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篇文章很火,叫如何發現一個20歲時就值得投資的人
文章顯然是打清華牌且比較取巧的,因為單純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講,倖存者偏差總是存在的,清北復交哈耶普斯麻的畢業生顯然相對來講更容易成功,這裡就不做贅述了。
但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當做了多年早期投資後,你會發現當你投資一位20歲,或者更generally speaking,年輕人時,可能大概或許應該可以注意些什麼呢?
1. Ego很大,缺乏敬畏心
年輕人最喜歡講“Respect”,但其實很多genius geek非常缺乏respect,換句話說就是ego很大,對市場不夠了解、調研不夠深入,很容易輕敵,認為自己在區域性local neighborhood是一個小天才,做出的產品肯定是去迭代這個“平庸”的市場。
對此簡單借用一句經典的評價“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不論什麼年紀,謹慎、低調、謙和、對事物抱有尊重和敬畏心,都是成功很好的朋友。
2. 往往出現在特定行業
即你要分別這個行業屬性是否適合所謂“草根”。
原文中舉得幾個例子,基本集中於消費行業(p.s.我覺得華東師範大學正經985/211/雙一流挺好的高等學府不知道為啥莫名躺槍,而且汪滔去HKUST深造拜李澤湘門下正兒八經的根正苗紅啊)。
比如,高科技領域顯然不適合“民科”。
3. 是否只在意自己
或者說過於自私,一切需要為自己服務,圍著自己轉。
這個原因對於小天才很簡單,人在剛出生的嬰兒時期天生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只有在成長過程中才會逐漸意識到地球離了誰都能轉,而優秀的人往往容易被更好的保護起來,從而更晚的意識到這個問題。
尊重客觀規律,市場規律,自然的法則,順勢而為可能相對更有趣一些。
4. 實操經驗
年輕人畢竟活得時間比較短(廢話),所以縱然可能學習迭代能力非常強,但可能很多想法很難在短時間內付諸行動和實踐,因此可能會容易遇到“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dilemma。
如果一個人經常說“這個不難”、“那個簡單”、“這個trivial”,etc. 你是更願意相信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呢,還是一個自負的小朋友呢?
5. 好奇心很足,但是分散很難聚焦
人的成長過程本來就是對於世界不斷認知的過程,越是年輕人好奇心越旺盛,但在時間精力有限的前提下,就很容易造成過於發散的思維。適度發散不是壞事,但是在合適的時間節點還是要在有限的資源下聚焦,而不是貪多不爛,做了很多但沒有一塊是精品。
6. 擁有很強的親和力
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種特質。除了極少數case,大部分創業者還是要遲早面對管理一家公司和團隊的,而親和力在與人交往中顯得尤為重要;在商業化和公司化的過程中,小範圍的“怪”、“不合群”會被迅速放大,溝通成本的提升也會影響一家公司的規模化發展和效率提升。
7. 原為作者顯然是非常種子天使的思維。那麼多優秀的創業者,我到底是為什麼一定要執著於那麼早投一個20歲的人?難道這麼好的一個人最值得投資的年紀就只有他20歲的時候嗎?即使他已經IPO了,我是否可以在二級市場持續買入(如果他確實如此值得投資的話)?
比如原文第五點,我們完全可以在他忍受失敗和煎熬,“被歲月磨平稜角”後再出手,是不是可能是更好的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