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議程公佈!首屆國際抗衰老與康壽科技大會將於11月15-17日在深圳舉行

為貫徹國辦發【2024】1 號檔案精神,促進抗衰老與康壽產業發展,由中國抗衰老促進會指導,南方科技大學醫學院、中國抗衰老促進會市場工作委員會、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科創中國委員會、廣州市抗衰老重點實驗室等單位聯合主辦的首屆國際抗衰老與康壽科技大會(2024 GHLC)將於2024年11月15-17日在深圳召開GHLC將聚焦衰老與康壽科技的產業轉化,深度融合科技、產業、資本與政策制定,為人類的健康與長壽貢獻新的智慧與力量。
G.

大會有什麼亮點?

亮點一:制定行業規範
(1)釋出器官衰老評估標準
(2)啟動行業自律標準制定:
①膳食營養補充劑抗衰老功效評價指南
②衰老標誌物檢測實踐共識
亮點二:抗衰老產學研轉化合作機會
最前沿、最頂尖、最有價值
亮點三:諾獎得主親臨現場
發表主旨報告,引領抗衰風向
亮點四:專業人才積聚
研究專家、臨床醫生、企業家齊聚
探討未來發展趨勢
亮點五:康壽科技獎頒獎典禮
專業團隊評審
諾獎得主、院士專家頒獎
含金量滿滿

五大亮點!打造抗衰老學術盛宴!

亮點一:制定行業規範

(1)釋出器官衰老評估標準
(2)啟動行業自律標準制定:①膳食營養補充劑抗衰老功效評價指南;②衰老標誌物檢測實踐共識

亮點二:抗衰老產學研轉化合作機會

最前沿、最頂尖、最有價值

亮點三:諾獎得主、院士專家親臨現場

發表主旨報告,引領行業風向

亮點四:專業人才積聚

頂尖研究專家、臨床醫生、企業家齊聚一堂,探討未來發展趨勢

亮點五:康壽科技獎頒獎典禮

專業團隊評審,諾獎得主、院士專家頒獎,含金量滿滿!
01
大會概況
主題:

康壽時代,科技抗衰

時間:2024年11月15-17日
地點:中國·深圳·深鐵鉑爾曼酒店
形式:會議+展覽
02
大會組織架構
指導單位
中國抗衰老促進會
主辦單位
南方科技大學醫學院
中國抗衰老促進會市場工作委員會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科創中國委員會
廣州市抗衰老重點實驗室
協辦單位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計算生物學與生物資訊學專業委員會
中國抗衰老促進會藥食同源分會
廣東省保健食品行業協會
寰球抗衰老醫生集團
世界抗衰老生物醫學會
貝思拓生物科技公司
廣東醫谷
承辦單位
廣州瑞維泰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03
特邀諾獎專家
Hartmut Michel
1988年諾⻉爾化學獎得主
德國國家科學院院⼠
美國科學院外籍院⼠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
04
學術委員會
(排名不分先後)
名譽主席
曹澤毅
原衛生部副部長
中國抗衰老促進會顧問
劉仁富
中國抗衰老促進會理事長
大會主席
王松靈
中國科學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學醫學院院長
中國抗衰老促進會專家委員會主任
楊煥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所合成生物學中心主任
徐安龍
中山大學香港研究院院長
大會副主席
松陽洲
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專案和重點專項首席科學家
朱健康
美國科學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學前沿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
國際著名分子遺傳學家和植物生物學家
李文斌
中國抗衰老促進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腫瘤綜合治療中心主任
黃園
創新香港研發平臺香港大學香港量子人工智慧實驗室長壽科技研究組組長
05
組織委員會
(排名不分先後)
主席           徐志國  陳禹保
執行主席    劉飛雲  陳贊泉
副主席       李廣平
秘書長       陳放  呂宇軒
副秘書長    姚沛淳  黃曉彤  黃若桐  申名瑞
發展部長    蔣美玲  王巍   周湘俊
策劃部長    梁鍇雯  侯林洲  張力飛
06
大會日程
論壇設定
開幕式&主論壇:康壽時代
分論壇一:AI衰老生物標誌物檢測與多維功能評估
分論壇二:藥食同源、新原料與補充劑抗衰老
分論壇三:精準醫學抗衰老實踐與長壽診所
分論壇四:新興抗衰老技術與投資策略路演

日程

11月14日全天 註冊報到
11月15日上午
開幕式
11月15日下午 主論壇
11月15日下午 康壽科技獎頒獎典禮
11月16日全天
分論壇一:AI衰老生物標誌物檢測與多維功能評估
11月16日全天
分論壇二:藥食同源、新原料與補充劑抗衰老
11月16日上午
分論壇三:精準醫學抗衰老實踐與長壽診所
11月16日下午
分論壇四:新興抗衰老技術與投資策略路演
11月17日全天 優秀機構/企業參觀交流
07
論壇議程
開幕式&主論壇
11月15日 8:30-17:35
分論壇一:AI衰老生物標誌物檢測與多維功能評估論壇
11月16日 9:00-16:55
分論壇二:藥食同源、新原料與補充劑抗衰老論壇
11月16日 9:00-16:50
更多論壇議程,請留意後續報道。
08
商務合作諮詢
劉老師
18666099383

陳老師

13425578893
09

會議註冊

註冊費用
注:10月31日前報名可享早鳥優惠,詳情請掃描下方二維碼檢視。
註冊方式
請掃描下方活動二維碼註冊報名。
△報名通道
會務諮詢

黃老師 18200993767

梁老師 18520235212
10
合作媒體 
更多媒體持續加入中……
11
交通與住宿指引
12
與會嘉賓簡介
上下滑動檢視
Hartmut Michel
1988年諾⻉爾化學獎得主
德國國家科學院院⼠
美國科學院外籍院⼠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
米歇爾教授因其在確定光合作用反應中心三維結構方面的開創性研究而獲得了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目前,他擔任德國法蘭克福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生物物理研究所分子膜生物學系主任以及德國法蘭德福大學(即歌德大學)兼職教授。此外,他還是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和博洛尼亞大學的名譽博士。
米歇爾教授的研究在抗衰老與長壽醫學領域具有深遠的影響,他對膜蛋白,特別是涉及細胞內能量轉換和訊號傳遞的蛋白質的研究,對於理解細胞老化過程和開發針對年齡相關疾病的新療法至關重要。近期,米歇爾教授對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研究在個性化醫學方面具有潛在應用。GPCR參與了廣泛的生理過程,理解它們的結構和功能可以幫助開發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案,特別是針對與衰老相關的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此外,Michel對個性化醫學的見解以及個體之間藥物代謝差異性的研究,強調了在抗衰老治療中採用量身定製方法的重要性。他對帕金森病和精神分裂症等與衰老相關疾病機制的持續研究,進一步確立了他在延長健康人類壽命領域的領導地位。總之,米歇爾教授在生物化學領域的貢獻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機制見解,這些機制可以成為延緩衰老和延長健康壽命的潛在靶點。
王松靈
中國科學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學醫學院院長
中國抗衰老促進會專家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優秀履職獎獲獎者,教授、主任醫師。南方科技大學醫學院院長,首都醫科大學健康醫療大資料國家研究院院長,中華口腔醫學會副會長,北京醫學會副會長。發表論文249篇,其中以主要作者發表英文論文167篇。第一完成人獲2003及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獲威廉蓋茨(Wiliam J. Gies)獎、吳階平醫藥創新獎、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
王松靈院士是穩態醫學提出者,發表Nitrate and body homeostasis綜述文章系統闡述了硝酸鹽的認知歷程、來源和代謝,並分別從菌群穩態、炎症-免疫穩態和能量代謝穩態三方面討論了硝酸鹽與機體穩態的關係及可能的機制。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支援。目前,王松靈院士課題組正致力於研發一種新型硝酸鹽奈米複合製劑,以使硝酸鹽更持久地釋放並更好地發揮其積極作用。該轉化成果有望進一步應用於人類慢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為人類健康貢獻更多福祉。
楊煥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所合成生物學中心主任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以及美國國家科學院、德國國家科學院、印度國家科學院、丹麥皇家科學院、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EMBO)外籍成員。中國科學院及中國醫學科學院教授。
楊煥明院士於1978年畢業於杭州大學;1982年獲得南京鐵道醫學院(現東南大學)碩士學位;1988年獲得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在法國、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1994年回到中國,進入中國醫學科學院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工作,回國後致力於參加人類基因組計劃;1995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2年被《科學美國人》評為年度科研領袖人物;2003年出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2006年當選為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成員;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0年獲得人類基因組組織越科學成就獎;2014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7年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他和他的團隊為“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人類單體型圖計劃”、“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國際癌症基因組計劃”等國際合作的基因組計劃,以及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人類泛基因組學、古人類基因組、腸道Meta基因組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徐安龍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中山大學香港高等研究院院長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徐安龍教授,現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提案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中西醫結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聯合國世界人民理事會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曾任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南海海洋生物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徐教授於1992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92至1994年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1994至1996年在聖地亞哥的聯合制藥公司工作。1996年回到母校中山大學任教,2000至2008年任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08至2012年任中山大學副校長。2013至2024年4月擔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
徐教授主要研究人體免疫防禦多樣性的起源與演化、功能與機制,以及免疫性疾病的防治,取得了原創性和系統性的研究成果;系統地開展了以文昌魚免疫系統為核心的比較免疫學研究,由此,他系統地揭示了脊椎動物免疫系統起源與演化的基本規律,特別是在無脊椎動物中發現了具有V(D)J重排活性的RAG轉座子,此發現有可能將適應性免疫起源推前到無脊椎動物,而不是教科書上認為的脊椎動物,並奠定了文昌魚成為免疫演化研究的模式生物。
徐教授先後主持逾17項國家級科研專案,包括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973計劃專案、863計劃專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專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以通訊作者身份在Nature、Cell、Nat Cell Biol、J Hepatol、Gut、Cell Res、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Natl Sci Rev、Kidney Int、PNAS、PLoS Biology、EMBO Rep、J Biol Chem、J Immunol等國際學術期刊發表逾200篇SCI論文;主編兩部著作,以及獲得60多項中國和美國發明專利。徐教授曾獲多項科技獎項,包括三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5、2008和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2年)、中國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21年)等。
徐教授於1997年獲頒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0年獲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2003年獲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創新獎、2004年獲評選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0年獲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2013年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014年入選萬人計劃第一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6年入選中國十大醫學新聞人物並獲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2021年獲第十四屆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以及入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岐黃學者計劃(中西醫結合)。2024年獲第七屆張安德中醫藥國際貢獻獎。
根據中醫學的核心原理,結合目前系統生物學的相關進展,今年7月,徐教授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發表Insight文章,題為“Immune states: integrated views of immunity by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odern medicine”,提出了“免疫態”(immune states)新概念。
朱健康
美國科學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學前沿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
國際著名分子遺傳學家和植物生物學家
朱健康院士於1987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土化系,1993年獲得美國普渡大學植物生理學博士學位。2000年受聘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植物科學系教授。曾任加州大學河邊分校整合基因組學研究所所長,沙特KAUST大學植物逆境基因組中心主任,美國普渡大學生物化學系和園藝及園林系傑出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曾獲Charles Albert Shull獎和Herbert Newby McCoy獎。2010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2022年起全職加入南方科技大學,任前沿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產業前沿技術創新中心主任,農業農村部基因編輯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海南)實驗室主任,深圳細胞與基因產業聯盟理事長。他是Stress Biology、 The Innovation Life主編,National Science Review、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編委會編委,Research、Molecular Plant、Plant Communication、The Innovation、Horticulture Research編委顧問組成員。
朱健康院士主要從事新型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生物育種、分子檢測和基因治療)、表觀遺傳學(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植物逆境生物學(植物對乾旱、高鹽、低溫等非生物脅迫的應答機理)和新型生物刺激劑開發等方面的研究。目前為止, 在Cell、Nature、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 等主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超過550篇,其中Cell、Nature、Science 論文18篇,總被引次數15萬餘次;連續多年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是世界自然科學領域發表文章引用率最高的科學家之一。2023年Elsevier釋出的“全球頂尖科學家排名”中,世界全學科年度影響力排名第43,生物學領域排名第1。
朱健康院士指出,其科研夢想就是能解決真問題,研究發現“DNA甲基化時鐘”影響衰老,希望研究出使人類實現打一針就可以年輕10歲、20歲的基因藥單。
松陽洲

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專案和重點專項首席科學家

中山大學抗衰老中心主任,曾任美國Baylor醫學院生化和分子生物學系終身講席教授。中國首批“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入選者,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專案和重點專項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器官衰老”重大研究計劃專家組副組長。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細胞訊號轉導分會聯合會長;廣東省抗衰老研究會副會長。曾任科技部“幹細胞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專家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部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歸國工作以來松陽洲教授銜接基礎研究和應用轉化,獲得科技部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的資助並任專案首席科學家,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專案等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專案的資助。迄今已在Nature, Science, Cell, PNAS, Nature Cell Biology, NSMB, Molecular Cell等國際知名雜誌上發表論文190多篇,總引用次數超過20000次,2023年H-index為66。入選2022年度ELSEVIER頒佈的“全球頂尖科學家排名”生命科學領域華裔科學家前100名,曾榮獲Scientist報年度最佳論文獎和Cell雜誌30年最佳30篇文章獎,Irvington Institute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Ellison New Scholar,American Cancer Society Scholar與Leukemia and Lymphoma Society Scholar等榮譽。
李文斌

中國抗衰老促進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腫瘤綜合治療中心主任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家健康醫療大資料(首醫)研究院副院長
首都醫科大學腫瘤學系主任
中國藥促會藥物臨床研究專業委員會候任主委
中國醫師協會腦膠質瘤專業委員會常委
中國抗癌協會腦膠質瘤專業委員會副主委
中國抗癌協會期刊出版部部長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和《Cancer  Biology  & Medical》編委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總編輯
《醫學參考報神經腫瘤專刊》主編
北京市中西醫雙領軍專家
主要從事顱內惡性腫瘤的化療和藥物臨床試驗研究。主持兩項國家十三五重點創新藥物I期臨床試驗。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十三五重大專項”等國家級科研專案。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獲北京醫學科技獎二等獎1項(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七)。獲國家授權專利5項。獲第四屆“國之名醫·優秀風範”稱號。
黃園
創新香港研發平臺香港大學香港量子人工智慧實驗室
長壽科技研究組組長
英國皇家醫學學會會士
香港量子人工智慧實驗室 科技轉化總監
黃園醫學博士是科學企業家,目前是香港量子人工智慧實驗室(香港大學與加州理工學院聯合成立,隸屬香港大學及香港政府旗艦InnoHK專案)科技轉化總監,香港長壽醫學中心主任,以及LongeVC的風險合夥人。香港大學的高階研究員。入選福布斯中國2020年 "30位30歲以下精英(生命健康與科學領域)"之一,並當選英國皇家醫學會會士。香港榮華慈善基金會顧問委員會成員,福布斯中國的專欄作家。2022年11月,當選廣州市青聯委員。
畢業於南方醫科大學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隨後在香港瑪麗醫院的神經內科接受培訓,並參與了多項大型國際臨床試驗。研究領域:擅長轉化醫學,特別是在人工智慧驅動醫學、老年相關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糖尿病等)和長壽醫學領域。在生物技術和長壽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在對癌症液體活檢技術的研究中入選福布斯中國 2020 年度 30 歲以下精英榜(醫療和科學領域),並當選成為英國皇家醫學會會士。
韓敬東
中科院計算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華人著名抗衰老學者
新型生理年齡時鐘發現者
頂尖衰老科研期刊Aging Cell編委
韓敬東教授1997年獲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博士學位。她在洛克菲勒大學和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接受博士後培訓。2004年成為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教授。2010-2019年,擔任中科院馬克斯-普朗克合作伙伴計算生物學研究所所長。2019年,她成為北京大學終身教授。她的研究重點是分子網路的結構和動態推理,採用大規模實驗和計算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探索網路的設計原理,發現衰老、癌症和幹細胞發育等複雜表型是如何透過分子網路調控的。200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家獎,2011年被評為 Max Planck Fellow,2014年被選為 MaxNetAging Fellow,2015年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16年獲 Faculty 1000 in Developmental Biology稱號。
溫龍平
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廣東省人民醫院
82年經CUSBEA專案赴美留學, 88年獲得美國洛衫磯加洲大學(UCLA)博士(Ph.D.)學位。之後在美國Stanford大學、新加坡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廈門大學等科研院校從事癌細胞凋亡以及細胞色素P-450基因的分子生物學研究。98年起在美國及中國數家生物技術公司擔任研發總監,從事藥物輸運、奈米醫學以及生物晶片的研發工作。04年2月起任中科大教授,全職在科大進行新型給藥系統和奈米藥物的研究。主要科研成就包括髮展出世界上第一個模擬二噁英(Dioxin)基因誘導表達作用的體外轉錄系統(PNAS,1990);發現Focal Adhesion Kinase在細胞凋亡中的特異性剪下現象(JBC,1997),所發表的論文目前為止已被引用240多次;發現能幫助蛋白質類藥物穿越皮膚屏障的透皮增強肽,為透皮給藥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Nature Biotechnology, 2006),所發表的工作入選了2006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曾獲得91年度新加坡“李光耀博士後獎”。
主要在研課題:
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專案:奈米藥物載體增強藥物導向性及效應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專案:“肽伴侶”輸運的白細胞介素-10透皮新藥研究
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工程重大專案培育資金專案:癌症的透皮和靶向藥物輸運系統研究
鞠振宇
暨南大學衰老與再生醫學研究院院長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華傑出學者”、暨南大學衰老與再生醫學研究院院長、再生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青”獲得者(2015)、中國生理學會衰老與健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衰老細胞生物學分會副會長。
研究方向:聚焦乾細胞衰老的分子機制,及其對組織器官功能和壽命的影響,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Nat Genet、Nat Med、Cell Stem Cell、Blood等雜誌上,總計發表SCI論文133篇。
科研專案:主持多個國家級重點或者重大專案,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專案3項、重大研究計劃重點專案1項、重大研究計劃整合專案1項、國際合作重點專案1項等。
顧正龍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研究院助理院長
國際知名遺傳學家,現任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研究院助理院長、線粒體遺傳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特聘教授。1998年獲得北京大學學士學位,2003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2006年於康奈爾大學任教,2018年晉升為終身正教授。獲得多項NIH、NSF等資助,榮獲華盛頓國際生命研究院 2011 年“營養學未來領袖”獎。在多種頂級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逾60餘篇,包括Nature、Nature Genetics、PNAS、Genome Research、FASEB、MBE、JBC等,引用總計超 4800次。
研究方向
· 開發線粒DNA體測序方法及遺傳操作工具;
· 研究線粒DNA突變在衰老及相關疾病中的作用機制;
· 開發基於線粒體功能的延緩衰老,預防疾病的新方法。
於邱黎陽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研究員
2012年獲得武漢大學化學學士學位,同年獲得瑞士聯邦理工大學卓越獎學金資助赴瑞留學;2014年獲得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化學碩士學位;2018年獲得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博士學位,並獲得優秀博士畢業論文獎,次年完成馬克斯普朗克醫學研究所博後工作;2019-2020年擔任瑞士製藥公司Nuvamid SA科研主管,於2020年11月獲批國家高層次海外人才-青年專案,入職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任研究員、博導,並獲得深圳市國家級領軍人才。主要從事化學生物學研究,旨在透過蛋白理性設計和高通量篩選,開發新型生物分子檢測技術和裝置,解決臨床和藥物研發中的實際問題。其主導開發的NAD+感測蛋白在退行性疾病的藥物篩選、動物及臨床實驗中已實現轉化,實現了NAD+的快速、便攜、準確檢測,是個性化科學補充NAD+前體的重要賦能科技。其以第一或最終通訊作者在Science、Nature Metabolism、Angew. Chem.、Aging Cell上發表論文,申請國內外專利十餘項,成果受到包括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EurekAlert、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科學促進協會(MPG)年報等諸多媒體的廣泛報道。接受Swiss National Center of Competence in Research (NCCR)邀請,作為“青年科學新星”在第一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Molecular Systems Engineering上作特邀報告。並受邀擔任Chemical Science等國際期刊的審稿人。
呂宇軒
南方科技大學前沿生物技術研究院助理教授
衰老生物學青年學者。
本碩博畢業於中山大學,2014至今在德國科隆馬普生物學所進行博士後研究。研究方向為個體衰老生物機制和抗衰老藥物開發。近期關於短期服用雷帕黴素具有抗衰老效果的論文以第一作者發表於Nature Aging 期刊,並且被Nature 選為精選高亮文章。2014年獲得EMBO博士後獎學金資助成為EMBO學者(兼瑪麗居里學者),2021年被選為歐洲未來科研領袖,近期被德國入口網站deutchland.de 評為“Talents for Germany”之一。2019年在馬普學會建立代表馬普學會80多個研究所的PostdocNet,並當選為首任會長。2021年起作為認證跨文化交流培訓師在德國多個科研機構授課。
Evelyne Bischof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副主任醫師
Evelyne Bischof 醫學博士是內科和腫瘤學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預防和精準醫學、生物老年學和老年腫瘤學。她是世界頂級長壽會議ARDD的主要組織者之一。此外,她還擔任長壽醫學協會副主席,是首個長壽醫學課程的創始成員之一,致力於將健康生活的理念傳遞給社會大眾。她對新一代醫療技術以及人工智慧在生物醫學研究和實踐中的應用充滿熱情。她曾在瑞士、美國和中國行醫十年並從事轉化研究,撰寫了70 多篇經同行評審的論文,並多次在科學及醫學會議發表演講,具有在國際和跨文化水平上從事醫療實踐行業的豐富經驗。
Thomas A. Rando

教授

斯坦福大學長壽研究中心副主任

Thomas Rando博士,是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教授,也是Eli and Edythe Broad 再生醫學和幹細胞研究中心的主任。Rando博士團隊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幹細胞功能的分子調控。他們的主要目標是瞭解幹細胞如何協調組織穩態和修復,開發其治療組織損傷和退行性疾病方面的潛力。他們還關注骨骼肌及其駐留幹細胞(“衛星細胞”),研究幹細胞如何衰老以及如何使衰老的幹細胞恢復年輕特性。他們的長期目標是揭開幹細胞的神秘面紗,並將這些知識應用於未來的細胞療法。
孔麗霞
世界抗衰老生物醫學會 副秘書長
德國預防與抗衰老協會 常務理事

中德工業4.0聯盟醫療健康委員會秘書長

中德科技文化交流協會生物醫學會會長
德國華人醫師協會 副會長
世界華人醫師協會理事 中國抗衰老促進會理事
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博士,中山大學內科學碩士,副主任醫師、副教授。臨床醫學內科專業與生命工程專業。德國執業專科醫師。中德資深醫療交流專家,博鰲亞洲論壇專家。醫療管理專家。2012年至2014年於德國慕尼黑大學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及分子實驗室(基因和細胞治療)工作。擅長量子檢測,基因檢測及早癌排查,重金屬排毒,個體化荷爾蒙治療,智慧血液淨化,血脂分離單採技術,免疫雷射注射、線粒體修復、抗自由基及體液酸鹼平衡療法,順勢療法,熱療及活細胞培養及注射、自體免疫細胞及幹細胞治療,癌症的預防、早期干預及健康管理。系統掌握營養學及健康管理,生命科學體系各項治療方法及操作技術。
Alex Zhavoronkov
博士
英矽智慧創始人兼執行長
Alex Zhavoronkov博士擁有生物醫藥和計算機技術領域的複合背景。他於2019年被Deep Knowledge Analytics列為全球藥物發現和先進醫療領域的100名人工智慧領導者之一,併入選科睿唯安(Clarivate)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Zhavoronkov博士於2014年創立了英矽智慧,該公司是人工智慧藥物研發領域的領跑者,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多種資料型別分析,研究領域覆蓋抗衰老、疾病機制、靶點識別和訊號通路建模等等。2016年他率先將生成式對抗網路(GANs)和強化學習(RL)領域的關鍵技術應用於藥物研發,針對特定適應症發現新穎靶點並生成全新分子結構,從而開發具有潛力的創新療法。
Zhavoronkov博士先後獲得了加拿大皇后大學商學和理學學士學位,美國約翰霍普金斯理學碩士學位,莫斯科國立大學博士學位,並先後發表了超過150篇國際期刊論文及2部書籍著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