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
男凝電影,在性別觀上十分過時
即便是頗受好評的角色華箏,雖有豪爽灑脫的江湖兒女個性,可她終究全程只關心——郭靖和他的愛情。

1975年,英國著名學者、先鋒派導演勞拉•穆爾維(Laura Mulvey)發表了女性主義電影批評理論的奠基之作《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首度提出了存在於主流電影中的“男性凝視(Male gaze)”現象,批判了女性在電影中被物化、性化、客體化和邊緣化的問題,並指出“男凝”其實是一整套權力機制與文化機制。她以突破性的理論和電影創作實踐本身呼籲電影創作要打破男性凝視的霸權,創造一種新的觀看方式。
三個關鍵女性角色的存在和設計,都是為了推動男主角郭靖的成長敘事線,服務於男主角成為“大俠”和“英雄”的目標,嚴重欠缺自身的主體性和主體意識。她們,被工具化、客體化、邊緣化,角色形象中投射了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性別審視。

她在影片裡所有的行動邏輯,進與退,藏與現,都是為了成全郭靖和他的目標而服務,是個幾乎毫無自我主體性的工具人。
靖哥哥,不論如何我都不會怪你。




徐克版的“黃蓉”,卻成了一個徹底簡化為工具人的黃蓉,也是影視改編中最簡陋寒磣、幾無存在感的黃蓉。

存在分歧與爭議,
《封神1》還是一部男人戲,並且,依然存在一定的男凝視角
所謂鏡頭語言的性別化,就是使用比如特寫、慢鏡頭來突出女性身體,客觀上強化了女性作為被觀看物件的地位。
從《封神1》開始,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到一種糾纏在“新與舊”之間的衝突。而這種未必自覺的創作矛盾與纏繞,其實也十分正常。

有相當一部分女觀眾會認為,這種不在乎正是一種反抗男凝的表現,體現了拒當客體的主體意識。但也有部分觀眾則會認為,這分明是男性對女性赤裸裸地性騷擾,應該被批判。
男凝是一種權力機制和文化機制,女性對男凝的反抗,更多不是體現在哪位女性個體對於男凝的“不在乎”,因為,這種個體性的不在乎,其實無法真正撼動“男凝”背後那一整套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機制。
對這個出浴情節,有一部分女觀眾認為安排得毫無必要,甚至有迎合男凝視覺快感的色情意味。但在另一部分女觀眾眼中,這卻成了鄧嬋玉拿回主體性的“勳章”——
上位者的字典裡沒有害羞
絕對的權力下女性是不會被性化和物化的。
畢竟,電影創作文字本身的確具有一種含糊性。
我會反對那種沿用“男權思維”的闡釋和解讀,比如高贊女性作為權力上位者即可享受“權力壓制所帶來的自由”。
反過來凝視男性,其實不過是複製男性凝視的模式和邏輯,是將男性“簡化”為性物件、作為凝視客體。我會認為,這依然是在強化一種性別化的觀看模式。
男性凝視也好,反向的凝視男性也好,其實都是性別化的觀看模式,是沒有將對方當作“主體”來尊重。真正要反抗男凝、真正的女性主義,不是簡單地對調凝視的方向,而是要打破凝視背後不平等的權力關係、文化機制,以及顛覆性別角色的構建機制,建立一種平等的性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