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給我分房子,我兒子就住在你家!”
因為無房可住,棉紡廠女工宋瑩大半夜抱著兒子林棟哲來到張書記的住處。敲開門後,宋瑩二話不說把兒子丟在張書記面前。
在眾人驚愕的目光中,宋瑩頭也不回地走了。只有五六歲大的林棟哲衝著張書記,奶聲奶氣地哭喊:“就是你欺負我媽,欺負我家!”屋外宋瑩聽到兒子的哭聲,眼底掠過一絲猶豫,但還是一狠心獨自離開。
這是最近在芒果熱播的年代劇《小巷人家》裡開場的一幕。和很多年代劇不同,這部劇集著眼於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蘇州小巷裡三戶人家的瑣碎日常。
1978年,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程序,這標誌著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而在這個轉型過程中,無數人的生活隨之改變。
開場的短短幾分鐘,不僅交代了計劃經濟時代單位分房的時代背景,更關鍵的是把蔣欣飾演的宋瑩這個人物既潑辣又柔軟的複雜個性,刻畫得淋漓盡致。
《小巷人家》由正午陽光出品,閆妮、李光潔、郭曉東、蔣欣等幾位主演在劇中的表現可圈可點。劇中的故事情節不狗血不誇張,呈現出一幅充滿煙火氣息的城市生活畫卷,與大時代變遷下的每個重大歷史節點都緊密相連,勾人回憶又充滿溫情。
有網友在追《小巷人家》時感慨:“越是渺小的事,越容易被時代抹平,但往往就是那些被抹平的渺小,能夠打動另一個時空的我們。”


大時代下的小切片
對於新中國來說,1977年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
這一年8月4日到8日,鄧小平在其組織召開的科學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決定,立即恢復考試。這一年冬天,關閉11年的考場向570萬中國青年重新開啟,凡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以及應屆畢業生等,符合條件均可報考。
《小巷人家》一開場,除了講宋瑩怎麼為林家爭取到房子,莊家發生的大事,就是郭曉東飾演的莊超英參加高考閱卷。
由於恢復高考的通知,距離正式舉行高考,只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各省教委準備倉促,甚至沒有一套標準答案。劇中莊超英趕到閱卷點時,必須要先跟其他閱卷老師共同研討出一套答案,才能開始閱卷。
由於丈夫被調去批改高考卷子,不能幫著一起搬家,閆妮飾演的妻子黃玲只能拖著全家家當,在大雨中獨自一人,一腳一腳踩著車子。早已搬好家的林武峰和宋瑩,看到這一幕立刻上去幫忙。莊、林兩家自此有了第一次交集。
黃玲和宋瑩的女性友誼,兩家的孩子——莊圖南、莊筱婷和林棟哲充滿童趣的相處,這些大家津津樂道的情節,自此展開。
《小巷人家》擷取的是從70年代末開始,往後大約20年的生活圖景,很多細節既真實,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獨有的特徵。
憑票供應,是計劃經濟時期物資嚴重匱乏的一種消費方式。當時的中國居民,不僅糧油肉需要憑票購買,生活中小到肥皂、火柴,大到腳踏車、電視機等等,都需要憑票才能買到。
這也解釋了黃玲對於莊家親戚上門這件事為何那麼牴觸,因為多一個人就多消耗一個人的口糧。眼看第二年兒子就要高考,而公婆還想把向鵬飛寄養到自家,一向溫柔賢淑的黃玲直接發飆,寧可離婚也不讓向鵬飛來家裡影響兒子備考。

而電視機在那個年代絕對是家庭中的稀有品。在劇中,林家為了給兒子買電視,不惜全家省吃儉用大半年,天天吃蛇瓜,李光潔飾演的林武峰還要拿糧票換電視券,排隊搶購電視,足見電視是多麼緊俏。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具有中國特色的票證還有——國庫券。國庫券就是國家向個人“借錢”,到期還本付息的一種憑證。國庫券的面額從1元到萬元不等,由於它不可交易,不便流通,家家都有花不出去的國庫券。
在劇中,有人把國庫券用來包紅包。拆到包了國庫券的宋瑩氣得渾身發抖:“我給出去五元紅包,收回一元國庫券。大過年的,花錢給自己添堵!”
除此之外,《小巷人家》裡大時代裡的小切片還有很多,比如住在巷子裡的幾家人要跑幾十米上廁所、共用接水池,七八十年代流行的陪嫁“三轉一響”——手錶、腳踏車、縫紉機和收音機,以及停電時用油燈、排隊買東西用馬紮子、吹舊式風扇等等細節都在劇中一一呈現。
1982年,義大利人安德烈來到復旦大學留學。此後,他在中國成家、立業、生子,他還用手裡的照相機記錄下那個時代下的中國,
照片裡有昆明、南京、上海、三亞,包括蘇州在內不同地方人的生活百態。作家餘華評論這些照片說,“在這一張張或安靜或活躍的黑白照片裡,我們看到過去的自己如何掙脫束縛,小心翼翼走向真正意義上的生活。”
《小巷人家》裡展現的那些小切片,也如同這些黑白照片,它們串聯在一起,構成了劇中主人公漫長的人生故事,也記錄了我們如何走向真正生活的歷程。

金錢與夢想
困惑與挑戰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勢不可擋,每個人的命運都會隨之發生或深或淺的改變。
棉紡廠的工程師林武峰的人生軌跡,就是被這樣改變的。當大家圍坐在電視機旁,討論中美建交的訊息時,林武峰立刻會意:“看來風氣是要變了。”

果然,此後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放開,民營經濟異軍突起。林武峰就是趁著鄉鎮民營企業發展的浪潮,週末時間給私企做起了 “星期日工程師”。
在他的工廠同事每月只領幾十塊錢工資的時候,他靠週末“兼職”賺的錢,就讓妻子和孩子成為巷子裡最早用上冰箱的人。
後來,林武峰被舉報而失去了晉升的機會,但這反而讓他下定決心脫離編制,舉家遠赴廣州開創了自己的事業。
被時代改變命運的還有一個人,向鵬飛。因為知青返鄉的政策限制,當年去貴州插隊的莊樺林讓出了自己的回鄉名額,讓兒子向鵬飛獨自回到蘇州,寄居哥哥莊超英家。

但向鵬飛沒有像莊家兩個孩子那樣考入上海的名牌大學,他落榜了。不過,市場經濟卻給他打開了另一扇門,他抓住機會,透過跑長途賺到第一桶金,進而擁有了自己的私人客運。
曾幾何時,遠在貴州的父親,在砂鍋寨大隊起早貪黑,一天只能掙兩毛八分錢;母親更是為了有人收留他,在蘇州的兄嫂面前痛哭哀求。
向鵬飛透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個人命運,也讓父母告別了沒有尊嚴的窮苦日子。
小巷中除了莊林兩家,另一戶吳家的命運也在時代變遷中發生轉折。
本來吳建國覺得自己捧著棉紡廠的鐵飯碗,就可以高枕無憂。殊不知一紙國企改革的檔案,讓吳建國成為了第一批被停薪留職的工人,從此只能靠四處打零工為生。
他的小女兒小敏的命運,更是充滿戲劇性。吳家有一個進棉紡廠的名額,吳建國的妻子張阿妹,費盡心思讓繼女吳珊珊考師範專業,自己的親生女兒小敏中考後讀紡織職高,本想著她畢業後就能直接進棉紡廠工作。
結果棉紡廠精簡人員,不再招收技校和職高的畢業生。小敏眼看到手的鐵飯碗,也就這樣沒了。在進廠願望落空之後,她選擇了自己喜歡的行業,成為了一名理髮師。
林武峰、向鵬飛、小敏,這些都是被時代洪流席捲到的人,在不斷地追隨時代的腳步中,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財經作家吳曉波曾經寫過一本《激盪三十年》的著作,裡面描繪的正是《小巷人家》所生活的時代。
“儘管任何一段歷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獨特性,可是,1978—2008年的中國,卻是最不可能重複的。”吳曉波在書中這樣總結那個時代中的中國老百姓:“這三十年是最世俗的時代,人們在迷惘中追逐著金錢與夢想,又在轉型中遭遇困惑與挑戰。”

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向
年代劇在國內一直擁有穩定的市場,此前,曾經出現過《溫州一家人》《鋼鐵年代》《大江大河》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在這些作品中,主人公往往就是開局一隻碗,臉朝黃土背朝天,最後靠著敢闖敢拼,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背景下打出一片天地。
就像《溫州一家人》中的周萬順,從溫州街頭撿破爛的中年人,靠著賣皮鞋起家,幾起幾落後最終在陝北挖出石油,成就了千萬身家。
不過,當同類作品逐年推出,如何避免內容和主旨的同質化,是年代劇的後來者們一直思考的問題,而這次《小巷人家》跟此前的作品有很大不同。
儘管也有呈現莊家兄妹、林棟哲這些透過高考改變命運的青年一代,也有向鵬飛、林武峰、李一鳴等抓住時代紅利的弄潮兒。但《小巷人家》所聚焦的不僅是苦難和奮鬥,更是一群平凡如你我的人,和他們有滋有味、有悲有喜的生活。

雖然發生於莊林兩家的都是七八十年代老百姓常見的日常瑣事,但這種“中式鄰里關係”體現出的人性溫暖,仍能讓當下的我們有深深的共鳴。
還有宋瑩和黃玲兩位女主角,突破了以往國產劇對中年女性的刻板塑造,不僅性格豐滿、鮮活,讓人印象深刻,兩人之間的互動和深厚情誼也成了本劇一大看點。
更關鍵的是,在這個轉折的年代,恢復高考、國企改革、個體經濟發展等等一系列大事件不僅改變了國家的前途命運,也讓劇中每個角色的人生都隨之起伏。但他們又都甘之如飴,在洶湧浪濤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向。
一位網友評價《小巷人家》,“有沉重的地方但不壓抑,有宏大的地方但不說教。”這正是這部劇的魅力所在,目前它在豆瓣已有4萬多網友的評論,依然保持了8.1分的高口碑。
劇集接近尾聲,莊筱婷和林棟哲這對在巷子裡玩大的青梅竹馬,不僅一起考入大學,最終也走進了婚姻。黃玲和宋瑩這對閨蜜成了兒女親家,仍能像以前一樣挽著胳膊約著去做美容。

至於曾跟黃玲幾乎鬧到要離婚的莊超英,也逐漸學會體諒小家庭的不易,不輕易被原生家庭所綁架。兩人更一起上起了太極劍的課,儼然一對恩愛到白首的老年夫妻。
這種平淡又溫馨的結尾,又何嘗不是一種圓滿。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曾經說過一句話:“我們太有限了,我們只能做我們覺得是對的事情,然後接受他的事與願違。”歷史的車輪永遠滾滾向前,但讓自己、讓生活變得更好的選擇和努力永遠值得讚頌。
這大概就是《小巷人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END-
● 撰稿 | 姜榆木
● 主編 | 宋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