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慕尼黑安全會議在一片緊張與不安的氛圍中落下帷幕,事後美國跑去沙特同俄羅斯舉行會談,歐洲多國首腦則到巴黎舉行“特別峰會”。
據法國總統府釋出的訊息稱,德國、英國、義大利、波蘭、西班牙、荷蘭和丹麥領導人齊聚巴黎,討論“烏克蘭局勢”和“歐洲安全”,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葡萄牙前總理)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有與會。
會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歐洲應繼續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同時歐洲防務必須得到加強——聽意思像是要“單獨援烏”,但考慮到之前歐洲人類似的決心表過太多,所以沒有引起輿論關注。
事實上,歐盟委員會主席主要擁有“財權”和協調成員國發動對俄製裁的權力,軍事問題還得靠各國自己商量,馮德萊恩的表態意義不大。

當地時間2月17日下午歐洲主要國家首腦在巴黎愛麗捨宮開會,期間馬克龍明確宣佈法國不準備向烏克蘭派遣地面部隊。

馬克龍會後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和歐洲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合照。
“巴黎特別峰會”傳出的另一個重磅訊息是歐洲有意向烏克蘭派遣維和部隊。
起因是英國首相斯塔默稱“英國願意在俄烏停火後派出維和部隊,以保障英國和歐洲的安全”——此番表述立即被各大媒體轉載宣稱。
可實際上斯塔默還有後半句:必須獲得美國的安全承諾。
換言之,斯塔默的完整表述為“在獲得美國安全承諾的前提下,英國願意向停火後的烏克蘭派出維和部隊”,這樣的講法其實意義不大,只能算個噱頭。
與法國、德國等歐陸國家不同,英美的戰略繫結程度遠超人們想象,英國甚至連核武器使用都受美國製約——英國核武庫可以被視為美國在歐戰略力量的一部分。
歐洲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只有英國和法國,而英國又沒有戰略自主權,因此“歐洲核自主”的實質就是法國核力量歐洲化,利用法國核威懾來保障歐洲安全。
從這個意義上講,馬克龍拒絕派兵烏克蘭的表態更能代表歐洲的真實想法,即盡一切可能規避同俄羅斯爆發直接衝突的風險。
說來有趣,當初歐洲輿論曾激烈批評馬克龍戰前跑去莫斯科跟普京勾兌,現在事到臨頭又想讓馬克龍出來領導大家調停,真是令人唏噓。

法國凱旋級核潛艇。法國是歐盟內部唯一的擁核國家,當發生地緣政治危機時,其影響力就開始逐漸超越德國。
為什麼歐洲處理俄烏危機時如此被動呢?
這隻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究其原因,無非是歐洲人將國防完全外包給美國,但凡法國德國能有歷史上平均戰力的一半,這些風吹草動歐盟自己就可以擺平。
冷戰結束後,實力下降的不只是俄羅斯,北約集團的實力下降也很嚴重,各國基本按照三分之二的比例進行了軍隊裁員。
截至目前,北約內部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武裝力量為“非主流國家”土耳其,考慮到埃爾多安總統長期跟歐盟不對付,歐洲沒人敢指望危急時刻土耳其會出手幫他們,不趁火打劫已是萬幸。
北約第三大武裝力量是感受到威脅後迅速擴軍的波蘭,近兩年波蘭陸軍從之前的幾萬人規模擴張至約二十萬人,但相比俄烏動輒百萬的兵力仍顯得捉襟見肘。
國防開支方面,美國尚且是一本爛賬(正等待馬斯克核查),更不要說歐洲國家,很多時候它們的國防預算只不過是為了完成北約內部的考核指標,想個辦法把錢花出去就行了,反正真打起仗來有美軍來救。

1952年,位於德國法蘭克福的美國歐洲司令部(EUCOM)的總部大樓,目前EUCOM總部設在德國斯圖加特。
歐洲究竟有多“武嬉”呢,下面給大家一個直觀的感受。
傳統歐洲強國法國只有區區11萬常備陸軍和25000名後備士兵,坦克只剩下可憐的200多輛,還不夠烏克蘭戰場高潮階段一週的損耗。
至於說空軍,堂堂法蘭西只有102架陣風和90來架幻影2000,法國前戰略空軍司令曾十分無奈地說道:
“如果發生福克蘭(馬島)那種規模的戰爭,法國空軍僅夠維持10天的戰損,而導彈庫存只夠打兩天。”
德國同樣好不到哪去,猶記得冷戰巔峰期,西德曾有60萬軍隊,是北約內部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軍事力量,充當對抗蘇聯第一線的重任。
可隨著東西德合併和冷戰結束,曾經讓人聞風喪膽的德國陸軍只剩6萬名士兵,空軍則只有約120架颱風戰鬥機撐門面。
由於軍力常年處於閹割狀態,使得德國已經有了些許自暴自棄的感覺,不少軍人體重超重,啤酒肚凸顯。
為什麼德國人如此“愛好和平”呢?
因為美軍歐洲司令部就設在德國,既然如此,乾脆將安全保障全交給美國算了,服役當兵多麼辛苦啊,上戰場打仗又是何等的危險……
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宿敵的法國與德國簡直是一拍即合,大家一起躺平,誰也別威脅誰。
一篇評論文章這樣寫道:
“2016年是美歐人民對本國未來做出不同選擇的關鍵年份,Trump當選被歐洲與美國左派視為災難,拜登則當選被他們視為全球化(世界主義)的福音。
幸運的是,在西方左派政治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中,多數美國人民不想被煮熟,奮力一跳,與Trump形成合力,從溫水裡跳了出來。
但身處社會主義發源地的歐洲人,在本國福利溫水裡活得太舒適,加上歐洲以二等國力傍著美國坐在全球化列車的頭等車廂裡,享受著‘借光’得來的強國榮耀,根本不想結束這一旅程……”
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
即使在火燒眉毛的當下,絕大多數歐洲國家其實也沒有擴軍備戰的打算,或者說政客很難動員民眾參軍。
縱觀歷史,一個國家只要懈怠了下來,想要重新武裝便十分困難,興亡趨勢往往是不可逆轉的。

美國駐歐洲兵力分佈圖。目前駐歐美軍大概有6萬多人,這支力量就是歐洲的安全底牌。
文章最後談兩種觀點。
一部分歐洲學者認為,即使在沒有美國、英國、土耳其等參與的情況下,俄羅斯相對歐盟內部的北約國家也不佔優勢。
經歷過多次動員後,俄羅斯現役陸軍部隊確實比歐盟國家之和還要多,但在空軍和海軍力量方面仍處於明顯劣勢。
過去三年裡,俄空天軍的表現讓人大跌眼鏡,在面對實力孱弱的烏克蘭空軍時竟然無法建立起完全空中優勢;俄海軍的表現則更加糟糕,黑海艦隊已被迫放棄了對烏克蘭沿岸的封鎖。
克里姆林宮很難指望在陸地上取得像二戰初期德軍那樣的決定性勝利,以應對與北約全面海空軍衝突的災難性影響,一旦與歐洲開戰,俄軍波羅的海艦隊和黑海艦隊都將遭到毀滅性打擊,俄國出海口將被徹底鎖閉。
當然,該觀點忽略了歐洲相對於俄羅斯顯著的核劣勢——在沒有美國撐腰的情況下,歐洲根本處理不了來自莫斯科的核威脅。
還有一種以東歐國家為代表的觀點認為,應儘快將驍勇善戰的烏克蘭納入歐洲安全架構。
在他們看來,國際秩序已經無可挽回地走上重建之路,而烏克蘭突然成為一個寶貴的安全夥伴。
尤其在Trump啟動與俄羅斯的談判後,美國的軍事承諾變得不再那麼可靠,烏克蘭在歐洲安全架構中的地位被動提高了。
總而言之,接下來四年將是《歐洲劇變的視窗》,對於享受了幾十年歲月靜好的歐洲人來說,前路充滿著曲折與荊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