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2024年度“新華薦書·山水閱讀書單”!這本書說盡人與山野的奇妙糾纏

裡山的俯瞰圖。瓶子/拍攝
《土裡不土氣:知識農夫的裡山生活》是在2022年重新整理很多人對自然與鄉野認知的一本書。
《土裡不土氣》
長角羚、蚊滋滋 著,蚊滋滋 繪
活字文化策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2022年4月
這本圖文書一舉囊括了2022第三屆“坪山自然博物圖書獎”、2022年度“中華優秀科普圖書榜”、2023年度“生態童書60”榜等多項大獎。
10月19日,2024年度“新華薦書·山水閱讀書單”正式釋出,《土裡不土氣:知識農夫的裡山生活》再次驚喜上榜!
韜奮基金會原理事長、中國出版集團原總裁,“山水閱讀”推廣大使聶震寧(左一)向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王玲頒發獎盃與證書。
“新華薦書”評審委員會的推薦語寫道:
豐收的糧食、碩果累累的樹枝、綠油油的田地,還有裊裊炊煙和忙碌的身影……‘田園生活’是很多人心中美好的嚮往。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發現,自然並非只在遠方奇境,城市也不盡是五感荒漠,只要葆有對自然的敏感與驚奇之心,其實到處都隱藏著爆棚的野性機密與生命故事。

由活字文化策劃、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出版的《土裡不土氣:知識農夫的裡山生活》與書友們見面也已有兩年,在此期間,許多渴望親近自然的讀者都留下了動人而真切的評語:
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土裡不土氣:知識農夫的裡山生活》中的精彩前言,重溫兩位作者、“八〇後知識農夫”長角羚和蚊滋滋在裡山之下“蓋婭·沃思花園”的硬核半野生活:墾田砌石,做飯燒炕,分類垃圾,和鳥獸蟲蛇周旋,思考人、自然、土地之間如何平衡、和諧共處。
《土裡不土氣》作者蚊滋滋(左)與長角羚(右)
“為萬物奏鳴沉迷,與奇妙野性交談”,活字電波第155期曾去到了《土裡不土氣》的兩位作者在山裡的家,記錄了一段時間裡的山野自然之聲。強烈建議你帶上耳機,一起在傍晚聽山、夜裡聽蟲。只要聽上一會兒,便能獲得撫慰人心的力量。

🎧
在城市與荒野之間
撰文|長角羚 × 蚊滋滋 
裡山生活 澤丹/拍攝
落筆的此刻正值九月的一個下午,本該是秋高氣爽的樣子,空氣卻還溼答答的。上午才剛剛在稻子地除了會兒草,便沾上了一身的露水。慢慢穿過青翠的稻秧,大大小小的螞蚱不時在我眼前蹦躂,隨手逮上幾隻笨重的,再拽一把牽牛藤一同給雞喂去,把它們美得夠嗆。
在碩大葉片的掩映下,一身青綠的螞蚱也一定不會錯過這片樂土,它們可以很好地隱匿在環境中,自在地覓食和尋找伴侶。澤丹/拍攝
記得蚊滋滋常說起,她還是小屁孩兒的時候,和爸媽住在遠離市中心的京西一隅。那裡大片大片的田野和手中一串串蹬著大長腿的扁擔鉤兒(一種尖頭的蝗蟲)至今讓她懷念。的確,打小兒在北京長起來的我們,都經歷了這座城市向四面八方擴充套件的急速變化,卻也不免遺憾,那曾經蹦過的小河溝,那可以跟小夥伴兒一起翻跟頭、打滾兒、抄蜻蜓的荒草地,以及那又能打瞌睡又能挖知了的小樹林子,全都成了兒時的記憶。
後來,我們伴隨著城市一起長大,雖然生活越來越便捷,但那與自然疏離的日子就像一段躁動不安的青春期,讓我們只想出走。


長角羚和蚊滋滋在挪威北角的合影

遠,再遠一點。
於是我們背起行囊,時常遊歷於深遠的山林。在那裡,芬芳的草木間縈繞著鳥唱蟲鳴,陽光穿過樹影彷彿給山谷中的一切都鑲上了金邊,篝火的餘燼溫度尚存,暖著杯中的清泉,甘甜滋潤。
直到工作以後,有了機會深入人跡罕至的荒野秘境,探訪那些瀕危物種的家園。漸漸地,之前那滌盪心靈的歸屬感莫名變成了忐忑。畢竟,我們不屬於這裡,生活更不該只是衝動的逃離,若是反客為主在此安家落戶,恐怕終會為爭得一份生存的尊嚴而與那山林土地短兵相接吧。

數不清已有多少次,兩位農夫從這段山路上上下下
初次接觸“裡山”一詞(源自日文的“Satoyama”),還是在一次赴臺灣的旅行當中。由於當地的多山地形與日本十分相似,裡山這個概念在臺灣也很受關注。其中“裡”指人們生活的聚落,“山”則表示圍繞在這些聚落周邊的丘陵淺山。
三面環山的“裡山”地景,中間紅色屋頂就是兩人居住的農舍 澤丹/拍攝
蚊滋滋手繪里山圖,山、田、林、園、居在此充分融合
在這樣的環境裡,山林、溪川、草地、農田、果園、房舍等彼此鑲嵌,人在其中直接獲得自然資源供生活所需。同時,在智慧的取用之下,環境依然可以生機盎然,甚至更加豐茂。
這般的圖景不正是我們的心之所向嗎?細想之下,三面環山的北京,在平原與山地之間也應該存在這樣連線著城市與荒野的緩衝地帶,既可滿足生活的需要,又讓我們與真實的自然為鄰。於是,把家搬到裡山去,就這麼愉快地決定啦!
驅車一個半小時,我們從北京城中回到了裡山的家,這是位於京城東部淺山的一片大約30畝(約2萬平方米)的土地,每日推開房門,漫步在香草花園中,細碎的色彩鋪在腳下,映襯著頭頂大桑樹蔥鬱的枝葉。
➊ 進園處的鎮宅大桑樹在10月底還保持著豐茂姿態
❷ 長角羚(左)、蚊滋滋(右)和他們永遠不羈歡快的狗子
一邊是阡陌縱橫的田野,鮮亮的蔬菜綠意濃密;另一邊是近在咫尺的小山,長滿果樹與雜木,出產應季水果的同時供給我們平日裡的資材,更在四季輪迴中展現著自然野趣,為生活注入無窮滋味。
巔峰時期有近30只羊
不過,裡山可不是什麼“桃花源”,在這裡每天都少不了付出辛苦,耕種土地,做飯燒炕,修葺屋舍,飼餵動物,甚至追趕“越獄”的羊,驅散進犯的豬……裡裡外外各樣的雜事,像打地鼠一般,總也沒個盡頭。
兩位農夫居室外側的雨水收集桶、與火炕相通的煙囪、垃圾分類收集裝置站隊分明,相處友好
裡山上下水運作示意圖 蚊滋滋/繪
裡山並沒有只留給我們一份唾手可得的快意,而是讓我們有機會用雙手去創造和打磨,將短暫的愉悅化作持久的幸福。

金秋時節,農夫們收穫的大批南瓜
忙碌日復一日,裡山的野性也逐漸顯現。剛搬來的時候,眼望著這片灌叢密佈又伴隨著人們常年耕作的次生山林,我們估摸能瞧見只野兔就阿彌陀佛了。可住得越久,越發覺這片土地的生命力如此蓬勃。
裡山的生命之網 蚊滋滋/繪
走在路上,腳邊的植物總是能錯落出幾天前還沒有的新鮮模樣;俯身田間,聽得見的那些位不過是草叢深處的“蟲”山一角;漫步林中,野兔充其量是素食界的一員小將,而吃肉的親們,誰才是這山中的大王?
長角羚檢視紅外相機裝置
用紅外相機裝置拍攝到的野生狍子
時至今日,我們與這些“野蠻”鄰居之間,有歡脫,有欣賞,有誤解,也有較量。這些經歷時常提醒著我們,自然並非只在遠方,城市也不盡是五感的荒漠,真的不要小看了任何一抹身邊的綠色。
田間發現的蝽 (chūn)的若蟲
《土裡不土氣》內頁
其實,生活在城市不意味著就與土地失聯。把購物車越填越滿還不如自己試著把問題清空。誠然,生活的慣性支撐著每個人內心的安穩,改變用力過猛難免兩敗俱傷。在這裡我們並非希望每個人都以“斷舍離”的方式,去選擇一片寧靜與執著。寫這本書,不過是收集起自己在裡山生活中花費心力獲得的小確幸,希望給到大家一些靈感。

《土裡不土氣:知識農夫的裡山生活》作者:長角羚、蚊滋滋 著  蚊滋滋 繪,版本:活字文化 策劃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 2022年版
如果你願意給“便利”的生活找一點“小麻煩”,或許可在城市周邊的市民農園裡,租上一小塊地,週末與家人當一把城市農夫;或許開始關心友善土地的食材,抽空親自下廚PK外賣;又或許嘗試拾起工具,為自家居室修修補補,給朋友幫點小忙。當然,也別忘記駐足於平凡無奇的山林裡、尋常樓宇的草木間,喚醒那份對自然的敏感與驚奇之心。
靠著設在院中的人工氣象站,知識農夫每天足不出戶便能拿到當日的天氣資料:2022年10月28日,室外溫度9.1℃,溼度76%,風速0km/h,周降雨量0.6mm
一人來高的人工氣象站,立於院中的生態旱廁前,幫助農夫逐年熟識起山林的小脾氣
一轉眼在裡山的生活已過去七年,在友人的邀約之下,我們有幸將這段歲月裡基於瑣碎日常的體察和感悟收整合書。並非專家學者,也不是什麼能工巧匠,作為農夫“煮婦”只能利用閒暇創作,文字插圖難免粗陋,還請大家多多包涵。
長角羚打理的香草園,有超過20種美妙植物 蚊滋滋/繪
全書大體可分為三部分,其中的“裡山技”記錄了一些我們親身實踐過的生活技能。關照環境的生活智慧讓人與土地的依存持久綿長,並引領人在有度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體會手工勞作的樂趣。
位於生態旱廁前的人工氣象站和“一米菜園”區,雖然菜園已不復夏日的飽滿蔥鬱,但也還是有能打的大蔥、甜菜、蘿蔔、芹菜……在頑強支撐,加上已經收穫儲存起來的白薯、胡蘿蔔、南瓜等當季食材,農夫完全不必為小菜桌發愁
“裡山客”描繪的則是與我倆朝夕相處的夥伴們,無論動物植物,馴養還是野生,記錄下裡山眾生靈獨特的生命故事。
在山上森林教室玩耍巡視的狗子。主人下山貓冬時,它們將和兩隻大鵝一起,去村中大叔家快活做伴
插播一張農夫的朋友上山時拍攝的“鵝保安”。流水的雞羊鐵打的大鵝,一晃它們靠著顏值和戰鬥實力在裡山安居多年了  晨霧/拍攝
“裡山食”篇章並非愛好美食的我們炫耀廚藝的舞臺,而是從尊重生命的角度體會食物,透過分享自種香草與經典香料調味的私房菜譜,結合應季食材,展現從田地到餐桌,自耕自食的滋味生活。
山上的養雞場的母雞。農夫有午餐,小雞就有福利:廚餘桶裡的菜根菜葉、吸飽油的洗碗麥麩、精心調配的穀物主糧
蚊滋滋的喜悅收蛋時間。待到11月中下旬,農夫便要啟動殺雞宰羊程式,準備下山貓冬了
裡山蛋與雞  蚊滋滋/繪
裡山在城市與荒野之間保留了一片人與自然的緩衝地帶。請跟隨我們的故事走進它,說不定未來的某一刻,一片小小的緩衝區就在你的心中隆起,幫你過上屬於自己的“裡山生活”。
經歷了喧譁秋收後重歸整齊默然的工具存放區
相關圖書
長角羚、蚊滋滋 著;蚊滋滋 繪

活字文化 策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2022年4月


馬上覆制淘口令5👈¥69sM3NWGA3O¥將《土裡不土氣》加入購物車🛒

《土裡不土氣:知識農夫的裡山生活》記錄了擁有生物學教育背景的“八〇後知識農夫”長角羚和蚊滋滋在北京東北淺山地帶的7年農耕生活。在看似平平無奇的北京城郊近野、聽起來乾枯冷漠的北方山坡溝谷,隱藏著爆棚的野性機密與生命故事——只要你保有對自然的敏感與驚奇之心。
全書分為“裡山技”“裡山食”“裡山客”三個部分,以350多張彩版手繪分享11類半野生活技能、107種動植物觀察,還穿插有“大鵝歷”“大地菜桌”“裡山食物歷”“農夫的一年”等十一組視覺飽滿的“野性通訊”。
◐ 裡山技
什麼叫鋤,哪個叫鎬,啥樣的工具來除草?
分享自然資源永續運用的智慧與技能,如工具使用、取火、砌石、上下水、繩結運用、道路、生態旱廁、垃圾處理、樹木柴使用、食物儲存、與野草纏鬥等。
◐ 裡山客
雞愛內卷,羊懂“越獄”,貓能殺死蛇!
觀察裡山自然環境中的野生動植物(哺乳類+節肢動物+兩爬類+鳥類),分享農場自養動物的成長經歷與逸聞常識。
◐ 裡山食
酥香軟爛家傳紅燒肉、靈性普羅旺斯亂燉……
材料皆來自於自家產出,足不出山暢享全球化風味。
《土裡不土氣:知識農夫的裡山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