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7日,一則令人心碎的訊息在網路上迅速傳播:年僅20歲的中國留學生阿夢在澳大利亞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更令人唏噓的是,就在她離世前4小時,她還在社交媒體上與網友互動,語氣平靜,彷彿一切如常。然而,這看似尋常的對話背後,卻隱藏著她內心深處的痛苦與掙扎。

據展示,阿夢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從小過著優渥的生活。她的父母為她提供了最好的物質條件,送她到澳洲留學,希望她能在更廣闊的天地中接受優質教育、開闊視野。
在社交媒體上,阿夢的生活看起來光鮮亮麗:她頻繁分享自己穿著奢侈品牌、出入高檔餐廳和時尚秀場的照片,每一張都經過精心修飾,彷彿她的人生完美無缺。她的賬號吸引了大量粉絲,許多人羨慕她的生活,稱她為“人生贏家”。

然而,這些光鮮的表象背後,卻隱藏著阿夢無法言說的痛苦。在離世前的幾周,她的社交媒體動態逐漸透露出內心的絕望。
她曾寫道:“有時候,站在熱鬧的人群中,卻感覺自己像個局外人。”這些文字像是一聲聲無聲的呼救,但大多數人都未能察覺其中的深意。


阿夢的母親在事後透露,女兒長期飽受抑鬱症的折磨。儘管家庭條件優越,但阿夢的內心卻充滿了孤獨與無助。
她的父母忙於事業,很少有時間陪伴她,物質上的富足無法填補她情感上的空虛。阿夢的母親在宣告中痛心疾首地承認,女兒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部分照片並非真實生活,而是從網路上下載並精心偽裝的。她自責道:“我們可能過於關注物質給予,而忽略了她內心真正的需求。”


阿夢的離世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反思。她的故事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更是對當代社會心理健康問題的深刻警示。
抑鬱症被稱為“隱形殺手”,它不分貧富,悄然侵蝕著無數人的心靈。阿夢的悲劇提醒我們,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我們需要學會識別抑鬱症的早期訊號,如長期情緒低落、對生活失去興趣、睡眠和飲食異常等。
阿夢的母親決定將女兒安葬在澳洲,並登出了她的社交媒體賬號,希望為這段短暫而痛苦的人生畫上句號。
然而,這則訊息不僅讓人感到惋惜,也引發了眾多疑問——阿夢的“離世”,究竟是事實,還是一場精心編織的謎團?
她的生活,看起來光鮮亮麗
在許多人的印象裡,阿夢過著令人羨慕的生活。她經常在澳大利亞和美國之間旅行,曬出各類機場照和旅途日常,看起來一切都很美好。

然而,在一張她自己釋出的機場照片下,她卻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長的留言:
“抑鬱又回來了,情緒已經被它控制。”
她甚至回應粉絲評論,表示自己釋出的照片和影片並非出於本意,而是一種情緒宣洩的方式。從這些話語中,不難看出她的抑鬱症似乎已經發展到了極為嚴重的程度。

離世前4小時,她仍在社交平臺互動
更令人惋惜的是,就在她去世前短短4小時,阿夢仍在社交媒體上與網友互動,回應粉絲的留言。
這看似尋常的對話,如今回看,卻透著一股讓人不寒而慄的悲傷。誰也不知道,那個時候的她,是否已經做出了最終的決定,又是否曾在螢幕的另一端,等待著某個能把她拉回來的聲音。

然而,隨著她離世的訊息傳播,網友們很快發現了一些令人震驚的疑點。
疑點一:社交賬號裡的照片,竟然是“盜來的”?
本該是哀悼的氛圍,卻因一項驚人發現掀起了軒然大波。細心的網友在阿夢的社交媒體上翻閱,竟然發現部分照片並非她本人,而是從別的博主處盜用的!

隨著這條資訊擴散,兩名被盜圖的博主不得不親自出面澄清,表示自己根本沒有去世,請求大家不要傳播錯誤資訊。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照片是假的,那麼阿夢到底是誰?
疑點二:社交賬號疑點重重,她是否真的存在?

網友們繼續深挖,發現阿夢的社交平臺僅有8個作品,賬號整體資訊極為有限。
-
這些照片究竟是她的自拍,還是從別人那裡獲取的素材? -
這個賬號的運營者,真的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嗎? -
還是說,這一切只是某種“人設”或“營銷套路”?
一時間,整個事件變得撲朔迷離,讓人難以分辨真假。
儘管許多網友在得知阿夢“去世”後紛紛留言哀悼,但也有不少人提出質疑,認為這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社交媒體炒作。

有人認為,如果這個賬號從一開始就存在疑點,那麼“阿夢”這個人是否真實存在,都成了一個謎。也有人指出,即便這個人是真實的,盜用他人照片的行為本身就已經讓事情變得複雜。
而最終的真相,恐怕只有阿夢母親的賬號或者有關部門的調查,才能給出答案。
中澳之間最新新聞熱點,
👇 第一時間內容請點下方關注獲取 👇
你怎麼看?是悲劇,還是騙局?
一個看似年輕光鮮的網紅,突然傳出離世的訊息,背後卻是層層疑雲。是一次悲劇,還是一場營銷?
你覺得這一切是真的嗎?歡迎留言討論。
///
為什麼留學生更容易患上抑鬱症?孤身在外,嚐盡人情冷暖,一個人生活,一個人度日,一個人開心,一個人難過,久而久之,每個留學生的背後都出現了一個名叫抑鬱症的陰影。

不瞭解的人說,每年幾十萬的扔在了學習生活上,怎麼就這麼矯情的說自己有抑鬱症呢?
也有的人說,抑鬱症就是個天才病,克服克服就過去了…




這種想法實在是過於天真了,抑鬱症是什麼?抑鬱症並不是開心的對立面,它是活力的反義詞。




它會讓人失去所有前進的動力,在鬱郁之中自己否定,自我迷茫,自我放逐,情節嚴重的,感覺自己生而為人,承受了太多苦難,選擇結束生命走向自我毀滅。
為什麼說留學生更容易患上抑鬱症?遠離家鄉、學習生活壓力壓力等因素導致壓力過大,社會溝通障礙,人際關係淡薄,又缺乏情緒處理能力,留學生就在表面看似陽光的生活下,成為了抑鬱症高發群體。
除了上述幾點,語言不通,文化差異大,容易被邊緣化,時常感到孤獨,來自父母家人的期許與壓力,經濟負擔也會導致抑鬱症的患病機率增加。

美國大學健康協會統計,平均一學年有32%的學生被確診患有抑鬱症,13.5%的學生因為抑鬱症而成績下降。

可能資料沒辦法詮釋留學生的心理歷程,那麼我們用一些血淋淋的例子來訴說吧:
2018年1月,英國布里斯托大學華裔法律系學生Justin Cheng自殺
2017年12月6日,多倫多大學牙醫學院王姓同學自殺
2017年10月,在美國猶他大學攻讀生物學博士的唐曉琳,選擇在金門大橋縱身一躍,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2017年2月14日,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UCSB)就讀的20歲中國女留學生劉薇薇被發現死在宿舍內,曾就讀中國廣東佛山第一高中;
2016年12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一名來自中國天津、品學兼優的留學生劉凱風在家中自殺身亡;
2016年11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來自中國上海的留學生楊志輝自殺身亡;
2016年1月,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中國留學生小陸(音譯)跳冰湖自殺;
2015年1月27日,美國耶魯大學中國留學生王璐暢從金門大橋跳入舊金山灣自殺;
他們沒有一個是loser,沒有一個是經歷了無數挫折,反而基本上都是學習優異的好學生,可是正是這些家長和老師嚴重的乖乖女,好少年,走在了自我毀滅的道路上。

為什麼天之驕子會患上抑鬱?就像上文說的,抑鬱的反義詞是活力,而不是快樂。
正因為他們曾經是天之驕子,備受期望,頂著一個又一個光環,當心靈扛不住壓力而被壓垮時,他們的經歷就會成為勒住喉嚨的致命繩索,對所有的事情失去了興趣,感覺人生沒有了任何意義,解脫才是最好的途徑….
曾患抑鬱症的作家Andrew Solomon在TED演講中回憶那時的感受: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
我對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興趣
,那些我曾經非常熱衷的事情,現在卻根本不想做……
“抑鬱是全年無休的,就像是在過膝泥潭裡深陷,只要一停止掙扎,你就會被淹沒。”一位患有抑鬱症的留學生自述道。
一個知乎上的留學生,這樣形容她在抑鬱期的狀態:
▌生理方面
1、嚴重嗜睡,且睡不醒,特別容易陷入睡眠,不分時地,即便是剛睡了15個小時,即便是重大考試,甚至公交車站;
2、記憶力減退。嚴重的時候甚至5秒鐘之前剛剛看過的東西都會忘記;
3、語言表達能力退化
4、感知鈍化。感覺不到情緒的存在,不是悲傷而是一片空白和麻木。
5、特別容易疲憊。學校一會兒就感到筋疲力盡,說上幾分鐘的話就感到自己要被掏空了。

▌心理方面
1、嚴重自我否定,自卑。覺得自己不值得,配不上。覺得別人都比自己好很多。
2、過於敏感,會把細節的資訊無限放大,尤其是負面的細節和資訊,而後在內心世界引起巨大的反饋。
3、過度自責。親密關係中出現一些小爭執,甚至算不上爭執,也許只是對方一個表情和語氣稍微強硬一些,就會開始道歉,即便得到對方諒解,也還會沉浸在自責的情緒中很久。
4、既期待親密關係,又害怕。害怕自己給別人帶來麻煩,尤其是關心自己的人,也怕別人討厭自己而真正離開。
5、傷春悲秋,會陷在一些宏大虛無的命題中出不來。有時候都會嫌棄自己太矯情啦,但是眼淚總是在意外的時候出現。
6、會把不相關的負面的情緒和資訊聯絡在一起,從而否定自己和生活甚至生命。經常腦子裡幾個聲音和畫面同時出現,尤其是當陷入負面太深的時候。
7、自殺傾向。每天都很痛苦,總想快點結束,甚至有時候期盼一場無法抵抗的病

現在,面臨這項鈍刀子殺人的陰影的在澳留學生有15萬,這15萬留學生之中有些人已經對自己的抑鬱有所覺察,有些人還懵懂無知,覺得這離自己很遠…

有沒有人曾經有過這樣的瞬間,好好地聊著天,突然某個詞觸動了心靈淚水不受控制的流了下來,對於什麼感覺都無所謂了,像行屍走肉一樣活著,沒有追求,三餐沒有固定的時間,家裡亂的像豬窩,
更多的時候是躺在床上發呆,腦子裡面上演的都是一些荒誕的劇情,而自己卻絲毫不想去控制。
為什麼會這樣?壓力是一個方面:
1、生活的壓力,澳洲平均消費水平越來越高,學費,房租,水電煤網各種開支年年攀升,一年隨隨便便就能夠花出去幾十萬人民幣,還是省了又省以後的。
努力去打工了,端盤子洗碗,搬磚搬箱子,能幹的都幹了,對於龐大的支出來說也是杯水車薪,有的時候還會影像學習…
2、未來的迷茫,歸國潮帶來的留學生就業優勢不在,國內企業對於還規定要求更加嚴格,工資卻沒有多少提升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
收緊的移民政策帶來的移民困難呈幾何倍增長,最開始的60分移民分數一漲再漲,已經到了80大關,無休止的雅思考試,想盡辦法的州擔保,偏遠地區生活,都已經不能夠滿足留學生留在澳洲的需求。
3、父母的期許,造成留學生最大壓力的還是來自父母的望子成龍,花了一輩子的血汗錢只為了能讓孩子有個好出路,不說成為人上人,至少能夠有所作為。而現實是殘酷的,澳洲對於中國的警惕,職場對於華人的壁壘,創業的艱辛與欺騙….
種種壓力造成了留學生的茫然無措,得過且過…
如果有這樣的瞬間,你覺得打不起精神,對什麼都感到失望,對社會對未來感覺一片漆黑,你可能已經被抑鬱影響了…

這個時候,你需要及時的自我調節,未來並不是你想象的那麼無奈,只不過你陷入了嚴重的自我否定之中無法自拔。
以下方式送給所有的留學生們:
1、運用言語和想象放鬆
透過想象,訓練思維“遊逛”,如“藍天白雲下,我坐在平坦綠茵的草地上”,“我舒適地泡在浴缸裡,聽著優美的輕音樂”,在短時間內放鬆、休息,恢復精力,讓自己得到精神小憩,你會覺得安詳、寧靜與平和。
2、支解法
請你把生活中的壓力羅列出來,一、二、三、四……你一旦寫出來以後,就會驚人地發現,只要你“個個擊破”,這些所謂的壓力,便可以逐漸化解。
3、想哭就哭
醫學心理學家認為,哭能緩解壓力。心理學家曾給一些成年人測驗血壓,然後按正常血壓和高血壓編成二組,分別詢問他們是否哭泣過,結果87%的血壓正常的人都說他們偶爾有過哭泣,而那些高血壓患者卻大多數回答說從不流淚。由此看來,讓人類情感抒發出來要比深深埋在心裡有益得多。
4、一讀解千愁
在書的世界遨遊時,一切憂愁悲傷便付諸腦後,煙消雲散。讀書可以使一個人在潛移默化中逐漸變得心胸開闊,氣量豁達,不懼壓力。
5、擁抱大樹
在澳大利亞的一些公園裡,每天早晨都會看到不少人擁抱大樹。這是他們用來減輕心理壓力的一種方法。據稱:擁抱大樹可以釋放體內的快樂激素,令人精神爽朗。而與之對立的腎上腺素,即壓抑激素則消失。

6、運動消氣
法國出現了一種新興的行業:運動消氣中心。中心均有專業教練指導,教人們如何大喊大叫,扭毛巾,打枕頭,捶沙發等,做一種運動量頗大的“減壓消氣操”。在這些運動中心,上下左右皆鋪滿了海綿,任人摸爬滾打,縱橫馳騁。
7、看恐怖片
英國有專家建議,人們感到工作有壓力,是源於他們對工作的責任感。此時他們需要的是鼓勵,是打起精神。所以與其透過放鬆技巧來克服壓力,倒不如激勵自己去面對充滿壓力的情況,例如去看一場恐怖電影。
8、嗅嗅香油
在歐洲和日本,風行一種芳香療法。特別是一些女孩子,都為這些由芳草或其他植物提煉出的香油所醉倒。原來香油能透過嗅覺神經,刺激或平伏人類大腦邊緣系統的神經細胞,對舒緩神經緊張心理壓力很有效果。
9、吃零食
吃零食的目的並不在於僅僅滿足於肚子的飢餓需要,而在於對緊張的緩解和內心衝突的消除。
10、穿上稱心的舊衣服
穿上一條平時心愛的舊褲子,再套一件寬鬆衫,你的心理壓力不知不覺就會減輕。因為穿了很久的衣服會使人回憶起某一特定時空的感受,並深深地沉浸在緬懷過去如夢般的生活眷戀中,人的情緒也為之高漲起來。
11、養寵物益身心
一項心理學試驗顯示,當精神緊張的人在觀賞自養的金魚或熱帶魚在魚缸中姿勢優雅地翩翩起舞時,往往會無意識地進入“寵辱皆忘”的境界,心中的壓力也大為減輕。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自我否定並不意味著未來的道路已經被斬斷。
我們生而為人,有著世界上最複雜的情感,在生物鏈的頂端,註定要經歷更多磨難,牢記一點,我們是為了自己而活,為了未來而活,一切今日的苦難都是為了璀璨耀眼的明天,
黑夜過後註定是黎明,光明終將驅散陰霾,只要堅守住本心,清楚未來自己的目標,這些都是對抗抑鬱的最佳方式,多微笑,多分享,多傾訴,多發洩,把廢棄排出體外,你就是最好的自己。
中澳之間最新新聞熱點,
👇 第一時間內容請點下方關注獲取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