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下個人素質,拒絕精神內耗;有事直接發瘋,享受缺德人生。”
閆妮在電視劇《小巷人家》路演現場喊出的這一段話,又驚呆了所有人——
“不愧是內娛著名微醺姐,我不允許任何人錯過閆妮老師的精神狀態!”

圖源:澎湃新聞
眾所周知,提起內娛精神狀態超前的演員,閆妮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前有路演現場跳《蘋果香》看懵關曉彤,後有《你好星期六》已讀不回逼瘋“邪惡梔子花”何炅。

宣傳路演現場影片
往前回溯幾十年,姐的名場面都是戰績可查,信手拈來。
2009年某次頒獎禮,介紹頒獎搭檔,老熟人海清誇她“比我漂亮一點點的閆妮姐”。
閆妮雲淡風輕,一張口就逗笑全場:“站在我身邊的是,比我難看一點點的美婦海清。”

是的,一個沉魚落雁的絕世美人兒
張家輝為自己普通話不標準而苦惱的那幾年,閆妮“也沒放過他”。
在某次同臺活動中直接貼臉開大:“大噶吼,我是渣渣輝。”

憑藉“超絕鬆弛感”,閆妮愣是在滿滿求生欲的娛樂圈,隨心所欲地闖出一條大道。
多年前的一次訪談節目中,好友黃渤在試圖形容閆妮的精神狀態時,想到詞窮:
“缺心眼吧,也不能這麼說,不是因為這個詞彙不好,而是這個詞概括不了她。”

從誤吃千年人參的佟掌櫃,到“上臺發瘋”的女明星,閆妮儼然成為年輕一代的精神領袖。
而一路看過來的網友,則在評論區一語道破天機:
“別意外,我們陝西人就這樣,人均閆妮型人格,單純善良,不做作。”


“一口陝西方言,一笑關中風情”,閆妮是地地道道的陝西人,路人皆知。
陝西人獨有的鬆弛感,在閆·內娛著名半永久微醺·卡皮巴拉老陝分拉·天生抽象鼻祖·大智若愚的若·妮身上,也可謂盡數體現。

影片平臺上閆妮的聯想詞,只有微醺和更醺
面對讚美,她總是謙虛。
上頒獎禮,主持人形容閆妮人靚戲好,聲甜腰軟,拿得起放得下。
閆妮的獲獎感言是:“你們剛剛說的那些美德,有幾個都不在我身上。”

面對考驗,她舉重若輕。
最廣為人知的名場面,是上劉畊宏直播間跳操那一次。
同在直播間跟練的黃渤跳得嘴唇都發白了,姐卻不僅自創動作,還愣跳出了一種“眾人皆醒我獨醉”的感覺。

第二天,“閆妮跳操演我”的微博話題就一舉衝上了熱搜。
直接引發網友辣評:“閆妮不演戲的時候太親切了,這跟我媽去當明星了有什麼區別哈哈。”

在大大小小的訪談節目裡,閆妮自由感拉滿,看似鬆弛,實際也是真的鬆弛。
面對“大智若愚”的褒獎,她說“很多人都說我是大智若愚,我的智慧在哪裡,我也不知道。”

嗯,人生怎麼不是一個好像呢
有網友總結閆妮的精神狀態:“她好快樂啊,看似糊塗,好像又什麼都看透了。”
而在一片感嘆中,只有陝西人微微一笑:閆妮的微醺感,和她是陝西人這件事脫不開關係。

最愛油潑面的閆妮
不是胡說,一切有科學理論支撐——眾所周知,老陝人的飲食系統離不開兩個大字:碳水。
一天三頓碳水炫完,往往會直接導致血糖上升,血流無法有效供給營養給大腦,進而思考變慢,吃完就“昏迷”。
不僅如此,血糖上升讓胰島素也隨之升高,促進色氨酸進入大腦轉化為血清素,產生一種睏倦又幸福的表情。
整個人的狀態,表面看似清醒,但魂已不在服務區,俗稱“喝了假酒”。
此時再看“老陝”們,尤其是每頓飯後眼神迷離,進入2G“暈碳(發瓷)”模式的樣子,契合度100%。

米飯只能陪老陝走一段路,饃麵餅才是老陝唯一的歸宿。
更別說接下來,還要迎來老陝人最重要的飯後儀式:盤腿上炕打個盹。
“雙腳離地了,智商就關閉了,整個人都進入到自動駕駛模式了。”
“一直微醺,從未醒過”,人均愛碳水的老陝人,把這種超前精神狀態融進了骨子裡,化為日常。

看見面條子根本停不下來
當然,說陝西人人均鬆弛感爆表的“閆妮型人格”,還有足夠的真實案例支撐。
放眼內娛陝西籍藝人,多少帶五分鬆弛三分微醺還有兩分莫名其妙的搞笑。
95後說唱歌手馬伯騫,參加綜藝被粉絲髮現陝西籍,遂賜名外號“肉夾饃”。
“救命,每次想到顏值歌手的外號叫肉夾饃,都害我笑一下。”
馬伯騫本人不僅欣然接受,還水靈靈創作一首《肉夾饃來了》在幾位評委面前唱得一臉帶勁。

圖源《明日之子》
戀愛真人秀節目《半熟戀人》裡也有一段,觀察員提問“婚姻是愛情的什麼?”
作為陝西人的景甜思忖片刻:“婚姻是愛情的羊肉泡饃。”
這個答案,讓螢幕內外的觀眾心頭一震,但景甜娓娓道來,因為只有時間夠久,愛情的味道和香氣才能醇厚。
“這就是我們陝西女的愛情觀,愛你等於愛碳水,這還不浪漫?!”

陝西人愛碳水,更擅長用碳水解釋一切。/圖源《半熟戀人》
同是陝西人的演員白宇,別人採訪談角色感想,聊劇情走向。
他採訪被問自己飾演的角色形象,他的答案“油潑公仔麵”,意思是陝西和香港的風味大雜燴。
乍一聽無厘頭,但細品之後全是咱陝西人的生活智慧。
畢竟翻開他的微博,不定期更新的日常裡,biangbiang面、岐山臊子面、油潑面、戶縣軟面、回鍋肉拌麵都陸續上榜。
目前這位“西北面王”已在微博更新了至少5年的吃麵日常,可說是“老陝人精神精髓的具像化。”

看過陝西人們的日常才懂,難怪他們對閆妮“穩定發瘋”的精神狀態見怪不怪。
暈碳,怎麼不是一種陝西人專屬的鬆弛感?

事實上提起陝西,耳熟能詳的大明星之外,陝西人,在網上的存在感似乎並不強。
即便是全國文旅內卷的高峰期,其他人安利自己家鄉時,感覺全網陝西人似乎也不到10個。
但直到真正和陝西人接觸之後,你才會發現一個事實——人類對陝西的開發不足1%。

圖源:微博話題
陝西人會吃碳水,也愛吃碳水,崇尚碳水的他們善於製作各色碳水美食,並將其貫徹到每一餐。
早上擀杖一響,冒著熱氣的烤饃裡夾進臘汁肉碎,老陝人早起的第一口碳水就算落肚了。

晚上,一碗色澤油亮、配菜豐富的岐山臊子面熱騰騰上桌,收尾一天的辛勞。
至於中午吃什麼?涼皮、泡饃、油潑面,或者擀麵皮夾饃、土豆絲夾饃搭稀飯等碳水疊加碳水的組合是老陝最愛。
可以說,在暈碳這詞出現前,老陝從不覺得土豆絲夾饃搭稀飯,再配一份涼拌胡蘿蔔絲有任何問題。

第一次踏入的外地人,會在飯後發出靈魂疑問:
所以這塊土地上到底有沒有人是清醒的?
畢竟每天兩眼一睜,必做兩件事——炫碳和暈碳,直到“整個人不由自主發出樹懶一般的微笑。”
“人這輩子投胎做老陝就完蛋了,不是在暈碳,就是在暈碳的路上。”

BGM此時應該響起:額遇見誰,會有怎樣滴對白,額等滴人,他在多遠滴將來,額聽見風,來自地鐵和人海……
好在面對大家的調侃,陝西人主打一個鬆弛到底,十分想得開。
外地人到陝西,三天炫完十二頓碳水後暗叫不好:減脂的人有難了。
而老陝人只會說:你不懂,科學都研究了,碳水是咱中國人自己的安眠藥。

對生活和美食有原則的老陝,對攝入碳水這件事,也有自己的堅持。
吃麵要現揉的、手切最佳,機切面一律視為異端;在飯桌上始終貫徹:咥面不咥蒜,味道少一半。
陝西街頭的飯館裡,最激發人食慾的畫面,是在新鮮的麵皮潑上熱油,也是整頭新蒜放在簍子裡,且無限供應。

陝西人和蒜的愛情
看到這裡 ,你已經掌握一些惹怒老陝人的方法:
老陝的“嘻嘻”,從剝好的蒜和一碗油潑面開始;老陝的“不嘻嘻”,從端來一碗泡麵開始。
此外還有一條至關重要,那就是陝西人在吃飯順序這事上的不退讓。
走哪都是八個冷盤先上桌,熱菜做好了也得排隊,天越冷,冷盤越攢勁。

天上下冰雹,老陝待客也要先上八個冷盤。/圖源:小紅書
有人說,陝西人的飲食因碳水太多而在“接地氣”這點上一騎絕塵,但其實要洋氣也不是沒有。
網上流行的乾巴爛吃,老陝隨手拿出的粉蒸肉夾饃早已經走在了流行前面。

圖源:小紅書
年輕人喜歡的鬆弛感brunch,老陝搬到了室外,老城牆跟下原地一蹲,熱乎乎的湯麵碗端在手裡,簡直“嘹咋咧”。

“我們老陝是這樣的”
從精神狀態到生活方式,不難看出,老陝有多為自己家鄉的美食自豪。
每個陝西人,都有一個讓全世界嚐嚐陝西物產有多美味的執念。
比如不論何時,他們都致力於給全國人熱情科普“陝西的辣椒不辣,粗的增香,細的增色,真的不辣。”

圖源:《畫壁》
結果是,吃不了辣的外地人,一吃一個不吱聲。

他們還致力於創新,憑一腔熱情愣是把油潑辣子冰激凌推上網紅美食榜,邀請全國人民來嚐嚐。
只是當外地的朋友真被請來了——吃之前:好強的飯張力;吃完後:好強的殺傷力。

陝西人的惡搞和友好只在一念之間
閆妮超前的精神狀態,全網看不懂;老陝人在美食上的執拗,全網勸不動。
有時陝西人自己也看不下去:咱能別執著於將油潑辣子做成嫁接食物嗎?咱自己癲不行嗎?
而通常他們自己很快也會給出答案:不行不行,不放油潑辣子真不行。

當外地朋友線上提問:西安是一座能吃辣的城市嗎,西安網友如是說
怎麼說呢,老陝的精神狀態,很適合用那句“下雨不打傘,下雨打羽毛球”概括:
這一切確實很難理解,但就算你不理解也沒事,反正i don't car(e不發音)。

有網友研究了網友的精神狀態後發現:別說全國,就是放眼世界,老陝的價值觀也算十分領先。
面對金錢的誘惑,他們拒絕內卷,說“錢掙多少是個夠,差不多就行咧”;
面對在外受了委屈的孩子,家長充分理解,說“不行奏回來,在外頭受它歪鳥氣弄啥嘞”;


“陝西人受點委屈就回家”登上熱搜時,評論區是陝西網友一呼百應
至於其他的,精神內耗也好,自我反思也罷,或者焦慮人生什麼的……
閆妮老師的始終不擰巴、夠鬆弛的精神狀態,或許也是許多陝西朋友的答案。
“內耗是啥咱也不知道,想耗就耗唄。”
“朋友問我在幹嘛,我在虛度。”

別人怎麼看沒關係,重要的是自己要明白“額就是額”
所謂“核心穩定,精神自由”,翻譯成過來不就是咱老陝人常掛在嘴邊的:去球,慫管。
遇到實在感覺自己失去力量的時刻,大不了就給自己煮一鍋燴麻食。
“然後我就會覺得,我作為一個陝西人,能做一鍋香噴噴的麻食,到哪我都餓不死。”

圖源:微博@新浪陝西
有人說陝西人是“活明白了”,老陝自己知道,是腳下這片土地賦予了人們底氣。
三百里秦川飛揚著黃土,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歷史的回聲,教會了人們腳踏實地。
如火的秦腔,如水的民謠,熱情的安塞腰鼓,滋養著人們的生活;沿著老城牆走一走,每一步都是對話古老智慧,讓人沉下心來不焦慮。
更別說,市井阡陌間飄蕩著麵食的香氣,富足著腸胃,也讓靈魂不匱乏。

就像那句歌詞:“西安人的城牆下是西安人的火車,西安人到哪都不能不吃泡饃。”/圖源:陝西日報
這一切構成了陝西人的愜意生活,也無形中塑造了老陝人“超前的精神狀態”。
他們微醺,鬆弛,有趣,愛生活,戀家,也愛這片土地上的一切。
“一日三秦,終生三秦”,不僅是每個陝西人血脈中的地域認同。更是每個抵達陝西的人,領略美景美食後樂而忘返、依依不捨的心情。
不過,如果你也對這種鬆弛感著迷,決定來陝西,請一定要記得:
要流露出那種滿足又睏倦的微醺表情,至少要一天三頓,或一頓兩種以上碳水,這是get閆妮型人格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