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點#71|科技寡頭對決MAGA民粹主義:班農訪談;醫藥行業的DeepSeek時刻;西班牙經濟成了香餑餑

1️⃣ 【深度】“科技寡頭”與民粹主義之爭——對談班農
Steve Bannon on 'Broligarchs' vs. Populism
對談班農:“兄弟寡頭”與民粹主義之爭

主持/Ross Douthat
嘉賓/Steve Bannon
載於/The New York Times
日期/2025.1.31

按語:本文為斯蒂夫·班農接受《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羅斯·多塞特(Ross Douthat)的訪談內容。特朗普的MAGA聯盟分成三大派,第一派,民粹民族主義的MAGA正宗;第二派,保守派/建制派共和黨;第三派,矽谷科技右翼。斯蒂夫·班農是最“純粹”的MAGA“正宗”的代表人物、思想家、靈魂人物,在MAGA及右翼陣營裡影響極大。這次訪談,是上到主流左翼媒體部落格上,面向不同受眾(自由派/高知觀眾)的一次現身說法。對於瞭解MAGA正宗有很大幫助。
主要內容包括:
1)簡述了個人經歷;
2)回顧了MAGA運動的歷史源起(追溯到小布什、2008年金融危機、奧巴馬)、MAGA政治運動的發家,包括如何形成競選策略、取得初步競選勝利、挖掘特朗普;
3)點評了奧巴馬、拜登政府,介紹了民主黨如何脫離工人階級的初心,蛻變為服務“全球主義”、“精英主義”和大財團的政黨;
4)對桑德斯的民粹左翼惺惺相惜,但認為他們在移民問題脫離了群眾,背離了初心;
5)介紹了移民政策的重要性以及在選舉政治裡的作用;
6)定義了科技右翼,稱其為“科技寡頭”(tech broligarchs)、“技術封建主義”(techno-feudalism),談論了科技右翼的理念、思想、議程、利益,以及他們為什麼(投機主義地)轉到特朗普陣營;
7)指出科技右翼在一些問題上和民粹民族主義/MAGA有交集——例如削減政府開支。但科技右翼骨子裡是為了逐利,不關心美國老百姓,也不相信美國;
8)談到了AI和超人類主義,認為科技右翼都是超人類主義者,不相信人類的價值,隨時準備用AI取代人類;
9)奧巴馬是最反動的政府,和科技右翼達成了協議,允許他們成為壟斷寡頭,剝削老百姓,而只要他們能夠幫助維護美國在二戰後的國際的霸權。拜登轉而加強管制科技企業,打破了奧巴馬的協議,結果推動這些企業在2024年大選轉向特朗普;
10)積極利用中國的科技進步(從TikTok到DeepSeek),挖苦諷刺矽谷,認為矽谷成事不足,只關注積聚權力形成壟斷,renewing應該把這些大企業全部拆分,加強監管、加以限制;
11)主張對富人增稅,維持對窮人的稅收優惠,大幅削減美國聯邦政府的“可自由支配開支”(主要是國防費用),但保留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等面對中低層民眾的開支;
12)班農講了不少對特朗普拍馬屁的內容。MAGA聯盟的三派都處在爭取特朗普青睞的狀態,班農不敢批評得罪特朗普,而是在一切場合表達忠心;
13)對馬斯克謹慎評價,沒有進行攻擊,而是與其他科技右翼區別對待——畢竟馬斯克的加入早於很多人;他反對非法移民,有民族主義、本土主義色彩;他出了真金白銀,支援特朗普二次歸來,另外他和特朗普仍然關係很近,班農不敢批評。(另外班農認為馬斯克有人本主義色彩,即特別關注AI風險);
14)班農的觀點和措辭裡充斥了對資本主義、精英主義的批評。(確實可以從馬斯克的政治經濟學裡取經)。

班農是MAGA民粹右翼的正宗,其影響力將超越特朗普,持續存在下去。在白宮,JD·萬斯是正宗MAGA的代表人物,和班農在許多問題上也高度一致——例如對大企業大資本的本能懷疑和牴觸。

本訪談對於瞭解美國右翼政治的發展走向非常有幫助。


(全文約24,0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方框內為註釋】。因對談和註釋較多,不設音訊)
正文:
羅斯·多塞特(Ross Douthat):在本週的節目中,我們將繼續我與一些人物的一對一對話,這些人物代表了特朗普新政府內部不同的、可能相互衝突的世界觀。兩週前,我與風險投資家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聊了聊特朗普陣營中的最新派別,即所謂的“科技右翼”(tech right)。

本週的嘉賓史蒂夫·班農(Steve Bannon)則代表了所謂的“經典特朗普主義”:即最初將特朗普推上權力寶座,並渴望在特朗普的第二屆政府中發揮重大影響力的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運動。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白宮在移民、重塑聯邦官僚機構等方面釋出的大量行政命令浪潮,都體現了班農的民粹主義、反建制派訴求。

班農也逐漸成為右翼陣營中對埃隆·馬斯克和其他“科技右翼”成員最直言不諱的批評者之一。我們將深入探討這場正在醞釀的衝突。

··· ···
(全文約24,000字)
2️⃣製藥行業正在經歷自己的“DeepSeek時刻”
The Drug Industry Is Having Its Own DeepSeek Moment
製藥行業正在經歷自己的“DeepSeek時刻”

撰文/David Wainer
載於/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日期/2025.2.7

按語:本文指出中國生物技術公司在藥物研發方面正快速崛起,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研發藥物,給美國製藥行業帶來衝擊。中國相關產業崛起的原因包括海歸科學家推動、勞動力優勢、臨床試驗成本低、監管審批加速、創新的活力等。各種藥企也開始有意從中國獲取藥物許可,提升競爭力。這對患者固然有利,但對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和風險投資者造成挑戰——因為投資者越來越難以評估早期生物技術公司的價值,因為很難預測中國可能會帶來哪些競爭。無論如何,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已經注意到,中國和美國的創新競賽已經延伸到生命科學及其他領域。2025.2.10

(全文約2,1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正文:
生物技術行業的“DeepSeek時刻”出現在去年秋天。

當時,億萬富翁鮑勃·杜根(Bob Duggan)支援的Summit Therapeutics宣佈,其藥物在一項肺癌頭對照試驗中表現優於默克公司(Merck)的重磅療法“可瑞達”(Keytruda)。“可瑞達”是一款年銷售額300億美元的免疫療法巨頭產品,是製藥行業的暢銷藥,長期主導著市場。因此,出現一個更優競爭對手的前景引發了巨大震動。更引人注目的是:Summit公司僅僅在兩年前才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國生物技術公司——康方生物(Akeso)那裡獲得了這款藥物的許可。

··· ···
(全文約2,100字)
3️⃣西班牙經濟成了歐洲各國的羨慕物件
How Spain's economy became the envy of Europe
西班牙經濟成了歐洲各國的羨慕物件

撰文/Guy Hedgecoe
載於/BBC
日期/2025.2.10

按語:一直有個印象是西班牙比較落後,沒什麼高科技產業和製造業(遠遠落後於德國、法國乃至義大利),有汽車產業,但都是歐洲和美國汽車集團旗下(本土的SEAT也被德國大眾持有)。另外,和法國義大利不同,奢侈品行業也不發達,農產品也賣不上價格,最主要的支柱其實是旅遊業,以及與旅遊相關的養老和度假地產(房地產與建築),還有一個足球。但失業率非常高。這幾年,西班牙成了“香餑餑”,經濟增長超過其他歐洲國家,人們趕緊來看西班牙“做對”了什麼。實際上,當年落後的,沒發展起來的,現在可能就變成了優勢;當年優勢的,現在就可能成為“短板”,例如德國經濟,對出口製造業高度依賴,這就極其受到能源價格、產業競爭(主要來自中國)、地緣政治經濟的競爭,這幾年大環境一變,德國經濟就不行了。本篇文章試論“西班牙經濟為什麼行”,提供一些視角。
大致看來,主要以下幾條:
1)沒有搞很多高階製造業,也不依賴出口,完美避免了德國遭遇的問題;
2)旅遊業異常發達。所謂旅遊業,就是靠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吃老本),還有自然資源稟賦吃飯(靠天吃飯)。無論外面怎麼翻雲覆雨,最後人們都得旅遊,西班牙只要做好旅遊目的地就可以(義大利也是這個情況);
3)能源方面有韌性,可再生能源比較發達,受到能源危機衝突影響更小;
4)一直專注發展基建,國內基建條件較好(對於旅遊業來說很重要);
5)政府積極作為,推動產業政策(補貼電動車產業、補貼中小企業);
6)推行左翼經濟政策,注重收入再分配,包括對公民進行各種補貼、提高最低工資、推行永久合同、給公民提供保護網。但有沒有潛在隱憂呢?也有。當你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旅遊目的地,歡迎大家都來旅遊生活就業養老的話,和本地人就有衝突了。一個是住房供應問題,一個是移民帶來的更廣泛問題(文化認同、民族種族)。但至少在目前,西班牙成了歐洲的經濟增長引擎。2025.2.10


(全文約2,3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正文:
這是西班牙中部塞哥維亞一個寒冷的仲冬午後,遊客們聚集在城市羅馬水渠的腳下,仰頭凝視著它著名的拱門,紛紛自拍留念。

許多遊客是西班牙本地人,但也有來自其他歐洲國家、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他們都被塞哥維亞的歷史魅力、美食以及它位於馬德里北部山區之外的獨特地理位置所吸引。

··· ···
(全文約2,300字)
歡迎加入「兔主席的寶藏」,這是兔主席/tuzhuxi和朋友們的精華內容分享圈。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定位:有國際視野、理性思考的愛國主義者
領域:熱點、國際、歷史、人文
風格:理性、邏輯、簡單、通透
持續:堅持20年創作(持續更新有保障)
內容:國際臻選(整理註釋評論全網稀缺高質量內容)/快評(觀察、視角、心得、影書評、圖片)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可快速加入【兔主席的寶藏】知識星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