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加州華人買$17沙拉,竟被強收$1111小費,這樣付款,小心被“合法盜刷”!

撰稿 Taola | 排版 Kate| 校對 Az
美國的小費文化越來越離譜,人們已經開始對小費文化感到厭煩了。
最近,一位華人消費者在購買一份“水果沙拉”時,竟被意外扣除了1000多美元的小費。儘管事後多次與商家和銀行溝通交涉,但這筆錢至今仍未追回。
01
買份“水果沙拉”,小費付了1000刀?
據網友M女士表示,今年4月的時候,她的母親在洛杉磯Pasadena的Nekter Juice Bar,購買了一份“Acai Mango Bowl”的水果沙拉。
結賬時,該店的店員告知其總價為$17.28,她的母親透過Apple Pay進行了支付。支付時,她的母親因比較匆忙,未檢視螢幕或小票,小票直接被店員放入了購物袋中
不久後在檢視賬單時,M女士的母親發現了一筆“奇怪”的支出——銀行卡被扣了 $1,111.77。起初,M女士的母親並未意識到是哪筆消費,直到對賬時才發現這筆鉅額支出竟然來自Nekter Juice Bar。
圖源:小X書使用者@Momo
M女士已授權
聽母親回憶闡述整個付款過程後,M女士認為問題可能出在付款後的小費環節。M女士母親當時用Apple Pay支付的,一般小費是在apple pay tap完後顯示在螢幕上的。
當時店員並未讓其母親自行選擇或輸入小費金額,而是將螢幕轉向自己,直接操作並完成了支付。最終系統顯示小費比例高達6433.85%,也就是說,這筆鉅額小費很可能是店員私自填寫的
發現異常後,M女士第一時間聯絡了Chase銀行,報告這筆可疑交易,並親自前往Nekter Juice Bar店內詢問。
該店店員態度十分冷漠,稱門店不保留付款記錄,需要由經理上報總部調查,並承諾由總部回電處理,但從四月份至今始終沒有收到任何回應
起初,Chase 曾暫時取消這筆付款,但幾天前金額又被重新扣除
銀行解釋稱,由於使用的是Apple Pay,付款時透過手機解鎖(面部識別或指紋)即視為使用者授權,因此不構成盜刷,所以款項又退還給了商家。
然而,M女士表示,當初向銀行說明的情況是“盜刷”而非“詐騙”,銀行可能誤解了她的意思。目前,銀行已重新啟動調查,並表示會盡快給出進一步的答覆。
圖源:小X書使用者@Momo
M女士也向美國商業改善局(BBB)提交了投訴,目前BBB已稽核完申請,並將相關情況轉達給商家,正在等待商家的回應(通常回復時間為約14天)。
M女士事後也前往警局詳細說明了事件經過,警方表示此類情況屬於民事糾紛(civil issue),不在其執法範圍內,建議透過法院解決
她計劃再等待商家7個工作日的回應,如仍無進展,將考慮透過小額法庭(Small Claims Court)正式提告維權。
02
美國小費文化爭議加劇
小費文化一直是美國社會爭議不斷的話題,尤其在物價持續上漲的當下,這一制度變得更加敏感。
越來越多消費者反映,一些餐廳在賬單中強制加入“生活工資費”(Living Wage Fee),即使顧客未主動選擇支付,也要承擔這筆費用。
近日,一位顧客將自己用餐後的賬單釋出在了社媒平臺,收據中顯示賬單中被強制加收了一項“生活工資費”(living wage fee),頓時引發網路熱議。
“這根本是變相漲價,卻不重新印選單”,一位網友憤怒表示,“我再也不會去那家餐廳了。”
圖源:Nypost.com
另一個備受關注的焦點是小費池制度(Tip Pooling)
有顧客表示:“我給小費,是想直接獎勵服務我的那個人,而不是整個團隊。”這一制度不僅削弱了對優秀員工的激勵,也剝奪了顧客的選擇權
然而,部分小型家庭經營的餐廳則認為,收取“生活工資費”是無奈之舉
以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市的 Lula & Sadie’s 餐廳為例,他們在賬單中明確標註了這一費用,並公開表示:“這是為了應對不斷上漲的運營成本和遲遲未變動的最低工資。”該店稱,費用早已在選單、官網及店內張貼,強調其“公開透明”。
每個州對於這類額外收費的管理標準也不一樣。
在加州,商家非透明操作可導致消費者提起民事訴訟,索賠至少 $1000
加州法規命令禁止隱藏附加費,餐廳若要加收“服務費”或“自動小費”,必須在選單或價格展示上明確寫出金額、用途且顯眼,否則消費者有權追責和索賠
紐約則規定,餐廳不得在標價之外隨意加收費用,但若為“真實服務費”(如每人最低消費、團體強制小費、分裝費等),在顧客點餐前明確告知即可收取
紐約州消費者保護局進一步補充:雖然州法律未禁止自動收取小費,但若未提前說明,顧客可能可依據紐約州《欺詐與不公平行為法》提出申訴。
03
Apple Pay支付一定要小心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用Apple Pay支付,支付簡單又省去了攜帶信用卡的麻煩。但支付方式越便捷,隱藏的風險也可能越大。
1. 支付過程過於簡單,容易忽視小費Apple Pay 的支付非常快捷,通常“Face ID/Touch ID 一掃”就完成了付款。
如果顧客沒注意就直接認證,等於預設接受系統預設的小費金額(有些甚至高達25%或填寫自定義金額)。
2. 商家控制介面,顧客看不到全過程
有些員工會在顧客不注意的瞬間自行操作螢幕,選擇高額小費甚至自定義填寫,然後讓顧客“刷臉確認”。有些顧客會直接確認付款而未再次核對金額
3. Apple Pay 視為“使用者主動授權”
銀行系統對 Apple Pay 交易非常“信任”,因為它用了 Face ID 或 Touch ID,預設是使用者本人確認無誤的授權行為。
即使你被誤導或未看清介面,只要解鎖認證了,銀行通常不認為是“盜刷”,維權難度增加
M女士表示,現在幾乎能做的都做了,目前來看還是沒有任何進展,希望自己的經歷可以給所有華人同胞提個醒:簽單時一定記得看小費,尤其是英文不是很好的老年人,記得檢查下數字金額。一旦錢付出去,真的很難追回
大家曾遇到過被惡意收取小費的情況嗎?
對於M女士的情況大家有何建議?
歡迎給我們留言
End
Ref參考文獻:
https://www.the-sun.com/money/14531390/restaurant-receipt-extra-living-wage-fee/?utm_source=chatgpt.com
https://nypost.com/2025/06/18/lifestyle/greedy-restaurant-slammed-by-internet-over-hidden-living-wage-fee/?utm_source=chatgpt.com
平臺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謝絕公眾號商業轉載!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