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華府訊息》連續更新的第1855天
特朗普明確表示,8月1日起對14國啟動高額關稅的決定“不會改變”,不再延長期限,終結了近期政策反覆的態勢,並暗示未來藥品關稅可能高達200%。此舉引發日韓強烈反應,東京稱美方信函“極不尊重”,首相石破茂面臨選前壓力;韓國總統辦公室亦批評其內容“令人遺憾”。兩國雖多次以在美投資換取關稅讓步,卻未能撼動華府強硬立場,汽車、金屬、稻米及對華貿易關係仍是關鍵爭議焦點。

圖片來源於網路

美國務院7月3日內部通報顯示,有不明人士冒充魯比奧,使用AI生成的語音與文字,透過加密通訊應用Signal聯絡多國外長、一位州長及國會議員,意圖騙取敏感資訊或賬號訪問權。該行動自6月中旬啟動,冒名者偽造政府身份並留下AI語音信箱,引發外交與安全系統高度警覺。白宮幕僚長威爾斯此前也曾遭類似攻擊。專家警告,美官員在資料安全上的鬆懈使此類操作無需高超技術即可奏效,特別是在使用非官方通訊平臺情況下風險大增。國務院和FBI正介入調查,並敦促相關人員上報可疑接觸。

圖片來源於網路

白宮近期公佈的一份企業投資清單稱“特朗普效應”促成2.6萬億美元經濟開發,但路透調查發現,其中約一半源自拜登時期啟動的專案或屬於例行支出。面對質疑,白宮回應稱“特朗普是現代史上最強談判者”。與此同時,政府效率部列出的“政績榜”亦包括取消喬治亞州托馬斯維爾一項2000萬美元的基建補助,儘管該專案旨在處理危害低收入社群健康的有毒汙染。環保署則表示,不應在“環境正義”議題上浪費資金。

圖片來源於網路

儘管被印度空難和伊以戰爭爆發迅速蓋過,此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丹·凱恩6月11日低調出席國會預算聽證仍引發關注。這位由特朗普親自提名、任職僅兩月的空軍將領上任以來幾乎不為公眾所知,被視為總統選中的“忠誠派”,但他的風格又與特朗普完全不同,被視為是特朗普班子中極少數的“理性派”。他的前任查爾斯·布朗因其由拜登任命的背景及與五角大樓“覺醒政策”相關聯,僅任職16個月即遭撤換。特朗普對前軍方高層長期抱持敵意,除移除馬克·米利肖像、指控其受調查外,還多次辱罵麥克馬斯特、凱利與馬蒂斯等退役將領,凸顯其重塑軍隊高層忠誠結構的政治意圖。

圖片來源於網路

五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在未通知白宮的情況下,於上週下令暫停對烏克蘭的部分武器運輸,引發政府內部緊急應對。特朗普總統事後否認事先知情,並在壓力下要求恢復關鍵軍援。此次風波是赫格塞思年內第二次擅自暫停軍援,白宮、魯比奧及駐烏特使均被矇在鼓裡。訊息稱,暫停建議源自國防政策次長柯伯吉,主張優先亞太、擔憂美軍庫存不足,並獲副防長費因伯格支援。特朗普雖要求評估軍火庫存,但未指示暫停對烏援助,最終在外交與國會雙重壓力下重啟運送,暴露出國防部與白宮政策協調的嚴重缺口。

圖片來源於網路

CNN獲得的籌款錄音顯示,特朗普在2024年私下對金主聲稱曾以“炸平莫斯科”威脅普京阻止其進攻烏克蘭。他自稱對方雖不信但“信了10%”,強調正是這類強硬姿態避免了戰爭。同時,他表示將驅逐參加親巴抗議的學生,稱此舉可“倒退這場運動25至30年”。他還稱“吃福利的人永遠投民主黨”,並勸說猶太金主“必須讓他們改投共和黨”。錄音揭示他在閉門場合更具煽動性,混合戰爭威脅、排外言論與政治籌資策略,引發外界對其政策走向與執政風格的持續關注。

圖片來源於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