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第一爆,哪吒贏了!

國漫之光」又歸來,哪吒之魔童鬧海不負眾望在春節檔殺出重圍。
首日票房4.87億,重新整理了中國影史動畫電影單日票房記錄
一時間,全網彷彿又回到五年前,那個被哪吒和敖丙霸屏的時光。
坐擁春節檔長輩帶孩子觀看的不二題材,揹負萬千網友長達五年的期待。
哪吒,真就贏得毫不費力?
五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四大龍王被關押海底的畫面結尾,留下哪吒和敖丙不知去向的懸念。
電影結束了,故事卻是未完待續的狀態。
鋪天蓋地的二創湧現,原作卻逐漸沒了動靜。
沒人料到,這一等就是整整五年,才又見面。
其實,作為中國經典文學人物,關於哪吒的改編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觀眾在進電影院前,光看電影名字,就已經把劇情猜得八九不離十了。
哪吒是個不存在被劇透影響的IP,同時也意味著容易失去新鮮感。
但餃子的處理還是很妙,先是角色形象上牢牢抓住觀眾審美。
敖丙父親敖光的出場在網上掀起不少熱議,「不是,沒人說龍王這麼帥啊,怎麼還是個白毛美強慘!」
被人設硬控的網友們,紛紛倒戈。
甚至還有網友開始腦補起敖丙父母的故事線,話說,第三部的劇情不就有了?
再者,第一部彩蛋裡留下的懸念逐漸揭開,無論是劇情還是角色,都延續了「打破偏見」的概念。
導演餃子稱,自己最感慨的角色是申公豹的父親,名叫申正道。
是的,「正道的爹」和他「反派的兒子」,熟悉的味道,故事卻走的是破碎感十足的畫風。
看完這條故事線,一改從前對申公豹的誤解,「沒人能不憐愛申公豹」的詞條刷屏全網,無數網友為之共情。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的含義,觀眾終於領悟。
還有彷彿天然被認定為男性群像的四海龍王,有了女性角色的出現——西海龍王敖閏,這打破成見的操作可太「哪吒」了。
而且萬眾期待的雙人搭檔哪吒和敖丙,這次以一種奇妙的方式並肩作戰,期待值拉滿。
影片結尾一如既往留下懸念,金吒、木吒的形象出現,封神大戰似乎一戰即發……
除了原著本身的故事元素之外,還有很多現代話題的闡述,比如甲方乙方「定版本」的橋段,土撥鼠表情包的情節,都是共鳴與笑點並存。
但餃子最擅長的,還是對家庭關係、父輩角色的詮釋。
比如第一部裡對哪吒格外嚴厲的李靖,第二部裡將所有寄託傾注在孩子身上的敖丙父親敖光。
這兩個父親形象,都太典型了,還被戲稱為「爹系天花板之間的對決」,觀眾似乎能從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身上看到自己父親的影子。
但他們的轉變又格外打動人,李靖從未放棄對哪吒的「拯救」,關鍵時刻也和他站在了一起;
敖光甚至願意改寫自己多年根深蒂固的觀念,傾聽敖丙的想法。
哪吒和敖丙在成長,他們的父輩同樣在成長。
早已坐擁爆款成績的導演餃子,這次依舊沒令觀眾們失望。
看餃子導演的《哪吒》,似乎與我們從前所熟悉的哪吒形象多有不同。
「弒父」的情節被弱化,親情的片段被不斷加碼。
會選擇這樣創作,和餃子自身的成長經歷脫離不了干係。
或許還有人記得,早在第一部爆火時,餃子的採訪中就提到過,自己早年跟隨父母心意,讀的是華西醫科大學醫學院。
但讀到第三年,因為自學動畫後對這一行業產生極大興趣,就決定「棄醫從畫」。   
放平常家庭裡,放棄醫生的前途去做什麼動畫,稱得上「大逆不道」的行為,結果餃子的爸媽全力支援。
畢業後做了一年動畫師,他又深感上班對自己侷限頗多,要辭職做自己的作品,母親的態度也是:做你想做的事。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家裡的情況並沒有那麼富足,父親在他工作不久後就去世了,母親拿著每月1000塊錢的退休金,日子過的緊緊巴巴。
父母的支援不因餃子有多優秀,家裡有多厚實的基礎,而只是因為,餃子是自己的孩子。
即便那幾年他都宅在家裡埋頭做動畫,沒有什麼正經工作和收入,母親也用節儉的生活方式默默支撐。
這一情感也被餃子刻畫進《哪吒之魔童鬧海》裡,觀眾看了他自己的故事才明白,李靖和敖光的轉變,為什麼顯得那樣超出現實,過於理想化。
因為餃子自己,就真切地體驗過被愛、被支援的力量,他是在這樣純粹的愛意下長大的,所以才能創作出讓別人感受到愛的內容。
而這樣的成長經歷,也鍛造出餃子如哪吒般「叛逆」的勁頭。

《哪吒之魔童降世》大獲成功,他不趁熱打鐵,而是選擇讓觀眾苦等五年,只因要做自己認定的事。

其實餃子私下裡曾預計第二部要三年完成,結果正式籌備階段,因為自我要求極高,僅是劇本就打磨了兩年。
到了動畫創作的階段,就更是耗費了大量心血。
在港片鼎盛時期長大的餃子,鍾愛老港片裡的武俠場面,因此用足樂了力氣在影片武戲上。   
不僅是使用法術時的爽感,更追求拳拳到肉的實感:
冷兵器更能激發出人體本能的、原始的反應,天然會令人產生血脈噴張的感受,如果只是你指我,我指你,嗖嗖地冒一些雷射一樣的東西,那太簡單了。
因此陳塘關一分鐘的對打場面,分鏡就足足畫了半年。
在電影院觀看時,頗有種「不僅國漫有救了,中國武俠都有救了」的既視感。
而在第一部的基礎上,人物角色增加了三倍之多,為了呈現儘可能完美的視覺效果,特效環節做了很多之前沒有嘗試過的操作。   
但餃子認定:「做難而正確的事,心裡面就沒有內耗,力就使得更透。」
打磨到最後,在餃子看來「已經濃縮到少任何一句臺詞都不能了,每一句話都有用,每一個表演都有意義」,作品才算完成了。   
他的任性,很有哪吒身上那股就要做自己想做的事,要活就活個痛快的勁兒。
以前我們總仰望國外的很多特效,覺得非常了不起,現在發現我們只要用心慢慢死磕,也能嗑得出來。
踮著腳觸碰到了那個高度,大家的信心也就逐漸打開了。
故事從來脫胎於創作者自身的個性與經歷,餃子身上的確有哪吒叛逆的一面,但最終,還得觀眾買單才行。
特效和鏡頭做得再好,看的還得是故事本身。
餃子的《哪吒》能贏,無非是挖出當代人心裡積壓已久的情緒,為此提供了一個釋放口。
哪吒從古至今就是個很「反叛」的故事,在那個講究孝道的年代,他卻剔骨還父……
放在現在,核心仍然很值得一講,尤其特別契合當下年輕人的精神狀態。
還記得第一部裡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算」,看爽了多少觀眾。
第二部的名臺詞「小爺是魔,那又如何」,又掀起一場群體情緒的發洩。
有時候,我們所守護的,或許正是禁錮我們的存在。
電影中哪吒和敖丙代表的是魔與妖,而他們所反抗的,卻是自古以來被視作正道的天命規訓。
對方告訴他們「依附強者才是唯一齣路」,社會觀念告誡他們「成了仙,才能堂堂正正活下去。」
可餃子卻借敖光之口道出:
父輩的經驗終究是過往,你的路還得自己去闖。
即便被認定了某種身份、標籤,任何人也都有權利去改變人生的走向。
大多數人所認定的「正道」未必就那樣正,所謂的「歪門邪道」也未必走火入魔。
如果既定的社會規訓即便不合理,父輩觀念已經腐朽,那便不要妥協,勇敢去改寫新的規則。
多少逆著社會時鐘行走的人,多少被標籤偏見裹挾的人,在這一刻完成了共鳴:
世間的種種規則並不能定義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即使融入不了大多數又如何?我要決定我自己的人生。
於是,電影結束,在不公中漠然已久的年輕人們,因為哪吒的「不知天高地厚」重燃了熱血。
揹負著現實責任的成年人們,在敖丙的出走中完成了一次涅槃重生。
我們都渴望卸掉肩上揹負的壓力,不管不顧地做一回自己,即使只有電影院裡那兩個多小時,也值得。
或許,這才是餃子版《哪吒》的魔力。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
撰文丨姜姜
編輯qko
主編丨眠去
出品丨麥子熟了工作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