優勢仍無可替代:
一是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此類技能需要專業知識、歸納推理、溝通能力及強大的創新力共同起作用;
二是人際交往中的共情能力和情景理解能力。
AI的邏輯推理能力很強,卻無法對人類的喜怒哀樂感同身受。
這些相對優勢的領域,就是我們人類未來重點發力的賽道。
這需要我們時刻保持靈活性和好奇心,勇敢地接受對個人的重新定位和再投資。
我們的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而在新的時代大潮流中,靈活的選擇遠比一味的努力更為重要。
優雅而充實地老去
在漫長的百歲人生中,未來的岔路口雖然會隨之增多,但總有一些選擇會變得更為重要,需要我們把握時代發展趨勢,改變現有的思考模式,找到以不變應萬變的人生策略。
而這些策略就包括提升理財能力,用好休閒時間和打造自己的無形資產。
首先是提升理財能力。
前面講到,長壽時代的來臨意味著政府承擔的養老金壓力日益沉重,這可能導致個人退休收入下降。
儘管我們可以透過多段人生來延長職業生涯、提升收入水平,但若只會賺錢不懂理財,依然難以享受長壽的饋贈。
這就需要我們建立良好的儲蓄習慣,儘快培養出“以錢生錢”的理財意識,並透過系統學習金融知識來提升財商,建立科學合理的投資組合,以緩慢而穩妥的方式享受複利效應帶來的理財收益增長,逐步實現財務自由。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理財最難的地方在於建立良好的儲蓄習慣。
要知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我們退休前的消費水平越高,就越難適應退休後的消費水平落差,因此要儘快透過較好的儲蓄,來對消費水平進行合理的調節。
那為什麼我們總是存不下錢呢?
因為自控力不足。
大腦神經學研究表明,我們大腦中有個由前額葉組成的“理性腦”,它是現代進化的產物,告訴我們要自律自控;
和它對應的叫“本能腦”,更古老也更強大,誘惑我們要及時享受。
科學家們將它形象地比喻為騎手和大象之爭。
一個小騎手坐在一頭大象背上,試圖駕馭大象的行走方向。
如果雙方的想法一致,情況還好辦;
但如果大象選擇了不同的方向,那除非這名騎手具有極強大的力量,否則大象顯然會佔據上風。
所以我們要學會駕馭大象的能力,落在日常理財層面就是計劃儲蓄、理性消費。
其中有個方法叫“行為推動法”,也就是想象與80歲時的自己對話,看那時的自己需要什麼,希望現在的自己做些什麼,這樣利用未來之我督導自己做出更理性的選擇。
其次是用好休閒時間。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在單位時間裡的工作效率在大幅提升,未來的工作時間將會相應縮短,很可能每週工作四天就夠了。
但休閒時間的延長並不意味著生活會變得更為輕鬆,因為消費產業也在與時俱進地發展。
消費產業是伴隨著20世紀消費主義的發展而崛起的。
它誘惑人們追求更多的“好東西”,這會導致我們想要的東西越多,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工作來支付。
而且消費同樣需要花時間,像刷影片、看網劇、直播購物……都讓休閒變得日益碎片化。
但這些休閒並沒有讓我們得到真正的放鬆,反而會進一步激發內心慾望,讓我們用更多的加班來換取金錢,或者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上班通勤、做家務、陪孩子補習功課等方面。
所以大家會覺得時間越來越不夠用,所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等到未來,隨著“多段式”人生模式的轉變,人們的時間管理也變得更靈活。
比如大學畢業後可以拿出相當長一段時間去探索;
比如中年時可以一邊迴歸家庭、修復親情,一邊進行技能充電來提升創造力,準備開啟第二段職業生涯。
這就意味著休閒不再僅僅是消費,而是增加了無形資產投資的意味。
這裡的無形資產不是一個會計學概念,而是能為長壽人生提供持久競爭力的東西。
比如說,幸福人生固然需要金錢的支援,但還需要另外兩個支柱,那就是:愛以及留住愛的生活方式。
這種基於“愛”的無形資產可分為生產資產、活力資產和轉型資產。
生產資產包括知識、技能和經營多年的職場聲譽,等等。
我們能在60歲時煥發事業“第二春”,就要歸功於持續學習帶來的知識、技能,以及良好的業內聲譽。
另一項無形資產是活力資產,包括良好的家庭關係、朋友關係提供的愛的支撐,以及身心健康。
好的活力資產能讓我們保持工作和生活的熱情,建立高質量的百歲人生。
但繁重的工作會消耗這類資產,需要我們透過休閒放鬆,來給活力充電。
最後一項資產是轉型資產,包括轉型動力、多元化的人際網路,以及對新機會的開放態度。
“多段式”人生將為我們提供更多的轉型和過渡機會,但只有時刻保持變革動力,願意並敢於投身新環境,才能把握住這些機會。
好,講到這裡,《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和工作》這本書的精華內容我們就介紹得差不多了。
它是一本很有前瞻性的書,分析了長壽時代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等各方面可能遇到的變化。
它有可能成為時代贈予人們的禮物,也有可能變成“溫迪妮的詛咒”,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提升認知,能否做出明智的選擇,並採取積極行動。
時代的一粒塵,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大山。
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人生的不確定性。
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保持更大的靈活性,除了踏踏實實地努力外,還要關注時代的變遷,及時把握“風起於青萍之末”帶來的機遇。
不管是否願意,百歲人生正在成為現實。
著名小提琴家斯蒂芬·納克曼諾維奇欣然接受這一禮物,他認為:
“如果我們相信人生漫長並以此為行動指南,就能建造宏偉的殿堂。
但如果以財務年度為單位設定計劃,那隻能建起簡陋的商場。”
所以,希望大家能接受這份厚禮,解鎖人生的各種可能,構建屬於自己的恢弘殿堂!
好了,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
從明天開始,我們將開啟《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和工作》為期一週的深度共讀。
我是楊槍槍,下週我們不見不散。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楊槍槍

腹有詩書氣自華。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楊槍槍。
歡迎來到本期精華版解讀。
今天我們要講的書,叫作《百歲人生》。
一聽書名,可能很多朋友會覺得這是一本關於健康保健方面的書,但實際上,這是一本實打實的社會研究著作。
它還有一個副標題叫作“長壽時代的生活和工作”。
本書作者是倫敦商學院的兩位經濟學教授。
其中琳達·格拉頓致力於研究新時代的工作發展趨勢以及相應的人力資源策略,曾被《商業思想家》雜誌評為15個最有影響力人物之一;
而另一位作者安德魯·斯科特曾任教於哈佛大學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目前擔任著歐盟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一職。
這本書的原版出版於2016年,之後被翻譯為幾十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2018年,這本書由中信出版社引入國內。
那麼說到這,可能有人會問:
“為什麼我們要共讀一本出版將近十年的‘老書’呢?”
這是因為時至今日,本書對社會結構變遷的深刻洞察以及精準剖析,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更顯犀利和精準。
它們就像是穿透迷霧的燈塔,為我們解決當代諸多社會複雜問題提供了底層邏輯。
雖然長壽已經是大勢所趨,但它不只意味著生命的延長,還會對我們的人生模式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比如說,假定未來還是65歲退休,那麼百年人生就意味著人們將擁有長達35年的退休生活。
我們該如何提供相應的經濟保障,以及該如何充實地度過如此“漫長”的晚年,而不會陷入無所事事的無聊中呢?
此外,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在國內仍然根深蒂固。
但在生育意願持續走低的大背景下,未來這一觀念是否還經得起推敲?
還有,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湧現和行業的興衰劇變,我們又該怎麼透過避開職場中的中年危機,開啟事業的“第二春”呢?
種種跡象表明,如果我們繼續延續之前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理念,那麼就會把路越走越窄,越走越艱難。
要想讓長壽成為時代的禮物而非可怕的詛咒,我們就要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準備。
而相對應的準備舉措,就藏在這本《百歲人生》裡。


百歲人生,未來生命的底線
社會學家們研究發現,在過去近200年的時光中,人類的預期壽命一直在穩定地增長,平均每10年就會增長2-3年。
而且時至今日,這一趨勢仍未發生變化。
這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人類的預期壽命仍將持續、穩定地增長。
那按這一趨勢推斷,1977年出生的人有50%的機率活到95-98歲,1987年出生的人有一半活到98-100歲,1997年出生的人則能活到101-102歲,而00後的孩子則是104歲左右。
到那時“長命百歲”將不再是夢想,而是變成人類預期壽命的下限。
以前人們常說“人生七十古來稀”,這是因為生產力水平低下,百歲老人非常罕見,以至於被視作“人瑞”。
比如日本曾有個傳統,在老人百歲時贈送一個漂亮的銀碗,但2015年政府就取消了這一傳統,因為百歲老人的數量太多,政府的支付成本飆升。
還有英國政府,他們對百歲老人的祝賀方式是寄出一份由女王簽名的賀卡。
在二十一世紀初,王室只有一位職員負責這一事宜,但到了十年後作者寫作這本書時,這項工作已經發展到由七個人承擔,因為要送出的卡片在急劇增加。
那這種壽命延長究竟是好還是壞呢?
針對這個話題本書講到了一則西方寓言,叫作“溫迪妮的詛咒”。
仙女溫迪妮發現丈夫做了不忠之事,還是若無其事地呼呼大睡,於是憤怒地發出詛咒:
“等丈夫醒來後,只有醒著才能活命,一旦睡著就會死去。”
等丈夫醒來後,溫迪妮便告訴了他這個可怕的詛咒。
從此她的丈夫就陷入了終身忙碌的狀態,因為只要一停下來他就會睡著,就會死掉。
本書借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如果不提前應對,長壽就會變成一種“工作無法停歇,無聊沒有盡頭,能量耗盡,機會錯失,晚年只剩下貧窮和悔恨”的詛咒。
而這也是現在人們普遍擔心的一種養老困境。
根據相關測算,大多數人難以在60歲退休時,攢出能安度晚年的資金,所以得靠退休金補貼生活。
但老齡化、少子化等因素疊加起來,讓世界各國都面臨著養老金儲備不足的難題。
以日本這個老齡化嚴重的國家來說,在上世紀60年代時,他們的老年撫養比是10%,也就是10個勞動力撫養1個養老金領取者,能輕鬆地分攤這份養老金費用。
但預計到2050年這一比率會升到70%,也就是要靠10個勞動力來養活7個退休老人。
我國的情況比日本略好些,據官方統計資料,2023年我國的老年撫養比為22.5%,預計2035年升至36.3%,2050年到53.5%,也就是說,到2050年,僅有兩個勞動力撫養一個退休老人。
當然,這一預測有個假設前提,那就是保持原有的“三段式”人生模式不變,即25歲前用來求學,25歲到60歲或65歲用來工作;
65歲退休,然後在剩餘的時光中領取退休金安享晚年。
以前人類的平均壽命只有70多歲,這個模式足夠應對。
書中,也列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主人公傑克1945年出生,20多歲時讀完大學步入職場。
受益於“二戰”後美國經濟騰飛的“黃金時代”,傑克從工程師職位開始起步,一步步走到了高管的位置。
2007年,62歲的傑克退休,並在8年後安然去世,享年70歲。
傑克辛勤工作了40多年,退休後領取的國家養老金約為其高管年薪的10%;
他所在的企業每年還給他繳納年金,確保他退休後能領取約為高管年薪20%的企業養老金;
最後只要傑克能存下每年收入的4.3%作補充,那麼他退休後的總收入就能達到任職高管時的50%,從而實現了整個人生階段的財務平衡。
但如果傑克生於上個世紀70年代呢?
此時他的預期壽命能達到85歲。
按照國家政策,他得延遲到65歲退休,而且因為大部分企業不再為員工繳納年金,他需要每年存下收入的17.2%,才能確保退休後的年收入達到退休前收入的50%。
我們再假設傑克出生於二十世紀末,此時他的預期壽命將達到100歲。
如果他還想在65歲退休,那麼每年他得節省25%的收入,才能保證養老金達到退休前薪金的50%。
如果再假定能獲得的國家養老金銳減,那他的儲蓄率得達到31%才可以。
這意味著未來僅僅為了養老,我們就得省下年收入的1/4到1/3,但這顯然是難以完成的任務,因為生活中還有其他各種開銷在等著我們。
按照實踐經驗,儲蓄率在10%左右才是相對可行的目標。
但如果我們按照這一目標來規劃養老,那就得持續工作到80歲才能退休。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長壽的確是個溫迪妮的詛咒。


多段人生,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那麼這個詛咒有破解之道嗎?
當然是有的,但它需要我們拋棄傳統的“三段式”人生模式,改為“多段式”人生模式,也就是把人生分成更多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主題和發展重點,並且相互之間穿插進行,而不再像“三段式”那樣有明確的年齡界限。
例如,我們大學畢業後可以先打幾份零工,邊幹邊探索自己的興趣愛好,直到30歲左右再開啟第一段職業生涯,等成家後辭職,一邊照顧家庭一邊充電,換個新賽道工作,後面抽段時間進校園再攻讀個新學位,總之每隔幾年就更新一次狀態。
如果用“三段式”的思維來看,這樣的生活方式似乎很不靠譜,但在未來這種“多段式”的生活方式可能會變得司空見慣。
如果說“三段式”人生是以年齡為橫座標的線性程序,是不同階段的串聯;
那在長壽時代,人生階段開始和年齡脫鉤,不同年齡的人會交叉融合,讓人生變得更加豐富有趣。
總的來說,“多段式”人生大多會增加兩個新階段,一個是大學剛畢業時的探險階段,一個是步入中年後的轉型階段。
其中探險階段是指剛畢業時,人們往往需要一個靈活的“青春期”用於探索,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為開啟職業生涯做準備。
比如書中提到一個女孩叫“簡”,大學畢業後沒有進入職場,而是開始全球旅行。
她去了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在那裡學習西班牙語、品味街頭美食。
她還參加了幾個節日的“快閃”活動,雖然沒有賺多少錢,但足夠支付住宿費用,並認識了一大批朋友。
直到快30歲時,簡才利用旅行積攢的人脈創業,透過組織街頭“快閃”活動賺錢。
她的業務發展得相當不錯,很快就在多個城市站穩了腳跟,再後來這些活動也引起了一家大型食品公司的注意,他們邀請簡加盟,負責品牌推廣策劃活動。
因為有前期的積累,簡獲得了一個不錯的職位和合理的起薪,而且這是她喜歡並擅長的工作,所以她做得得心應手。
幾年後她和一個同齡男孩結婚,並先後生下一雙兒女。
因為夫妻兩個都要忙於事業,所以僱傭了一名保姆來照看孩子。
簡在那家企業辛勤工作了15年,遇到了晉升的天花板。
與此同時,孩子也開始懂事,需要父母精神層面的陪伴。
於是簡辭了職,她把重心轉移到家庭上,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補償自己童年時期未能與父母共享時光的遺憾。
與此同時,簡也在尋找下一階段自己轉型發展的方向,究竟是二次創業,還是換條職場賽道?
經評估簡決定成為一名獵頭顧問。
為了提高職場競爭力,她花了兩年時間攻讀“職業心理學”學位,並參加了一系列線上課程,幫助自己實現職場轉型。
簡的獵頭顧問生涯開始於48歲。
她努力工作,並在60歲那年受聘為一家大型獵頭公司的執行董事。
她的收入很高,但工作非常辛苦,常常出差,沒有時間照顧家庭。
而且簡經常覺得疲憊不堪,她意識到自己需要休息,需要留點兒時間給自己。
此時簡63歲,兩個孩子已經大學畢業,處於不再需要父母資助的探險者階段。
於是簡給自己和丈夫安排了幾次旅行,為人生新階段的開啟做緩衝。
之後她放棄了全職,在慈善、商業和社群服務等職業組合中找到了新平衡,直到85歲徹底退休。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長壽時代多段人生的樣本。
每個人的流動性和選擇機會在增多,而選擇的重要性也被進一步放大。
因此人們做選擇時會更加謹慎,寧願多花點時間做準備,也不想卡著所謂的“時間節點”,急匆匆地踏入一個行當,或一段婚姻。
那麼,在長壽時代,哪些選擇更為重要?
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
比如每到畢業季網上就會有人討論:
“到底是應該留在大城市,還是逃離北上廣呢?”
對於這個問題,本書的作者認為:
“基於智慧城市效應,未來大城市裡的機會會變得更多,對個人的發展也會更為有利。”
所謂智慧城市效應,是說未來城市將圍繞著“智慧”資源進行構建,越智慧的城市機會越多,越能吸引“智慧”資源湧入,發展前景越好。
比如美國舊金山有斯坦福大學、有矽谷;
北京有清華、北大、中關村,等等。
即便是非科技型人才,比如園丁、手工匠人、咖啡師或瑜伽教練,在大城市裡也能找到更多的就業機會。
此外我們還要考慮如何選擇職業。
因為AI技術的快速發展,未來的職場將“中空化”,就是說社會對基礎性體力勞動者,以及高精尖複合型人才的需求會增加,而對流程性的、常規任務型的“中間層”的需求將會不斷減少。
但和AI相比,人類在某些方面的優勢仍無可替代:
一是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此類技能需要專業知識、歸納推理、溝通能力及強大的創新力共同起作用;
二是人際交往中的共情能力和情景理解能力。
AI的邏輯推理能力很強,卻無法對人類的喜怒哀樂感同身受。
這些相對優勢的領域,就是我們人類未來重點發力的賽道。
這需要我們時刻保持靈活性和好奇心,勇敢地接受對個人的重新定位和再投資。
我們的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而在新的時代大潮流中,靈活的選擇遠比一味的努力更為重要。


優雅而充實地老去
在漫長的百歲人生中,未來的岔路口雖然會隨之增多,但總有一些選擇會變得更為重要,需要我們把握時代發展趨勢,改變現有的思考模式,找到以不變應萬變的人生策略。
而這些策略就包括提升理財能力,用好休閒時間和打造自己的無形資產。
首先是提升理財能力。
前面講到,長壽時代的來臨意味著政府承擔的養老金壓力日益沉重,這可能導致個人退休收入下降。
儘管我們可以透過多段人生來延長職業生涯、提升收入水平,但若只會賺錢不懂理財,依然難以享受長壽的饋贈。
這就需要我們建立良好的儲蓄習慣,儘快培養出“以錢生錢”的理財意識,並透過系統學習金融知識來提升財商,建立科學合理的投資組合,以緩慢而穩妥的方式享受複利效應帶來的理財收益增長,逐步實現財務自由。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理財最難的地方在於建立良好的儲蓄習慣。
要知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我們退休前的消費水平越高,就越難適應退休後的消費水平落差,因此要儘快透過較好的儲蓄,來對消費水平進行合理的調節。
那為什麼我們總是存不下錢呢?
因為自控力不足。
大腦神經學研究表明,我們大腦中有個由前額葉組成的“理性腦”,它是現代進化的產物,告訴我們要自律自控;
和它對應的叫“本能腦”,更古老也更強大,誘惑我們要及時享受。
科學家們將它形象地比喻為騎手和大象之爭。
一個小騎手坐在一頭大象背上,試圖駕馭大象的行走方向。
如果雙方的想法一致,情況還好辦;
但如果大象選擇了不同的方向,那除非這名騎手具有極強大的力量,否則大象顯然會佔據上風。
所以我們要學會駕馭大象的能力,落在日常理財層面就是計劃儲蓄、理性消費。
其中有個方法叫“行為推動法”,也就是想象與80歲時的自己對話,看那時的自己需要什麼,希望現在的自己做些什麼,這樣利用未來之我督導自己做出更理性的選擇。
其次是用好休閒時間。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在單位時間裡的工作效率在大幅提升,未來的工作時間將會相應縮短,很可能每週工作四天就夠了。
但休閒時間的延長並不意味著生活會變得更為輕鬆,因為消費產業也在與時俱進地發展。
消費產業是伴隨著20世紀消費主義的發展而崛起的。
它誘惑人們追求更多的“好東西”,這會導致我們想要的東西越多,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工作來支付。
而且消費同樣需要花時間,像刷影片、看網劇、直播購物……都讓休閒變得日益碎片化。
但這些休閒並沒有讓我們得到真正的放鬆,反而會進一步激發內心慾望,讓我們用更多的加班來換取金錢,或者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上班通勤、做家務、陪孩子補習功課等方面。
所以大家會覺得時間越來越不夠用,所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等到未來,隨著“多段式”人生模式的轉變,人們的時間管理也變得更靈活。
比如大學畢業後可以拿出相當長一段時間去探索;
比如中年時可以一邊迴歸家庭、修復親情,一邊進行技能充電來提升創造力,準備開啟第二段職業生涯。
這就意味著休閒不再僅僅是消費,而是增加了無形資產投資的意味。
這裡的無形資產不是一個會計學概念,而是能為長壽人生提供持久競爭力的東西。
比如說,幸福人生固然需要金錢的支援,但還需要另外兩個支柱,那就是:愛以及留住愛的生活方式。
這種基於“愛”的無形資產可分為生產資產、活力資產和轉型資產。
生產資產包括知識、技能和經營多年的職場聲譽,等等。
我們能在60歲時煥發事業“第二春”,就要歸功於持續學習帶來的知識、技能,以及良好的業內聲譽。
另一項無形資產是活力資產,包括良好的家庭關係、朋友關係提供的愛的支撐,以及身心健康。
好的活力資產能讓我們保持工作和生活的熱情,建立高質量的百歲人生。
但繁重的工作會消耗這類資產,需要我們透過休閒放鬆,來給活力充電。
最後一項資產是轉型資產,包括轉型動力、多元化的人際網路,以及對新機會的開放態度。
“多段式”人生將為我們提供更多的轉型和過渡機會,但只有時刻保持變革動力,願意並敢於投身新環境,才能把握住這些機會。
好,講到這裡,《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和工作》這本書的精華內容我們就介紹得差不多了。
它是一本很有前瞻性的書,分析了長壽時代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等各方面可能遇到的變化。
它有可能成為時代贈予人們的禮物,也有可能變成“溫迪妮的詛咒”,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提升認知,能否做出明智的選擇,並採取積極行動。
時代的一粒塵,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大山。
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人生的不確定性。
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保持更大的靈活性,除了踏踏實實地努力外,還要關注時代的變遷,及時把握“風起於青萍之末”帶來的機遇。
不管是否願意,百歲人生正在成為現實。
著名小提琴家斯蒂芬·納克曼諾維奇欣然接受這一禮物,他認為:
“如果我們相信人生漫長並以此為行動指南,就能建造宏偉的殿堂。
但如果以財務年度為單位設定計劃,那隻能建起簡陋的商場。”
所以,希望大家能接受這份厚禮,解鎖人生的各種可能,構建屬於自己的恢弘殿堂!
好了,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
從明天開始,我們將開啟《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和工作》為期一週的深度共讀。
我是楊槍槍,下週我們不見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