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丨金錯刀頻道
作者丨江源
《哪吒2》,徹底爆了。
春節檔第三天,《哪吒2》還是遙遙領先,並不斷登上熱搜。

很多人說,春節檔冠軍非它莫屬。目前票房突破11億,甚至deepseek預言它要拿超45億票房。
畢竟今年可謂是史上最熱鬧春節檔,一天就賣了20多個億,突破單日票房紀錄。刀哥就有感受,哪怕票價漲到70元,影院都是場場爆滿人山人海。

無論《封神2》、《唐探1900》還是《射鵰英雄傳》,都是大牌大導雲集,營銷上各有各的噱頭和花招。
但誰都沒想到,《哪吒2》作為少有的動畫電影,似乎一開始受眾面就有些窄,甚至上映前一度有人擔心沒人看,畢竟這個IP太久了。最後竟然殺出重圍遙遙領先。

現實證明,《哪吒2》還是有點東西的。很多人都有這種體驗,“本來抱著陪孩子睡覺的打算,沒想到硬是看嗨全程憋尿2小時”。
被質疑過氣的《哪吒2》,為何還能如此超預期?

2小時特效狂殺
讓觀眾替導演心疼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到《哪吒之魔童鬧海》,很多人苦等五年。

等待會產生仇恨,這句話放在《哪吒2》一點也不為過。以至於在預測春節檔冠軍時,《哪吒2》並不算最優質的選手。
第一,是動畫電影已經太久沒有出現全民級大爆款了。
去年一年上了不少動畫電影,大部分票房卻沒過千萬,連備受期待的《雄獅少年2》都沒掀起太大水花,上一個突破10億的還是《熊出沒》。
整個產業也被人質疑“江郎才盡”、“中國動畫元年已過”。
以至於《哪吒2》一出來,很多人還質疑是在吃第一部的老本。
第二,《哪吒2》在宣傳上也是平平無奇。
相比其他春節檔電影各有各必看的噱頭,唐探的回憶殺、颯姐鄧嬋玉+頂流於適的流量,《哪吒2》卻還是傳統老套路,基本只圍繞特效做文章,很難讓人找到新鮮感,因此很多人也並沒有把它當成春節檔必看,更不是首選。
在競爭堪比地獄級的難度下,沒想到《哪吒2》卻逆勢而上,無論票房還是口碑,都做到了遙遙領先,豆瓣開分8.5分。
很多人看完哪吒,只有一個感受:
太燒錢了
。
官方稱,特效鏡頭數量超越了第一部的全片鏡頭總數,一千九百多個特效鏡頭,角色也是《哪吒1》的三倍,堪比第一部的“plus版”。

落到觀眾角度直觀看到的,就是這一版的《哪吒2》,每個角色都重新做了一遍。
哪吒的新衣服有中式包邊,火雲紋都升級成刺繡。各種細節也是堆到極致:章魚將領的鎧甲、鯊魚將領的牙齒,也用了東方常用的曲線元素,經得起大熒幕最大特寫。
就連本是NPC的土撥鼠大軍、妖魔軍團,滿屏愣是找不出一模一樣的,表情不同、服裝花紋不同、長相不同。

電影所花心思之深,讓網友驚呼,
“上一個這麼幹的還是好萊塢”
。
殊不知,這些細節還只是開胃小菜。
影片剛放不久就開始出大招,比如哪吒為了透過修仙考試的各種奇效已經讓人眼花繚亂,龍宮圍攻陳塘關,而這些大招放在其他電影早已是結尾王炸了。

天元鼎端龍宮的場景,鼎壁上掛著無數骷髏頭,以及妖魔集體出動,讓人看完只有一個疑惑:“這究竟是怎麼做出來的?”

你以為這已經是天花板了?沒想到導演不按套路出牌,緊接著又是哐哐砸出更復雜也更帶感的特效。
四大海龍王首次正面登場,剔骨削肉場景,既震撼觀眾又不血腥。各種特效“狠活”就像不要錢的到處貼。

到最後更是神仙大亂戰,哪吒與敖丙跨種族聯盟聯合對抗仙宮施展的法術更是讓人看得熱血沸騰。“彷彿有種《指環王》既視感”。

兩個多小時坐到最後,觀眾想的早已不是值回票價,而是替導演心疼。

從“我要改命”
到“我要逆天”
光靠特效,當然還不能被封神。
如今技術在飛速進步,連春晚都用上機器人扭秧歌的時代,再單想靠著特效想打天下當然不可能。
畢竟要說特效,隔壁《封神2》硬是造了座城,論美學論視覺震撼效果也相當能打,完全稱得上是視覺盛宴。

而《哪吒2》狠就狠在,讓人看完後不止是停留在視覺上的爽感,走出影院還能反覆回味。
1.跳脫個人光環,給每個小角色上高光。
第二部,哪吒的臺詞從那句最出名的“我命由我不由天”,變成“我活不活無所謂,我只要你死!”

餃子曾說,《哪吒1》故事創意源於哪吒投錯胎,到了《哪吒2》像蝴蝶效應般使劇情走向不同道路。
因此,第二部的角色更多了,卻不是為了多而多。
哪怕任何一個小角色,所作所為都有緣由,而不是單純烘托主角哪吒的工具人。

比如努力託舉兒子的申公豹父親,為了實現家族夢想的申小豹,以及為了一眾同胞拼命奮鬥的土撥鼠首領、“意外背鍋”的石磯娘娘等,都有血有肉,各自有搞笑戲份,讓人笑著笑著就代入其中命運。

“已經濃縮到少任何一句臺詞都不能了,每一句話都有用,每一個表演都有意義。”
於是,就有了被網友大呼顏值逆天的個個名場面。俊朗帥氣的敖光、妖豔奪目的龍姑傲閏,連哪吒都變得眉清目秀。

每個角色都有高光時刻,隨便一截都在網上成了流量密碼。一堆博主模仿也引起了第二波自來水傳播。
2.披著動畫片皮,卻大膽直戳“陰暗面”
做過電影的人都知道,角色鋪設的越多,意味著劇情設計難度越大。
如何把角色都交代到位的同時還不失完整邏輯和趣味性,才最見功力。
因為《哪吒1》裡,該有的反抗都已經有了,連哪吒的父親李靖也不再是對立面,人們以為哪吒的個人成長已經沒啥看頭了。

《哪吒2》卻另闢蹊徑,想出了一個全新的主題,甚至導演還放出了不少“私貨”:
直接把“闡教”重新解構,看似人畜無害的仙尊小老頭竟然是蔑視生命的反派、看似高高在上的仙宮其實是吃人不眨眼的偽善家;而一貫反派的妖魔卻成了善良正面的代名詞,連申公豹都搖身一變成了令人同情的悲情角色。

這些反抗仙界甚至是傳統認知的大膽背後,其實是直指更深層的問題:
很多人只是一上來就預設接受系統的規則,卻沒人會質疑甚至敢於打破。
故事的精神核心更深一層,延伸到更宏觀的群體性反抗敘事。哪吒以及更多角色的意識覺醒,自然也更具深意和分量。

就像刀哥看完後印象最深刻的畫面和臺詞有很多,比如哪吒高喊的“小爺是魔,那又如何”、哪吒撒尿被仙尊當成仙露喝了等等。

雖然是動畫電影,這些細節卻揭露出了成人社會現實中的陰暗面,直指濫用權力、無效內卷、盲目守舊等問題,這也是很多人對《哪吒2》讚不絕口的原因。
甚至有網友都自發為了它,集體向影院喊話求多排片。


破除第二部魔咒
背後有高人
都知道做第二部很容易翻車,尤其是神作。
很多人走進影院前看《哪吒2》,都是抱有極高的期待。
畢竟《哪吒1》已經珠玉在前,50億的票房高山,別說挑戰同行,想挑戰自己都是相當困難的任務,尤其是觀眾已經等了6年,壓力可想而知。

導演餃子就曾坦言,自己當時還來不及喜悅,就陷入創作焦慮,路演一結束就馬上去喜馬拉雅山上閉關寫《哪吒2》劇本。

對於國產動畫電影,劇情+特效兩個點能做到60分,就是一部合格的商業片。
有人說,《哪吒2》之所以能一騎絕塵,就是靠無數遠超及格線甚至是“逼近100分”的細節水平。
都知道早在第一部,導演餃子的嚴苛就已經逼瘋了不少特效師,做申公豹特效的人磨了兩個月,最後甚至受不了辭職。第二部更是有過之無不及。

刀哥覺得,除了導演餃子這種萬里挑一的完美主義者兼細節控選手之外,《哪吒2》還有一個同行難以複製的獨特殺手鐧,才能讓電影更爆。
很多人不知道,它能做到“天花板”特效細節背後,不僅是團隊,甚至需要一座城市的助攻。

能讓人看得又嗨又爽。一方面,是幾乎不計較成本的做足大場面。
《哪吒1》《哪吒2》都融合了成都本土文化元素,整個製作團隊都在成都,創作靈感也來源於成都日常生活如四川普通話、三星堆元素等。

但餃子想要實現的東西太多,一個公司做不到,靠的就是成都當地的動畫產業鏈同行幫襯。
比如動畫裡“整個龍族最堅硬的龍鱗”,帶領國內外一百多個團隊,四千多名製作人員齊力“死磕”,連《姜子牙》聯合導演王昕所在的公司泥丸星也被喊來成都。一個地方集體託舉,才有瞭如今觀眾口中的“不亞於好萊塢迪士尼的特效天花板”。

特效雖好,但不能貪多,更不能顧此失彼成為電影唯一的亮點。導演餃子也深知,比如鐵鎖鏈特效,他認為鐵鎖鏈是劇情主線邏輯的核心,海妖是被束縛住的,所以鎖鏈完全不能“放水”,用一年多時間才打磨好。

其他角色的細節設定,也是完全按照人物的身份背景設定,不會喧賓奪主,這也有了出圈的兩億人物規模“洪流大戰”等名場面。

類似的細節還有很多,動畫如果想要精益求精下去可以完全沒有限度。很多人不知道,電影上映進入倒計時,餃子還想微調。
之所以如此,是餃子認為不能給自己留後路,要把每一部作品都當成自己最後一部去創作,不留任何突破的可能性。

“不惜一切代價”按最高標準製作,真不是說說而已。
去年電影院的日子相當不好過,很多人歸因是消費疲軟、短影片分散注意力等。
殊不知促進觀眾走進影院的第一源動力,除了內容,還是內容。
從《哪吒2》就能看出,永遠對內容保持真正的敬畏,觀眾才能對你給予尊重。
正如餃子所說,“因為大家給予第一部如此的包容和饋贈,才讓我們有機會做了《哪吒2》,這個機會必須珍惜,我們不敢飄,不敢作死。”
永遠不給自己留後路,才是逆勢吊打同行的絕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