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 // 電影 // 放映 // 課程
“大家可能想不到,在青藏高原上高原鼠兔、雪雀和犛牛之間存在著非常有趣的共生關係。高原鼠兔是地下建築的高手,它們會分享一部分洞穴給雪雀,而雪雀則為鼠兔放哨,確保它們的安全;

高原鼠兔的社群行為
在鼠兔洞穴旁邊的犛牛糞下寄生的蟲子,又成了雪雀高熱量的食物。當我們融入羌塘無人區,哪怕是一塊不到100平方米的草原區域性,都能看到大自然的共生故事。”張麗娜在北京大學《影像環保——科學、意識、行為的變遷》課堂上,分享自然紀錄片《神奇動物在西藏》的創作過程時說道。
自然紀錄片《神奇動物在西藏》聚焦西藏海拔4500米以上高寒草原上的藏羚羊、黑頸鶴、高原鼠兔、斑頭雁、藏野驢這5個物種,呈現出它們的生存故事、面臨的挑戰,也展示了人們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物種所付出的努力和採取的積極行動,呼籲更多人關注和參與到生態保護中來。
神奇動物在西藏紀錄片
喜馬拉雅生靈的朋友自然影像團隊歷時一年多,跟蹤了高原上5個物種的生存繁衍情況,展現了高原生態的複雜與多樣。高原上不同物種遵循自然節律生活,高原鼠兔與雪雀在冬季互助生存;
藏野驢依水草變化在秋冬遷徙;黑頸鶴隨季節從繁殖區遷徙到越冬區,並在途中育幼;雄性藏羚羊在12月透過激烈的爭鬥獲得交配權,雌性藏羚羊會在來年6月產仔育兒;斑頭雁每年藏曆十月遷徙,並在色林錯旁的溼地進行育幼徒步訓練。

難得的午間休息,團隊與當地野保員同吃同住
整個攝製工作過程充滿了艱辛,對於團隊來說有了更多收穫和生命體驗,也充分顯示出團隊在野外自然影像工作上豐富的經驗和默契配合。
在跟蹤藏羚羊大遷徙時,攝製組騎摩托車前行,突遇冰雹和雷電天氣,不得不在海拔5000米的無人區,冒著被雷擊的風險野外蹲守等待。

團隊為當地野保員進行影像技能培訓
在嚴冬時節,為拍攝雅魯藏布江中心島上夜宿的黑頸鶴,劇組人員穿著水褲趟過冰水、在大雪裡等待黑頸鶴跳求偶舞;
為拍攝藏羚羊的求偶行為,在-30℃海拔5300米的無人區戶外蹲守一整天,險遭13只強壯的藏狼圍攻;夏季凍土融化,車輛被困在沒有訊號的草原,由於劇組人員野外經驗和裝備齊全,才得以完成自救。
這些極端環境是每一個在當地荒野工作的人所要面臨的難題之一,歷經拍攝的過程,團隊不斷培訓、提升,始終團結協作,共同克服困難。團隊還協作研發了可以相對靠近野生動物的拍攝裝置“天蚊一號”,拍攝到了珍貴的黑頸鶴近距離畫面;

團隊野外拍攝工作,並時刻書寫自然筆記
攝影師郭鵬帶領團隊拍攝野保員救助小藏羚羊的故事,還利用中午休息的時間在帳篷裡為野保員開展手機攝影培訓。“這些經歷,讓團隊培養了健康意識,積累了戶外經驗,學會了修車本領,養成了快速製作簡餐的野外生存習慣,也掌握了在極端天氣識路的經驗。

攝影師郭鵬正在蹲守拍攝黑頸鶴遷徙故事
自然影像工作對攝影師隊伍要求較高,也鍛鍊了人的意志和包容力。在野外,我們是一個團隊,尤其是在沒有訊號的高海拔區域,人員的身體安全、心理安全是第一位的,團結協作比個人的出色技術更為重要。”生態攝影師郭鵬說。
這部紀錄片更關注物種和棲息地的共生網路關係,不僅關注珍稀物種,也涵蓋了普通物種,還關注物種與所在地的其他物種、人、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物種所面臨的威脅和挑戰。

騎上摩托,導演張麗娜與野保員一起去巡邏
透過這種多樣性選擇,更好詮釋了生態平衡的意義,展現了高原生態系統中各種生命之間的相互依存和共同發展的關係。
藏野驢可能因人類的不當行為受到傷害,黑頸鶴的遷徙行為受氣候變化影響,藏羚羊在繁衍和遷徙中面臨天敵威脅,動物們還可能因草原失火等災害失去生存環境。
在高原從事自然影像工作的過程中,團隊也深深地融入荒野,並被這種體驗所吸引。古老的高原慷慨地饋贈給人類寶貴的“瓊漿”,遞來一把可持續發展的鑰匙,等待人類去發現。

團隊與當地群眾的合影
棲息在高寒缺氧地帶的野生動植物,就像是是沉默的智者,一直默默地向人們傳授生存的智慧。這些珍貴的經驗,也是當地老牧民們口口相傳、深諳於心的質樸真理。團隊在大自然中不斷學習、觀察與成長。
“我一直認為,人類和自然之間的關係,絕非侷限於保護者和破壞者這種二元對立模式,共生的智慧源於我們放下人類的傲慢和偏見。
雖從事生態保護工作,但我覺得大自然是我最好的老師,更是人類的守護者,是喜馬拉雅的生靈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學會謙卑,我們人人都可以成為喜馬拉雅生靈的朋友。”張麗娜說。

團隊野外拍攝工作
影片中人們的保護行動也給觀眾帶來一些啟發:自然教育師美朵開展了重新認識鼠兔的科普活動;各地的野保員們堅守崗位,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生靈。野保員索南達傑不僅在保護區內巡邏,還走進茶館向民眾普及生態保護知識;
色林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野保員強巴佔堆和貢布次守護著藏野驢,為它們的安全保駕護航;女野保員吉宗保護著黑頸鶴,展現了女性在生態保護中的獨特魅力與堅韌;野保員隊長次成塔青精心救助呵護藏羚羊;

藏羚羊求偶行為
女野保員拉巴瓊達悉心照顧斑頭雁;每一個人都在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生命的尊重與呵護。此外,透過製作公益短片、舉辦分享活動等創新方式,以更加生動、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大眾,藉助現代傳播手段,把保護行動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並不是一件遙不可及事情,更不是‘與我無關’的事情。其實,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青藏高原是長江的源頭地區,保護好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就是在保障長江下游城市的供水安全。所以,這項工作需要更多公眾的積極參與。

當地野保員與被救助的藏羚羊幼崽
在撰稿的過程中,我們希望能夠將青藏高原的生態之美和保護的重要性傳遞給更多人。野生動植物和當地群眾所蘊含的生存智慧,往往更接近大自然的真理。守護青藏高原生態是讓每個人的心中都燃起了一簇溫暖的火種,激勵著我們共同為保護這片淨土貢獻力量。
我們也把這個片子應用在自然教育中,透過各種互動和體驗,讓人們更加親近自然、瞭解自然,從而激發他們保護自然的熱情。”本片撰稿、自然教育師美朵說。
當提及自然影像創作中的女性視角,張麗娜先談到了野生動物世界裡的角色和分工:雄性動物的羽翼更加漂亮、外觀更加健美,就像藏羚羊,人們往往喜歡關注擁有強壯體魄的雄性藏羚羊的威武和勇氣,而她的視角選擇觀察身負遷徙使命的神奇雌性藏羚羊的感受和故事。

導演張麗娜與女野保在守護黑頸鶴的路上
其實,大自然是一個錯綜複雜的整體網路,為了種群的延續,雌雄動物之間有著精妙的分工協作、共同禦敵、輪番育幼。“我不喜歡把性別對立起來看待整個自然世界,作為一個人類觀察者,走進自然,應該是謙卑且細膩的。而動物確實是這個快速發展世界裡的‘弱勢群體’,作為紀錄者,應該有參與保護的本能和義務。”
“喜馬拉雅生靈的朋友”是一支以女性為主,涵蓋科學家、攝影師、自然教育師等群體的自然影像團隊,他們紮根青藏高原4500米以上區域,記錄觀測高海拔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情況並參與物種保護和科普工作。2024年末,自然紀錄片《神奇動物在西藏》入圍2024年“光影紀年”—— 中國紀錄片學院獎。
“我從不參與關於生態保護工作應以人類中心主義還是生態中心主義開展的相關爭辯,因為人和自然之間微妙的關係與平衡,無法從一種孤立的視角去理解。團隊一直在積極倡導人類與自然之間的互惠關係行為模式,也在一些試點探索和應用這些模式。這些寶貴的收穫,都是我的喜馬拉雅生靈朋友們以非人類語言的方式告訴我們的。”
張麗娜在工作中除了自然影像工作之外,還帶領團隊參與影像的科研和監測,工作中堅持寫自然筆記,記錄下那些與自然相處的點滴瞬間,這些筆記不僅是她個人成長的見證,更是她與自然對話的橋樑,讓她在每一次的書寫中,都能更深刻地理解自然的奧秘與生命的真諦。
張麗娜導演的羌塘自然筆記
在草原上艱苦蹲守時光裡,我們結識了那曲的野保員們。在與他們同吃、同住、同行的日子裡,我們曾經共同為遷徙的藏羚羊大部隊讓路四個小時,我們一起在草原上撒歡模仿野生動物的奔跑,我們騎著摩托車前行時遇到雷雨、一起困在山坡上等待,一起吃著泡麵唱著歌……與他們同住的夜晚,帳篷外飄著大雪,帳篷內大家圍坐在一起分享一天的見聞,吃著超級美味的藏包子,我們嘗試模仿各種野生動物的叫聲,火爐旁邊一片熱鬧。我從他們身上,看到對自然與野生動物純粹而深沉的愛。在這嚴苛缺氧的高原,他們對動物的關懷並非如對待寵物般的溺愛,而是源於骨子裡對生命本能的敬畏。
我逐漸明白,共生不是以某一個物種為核心,而是彼此之間的需要,彼此之間的和諧。在羌塘草原,野保員們守護著野生動物,野生動物依賴著這片草原,而草原又需要人類與動物共同的維護。

喜馬拉雅生靈的朋友攝影師工作現場
張麗娜導演的羌塘自然筆記
在自然世界裡,不是所有動物都是草原上的英雄,相比於勝利者,我喜歡去觀察無名者的故事。高原鼠兔的一生,就是這樣充滿了挑戰和不確定性,完成了長達近4000萬年的進化史,成為了高原最古老的原住民。在矯健的藏羚羊、威猛的雪豹、修長優雅的黑頸鶴之中,鼠兔實屬草原上最普通的一員,它們共同仰望著羌塘草原上的同一片星空,共享著同一片草原。
每天在地下打洞、覓食,過著簡單而短暫的生活,作為高原地下建築師,鼠兔彷彿永遠一直在忙碌進行著未完成的工程,可是它們精心構築的甬道卻常常因為意外坍塌,也會因為一場暴雨而淹沒;它們的糧倉也常常被突如其來的天敵一搶而空。
鼠兔的一生,或許沒有轟轟烈烈的成就,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是平凡認真地生活著,作為食物鏈最底層,它們在生態圈裡的默默付出沒有被看見卻要因為草原的變化,還被迫揹負著種種破壞者的罪名。
在陽光下趴在草原上曬太陽的須臾,它們感到慶幸和滿足;它們在遊隼的獵食下,採摘到那一束金黃色小花作為食物時的開心;一場草原上的暴風雨後,鼠兔探頭探腦的從沒有坍塌的洞穴出來後,靜靜地望著遠方的那一份平靜……我想,高寒草原上的這個時節,還在下著大雪,而鼠兔朋友們應該已經最先感知到了春天的溫度,那吱吱的叫聲可能也在向其他動物告知春天的來臨。
導演簡介:張麗娜,自然影像導演、“喜馬拉雅生靈的朋友”自然影像創始人,致力於青藏高原自然影像的紀錄、監測、科普工作,以影像推進高原動物保護、生態保護工作。她致力於長期關注氣候變化下,第三極冰川和藏羚羊、黑頸鶴等高原遷徙物種的變化。團隊工作之餘,長期面向野保員公益開展自然影像教育和生態口述史、發起公益環保活動,曾參與製作作品包括多語種國際傳播長短紀錄片《羌塘生靈》《克松人家》《走出色朵》《雅江之畔有鹿來》《神奇動物在西藏》等。
出品人:周兵
主編:張安寧
責編:陳佳苗
撰稿:張哲銘 胡華一
圖片來源:《神奇動物在西藏》團隊
轉載|投稿|商務|合作
新增愛上紀錄片小助理 :aishangdoc
B站|影片號:愛上紀錄片放映室
【更多精彩,關注「愛上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