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的梗很爆笑,但沒了他的少林會變嗎?

文 | 嶢嶢
“白天是和尚,晚上是皇上。”
“交的香火錢全給和尚續香火了。”
“摟著美女念著經,不負如來不負卿。”
“寺廟裡許的願在方丈身上顯靈了。”
“少林寺方丈上次出事還是北宋,玄慈和葉二孃生了個孩子叫虛竹。”
見過塌墳的,塌房的,如今也是見過塌廟的了。
2025年7月27日,少林寺管理處官方釋出訊息,少林住持釋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佔專案資金寺院資產,嚴重違反佛教戒律,長期與多名女性保持不正當關係並育有私生子,目前正在接受多部門聯合調查。

雖然上週廣為流傳的“釋永信攜情人、子女等34人潛逃被攔截”的通報被闢謠為假,但釋永信經濟及私生活出問題的大面猜測卻八九不離十。
估計公告出來前釋永信已被帶走多日,假通報短時間內快速傳播說明大眾對釋永信積怨已久,真通報也依舊是大快人心。
7月28日,中國佛教協會依據《漢傳佛教寺院住持任職辦法》等規定,批准河南省佛教協會提交的登出申請,正式撤銷釋永信(俗名劉應成)的僧人身份,釋出《關於登出釋永信戒牒的報告》
戒牒登出,基本相當於醫生被吊銷從醫資格證,餐館老闆被吊銷營業執照,從此釋永信利用和尚身份賺錢的門路是沒了,違法犯罪另行清算。
刑事犯罪➕資產侵吞➕多頻次多數量長時間跨度的不正當男女關係,普通人能違反的法律法規、無視公序良俗、紙醉金迷的上限,讓一個四十多年得道老高僧給犯了個遍(最起碼在大眾視角看來是這樣的)
金池長老只是喜歡點袈裟,就得每天被幾百萬人敲腦袋,打的頭都大了。
到了釋永信這,由於太離譜卻又意料之中,在經受過當代唯物主義教育的年輕人這裡直接成為了抽象素材,與胡錫進、馬保國、許家印並列中國當代“四傑”;
▲老胡和老馬罪不至此
中國眾“佛教聖地”高僧開的什麼車,被大家悉數列舉,好像也都見怪不怪;
有人調侃說連60歲和尚都有杏生活,你家哥哥沒有你真信嗎?
反正出家和出道一字之差。
數字時代的人讀本實體書不容易,有人連讀三本卻被做了連環局——
宗慶後教你經營家庭,許家印教你踏實賺錢,釋永信教你六根清淨……
但這根本比不上一倒黴畫師,有人畫了半年的光明偉岸的釋永信,畫畫完了,人沒了😇;
還好這年代不缺熱心網友,有人幫忙補上寥寥幾筆,說你再看看呢?
畫外的年輕作者,畫中狀似偉岸的釋永信,厚重的欄杆,後方隱約漏出的女性裸體作品……
攝影藝術完善了耗時長達半年的繪畫藝術,堪稱美術屆的海龜湯;
最搞笑的還是演員李國麟,他在《天龍八部》中扮演的鳩摩智的一句“少林寺是藏汙納垢之地”,讓無數網友@他並稱其為預言家,李國麟本人在微博回應說“不關我的事啊!!”
笑死,可愛至極。
釋永信本人也有微博,賽博信眾百萬左右,本人被抓後,他的博文永遠停留在了“自性清淨時,淨土在當下”。
賽博講經宣告結束,是性不清土也不淨。
面對中國本土宗教已然爛到根裡,大家表現出來的調侃情緒源自於何?是真的不太在乎嗎?
其實吧,遠在2015年時,就有自稱是前少林寺僧人弟子發表文章——《少林寺方丈釋永信這隻大老虎,誰來監督》,舉報釋永信情人眾多,“僧二代”如雲香火旺盛,但最後都不了了之。
甚至有些人是看了最近的新聞才發現釋永信居然才進去。
大老虎難拔,多年怨懟麻木了,此為其一。
其二,一個少林寺,多少功德券,多少旅遊財不知去處,每年只算少林寺的門票收入都是一筆鉅額可支配財產,“和尚賺錢”早就成了老百姓私底下的談資。
作為河南省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只能說這次風波再一次印證了給老百姓們的“偏見”開了光。
預設宗教——這一在以唯物主義思想為本的中國本就十分尷尬的事物非常賺錢,這是其二。
其三,是即使佛教騙錢也沒騙到當代年輕人身上。
但凡是受過當代素質教育的年輕人,都學過歷史,知道因信稱義和西方贖罪券的故事,你不因信稱義還則罷了,因錢稱義還是去騙鬼吧。
所以吃瓜群眾們頂多也就買個門票看看建築,為場景和儀式感消消費,抽象調侃也沒什麼心理負擔。
那些真正將佛教機構視作佛的傳聲筒、唯心主義精神寄託、會對釋永信和背後少林寺幻滅的,還是那些沒有受到過系統教育,不清楚歷史教訓,精神生活相對貧瘠的老一輩人(注:不分窮富)他們又不上網整活。
尤其是北方還不像南方那樣信仰豐富,五花八門,北方的精神與宗教社群需求幾乎被佛教、基督教、道教瓜分乾淨,經濟利益的輸送也更加集中。
人有錢了就想要權,就要制定自己的規範,就像歷史上的佛教眾多寺廟兼有著財權、兵權、一定範圍內的政權,這些都是名為僧侶的群體借釋迦摩尼的IP於漫長的歷史中在政治上左右搖擺左右逢迎得到的“賞賜”。
中國的四大名著設定與文風迥異,卻都多少有諷刺佛教的描寫,從中不難看出古代群眾對佛教的看法,尤其是《西遊記》,簡直是扒和尚苦茶子打和尚鼎燕子。
然而即便中國多年前就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中國也仍有14億人,燒錢式佛教仍有廣大信眾基礎,等到今天的年輕人成長為中年人,佛教大概會健康許多,老老實實迴歸宗教景觀。
如今的中國佛教,除了財權即便是出家人也“多多益善”以外,政權啊兵權啊當代僧人還是有點B數的,不可能染指,道德規範制定更是比伊斯蘭和基督教柔和許多。
筆者前幾年去參觀了泉州那座國內現存最古老伊斯蘭寺廟清淨寺,排隊買票的時候就被工作人員指責穿著暴露。
當時我環顧四周,遊人有穿短袖的有穿短褲的,而我一身宋制改良漢服,不露胳膊肘不漏膝蓋,更別提乳溝嘎嘰窩大腿根,單純就是找茬,當時便大怒與其對峙。
當一個人想找點理由壓迫你的時候,宗教就再好用不過了,政治不行就經濟,經濟不行就精神,反正他能爽到。
對於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講,步入宗教場所就好像是步入了其他世界,在“小生態”中謹小慎微,一不留神就要被“審判”。
這就造成了一組矛盾,一方面大家對宗教背後的文化與哲學,藝術與建築十分好奇,另一方面又無法將其與迷信剝離,總有一種淡淡的認知失調的煩躁感。
所以當哈爾濱一些教堂淪為熱門拍照cosplay打卡地之後,遊客們反而輕鬆多了,終於可以大方探索了,當暗黑萬聖節遊行靠近教堂,真正的精神壓力反而被消解了。
新中國成立後,宗教已然成為了團結的渠道,當時也沒有想到,後來的中國佛教會成為一個市場監督手伸不到,清規戒律也管不著的當代土皇帝。
信仰可以自由,但組織永遠只能有一個頭。
原本透過和地方政府、文旅部門合作,如少林寺這般的IP本來是能柔軟過渡,繼續提供合法情緒價值的,現在可好,非得徹底貫徹“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釋永信的梗很爆笑,但沒了他的少林會變嗎?
諸如宗教商業這樣的灰色地帶永遠難免成為裙帶關係的溫床,成為外界無從撼動的利益網,又轟然倒塌,給信眾以極大的虛無感和不信任感。
要說還不如統一收歸成國有,賬目週期性公示,每個寺廟再配一個支部搞群眾監督,門票全不收,香火全國統一價。
群眾仍然能閱覽正統經書,人人都是釋經者,多了很多文創產品,寺院既是宗教場所也是市區景區,只是少了中間商。
《天龍八部》中人稱“伏虎羅漢”的玄慈方丈,跟葉二孃談戀愛時便佛陀也是人,終究放不下世俗,等葉二孃懷孕就腳底抹油,立刻想起自己的空門身份,推脫出家人不便談情說愛來了,上演一齣《方丈爸爸去哪了》,好處佔盡;
釋永信遠比常人更加“俗不可耐”,因為跟了佛祖的ip,突然就能教起別人六根清淨來了,賺錢時提的是市場經濟、創造價值,分蛋糕時便只談積福報、結“善緣”,依然是好處佔盡。
“規則是強者不必遵守的東西”,今天的中國僧侶不配也不能成為強者。
乾的是互動戲劇NPC的活,就別整那走火入魔菩提樹的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