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開門見山地說吧,我患抑鬱症已經25年了。抑鬱症讓我的大腦時常被宛如黑色流沙一般的消極淹沒,有時候又像身上有層層厚重的烏雲壓著,令人無法思考和行動。無論以何種形式出現,抑鬱症最終都會導致我失去動力,一心只想躲在家裡,鑽進被窩,在網飛上看電視劇。我知道,如果能強迫自己離開沙發動一動,抑鬱就會有所緩解,而如果能走出家門,到屋子後面的樹林裡走一走,那些消極思緒縱使無法完全消失,也會大幅減少。
對我而言,如果每天能在花草和樹木間散散步,就可以起到和服藥、談話療法一樣的效果。這聽起來好像維多利亞時代療養院的宣傳廣告,如今也確實有不少模仿古代傳統戒律的潮流,但直到去年我才意識到,在樹林中待著,哪怕只有5到10分鐘,都能給抑鬱症患者帶來巨大益處。只要邁出家門,看看屋子背後的黑刺李和酸橙樹,我就會感覺好一點。我姑且把它描述為一種神經系統上的放鬆:在大腦中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發生了一種反應,既舒緩又治癒。
當然,我並不是第一個認識到戶外散步對精神具有慰藉作用的人。大量文學作品都提到過,在鄉野散步可以緩解抑鬱、激發創作靈感,並加速康復。
——《大自然治好了我的抑鬱症》,[英]艾瑪·米切爾
02
19世紀丹麥哲學家、詩人索倫·克爾凱郭爾曾大力讚美每日例行散步:
散步能讓我每天保持好的狀態,遠離疾病。透過散步,我獲得最棒的靈感,沒有什麼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能透過散步緩解的。
《情迷四月天》(The Enchanted April)是我最喜歡的小說之一,寫於20世紀20年代。作者伊麗莎白·馮·亞寧對鄉間散步的描寫讓我頗有共鳴:
為了到達某地,步行之外的其他方式都太快了,你會錯失沿途無數的美妙和愉悅。
——《大自然治好了我的抑鬱症》,[英]艾瑪·米切爾

03
最近,日本流行一種“森林浴”。“森林浴”是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出現和普及的,指的是在樹林或森林中待著,讓身心沐浴在自然氛圍裡。在日本,有48個官方指定的“森林浴”步道,四分之一的日本人都接受過這種療法。第一次看到這個訊息時,我興奮極了。因為這種療法和上文的描述一模一樣,正是我常常用來緩解抑鬱的做法。在另一個有著不同文化的大陸上,上百萬人正採用這種沉浸在植物中的自我治療方式,來緩解身體和精神疾病的症狀。在日本,當人們感覺不舒服時,會去森林中待上一段時間,和植物密切相處,這就像英國人去藥店買家庭常備藥布洛芬一樣尋常。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理解“森林浴”,一些針對性的研究發現,在綠色大自然中散步,對身體許多系統都會直接產生積極影響。研究顯示,在大自然中,特別是在樹林中待過的受試者,血壓會降低,壓力激素皮質醇水平會下降,焦慮得到緩解,脈搏速度放慢。當人們在森林中度過一段時間後,身體中的交感神經系統活動水平會下降,針對壓力的反擊或逃跑反應也會消失。此外,還有一種叫作“自然殺傷細胞”的特殊白細胞,它們的活動會增加,這種細胞可以殺死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和某些癌細胞。這些生化反應在受試者身上持續了一個月之久,而那些在城市環境中度過相同時間的受試者身上則沒有發現這些變化。
原來,我在屋子背後看到樹林時感到精神放鬆,並不僅僅是因為我喜歡觀賞這種美麗的植被景觀,更是因為有心理反應實實在在讓身心產生了變化。
——《大自然治好了我的抑鬱症》,[英]艾瑪·米切爾
04
為了防止受到病毒和細菌的感染,許多植物會產生揮發性物質和油脂,這些被統稱為植物激素。研究“森林浴”的團隊發現,吸入植物激素會對人體的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迴圈系統和神經系統產生類似的效果。這些油脂大部分沒有非常強烈的氣味,但能對人體產生效用。5月的樹籬會散發出木香,這種香氛正是不同植物激素的混合體。當我們身處大自然的時候,會無意識地吸入它們。
透過分析血清素的變化,可以發現更多線索。血清素是一種在大腦神經細胞之間傳遞訊號的化合物,而這種神經遞質的水平在抑鬱症患者身體中較低。目前還不清楚血清素水平低究竟是情緒低落的原因還是其造成的後果,而且大腦中肯定還有其他機制參與情緒調節,但血清素和人類情緒之間似乎確實存在聯絡。與大自然互動會影響血清素水平,事實上,僅僅是身處戶外就有效果:當陽光照射到皮膚或視網膜上時,會觸發血清素釋放;天氣越晴朗,血清素釋放的水平就越高。11月至3月期間,北半球日照水平較低,會導致一些人患上冬季抑鬱症(也叫季節性情感障礙)。而我就很容易遇上這種短暫的季節性低落,對我而言,過冬是一件難熬的事情。
還有一個更令人驚訝的方式會影響血清素的水平,那就是和泥土親密接觸。有時人會接觸到土壤中的益生菌。以母牛分枝桿菌為例,這種細菌的細胞壁上有一種蛋白質,可以觸發人類大腦中特定的神經細胞釋放血清素。這麼看來,修剪草坪的益處可不僅僅是讓草坪變得整齊了。
——《大自然治好了我的抑鬱症》,[英]艾瑪·米切爾

05
最後一點,當我們進行諸如散步這樣的輕度運動時,血液中會釋放內啡肽。這種神經遞質可以減少疼痛,並帶來輕微的欣快感:一種溫和、自然的興奮。疊加陽光、植物激素和土壤中益生菌的作用,於是當我們在花園、田野和樹林中散步時,就好像走進了一個無形的天然藥箱。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還有更多謎底尚待挖掘,但我已被當前的研究分析迷住了。當我在植被間漫步時,腦內化學物質、內分泌和神經系統的平衡正在變化,影響著思維和精神健康。無數次親近大自然的經歷,讓我感受到了環境帶來的療效。
每當我陷入抑鬱時,知道可以做些什麼來自救。對此,我深感欣慰。
——《大自然治好了我的抑鬱症》,[英]艾瑪·米切爾
06
正如小說家愛麗絲·沃克寫過的那樣:
早在孩童時期我就明白,那些我本應在教堂中獲得卻從沒體驗過的感受,全都在大自然中。
——《大自然治好了我的抑鬱症》,[英]艾瑪·米切爾
07
在抑鬱中,你不會覺得自己是戴著一張灰色面紗,在透過惡劣心境的陰霾看世界。你想的是,有一張幸福面紗被拿走了,現在看到的才是真相。你會嘗試釘住真相,把它分解開來,還覺得真相就是個固定的東西。但是,真相是活的,也不會待住不動。
精神分裂症患者覺得他們體內有不屬於自己的怪東西,但他們的惡魔能被驅趕出去。但這對抑鬱者而言更難,因為我們認為我們的當下所見就是真相。只是真相會撒謊。我看著自己,心想“我離婚了”,彷彿那是最可怕的事情。相反我也可以想“我離婚了!”,並感覺美好又自由。整個過程中,只有一番話真正幫到了我。一位朋友說:
不會一直這樣的。你試試能不能只記住這一點。現在是這樣,但不會一直這樣。
她說的另一句也幫到了我:
那是抑鬱在說話。它在透過你說話。
——《正午之魔:抑鬱是你我共有的秘密》,[英]安德魯·所羅門

▲ 電影《超脫》,託尼·凱耶導演
08
渡過抑鬱而情緒穩定的人,對日常生活的快樂常常有更強的覺察。
他們有能力獲得某種現成的歡欣,並深深理解生活中的所有美好。他們如果本就是好人,很可能還會變得異常寬厚。其他疾病的倖存者也可能如此,但即使奇蹟般治癒最嚴重癌症的人也沒有這種“元快樂”:能夠體驗或給予快樂的快樂,是這種快樂豐富了重性抑鬱劫後餘生者的人生。艾米·古特在《有益和無益的抑鬱》一書中詳盡闡述了這個想法,她提出,抑鬱強加的長時間暫停和其間的反覆思慮,通常會令人在生活中做出積極的改變,尤其是在失去親友之後。
——《正午之魔:抑鬱是你我共有的秘密》,[英]安德魯·所羅門
09
我很想說抑鬱讓我無私,讓我學會愛窮人和受壓迫的人,但事實並不完全如此。如果有過抑鬱這樣的經歷,你無法眼看著同樣的故事在另一個人的生命中展開而不覺驚恐。對我而言,從很多方面來說,投身到他人的悲傷中比袖手旁觀容易得多。我痛恨那種無法觸及他人的感覺。美德不一定總是但行好事、不求回報,但愛別人可以帶來某種平靜,這是遠離他人無法獲得的。目睹抑鬱者的痛苦讓我忍不住想做點什麼。我覺得我可以幫上忙。什麼都不做,就好像看著別人把上好的紅酒灑滿餐桌。扶起酒瓶並擦乾桌上的酒,比起忽視眼前發生的一切要容易。
——《正午之魔:抑鬱是你我共有的秘密》,[英]安德魯·所羅門
10
世界也這樣在我們眼前,我們也是以這樣的腳步行走於孤寂的旅途,也一定是令人困頓又無盡寶貴的知識的倖存者。我們帶著勇氣和過多的智慧前行,但也決心找到美好所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說:
然而,美會拯救世界。
從悲傷的世界迴歸的那一刻總是神奇的,有時美得令人瞠目。那幾乎要值得讓人去絕望中走上一遭。我們誰也不會在天賜的眾多特質中選擇抑鬱,但被給予抑鬱這一特質後,我們這些倖存者很可能會在其中找到些什麼。
人類就是這樣的。
——《正午之魔:抑鬱是你我共有的秘密》,[英]安德魯·所羅門

11
要知道你是被需要、被感激的,即使表面上看起來不是這樣。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12
永遠不要說“振作起來”或“高興起來”,除非你會提供具體、萬無一失的操作方法。(“嚴厲的愛”不管用,老套的、溫柔的愛就足夠了。)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13
教育自己。要了解最重要的一點:對你來說很容易的事,比如逛商店,對抑鬱症患者也許是不可能完成的挑戰。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14
別認為這是你的錯。別把抑鬱症當成流感、慢性疲勞綜合徵、關節炎。病人得病不是你的錯。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15
耐心點。這個過程不會很輕鬆。抑鬱症有漲落、起伏,不會保持一個狀態。不要把某一個快樂或糟糕的時刻當作痊癒或復發的證據。打一場持久戰吧。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16
躺在沙發上三天不起?不拉開窗簾?因為決定不了穿哪雙襪子哭個沒完?那又如何,沒什麼大不了的。“正常”其實是主觀的,沒有什麼標準答案。
這個地球上有70億人,就有70億種正常。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 電影《陽光普照》
17
記住:你一點兒也不怪異。你是人,你的一切行為、感覺都是符合自然的,因為你是自然界的動物。你就是大自然。你是類人猿。你生活在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活在你心中。一切都是聯結在一起的。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18
你不需要這個世界理解你。沒關係的。有的人永遠不會真的理解他們沒經歷過的事情,但有些人會理解,要對理解你的人心懷感激。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19
不要相信什麼好壞,輸贏,勝負,高潮低谷。在你的最低處和最高處,無論你是快樂還是絕望,平靜還是憤怒,都有一個最核心的“你”是始終不變的。這個“你”才是最重要的。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20
別擔心因絕望而失去的時間。熬過絕望之後,時間的價值將會翻倍。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21
記住:地球生活的關鍵是改變。汽車會生鏽,書頁會發黃,技術會過時,毛毛蟲會變蝴蝶,黑夜會變白晝,抑鬱也會消散。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22
當你感覺忙得沒時間休息,就是你最需要找時間休息的時候。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23
無所事事的時候不要有罪惡感。也許工作比無所事事對世界的危害更大。但可以完善你的無所事事,讓它是覺知的。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24
庫爾特·馮內古特是正確的:
閱讀和寫作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有營養的冥想形式。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25
閱讀一本書,別去想著要讀完它。只是讀。享受每個字、句子、段落。別期待它結束,或永不結束。
讀艾米莉·狄金森,讀格雷厄姆·格林,讀伊塔洛·卡爾維諾,讀瑪雅·安吉羅。讀一切你想讀的,讀就好了。書是可能性,是逃跑路線。當你沒有選擇時,它們給你機會。對於流離失所的頭腦來說,每一本書都是一座家園。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 電影《超脫》
26
恨是一種毫無意義的情緒。就像為了懲罰一隻蜇你的蠍子而吃掉它一樣。
在最深層次,宇宙中沒有哪種藥比善待他人令你感覺更好。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27
允許他人愛你。相信這份愛。為他們活下去,即使你覺得毫無意義。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28
不要漫無目的地看電視。不要漫無目的地上社交網站。要清醒地意識到你正在做什麼,為什麼而做。別不重視電視,你要更重視它,這樣你才會少看。無節制的娛樂將使你注意力分散。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29
聽YouTube上面那個瑜伽教練的話:
走路,好像你在用腳親吻地球一樣。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佐佐部清導演
30
凌晨三點不是試圖理清人生的時間。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31
歸根結底,沒有一種藥物是百分百有效的。有效的藥物是存在的,但只有騙子才會說它們每次都管用,或者總是你理想的選擇。沒有其他輔助治療,僅憑藥物治好一個人的狀況是很少見的。不過對於焦慮症,似乎真的有一樣東西對任何人都管用。
它就是:慢下來。焦慮症讓你的頭腦處於快進狀態,而非正常的播放速度,要想讓這個快進速度慢下來並不容易,但慢下來真的有用。焦慮症把我們保持正常心智所需的逗號、句號都抽掉了,下面是一些把逗號、句號添回去的方法。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32
瑜伽。以前的我對瑜伽唯恐避之不及,現在的我成了瑜伽信徒。瑜伽很棒,與其他療法不同,它把頭腦和身體當作一個整體來治療。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33
減慢呼吸。不需要深呼吸。輕柔地呼吸。吸氣5秒鐘,呼氣5秒鐘。堅持下來比較難,但放鬆的呼吸能有效避免驚恐發作。太多的焦慮症症狀——頭暈、針刺感、麻刺感——都與呼吸急促直接相關。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34
冥想。不需要吟誦經文。坐下來,花5分鐘時間,試著想象一個讓你平靜的事物,一艘停泊在閃閃發光的海面的船,愛人的面龐。或者只是專注於你的呼吸。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35
接納。不要抗爭,只是感覺。緊張源於對立,放鬆源於放手。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36
愛。
美國作家阿內絲·尼恩認為焦慮是“愛的最大殺手”。幸運的是,愛也是焦慮的最大殺手。焦慮是一種疾病,把我們束縛在自己的噩夢裡。愛是向外的作用力,是我們掙脫恐懼的通道。雖然常有人誤解,但焦慮不等於自私。如果你的腿著了火,你自然會滿心都是疼痛感和對火的恐懼,不能說這樣就是自私。患精神疾病的人完全沉浸於自身,並不是因為他們本質上比別人更自私。當然不是。那是因為他們內心有著如萬箭穿心一般的疼痛,無法掙脫。愛人與被愛對他們會有極大的幫助。這種愛不一定要是浪漫的愛情,甚至無須是家人之愛,只要學著用愛的目光看這個世界就夠了。
愛是一種生命態度,愛可以拯救彼此。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電影《曬後假日》
37
不知為什麼,希望好像又回來了。
星期一,我把關於倫敦的三個子章節通改了一遍。我敢說,書中的每一頁——當然也包括最後一頁——文字,我都改過十到十五遍。但我並不是單純地刪除,而是在精簡。所以到了傍晚,我容光煥發。不過凜冽的寒風像鐮刀一樣鋒利。餐廳的地板長了黴菌。一陣狂風吹來,颳得什麼東西砰砰作響,謝天謝地我不是漂浮在北海之上,或是即將起飛去轟炸黑爾戈蘭島。現在,我準備讀點弗洛伊德。
——《思考就是我的抵抗:伍爾夫日記選》,[英]弗吉尼亞·伍爾夫
38
總之我文思泉湧。有天晚上,我開始讀朱利安寫的東西,完全沉浸其中,沉湎其中。我的思緒隨之飄遠,徜徉在那片渺無人煙的高地。今後記住:要用短暫的逃離緩解壓力,就是給自己鑿個出口。
做件瑣事即可。
——《思考就是我的抵抗:伍爾夫日記選》,[英]弗吉尼亞·伍爾夫

▲電影《時時刻刻》,史蒂芬·戴德利導演。圖為弗吉尼亞·伍爾夫。
39
不,我不打算自我審視。我標記了亨利・詹姆斯的話:不要停止觀察。觀察老年如何到來。觀察貪婪。觀察自己的消沉,這樣消沉就能派上用場——至少我希望如此。我決心以最好的方式度過這段時光。帶著飄揚的旗幟沉落。這好像又有自我審視的嫌疑了,但也不完全是。工作是必要的。我略帶愉悅地注意到,現在已是晚上七點,該做晚飯了。今晚吃黑線鱈魚和香腸。我想,把黑線鱈魚和香腸寫下來,的確能讓我在某種程度上掌控它們。
哦,天哪,是的,我必須戰勝這種情緒。只要一件事一件事地慢慢來。現在,我該去做這條黑線鱈魚了。
——《思考就是我的抵抗:伍爾夫日記選》,[英]弗吉尼亞·伍爾夫
40
隱居的價值——價值之一——當然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緩衝內在的衝擊,正如沒有什麼可以協調特殊情況下的緊張與壓抑。熱心的阿諾德·邁納來倒垃圾,與他片刻的閒聊或許使內心的風暴多少平靜一些。但是風暴,痛苦得正如此時一樣,大概有它自身的真諦。
所以有些時候,你只得忍受一段壓抑的時間。如果你能熬過這段時間,留心它的袒露與需求,你會得到一種啟迪。
——《獨居日記》,[美]梅·薩藤

▲電影《深海》
41
對付抑鬱的過程和抑鬱的原因相比,前者更會讓人感興趣,這過程純粹是為了活著罷了。今天早晨四點醒來,心境惡劣地躺在床上大約有一小時。天又在下雨。最終起來後,著手一些日常家務,期待著灰暗的心情能過去。能起作用的就是澆花。轉瞬之間感到一種喜悅。原因是我在滿足一種簡單的需求,一種活著的需求。撣灰掃塵從來沒有這種效果(這大概是我為什麼不擅於管家的原因)。
然而,給飢餓的貓添置食物,給鸚鵡加上清水,頓時使我感到平靜滿足。
——《獨居日記》,[美]梅·薩藤
42
我過去一向過分憂慮,似乎對註定要失去的總不肯放手,抓緊不放無疑是對愛的扼殺,這愛就像一隻小貓不能抓得過緊,或是一朵花,握得太牢它就會萎謝。任它而去,昨天和今天我都處在一種感覺中,感覺到我這裡的生活使我的靈魂豐富、深沉、自由。這確實是一種突破。有好長時間沒有作十四行詩了,然而在我生活中每次遭遇大的不幸,每當我的心靈達到一種澄淨,痛苦已被美好的體驗所代替時,十四行詩便湧現了。整個詩句奔流到腦海裡,傾瀉無阻,直到所有的一切都倒了出來。
——《獨居日記》,[美]梅·薩藤
43
我一直在考慮這個事實,即不管生活中出現什麼樣可怕的風暴,只要你生活堅實穩固,你就會受益於它而頂住可怕風暴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對於大多數人,他們的專職工作可以幫他們做到這一點——心理負擔重的時候,常規的生活使他們得到一種緩解。
如果有一天你沒有盡全力,這一天就顯得有殘缺,是有罪的一天。決非如此!對心理最有好處的是偶然任其放鬆,逍遙自在,置身於光線變換的房間裡,無論什麼都不要放在心上。今晚我確實感到心境優雅、柔和,靈便輕鬆。
對比很重要。再就是每天都有意識地創造一些不同的事情來做。今天早晨我設法使自己擺脫抑鬱,高興起來,我這樣說道:“你今天早上得到的工作獎賞是清理酒櫃。”酒櫃裡亂七八糟,但和那檔案櫃相比還算是過得去的,儘管四周撒著老鼠藥,那是因為某天看到一隻特大老鼠爬在牆上而撒的。每一天,每一天的生活,都必須是一種有意識的創造。用玩樂、做傻事來緩解一天的秩序規範。上帝祝福龐鴟,它使我開懷大笑。我最大的缺憾是周圍沒有可以抱在懷裡的動物。我特別思念那兩隻老貓。
——《獨居日記》,[美]梅·薩藤
44
一個人怎樣才能得到休息?我正試圖以消閒自在、不給自己施加壓力來得到休息。一步一步地來,真像是從一口深井裡往外爬。
——《獨居日記》,[美]梅·薩藤

▲電影《憂鬱症》,拉斯馮提爾導演。
45
絕望一向都會被描述得晦暗不明,事實上,絕望也有它自己的光亮,猶如月光,散發著斑駁的銀色。
——《我快要幸福了》,[美]達芙妮·默爾金
46
一旦住了院,我便奇怪地感受到了安全。
可在這兒, 我不用戴上假面具面對生活和這個世界。我住進醫院,不就是因為我早已放棄自我表現、假裝開心、天天向上的那套煩人的把戲嗎?外部世界的其他人只能奮力掙扎,巧取豪奪,爾虞我詐。你在這兒,只是暫時撤離戰鬥,療愈你的傷口。
——《我快要幸福了》,[美]達芙妮·默爾金
47
抑鬱症的對立面並非是某種難以想象的幸福,而是一種幾近滿足的狀態。
——《我快要幸福了》,[美]達芙妮·默爾金
48
苦悶有很多別稱,如痛苦、厭煩、乏味、情緒低落、沒意思、廢話、冷漠、無精打采、無動於衷、倦怠、憂傷、無聊等等,這是一個複雜現象,它就總體而言是重複導致的產物。因此,醫治這病態的最好藥物或許就是持續不斷的創新和創造。這正是你們這些喜歡別出心裁的年輕人所渴望的。
不幸的是,生活並未向你們提供這種選項,因為生活的主要方式恰恰就是重複。你們當然可以表示反對,說對創新和創造的一次次重複嘗試就是進步的載體,同樣也是文明的載體。然而,從事後的結果來看,這一載體卻並非最有價值的東西。因為,如果我們用科學發現,甚或倫理觀念來劃分人類的歷史,所得到的結果一定不會令我們滿意。嚴格地說,我們會得到一個個由苦悶構成的世紀。創新或發明這樣的概念本身就體現了標準化的現實和生活之單調,現實生活的主要方式,不,其主要風格,就是乏味。
無論富裕還是貧窮,你們遲早都會因為時間的多餘而痛苦。你們是潛在的時間富裕者,你們將來會厭倦你們的工作、你們的朋友、你們的伴侶和你們的情人,厭倦你們窗外的風景、你們室內的傢俱和桌布,厭倦你們的思想和你們自己。相應地,你們也會試圖尋求逃避的途徑。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能使自己獲得滿足的方式之外,你們還可以變換職業、住所、公司、國家和氣候,你們還可以沉醉於性愛、酒精、旅行、烹飪課、毒品和心理診療。
實際上,你們可以同時幹所有這些事情,在某段時間裡它們會起到作用的。
當然,直到某一天,你們在你們的臥室裡醒來,置身於新的家庭和不同的桌布,置身於不同的國家和氣候,看著你們的旅遊公司和你們的心理醫生寄來的大堆賬單,懷著同樣陳舊的情感面對從你們的窗戶傾瀉進來的日光。你們想穿上你們的便鞋,卻發現沒有鞋帶,無法讓你們步岀熟悉的環境。依據你們的激情或是你們的年紀,你們要麼驚慌失措,要麼與這種熟悉的情感妥協,要麼就再來一次繁瑣的改變。神經官能症和抑鬱症將進入你們的詞彙,各種藥片將進入你們的藥盒。
從根本上說,將生活變成對各種選項的不斷尋找,變成工作、配偶和環境等等的不斷變換,這並無任何不妥,前提就是你們能夠提供贍養費,能夠忍受如同一團亂麻的回憶。畢竟這種窘境曾在銀幕和浪漫詩歌中得到足夠多的美化。但是困難在於,這種尋找很快就會變成一份全職工作,你們對替代選項的需求也會成為一位吸毒者每日的固定劑量。
不過還另有一條出路。在你們看來,這個方法或許並不更好,也不見得更可靠,可是它直截了當,價錢還不貴。
——《悲傷與理智》,[美]布羅茨基
49
你們知道嗎,當灰塵被從桌子上擦去的時候,它在說什麼嗎?
“請記住我吧。” 塵土在低語
我引用這兩行詩,並不是因為我想讓你們愛上那些微小的東西,比如種子和植物,沙粒或蚊子,愛上那些又小又多的東西。我引用這兩行詩是因為我喜歡它,是因為我在這兩行詩中看到了自己,原因在於,任何一個活的機體都有可能被從現成的表面抹去。“‘請記住我吧。’塵土在低語。”人們在這裡可以聽出種暗示,即如果我們能借助時間瞭解自己,那麼或許,時間反過來也能借助我們瞭解到一些東西。其結果會怎樣呢?我們在重要性方面處於劣勢,我們在情感方面卻勝它一籌——這就是這首詩的意義所在:
擁抱無足輕重。

如果說,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需要能癱瘓意志的苦悶,那麼我們就要向苦悶錶示致敬。
你們無足輕重,因為你們是有限的。事物越是有限,它就越是具有活力、激情、歡樂、恐懼和同情。因為,無窮並不特別有活力,並不特別有激情。你們的苦悶至少可以告訴你們這一點。因為,你們的苦悶就是無窮之苦悶。
你們要尊重苦悶,尊重它的起因,或許就像尊重你們自己的出身一樣。正因為預見到了這種無生機的無窮,才會出現人類情感的緊張,關於新生活的想法也常常由此而來。這並不是說你們是苦悶之子,或者說是有限派生出了有限(儘管這兩者都可能是事實)。這更像是一種建議,即激情就是無足輕重之特權。
因此,你們要嘗試保持激情,把你們的冷漠留給星座。激情首先是一種醫治苦悶的藥物。另一種藥物自然就是痛苦,肉體的痛苦比心理的痛苦更有效,這常常是激情之後果,儘管我不願你們有任何一種痛苦。
不過,在你們感到疼痛的時候,你們至少知道你們沒有被欺騙(沒有被你們的身體或你們的心理所欺騙)。同樣,苦悶、痛苦以及你們自己和其他任何事物的存在均無意義這樣一種感覺的好處也在於,這不是欺騙。
——《悲傷與理智》,[美]布羅茨基
50
你們也可以嘗試讀一讀偵探小說,或是看一看動作影片,也就是某些能把你們送往你們此前從未置身過的語言、視覺或精神世界的東西,某些或許僅僅持續數小時的東西。你們要儘量迴避電視,尤其是換臺,不停地換臺就是多餘之化身。不過,如果這些手段均不起作用,就隨它去——
把你們的靈魂擲向擴充套件的昏暗。
嘗試去擁抱苦悶和痛苦,或是被苦悶和痛苦所擁抱,苦悶和痛苦永遠大於你們。毫無疑問,你們在擁抱時會感到胸悶,但你們要竭盡所能地堅持,一次比一次持久。
首先,不要以為你們什麼地方出了錯,不要試圖回過頭去改正錯誤。不要這樣做,就像那位詩人所說的那樣:
請相信你的痛苦。

這種嚇人的熊抱並非錯誤。那些令你們不安的一切也不是錯誤。你們要永遠記住,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次擁抱都將以鬆手告終。
——《悲傷與理智》,[美]布羅茨基






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正反讀書




聽說轉發文章
會給你帶來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