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百億!駐場半年,改1000遍:一個動畫人親歷的《哪吒2》製作

來源|極速財訊
“好久沒幹電影幹這麼開心了”,在《哪吒之魔童鬧海》(下稱《哪吒2》)製作的幕後紀錄片裡,入行10多年的楊日晶發出這樣的感慨。
《哪吒2》開創出了一種新模式,除了找到大量公司外包,導演餃子也在全行業內網羅人才入駐到自己的可可豆動畫公司,提供住宿和工位,在這裡共同協作完成創作,入駐最長時間的工作人員達兩年。有人形容就像是“行業裡的奧運會”,各路大神齊聚在可可豆切磋。
楊日晶就是入駐可可豆的動畫人之一,帶著對專案的好奇,2024年5月楊日晶從廣州飛到了成都可可豆,在這裡駐紮了半年。
儘管《哪吒1》時就已經參與過專案,楊日晶沒想到《哪吒2》對畫面的要求這麼高,一開始他用在行業裡慣用的求效率的思維做鏡頭,做出的東西一遍遍被打回來,他極度挫敗焦慮,對於導演的苛刻要求他也很不理解,真的有必要這麼精細嗎?觀眾能看到嗎?這不燒錢浪費嗎?
不能半途逃跑,只能直面問題,他終於讓自己沉下心來回到最原始的創作狀態,拿出“你讓我返工1000遍,我就改1000遍”的心態來死磕後,產出透過率終於上升,半年時間裡,他完成了35個鏡頭,總時長1分多鐘。他也才明白導演要的到底是什麼——你只有讓自己拿出最好狀態的作品,做的東西才可能有機會透過。
正是對作品這樣的極致要求,《哪吒2》創造了票房奇蹟。2月13日晚7點,《哪吒2》票房已突破100億,138家公司,總共參與制作的人員超過4000人,當技術力、敘事力與商業力形成共振,自2025年1月28日春節檔上映以來,以摧枯拉朽之勢重新整理多項紀錄,單槍匹馬把中國電影票房的天花板抬到一個新高度。
這次經歷也衝擊了楊日晶原有的認識,為了學視覺設計到美國留學,畢業後在好萊塢工作過兩年,回國後參加過大大小小電影製作,他和行業內的很多人一樣,想學美國好萊塢那套可以批次生產的專業流程,但事實上,這套流程做出千篇一律的作品,觀眾已經看膩了,像餃子導演一樣,用死磕精神把東西打磨到極致,做出來的作品才會與眾不同。
楊日晶與餃子導演合影  圖源/受訪者提供
在行業裡摸爬滾打10多年,楊日晶說自己已經早被磨到得過且過的狀態了,當想法不被採納,自己就會隨波逐流,但《哪吒2》讓他意識到,“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多機會做到這麼好的專案,但是我們不能放棄對好作品的執著和對自我的要求。”
以下是他講述的《哪吒2》幕後製作故事:
01
“你讓我返工1000遍,我就改1000遍”
我加入時,專案時間非常緊張,還有1600多個鏡頭沒透過。作為後期,我主要是修改供應商做的鏡頭,把他們調整為符合導演要求的程度。當時做的第一個鏡頭是鹿童和仙鶴抵擋龍王砍刀,我還帶著之前做電影的模式,怎麼快怎麼來,用量產的方式去做,發現完全行不通。
像做其他電影一樣,我把角色和場景融進氛圍裡,半天就出了一版,同事告訴我這質感不夠,離要求還差很遠。我就開始慢慢改,從人物瞳孔的光反射到頭髮絲的細膩程度,再到衝擊波對邊緣細流的擾亂,上下都進行了精修,改到第10版,在其他電影裡怎麼也能過的程度了,但還是不行。這期間我還同步改著其他鏡頭,兩週過去了,一個透過的鏡頭都沒有。
我很不適應,這不就是電影嗎?電影不就這麼做的嗎?要求怎麼這麼“龜毛”。之前做其他電影專案,片方會給參考標準圖,給出一些標杆作品,我只要參照著做到一樣的標準就可以了,但《哪吒2》也沒有,讓我感覺沒有方向。
可可豆的工作人員有和我溝透過,他們是很耐心的,告訴我們一些修改方向,只是一直通過不了會讓人崩潰,反覆下去你會沒自信,所以也有很多人來到可可豆,做了一兩個月受不了又回自己公司了。
雖然在來的路上我就想過做得不順,大不了就閃人,但這時候沒有辦法去逃避問題了,透過吐槽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就只能直面問題。我就想,看你能讓我返工多少次,你給我返工1000遍,我就改1000遍。
兩週後終於有一個透過的鏡頭,那是李靖和夫人、太乙真人出現揭穿無量仙翁罪行橋段,畫面背後有一堆天兵天將圍著,就處理這些由近到遠的小兵。這個畫面到我手裡的時候已經改了很多版本,就差一點能完成了,我精修了兩週順利透過,終於有了一些信心。
圖源/受訪者提供
透過鹿童和仙鶴抵擋龍王砍刀這個場景,已經是兩個月後了。一直改,一直改,從衣服質感、透明感到背景的洪流等等都豐富了很多細節,改到我自己挑不出毛病了,給身邊同事看也挑不出毛病了,改到第45版,終於到導演那裡一版過。
有了死磕的心態以後,全神貫注去改,拋開雜念去改,後面越做越順,我的鏡頭透過率終於上去了。
我統計過,要透過導演稽核,我一個鏡頭需要改個大概40-50版,也有一些鏡頭疊加其他人修改過的,改了得有上百版。導演要求非常高,有時候鏡頭做出來了,達不到他想要的,他會直接倒回到重做,比如土撥鼠的鍘刀,做出來覺得刀上的紋理、高光、質感不對,都是直接退回重改,又重新做動畫,重新做渲染,又重新做毛髮,再到渲染合成,重新來過。
我之前做一些院線電影,一週可能就要做100個鏡頭,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給你細化,不然的話就會超支。但在可可豆這半年裡,我一共就做了35個鏡頭。這些鏡頭裡包含哪吒和敖丙突破天元鼎、海底妖獸與仙界捕妖隊大戰以及攻打陳塘關裡涉及的畫面等。
02
“偷工減料的國外外包,拿到素材傻眼了”
這次餃子導演把一些重點鏡頭給了國外的知名特效公司做,但做得都不好,有的甚至特別糟糕,這時離專案殺青只有兩三個月了,最後的幾場大戲真的是硬著頭皮收回來,然後在可可豆裡大家重新做的。
比如哪吒和敖丙攜手衝破天元鼎的那一場重頭戲,拿到素材我一開啟都傻眼了,做的太差了,有點像低幼的動畫片,五毛錢特效的感覺,這也是國外做過知名專案的公司了。但現在重新做時間已經不夠了,怎麼辦?當時負責這部分的視效總監經驗足,就說要不試一下用各種素材做疊加,就像一個人妝沒畫好,我們後面一點點給它化妝化到自然為止。
最後改了四五十版,能想的辦法都想了,參考了真實的火焰、熔岩和熱浪的形態和特徵修改,最後導演也問了,還能再修好嗎?我說確實沒辦法,最後就勉強過了,但確實也是盡力了。
還有一個天元鼎裡熔岩鼎壁的背景,居然直接是一張平面圖片,應該是那家公司想節省成本,沒有渲染三維帶溶液的鼎壁,我開啟以後,忍不住去找製作人投訴,國外外包公司怎麼能這樣子偷工減料,就用一張圖來忽悠我們,但時間真的不夠了,我們就想辦法把它儘量做出縱深感,呈現出熔岩流動的動態以及熱浪滾滾的感覺,這些都是我們後來想辦法去補救的。
我也瞭解國外公司的專案安排方式,是比較偏工業化的量產的流程,加上語言不通,是很難像國內製作團隊一樣配合的。
到2024年11月還有100多個鏡頭沒透過,當時內部特別的緊張,還開了會議說如果真的這一兩個月不能把這些鏡頭給突破的話,可能專案就“完”了。我們每天就趕,我連續做了50天沒休息,週末的時候也加班,也能看到其他來加班的小夥伴。
圖源/受訪者提供
但後來100多個鏡頭導演還是勉強透過的,真沒時間了,不透過的話這個專案上不了了。這時距離上映1個月不到,如果還不把片子過完,番外片、推廣物料都沒時間做了。
我很佩服餃子,沒有任何的架子,就是執著的把東西做好,他從故事、分鏡、劇本、動畫、特效、後期、配音組還有音樂所有環節,每個元素他都自己把關自己定,非常執著。
我合作過的有名氣的導演,直接是讓執行導演來過,一場戲一場戲的給反饋,那樣是很難做出很傳神的東西的。經常我做專案都是甲方就在我隔壁,天天催著你要交貨,就很難全身心投入,有時候你就會做疲,很難盡興的去創作,就只求大家都覺得沒問題就行。
我甚至還找製片人問過,別的電影是有標準的,只要對著這個標準做就好了,但這裡沒有標準,就是要做到更好,在資本的層面來說就會有點浪費,我發現他們其實知道這樣會耗費很多人力物力,但他們認為“標準”會扼殺鏡頭的靈性,就是他們一定想讓我們去突破自己的潛能,把每個鏡頭都做到極致。
03
“每週四下午茶,我把成都能吃的美食都吃了”
我一直在關注《哪吒2》專案,正好有這個檔期,接到邀請我很快就答應了,第二天可可豆的工作人員就給我訂票,我從廣東飛到了成都。
到了可可豆以後,我意外的是團隊陣容,聚集了國內最強的一批在這行摸爬滾打堅持到現在的從業者,有很多像我這樣資歷超過10年的,從業15年、20年的都有,一家公司有上百號人的老闆都過來駐場了3個月。真的像我朋友說的“是行業的奧運會”。
可可豆有兩棟樓,一棟是做教育培訓的,一棟是用來做製作的,這裡一樓是休息跟影廳,我們後期跟特效是在二樓,三樓是動畫跟特效,四樓就是導演和編劇做創作的。
圖源/受訪者提供
這裡要給可可豆打一下廣告,這種駐場,其實業內有很多公司開始是有點抗拒的。《哪吒1》的時候很不容易,應該預算有限,那時還沒有口碑出來,給的利潤也不高,但要求又高,導致大家做的時候都挺累的,挺叫苦的。但《哪吒2》給的條件就好很多了,我們入駐可可豆,有專門的工作人員給我們安排免費的住宿,每週四下午3點還會組織下午茶,到點結賬也痛快。
我們是住在可可豆附近的小區裡,三四個人一套房,每個人一個房間,每兩週有阿姨來幫我們打掃衛生。我們每天就是到時間就起床,然後去工作,幹到晚上大概10點下班,天天如此。他們下午茶做的特別好,提供了成都的各種特色美食,羊肉串、羊雜湯、雞爪、狼牙土豆、涼麵、雞胗,當地能有的都有,也不枉去那裡工作一趟,把成都的美食都嚐了一遍。   
只是我一開始沒想到專案時間這麼長,以為兩個月就結束了,結果到了冬天還沒有結束,後面天氣很冷,我衣服都沒帶夠,把我冷得不行。
04
“這次經歷顛覆了我做電影的思維”
我們這一行大家一直在推崇影視工業化,它的一個邏輯就是作品批次複製,我在美國洛杉磯工作兩年,曾想把一些影視工業化帶回國。
做第一個鏡頭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鹿童仙鶴在前面打,小兵在後面打,其實觀眾根本不會注意到小兵,是要拿著放大鏡放很大才能發現,後面打架的小兵也在吐血冒煙,當時我知道要做到這個程度的時候都吃驚了。
我們私下都會吐槽說,要求這麼高有必要嗎?按別的專案早就能過了,千軍萬馬的大戰裡那些士兵的眼神,哪吒的口水絲,一些毛髮的邊緣光,這些東西觀眾能看到嗎?為什麼他摳那麼細,現在懂了,我也覺得值得。
《哪吒1》的時候我也參與了,是最後天劫雲降臨的那場重頭戲,這次再參加,發現餃子導演成長了很多,《哪吒1》經驗沒有現在豐富,但現在他各種物理知識、現象細節都講得非常的科學,也越來越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我也能學到很多。
這次經歷顛覆了我做電影的思維。因為我以前其實挺認可影視工業化那套流程的,我也經常把它掛在嘴邊,但是這次顛覆了我,你確實只能好好打磨好,才會真的做出與眾不同的東西來,你老是喊著工業化、標準化,做出的東西千篇一律。現在好萊塢的專案、漫威的專案也不吃香了,就是天天搞套路,大家都看膩了。
我在這個行業裡面,已經被磨到得過且過的這種狀態了。因為在很多時候,我給一些資方和公司提反饋的時候,上面的人都覺得不用做那麼細,都想要快一點,或者想有更高效的方案來替代,久而久之,我就會隨波逐流。
但這次把我之前固有的認知打破了,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多機會可以做到類似《哪吒2》這麼好的專案,但是我們不能放棄對作品的執著跟對自我的要求,你只有這種態度,才能做出真正好的作品。
我在讀大學的時候看到過餃子導演《打,打個大西瓜》的作品,我自己也有做原創動畫,當時就覺得他能自己一個人把它給做出來,真有毅力,真的相當不容易。到現在餃子導演45歲了,10年時間裡只做了《哪吒1》《哪吒2》兩部作品,如果按資本的角度來說,會認為這種方式是不可取的,產量太少了,認為不掙錢,但結果超出了我們所有人的預期。
希望後面有資本想關注這個行業時,可以實實在在的投資在創作上,而不是說前期就把錢燒完,後面就剩下一點錢,再去找一些團隊稀裡糊塗的把東西給趕完,上了影院割一波韭菜,我之前見過太多這樣的專案了。
普通人要逆襲很難,但事實上不論這個行業不缺機會,缺的就是你用心打磨作品,餃子代表的是我們普通人追求夢想,實現夢想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創業的時候,我也和其他人一樣,就想我對得起投資人就好了,但是餃子告訴我的是,要對得起觀眾。這讓我感觸很深,如果我自己要在這個行業裡繼續生根發芽,就是得堅持自己的一些追求。

 👇【 熱門影片推薦 】👇

點選在看 持續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