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DeepSeek等AI工具的爆火,AI與人類的協作關係引發了廣泛討論,同時也帶來了職業焦慮。本文從AI時代人類如何進化自身不可替代性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四個關鍵策略,希望能幫到大家。
———— / BEGIN / ————
2025年的春節,一款名為DeepSeek的AI工具席捲中國。朋友圈裡,AI寫的打油詩比煙花更搶鏡;家族群中,長輩們用方言指揮AI包餃子、算年夜飯熱量;連寫字樓裡的白領也發現,公司群悄然流傳著“AI替代80%法務和創意崗位”的裁員名單。
DeepSeek的爆火,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兩個極端:一面是技術普惠帶來的狂歡,另一面是職業焦慮的暗流湧動。一位資深程式設計師試用後感嘆:“我寫了20年程式碼,如今AI一小時就能重構我的畢生經驗。”這種衝擊不僅限於技術崗位——律師、作家、設計師,甚至醫生和教師,都開始擔憂自己是否會被演算法“最佳化”。
但焦慮之外,更值得思考的是:當AI成為“新同事”,人類如何重塑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保持好奇心:
做AI的“問題製造者”
AI擅長解決問題,但人類的價值在於“提出問題”。
工業時代的教育體系培養我們成為“答案專家”——透過考試證明自己掌握標準解法。但在AI時代,標準答案的含金量急劇下降。GPT-4能在0.1秒內生成一篇結構嚴謹的論文,但它無法自發追問:“為什麼這個領域的理論十年未有突破?”“如果顛覆現有假設,會發生什麼?”
好奇心的本質,是對未知的主動探索。梁寧曾提出“痛點思維”:優秀的產品經理不會只盯著使用者表面的需求,而是不斷追問“為什麼”,直到觸及本質。同樣,面對AI,我們需要培養兩種能力:
-
拆解問題的顆粒度:將模糊的“我想創新”轉化為具體問題,例如:“如何用AI重構傳統供應鏈中的非標環節?”
-
構建問題的關聯性:像拼樂高一樣,將不同領域的知識交叉提問。一位投資人曾用AI分析《紅樓夢》的社交網路,意外發現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派系鬥爭規律。
行動建議:
每天給自己提一個“愚蠢問題”,例如:“如果讓AI管理一個動物園,它會先最佳化什麼?”
用“蘇格拉底式追問”與AI對話,逼迫它跳出模板化回答(例:連續追問三次“為什麼這個方法有效”)。
終身成長:
把自己變成“可迭代系統”
AI的進化是指數級的,而人類的成長必須是持續且定向的。
傳統職場中,“經驗”是護城河;但在AI眼裡,經驗只是一組可複製的資料模式。上海某廣告公司的案例頗具啟發性:一位35歲的文案因“風格固化”被AI替代,而另一位95後新人卻憑藉“用AI混合科幻與京劇元素”的能力升職。兩者的差異在於——前者在消耗存量,後者在創造增量。
終身成長的關鍵,是構建“T型能力矩陣”:
-
縱向深度:在某一領域達到AI難以企及的判斷力(例如:律師對司法實踐中“潛規則”的洞察);
-
橫向廣度:跨領域知識的“弱連線”,例如:程式設計師學點心理學,能更精準設計使用者引導流程。
工具推薦:
-
AI外腦化:用Notion AI整理知識碎片,構建個人“第二大腦”;
-
能力雷達圖:每季度評估自己在“創新、共情、批判性思維”等AI短板領域的得分。
去實踐:
在真實世界中“試錯”
AI的演算法再完美,也無法替代人類在真實場景中的“手感”。
2024年,一位法國交易員用“近鄰演算法”預測美國大選,豪賺8500萬美元。他的成功並非源於模型多精密,而是因為他比AI更懂“人性偏差”——知道特朗普支持者會隱藏立場,於是用“詢問鄰居偏好”的巧招繞過社交壓力。這個故事揭示了一個真相:許多問題的解法,藏在資料和邏輯之外的“暗知識”中。
如何積累暗知識?答案只有一個:躬身入局。
設計師不該只讓AI生成海報,而要親自去市集觀察路人如何被視覺元素吸引;
產品經理不能依賴AI寫PRD,而要去客服電話裡聽使用者罵“這功能真難用”。
實踐心法:
-
最小閉環測試:用AI快速生成方案,但必須親自驗證(例如:AI寫的直播指令碼,先在小範圍試播);
-
失敗筆記:記錄AI犯的“低階錯誤”(比如把“蘋果手機”誤解為水果),這些正是人類價值的錨點。
終極壁壘:
守護人的“幻覺”
有趣的是,人們最愛DeepSeek的原因竟是它的“高幻覺率”——它會誤將“買蘋果手機”理解為推薦梨子,但這種“不靠譜”反而讓它更像一個真實的人。
AI的精確來自資料,而人類的魅力來自“失控”。一位科學家藉助AI的“錯誤”推測出新分子結構,一名編劇用AI生成的荒誕劇情反向啟發創作。這些案例提醒我們:有時,所謂的“缺點”恰恰是競爭力的源頭。
如何培養“良性幻覺”?
-
跨界混搭:強制給工作注入隨機性(例如:用ChatGPT寫程式碼時,要求它“模仿李白的風格”);
-
預留野性時間:每天留出1小時,禁止使用任何效率工具,任由思維漫遊。
AI成為我們的合夥人
AI不是來替代我們的,而是來重新定義“人類該做什麼”。
-
當AI負責“執行”,人類就該專注“定義問題”;
-
當AI提供“資料”,人類就該挖掘“意義”;
-
當AI追求“精確”,人類就該保留“意外”。
真正的未來屬於這樣的人:他們像水一樣,既能適應AI的演算法容器,又能在冰、霧、蒸汽的形態切換中,永遠保留改變規則的勢能。
“不被替代”的答案,從來不在技術層面,而在我們能否守住生而為人的特質——對未知的好奇、對成長的渴望,以及對不完美卻鮮活的創造力的信仰。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簡單有道,作者:簡單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