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碎片化前景促使投資者重新評估對美國的重倉押注。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的90天關稅暫停期給市場帶來了短暫的喘息,但一場迫在眉睫的貿易戰及其背後的政策理念仍給投資者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細節在不斷變化。白宮週三將對華關稅稅率從125%上調至145%,儘管特朗普暫停了對70多個國家徵收最高50%的“對等關稅”。目前尚不清楚白宮將如何在三個月內與這麼多國家談判其強調的定製協議。
投資者正在評估特朗普重構國內經濟和全球秩序的努力,以及這對長期假設的影響。市場如坐過山車,暫停加徵關稅的訊息宣佈後,標普500指數週三上漲9.5%,但週四又下跌3.5%。
全球宏觀諮詢機構Stray Reflections創始人賈瓦德·米安(Jawad Mian)表示,市場波動是投資者經歷“變革三階段”(否認、憤怒、接受)的副產品。投資者剛開始接受世界正在改變,應該重視特朗普的言論。
白宮將全球關稅定位為長期工具,旨在重振美國製造業就業、為減稅籌集資金,並作為非貿易議題的談判籌碼。但當前焦點是中美兩大經濟體的史詩級貿易戰,投資者正試圖理清這對投資組合意味著什麼。分析師預計將有一波企業下調或撤回盈利指引。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估計,特朗普對華及其他地區的擬議關稅將使美國GDP減少1個百分點。其他機構估計美國關稅將使中國GDP降低2個百分點。
這可能只是開始。特朗普的政策是對美國民眾焦慮的回應:預期壽命下降、中產家庭經濟困境、實際工資停滯、不平等加劇。
米安表示:“未來四年屬於普羅大眾而非華爾街精英,這是某種具有美國特色的共同富裕。”他認為特朗普政府的許多提案對金融精英、企業利潤率及投資者信心都不是好兆頭。
這種轉向及背後的貿易政策體現了經濟民族主義的抬頭。中國力推“中國製造”,印度倡導“印度製造”,美國如今也在推進“美國製造”。這既打擊了以美國為目標市場的中國出口商,也衝擊了將中國視為快速擴張市場的美國企業。
米安補充道:“過去十年美國企業從中國市場獲利豐厚。對華貿易孤立意味著這部分利潤面臨風險,但多數分析師尚未對此充分評估。”
延齡草資產管理公司(Trillium Asset Management)經濟學家兼基金經理謝麗爾·史密斯(Cheryl Smith)指出,這意味著企業需重新審視數十年來的全球供應鏈佈局,同時也預示“貿易促進和平”的紅利可能正在消散,該理念認為經貿依存國家更不易爆發衝突。
經濟碎片化前景促使投資者重新評估對美國的重倉押注。此前美股受“美股七巨頭”、寬鬆貨幣政策及強勢美元支撐。阿波羅全球管理首席經濟學家託斯滕·斯洛克(Torsten Sløk)資料顯示,外國投資者持有19萬億美元美股(佔美股市值20%)、7萬億美元國債及5萬億美元其他債券(各佔30%)。
這推動部分資管機構尋找海外新機遇。歐洲開啟財政刺激可能支撐當地市場。中國或加大刺激以緩衝貿易戰衝擊,印度、巴西等國可能受益於秩序重構。
當股市下跌時,美債和美元未能發揮傳統避險作用。這引發疑問:隨著美國財政赤字可能擴至6萬億美元,投資者是否在重新評估美國的安全性?
研究機構Gavekal聯合創始人路易·加夫(Louis Gave)在客戶報告中指出,對美國看法的轉變更常見於新興市場。“這是因為美國過度依賴外國投資者為雙赤字融資?還是因為美國政策制定越來越像新興市場——行政權力強大、決策任意違背先例?無論原因如何,週三的關稅政策逆轉改變不了美國市場新格局。”
以中國為例,近年已在多元化資產配置——到期美債不再續投,轉投黃金或其他貨幣,分析師預計該趨勢將持續。隆巴德諮詢公司中國研究主管羅裡·格林(Rory Green)表示:”若美國升級金融戰(如強制中概股退市、制裁中資銀行),中國可能迅速拋售美債。”
正是這種威脅令GQG Partners首席投資官拉吉夫·賈恩(Rajiv Jain)對華持謹慎態度,儘管他在海外發現更多機會並預計美股估值將下降。
版權宣告:
本文為Barron's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英文版見2025年4月11日報道“Rethinking Your Portfolio? The Uncertainty Is About More Than a Trade War”。(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和金融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