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暑期,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導演帶著自己打磨五年的作品走進影院。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畫著煙燻妝、吊兒郎當的“魔童”哪吒成了當年的頂流。
這部《哪吒之魔童降世》狂攬50億票房,斷崖式重新整理了國漫電影票房史。對低迷的國產動漫市場,無疑是個前所未有的奇蹟。
創造這個奇蹟的人叫“餃子”,半道轉行,棄醫從影。為了證明自己,他宅家啃老三年零八個月,連朋友都勸他“好自為之”。
各式各樣的嘲諷聲裡,24歲的餃子死磕出《打,打個大西瓜》,在圈子裡一戰成名,連鎖反應也因此而起。憑著這部作品,2015年,餃子被彩條屋老闆易巧看中,一部立志要打破觀眾對國產動漫成見的作品被立項。製作過程四處坷坎,好在最後他們贏下了這場勝利。
2019年遍佈的喝彩聲、狂歡聲沒有讓餃子變得浮躁,走完最後一場路演,他默默回去閉關接著創作,消失於大眾視野。
五年過去,餃子出關。兩天時間,《哪吒之魔童鬧海》拿下近10億票房,成為春節頂流。
一個“笨人”,靠著天賦和努力,創造了中國影壇神話,某種程度上,餃子亦是“哪吒”。

“餃子”本名楊宇,1980 年出生於四川省瀘州市,父母都在醫院工作。小時候,餃子喜歡畫畫,最開始的夢想也是成為一名漫畫家,但知道學漫畫養活不了自己,高考志願上他聽從父母的意見報考了醫學專業,進入華西醫科大學(現四川大學)藥學院讀書。
如果選擇直行,餃子會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名醫生。

轉折發生在餃子讀大三的時候,身邊一個朋友向他推薦了一款三維軟體 MAYA,說這款軟體做出來的動畫效果相當不錯。出於興趣,餃子開始學起了做動畫。
他的想法很簡單,“如果能用自己的愛好賺錢養活自己,那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他開始下載網上其他人的動畫作品,與自己做的一點點做對比,一點點完善。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已經能夠做出比較成熟的作品了,於是做了轉行的決定。
2003 年,餃子大學畢業,來到一家廣告公司上班。僅僅工作了一年,餃子就意識到在廣告公司上班,作品受客戶、時間、成本等條件限制,發揮空間不大。
“要做出真正讓自己滿意的作品,必須花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要是妄想邊上班邊做,不知道要做到猴年馬月。”
一份辭職信交了上去,他開始回家專心搞創作。除了母親,誰也不理解餃子到底想幹什麼。

餃子過起了苦行僧般的生活,他開始閉門造車,沒有專業訓練、沒有老師、沒有資源和人脈,一個人亂碰亂撞。幾年的時間裡,他宅在家裡,把日子過成了“客廳、臥室、廁所”的三點一線,把自己與外面的世界區隔開。
“那時候我的電腦記憶體只有 768M,根本製作不了相對複雜的 CG 場景。只好徵用朋友的高配置電腦,可還是渲染到記憶體溢位,最後沒辦法,我只好開著 MAYA 的視窗,一幀一幀地手動渲染”
困難遠不止於此。父親在自己剛工作不久就去世了,幾年的時間裡,餃子和母親住在一起,宅家沒有收入來源。
兩人靠著母親每個月 1000 塊錢的退休金生活。衣服基本沒買過新的,母親天天去蹲超市裡的特價菜,日常吃素。旅行成了“天方夜譚”,三年多的時間裡餃子沒離開家超過 40 公里過。
迷茫時,餃子常常自娛自樂——聽評書、音樂,看電影、動漫,偶爾還玩玩遊戲,這些低廉的娛樂消費陪他走過那段難熬的時間。
閉關的幾年裡,家裡連網線都沒牽。每次餃子想上網,就會去朋友家。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娛樂時間,減少社會浮躁氣息的影響,另一方面還能保證用於動畫製作的電腦系統的穩定性。
餃子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做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好在母親一直在默默支援自己,兩人一起把生活開支壓縮到了極致。
餃子做著周圍所有人都看來不務正業的事兒。他永遠記得當時有個關係很好的同學來看自己,結果最後走的時候留給自己一句“你好自為之吧”,餃子讀出了朋友對自己深深的失望。
他常常想起這句話,想要張嘴解釋,卻又被現實噎住。沒人知道他心裡到底捲起了多大的風暴。
他一遍又一遍告訴自己,“我的作品還沒有做完,他還沒看到而已,做動畫,急不得,只能耐著性子慢慢磨。”

反戰題材動畫短片《打,打個大西瓜》
2009 年,宅家三年零八個月後,餃子一個人用一款 MAYA 軟體從無到有,完成了 16 分 09 秒的原創動畫短片《打,打個大西瓜》。
這部短片幾乎是以“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姿態一炮而紅,在網上映沒多久點選量就突破了千萬大關,斬獲國內外 30 多個專業獎項,甚至在2010年的柏林國際短片電影節中拿下國際競賽單元最高獎項“評委會特別獎”。
餃子如魔童降世一般,在圈子裡一戰成名。

內容上,《打,打個大西瓜》是一部反戰題材的動畫短片,透過兩名士兵的對峙和在荒島上攜手求生的故事,揭露出“一場死傷無數的戰爭實則只是上層統治者桌盤上的一場遊戲”的深刻主題。

核心主題:一場死傷無數的戰爭實則只是上層統治者桌盤上的一場遊戲
餃子給這部短片起《打,打個大西瓜》這個名字,靈感來源 1992 年上映的《鹿鼎記 2:神龍教》,周星馳飾演的韋小寶和馮錫範在打鬥過程中,發現了清人入關時留下的寶藏,兩人先是握手言和想要平分寶藏,轉身卻又拔刀相向,其中一句臺詞就是這句。
幽默,又富有深意。就像這部作品給人的感覺。
到了片尾,餃子列了一長串的“idol”名單,對“Disney、萬籟鳴、手塚治蟲、宮崎駿、押井守、大友克洋、PIXAR、鳥山明、李安、黑澤明、餘秋雨、金庸、小島秀夫、成龍、李連杰、周星馳、易中天、于丹、馬雲、史玉柱、李嘉誠”等人表示了感謝。

《打,打個大西瓜》片尾鳴謝
只有他知道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人名在他獨自堅持的日子裡給了自己多少力量。
從 24 歲到 29 歲,他給自己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而連鎖反應,也才剛剛開始。

《打,打個大西瓜》走紅之後,餃子成立了自己的個人工作室。那時候,他還不叫“餃子”,而是叫“餃克力”。
之所以叫“餃克力”是因為他認為每當外國人提到中國的食物,總會第一時間想到“餃子”,把“巧克力”改成“餃克力”,這樣就有了中西合璧的味道。
另外,根據諧音,把“chocolate”改為“jokelate”,前面的joke是笑話的意思,這樣一來也非常貼合自己的創作風格。還有一點是,餃子希望每個看到自己作品的人嘴巴都能笑成“餃克力”標誌的形狀。

餃克力工作室圖示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時國內的動漫影視行業環境艱難。市場上幾乎沒有一個優秀的、能賺錢的動畫案例,做動畫全憑把成本壓到政府的補貼線以下,最後靠補貼回本。
餃子組建起的團隊,依舊只能憑做廣告動畫來養活自己。
2015年,一通來自北京的電話打了過來,對面是彩條屋的總裁易巧。聯絡上餃子,是因為6年前的那部《打,打個大西瓜》。
易巧難以描述自己在看到這部作品後的震撼,尤其是在得知這部短片只由一個人、一臺電腦完成之後。
他敏銳的眼光捕捉到了餃子,又或者說,餃子的天分終於被人看到。

彩條屋總裁易巧
易巧第一時間前往成都,找到了餃子。兩人促膝長談,聊了聊各自對動畫的理解,當場決定要達成合作。當時餃子要養活公司,手裡還在做別的專案。易巧一概建議他推掉。
“我們就花三到五年的時間去做一個東西,成了就成了,不成我們也認,只要我們努力就行,另外,我們保證你公司三年內的運營一定不會出現問題,你不會想著明天有沒有錢發工資,另外專案的費用,我在中間一定不砍掉你的。”
機會被遞到餃子手邊,他鄭重地接下這場馬拉松的入場券。
不久後,餃子成立了新公司“可可豆”,正式投入到新劇本的創作中。從那之後,他不再用“餃克力”這個名字,而是改為完全中式的“餃子”。
很難說國漫崛起的期望是不是從此刻開始,或許一切都發生得更早,就像人們很難說清楚究竟是河面的哪塊浮冰最早在早春甦醒,進而開始融化。
資金有了,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餃子想起了童年記憶裡的哪吒,作為中國家喻戶曉的神話角色,哪吒和孫悟空一樣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
為了做這部電影,餃子研究了《封神演義》原作裡的哪吒。結果他意外發現,原版的哪吒跟自己記憶裡的小英雄哪吒完全不一樣。

《封神演義》中的哪吒形象圖
原著裡,哪吒這一角色更多是以一個“煞星”的形象呈現,逞兇鬥狠,視人命如草芥,喜歡以暴制暴,和李靖之間的父子關係也異常緊張。
在化為蓮藕身復生後,因為記恨父親曾毀掉過自己的行宮,剛重生的哪吒就帶著滿腔怒火一路追殺李靖,準備“弒父”。後來因為燃燈道人及時趕到,傳給李靖一套可以鎮壓哪吒的“七寶玲瓏塔”,兩父子才不得不和好。
餃子翻來覆去地研究與哪吒相關的作品,發現自己最喜歡的還是1979版的《哪吒鬧海》。他覺得這一版的哪吒和自己很像,都有不認命的一面,片子裡哪吒為國為民自刎的情節他始終歷歷在目。
但1979年的作品已經過去太多年,現在的世界觀、價值觀已經又更新過了,餃子認為新一代的年輕人應該有更契合這代年輕人精神的哪吒形象。
於是一場艱難的長征,就此開始。

2015-2019年,餃子都在悶頭籌備《哪吒之魔童降世》,這是一部他“拿命磕”的作品,在寫劇本時就初見端倪。
劇本前前後後一共改了66版。公司反覆修改的意見把餃子最初的自信一點點磨掉,以至於到了後期,每一次去公司,餃子都得硬著頭皮苦哈哈地感慨“批鬥大會又要開始了。”
花了兩年時間,他終於磨完了劇本,確定了電影要講一個小哪吒生而為魔卻逆天改命的故事。
電影的製作環節,因為前面的地基打的比較高,餃子在製作的每個環節都想著一定得把好關,不能對不起劇本。所以但凡有哪個環節過得比較輕鬆,他就會覺得不對勁,沒有麻煩也得製造麻煩,也要讓它變得很難。
劇本創作、人物設計以及場景設計……每一道流程餃子都參與制作,很多環節他一個人全包全攬。
5000多個初版設計鏡頭、1400多個特效鏡頭,因為工作量太過龐大,影片幾乎找遍了全國各地的中小動畫公司來做外包。前後共有60多個團隊對這部作品一幀一幀反覆死扣、修改。
光是“江山社稷圖四人搶筆”一景,餃子單是抓著草圖就死磕了兩個月,成品出來一共耗時四個月。

在餃子的不懈努力下,專案外包公司的離職率順利陡升……
期間曾發生過這樣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小插曲。片中有場申公豹需要變身成豹子頭的特效畫面,餃子找外包公司的特效師磨了兩個月,反覆修改,還是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特效師幾近崩潰,在深深的挫敗感之下,最終選擇跳槽。專案被迫外包給新的特效製作公司。
萬萬沒想到,特效師跳槽去的公司就是餃子新找的這家。新公司的老闆聽說到了這件事,於是把特效師找過來語重心長地說道:“聽說你做這個鏡頭已經很有心得了,那就還是交給你吧。”
無語凝噎之下,特效師終於又花了幾個月完成了這個在原片裡只有幾秒的特效鏡頭。
餃子感慨:如果有人問我人能否改變自己的命運,我不曉得,但我曉得讓申公豹長毛就是他的命。
要求太過精細,《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上映時間從原定的五月推到七月。但即使這樣,最後的大半年裡,龐大的任務量和反覆被推翻重做的方案依舊讓每個人都陷入了與腎上腺素的比拼。
因為天天加班到凌晨,團隊裡的人一度羨慕起了996。回憶起那段時間,有位女員工因為心疼餃子忍不住掉眼淚。
大家都看到了那段時間餃子有多難熬——常常工作到凌晨四五點、不敢生病,團隊的資金壓力壓得他喘不過氣。前期推翻太多版內容,最後呈現的效果都達不到餃子想要的效果,專案再延期公司就得倒閉。
於是餃子只能放棄很多特效畫面。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與敖丙牽手對抗天劫
比如,原本在哪吒和敖丙牽手對抗天劫的那裡有一段地球歷史快速回放的畫面:日月交替,斗轉星移,地球的地殼裂開,高山變成了平原,然後不斷的演變,組成地球的隕石彗星紛紛退回到宇宙中心去,變成星辰,然後整個星辰宇宙坍縮……
餃子找了好幾家特效公司反覆改了好幾版,都沒達到想要的效果,錢也花差不多了,最後只能放棄。這也成了餃子恆久的遺憾。
專案後期,公司的資金已經支撐不起太多消耗。很多外包的團隊甚至是虧本來參與他們的專案。因為實在請不起動作指導,片中許多人物的動作設計由餃子親自上陣,他沒學過表演,示範動作全靠自己身為影迷的直覺。
他就像自己做出的角色哪吒,不服輸,不認命,沒有捷徑,只有死磕。

《哪吒之魔童降世》影片中的大多數角色餃子都為觀眾呈現了不一樣的開啟方式。
哪吒是什麼樣子的?1979年版《哪吒鬧海》裡,哪吒長袖飄飄,劍眉星目,眼含熱淚自刎的樣子成了無數東亞小孩最深刻的悲情畫面。

1979年版《哪吒鬧海》,哪吒自刎畫面
後來央視播出《哪吒傳奇》,哪吒的形象被進一步萌化,身穿紅色肚兜、懲惡揚善的小英雄哪吒形象構築了無數00後對哪吒的原始記憶。

《哪吒傳奇》中的哪吒形象
餃子的哪吒頂著煙燻妝、長著八字眉、眯著三白眼、齜著鯊魚牙,因為太過顛覆,剛放出預告片,就收到了不少網友的差評。
其實最開始做哪吒形象的時候,美工畫了100多稿,其中不乏有更符合中國人意蘊的哪吒,但餃子覺得那樣的哪吒與劇本上的“魔丸”設定不對味兒。
於是他精準地敲定了形象稿裡“最醜的”一個。他希望自己寫的劇本能打破觀眾們傳統的審美觀,能透過哪吒的經歷打破大家的成見。
彩條屋總裁易巧也非常認同餃子的看法,退一萬步講,至少這是個讓人看過就忘不了的哪吒。

《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形象
形象是最表層的改編。餃子真正深入操刀的,是哪吒的核心——他期望能有更多的愛和包容,能夠幫助哪吒扭轉命運。
於是他創作了嚴厲、不善言辭,但願意用換命符替哪吒扛天劫的父親李靖;愛子如命、巾幗不讓鬚眉,剛柔並濟的母親殷夫人;還有操著一口川普,在山河社稷圖中悉心教導、在哪吒和敖丙遭遇天劫時,不惜耗費百年功力也要救下二人的師父太乙真人。
餃子寫下一個因為愛而走上正途、扭轉命運的哪吒故事。

創作時,餃子常常想起自己的經歷:母親在最艱難的日子裡支援自己,父親在母親的勸說下逐漸理解兒子、接受兒子轉行。
餃子的身邊從來不缺少各式各樣的嘲諷、偏見,在愛的鼓勵下,他才一直走到現在。提到電影中他本人最喜歡的片段,餃子說是哪吒和父親隔空相望的那一段。原片裡,李靖在原來的時空中,長生雲問道:
“哪吒是你什麼人?”
“他是我兒”
這一段讓諸多影迷潸然淚下,餃子用他的方式瓦解了千年來傳統正規化裡哪吒與父親的遺憾,沒有揮刀相向,也沒有自刎謝罪,兩敗俱傷。只有一個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
在血濃於水的親情鋪墊下,全片貫徹著一個鮮明的主題——打破成見,扭轉命運。
影片中有許多對“偏見”的表達。比如哪吒因為在陳塘關百姓的圍觀下,以魔丸的身份誕生,從小就被百姓們視作妖怪,避之不及。後面即便從妖怪的手中救下了一個小女孩,村民們也並不相信,反而拿著農具對哪吒一路追殺。
餃子無數次想起自己的經歷,“我覺得所有追求理想的人都會承受這種偏見,別人都覺得你不行,覺得你的想法太大了,你這不是理想,是在做夢”。
於是片中申公豹有這樣一句臺詞——“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休想移動”。敖丙在勸哪吒放棄時,也會說“別掙扎了,你生來就是魔丸,這是命中註定。”
餃子借哪吒之口給了所有人一個答案——
“我命由我不由天”
“你是誰你自己說了才算”
現實也正如這般,2019年7月26日,製作成本6000萬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狂攬50億票房,成為國漫崛起的一座里程碑。
餃子真的做到了扭轉命運。

《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後,各路採訪、路演湧了上來。餃子是一個喜歡安安靜靜搞創作的人,突然被擁到了臺前,他常常會有點不好意思。
接受採訪時甚至會打趣希望所有采訪自己的媒體能把自己的臉“打上馬賽克”,這樣就不容易被人認出來了,以免以後的創作受到干擾。


餃子沒有沾沾自喜,他覺得觀眾們打出這樣的分數是出於對國漫崛起的希望。
他深知目前國漫與國外相比依舊有很大的差距,這是一個工業體系的差距——當國外的動畫製作公司會為了某部電影某個特定場景專門斥巨資開發一套軟體製作時,自己的團隊還在用人海戰術。
國漫要走的路,其實還很長。
有人問餃子,覺得什麼時候國漫算真的崛起了。餃子思考片刻後回答:“大家不提國漫崛起的時候,國漫就真正地崛起了。因為那時候國漫就像是空氣、水一樣那麼平淡的東西。”
走完最後一站路演後,餃子回去閉關,開始構思起第二部的故事。
沉浸在創作中,人們也鮮少再聽到他的近況。
五年後,失蹤人口“餃子”終於迴歸,拿出續作《哪吒之魔童鬧海》。

《哪吒之魔童鬧海》海報
“出關”後,有人問餃子這五年是怎麼過的,他形容這五年是一個在混沌中不停打磨的過程。
當年創作第一部的時候已經有了一些零零星星的碎片和想法,但整體上依舊是一種比較“混沌”的狀態。五年裡,他慢慢地在無數種排列組合中冥思苦想,梳理劇情。
有時候定下來的主線,餃子又發現裡面有無數的bug。一修正,牽一髮而動全身,連帶著很多工作量又上來了。
對餃子來說,《哪吒之魔童鬧海》或許是更大的挑戰。不同於第一部觀眾在期待值不高的情況下走進影院,第二部已經有了強勢前作,勢必會在更高的期待值下迎接更為嚴格的審判。
觀眾們等了五年,宣發開始到正式上映前一天,《哪吒之魔童鬧海》的預售票房就已經突破2.5億,各路神仙打架的春節檔,這部電影依舊成了預測票房冠軍的種子選手。

餃子對第二部抱有更大的野心,“我們這一部就是要做到絕,不給自己留後路、頂到頭。後面想再突破,那是後面的事”。
資金不再像第一部時那樣窘迫,餃子這次徹底放開了手腳。第二部裡,僅特效鏡頭就已經超過1900個,而此前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全片所有的鏡頭數量也只有1800多個。
很多實驗性的鏡頭,團隊裡沒有人見過,特效人員根本無從下手,只能摸石頭過河慢慢探索。電影有很多的特效檔次,影片裡S級特效花費了整個團隊最多的心血去打造,這些鏡頭製作週期都超過一年,有的單個特效鏡頭甚至打磨了三年。
哪吒的剔骨削肉,仙翁背後的藤條生長,天元頂頂壁噴出火來把冤魂野鬼點燃的瞬間,洪流對戰,兩邊的千軍萬馬對撞在一起……
每一幀,餃子團隊都做到了能力範圍內的極致。影片最後妖族和仙族進行大決戰的時候,最大的隊伍裡面的人物數量甚至達到了兩億。


餃子沒有用第一部現成的人物模型,而是把所有的角色、資產以更高標準全部重新做了一遍。
宣發階段,除了第一部熟悉的老面孔,第二部還設定了許多新角色,比如申公豹的父親申正道,鹿童、鶴童等;四大龍王敖光、敖閏、敖順、敖欽也紛紛亮相,驚豔四方。
其中敖丙的父親敖光憑藉超高顏值和一句霸氣的“我若出戰,就讓陳塘關雞犬不留”火速出圈,斬獲無數迷妹。敖丙的姑姑敖閏,也創新使用了女性形象呈現。

東海龍王敖光,西海龍王敖閏
上映第一天,《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登頂,2天內票房逼近10億。據貓眼專業版預測,這部電影的票房會在49億附近。
這是一個笨人,在快時代下守拙的故事,也是一個創作者在短影片衝擊下死守堡壘的故事。
所有的東西都太快了,人人聰明,卻罕見的被一個慢下來的笨人,用真情實感好好感動了一番。
有粉絲按捺不住問餃子第三部是否還需要等五年,餃子自己也不知道。
“我們還是覺得寧缺毋濫,寧願做到自己最滿意,而不是很快地製作出來,因為我們從事動畫事業是一輩子的事,而不是要賺快錢。”他說。
部分參考資料:
1、一條|《票房破20億!一個四川小夥啃老三年後拍出最燃哪吒,國產動畫之光》
2、環球人物|《哪吒》徹底燃爆!但它背後之光逆天改命的男人,才真的叫絕!
3、紅星新文化 | 導演餃子,與哪吒“死磕”五年
圖片來源於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