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瘋狂擴張10倍!

他,自嘲出身於貧民窟。
卻在短短六年間,在全球瘋狂開了46000多家門店,超越星巴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現制飲品企業。
這背後,究竟是怎樣一個神奇的商業故事?

2025年3月3日,正當大家還沉浸在DeepSeek旋風中時,另一個奇蹟在香港上演。
一家河南人創辦的茶飲企業在港股上市,市值破千億港幣。其創始人張紅超兄弟持有大部分股權。
這意味著,兄弟二人一夜之間,身價近千億。

說起張紅超兄弟,知道的人可能並不多,但要說起他們創辦的企業,14億中國人幾乎無人不知,它就是:
蜜雪冰城!
過去六年,這個家喻戶曉的品牌,在全世界瘋狂開了46000多家門店,超越星巴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現制飲品企業。
僅僅2024年前九個月,它就開了7700多家店。
而且,不止在國內,蜜雪冰城還火遍了全世界。
尤其在東南亞,它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開了約4800家門店,是當地最大的現制飲品品牌。

蜜雪冰城的崛起,與從京東、阿里夾縫中殺出的拼多多一樣,是下沉市場的成功。
當喜茶、奈雪的茶以30元以上的均價,主打一二線城市時,蜜雪冰城則以不到10元的均價,從三四線城市,開始一場農村包圍城市的反攻。
3元的冰淇淋、4元的檸檬水、6-8元的奶茶……這些遠低於同行的定價,讓許多人禁不住想問:
蜜雪冰城靠啥賺錢?
問題的答案,很大一部分,藏在它血淚般的創業史中。
有人曾將蜜雪冰城早年的創業,總結為3次關門、4次被強拆。而張紅甫回憶起自己哥哥的創業史,則坦言:
“他就是苦大仇深型創業者。”
1997年,當20歲的張紅超,帶著奶奶給的3000元“天使投資”,從商丘農村來到大城市鄭州時,他的夢想只是開一家刨冰店。
在河南財經學院就讀一年多,他發現在商丘遍佈大街的刨冰,在鄭州卻難覓蹤跡,就想把它帶到鄭州。
3000元的啟動資金,捉襟見肘,光是一臺二手冰櫃就花掉800元。
為了省錢,他不得不自己做裝置、做原料,焊接刨冰機,熬糖漿、切果丁,店面則選在了租金最便宜的城中村——燕莊,並取名:
寒流刨冰。
店名雖冷,屋內卻猶如蒸籠,一到夏天,酷熱難耐。張紅超開玩笑說,在裡面站一天,得出十斤汗。
最難的是運冰塊。重達上百斤的大冰塊,要騎車馱回店裡,每次都弄到汗流浹背。
有一次,路上車多,他不小心連人帶車摔倒。本想爬起來扶車子,卻發現扶不動,只好將冰塊卸下,紮好車,再綁上去。
等他頂著烈日,在穿梭的車流中,整個弄好,冰塊已化了1/3。
20多年後,已是蜜雪冰城CEO的張紅甫,回憶起哥哥當年創業的這一幕,依舊淚目。
比困難更扎心的,是創業失敗。
由於缺乏經驗,張紅超在一年多里,先後關了3家店。心灰意冷之下,跑合肥去賣冰糖葫蘆,再次鎩羽而歸。
沒辦法,只好回鄭州,重操舊業。
這一次,他選對了店址,就紮在母校附近方圓幾里的地盤上,專做學生的生意,並將店名改為蜜雪冰城。

考慮到冬天沒人吃刨冰,他還做起了家常菜。
1.5元的酸辣土豆絲,2.5元的揚州炒飯,五六塊的葷菜……便宜實惠的價格,很快就引來八方食客,生意日漸興隆起來。
但另一個棘手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20年前的鄭州,正處在城市擴張期,拆遷就像家常便飯,張紅超開店的學校周邊,更是如此。
蜜雪冰城第一家店開了不到半年,就碰上舊城改造。此後,開一家關一家,先後4次被強拆,投資都打了水漂。
有時,拆遷來得太突然,他只能搶救出一些鍋碗瓢盆。
最後一次,他賭上全部家當,併發誓再不行,就放棄“蜜雪冰城”這個招牌。所幸,這一次終於沒再被拆。
在蜜雪冰城的官網上,有一組漫畫,生動詮釋了這段歷史。
畫風雖然詼諧,卻道盡人間辛酸。
但也正是這種源自草根的苦中作樂和低價基因,成就了今天的蜜雪冰城。
2006年,一直懷揣冷飲夢的張紅超,推出首支定價1元的新鮮冰淇淋,並於次年開了第一家冰淇淋店。

也是在那一年,弟弟張紅甫加入蜜雪冰城,兄弟倆由此攜手闖進一個空前龐大的市場。
多年後,蜜雪冰城公關負責人用一句話來形容這個市場:
“中國有十億人沒有坐過飛機,有大量在學校食堂吃飯的學生一頓飯花銷在10元以內。”
這,就是下沉市場。

讓年輕人實現冰淇淋和奶茶自由!
這是張紅超、張紅甫的創業理想,出身草根、經歷過“苦大仇深”的兄弟倆,深知陽春白雪之外,還有更大一群下里巴人。
這些人,大部分不知道喜茶和奈雪的茶,即便知道,也喝不起。
他們中很多人,就是國家統計局的資料裡,那6.1億月收入低於1000元的人。但在各類研究中,被選擇性忽略。
這群人,“也有強大的想喝上現做飲品的需求”,他們就是蜜雪冰城的目標客戶。
為了滿足這群人的需求,過去二十年,蜜雪冰城一直在做兩件事:
第一,降成本。
從早期賣刨冰,自己做原料、做裝置,到後來經營冰淇淋、奶茶,自建供應鏈,最初的動機都源自對成本的控制。
用張紅甫的話來講,哥哥張紅超是個很會“算計”的人。

算計到什麼程度呢?
蜜雪冰城開第一家店時,做招牌的店不小心把“蜜”敲成了“密”,但改字的成本很高,招牌店就說,給你便宜200塊錢,不改了。
為了省錢,張紅超同意了。
因此,蜜雪冰城的第一家店,其實叫密雪冰城。
那個時候的張紅超,最擅長的定價策略就是:先計算成本,再把微薄的毛利加上,推匯出最低價格。
省下的錢,則更多讓渡給消費者。如此,才有了1元的冰淇淋和1.5元的酸辣土豆絲。
早期的算計,為了省錢。之後的算計,則不但為了省錢,也為了穩定的供應鏈,因為規模上來了。
2007年,蜜雪冰城第一家冰淇淋店開張後,生意火爆,引來不少加盟商。與此同時,冰淇淋粉卻開始供不應求。
缺貨最嚴重時,許多新店裝修好之後,裝置和原材料統統不到位。加盟商的投訴電話,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
為擺脫供貨危機,張家兄弟下狠心,自建供應鏈,並開始兩個人的明確分工:哥哥張紅超主抓產品,弟弟張紅甫負責加盟商和品牌運營。
2012年,蜜雪冰城成立河南大咖食品,實現核心原料的自產。緊接著,又在焦作建起了倉儲物流中心。
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極大地降低了成本,為蜜雪冰城的低價打下了基礎。但低價並不代表低質。
在降成本的同時,蜜雪冰城還做了第二件事,抓質量。
據張紅甫回憶,蜜雪冰城做家常菜那些年,乾貨和調料全用最好的,醬油用李錦記,雞精用太太樂,青菜和生肉用最新鮮的。
“好料才能出來好菜”,這是張紅甫父親的理念。
哪怕是做1塊錢的冰淇凌,蜜雪冰城也堅持用雞蛋來做蛋卷,而彼時,市場上大多數蛋卷都是麵粉和糖精。
為了調出最好喝的檸檬水,他們把市場上所有的檸檬品種,挨個嚐了一遍。
一手降成本,一手抓質量,兩條腿走路的蜜雪冰城,打破了許多人“低價必劣質”的固有觀念,最終構築起其不可複製的競爭優勢。
“它的價格,你山寨不了。”有業內人士感嘆。
這句話一半是感嘆低價,另一半是感嘆價效比。在很多人看來,蜜雪冰城的優勢在於:便宜的奶茶裡,它最好喝;好喝的奶茶裡,它最便宜。
這看似簡單,做起來很難。
包括喜茶在內,很多品牌都曾試圖模仿蜜雪冰城,做下沉市場。但由於門店少等原因,成本很難控制到蜜雪冰城那樣低。
在社會越來越富裕的年代,很多人認為,消費都升級了,高質平價已經失效。對此,張紅甫並不認同:
“失不失效,我也不知道,但顧客缺不缺錢?這個問題值得好好思考。”
出身草根的張家兄弟,顯然看到了“城裡人”沒看到的市場,一個規模數億人、長期被忽視的群體。
他們20年如一日,為這個群體服務,提供極致的價效比,最終俘獲了人心。
某乎上,有人聽說,蜜雪冰城的宗旨是做大學生喝得起的奶茶,感動哭了。還有很多粉絲戲稱:蜜雪冰城是貧民窟女孩的救星!
甚至有不少人認為,是她們用零花錢,三塊兩塊把蜜雪冰城“拉扯”大。

蜜雪冰城就沒想過提價,走高階?也不是。
2009年,當時鄭州最時尚的商城大上海城,曾邀請蜜雪冰城去開店。可一聽它的價格那麼低,馬上反悔了,害怕拉低商場檔次。
也是在那兩年,美國冰淇凌品牌DQ進入鄭州。
看到DQ店面寬敞明亮,俊男美女絡繹不絕,再對比自己的門店破破爛爛,張紅甫頓時凌亂了。
“場所low,利潤低,簡直是土裡刨食的大low逼。”多年後,他在自己的日記裡,這樣描述彼時的蜜雪冰城。
為了爭一口氣,張紅甫拼了。
他決定在鄭州實驗中學附近開一家高階店,選址要高消費,店面要高大上。冰淇淋原料從自產的冰淇淋粉換成康派克奶漿,還高價購入美國泰而勒冰淇淋機。
甚至,開業之前,還親自去DQ臥底、學習。
但就是這樣一家張紅甫寄予厚望的高階店,只開了兩年半,就關門大吉。
事後,張紅甫總結經驗教訓,並在日記裡發出靈魂拷問:做高階是顧客廣泛需求還是自己的心理需求?
在確定是後者之後,他接著寫道:
“老老實實地賣自己最拿手的價格就可以了,不能裝……也許經營和找人過日子一樣,適合自己才是最好最重要的。”
在那以後,蜜雪冰城更專注於自己擅長的低價市場。
期間,曾有很多人,在得知蜜雪冰城的定價時,勸張紅甫走高階,但他不為所動。
新冠疫情爆發後,面對原材料價格上漲,許多奶茶品牌都在漲價,而蜜雪冰城卻在官方微博上釋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
我們還是不漲價!

24年如一日的便宜,讓蜜雪冰城紮根中國最廣泛的人群,其規模在加盟商推動下,像野草一樣增長。
在這個過程中,蜜雪冰城透過自建工廠和物流,不但降低了成本,也收穫了滾滾財源。
在每年倒閉3萬家店、90%都賺不到錢的奶茶行業,蜜雪冰城卻依靠加盟商和工廠,一年淨賺8億,以致有人驚呼:
蜜雪冰城“騙局”,年賺8億,竟不是靠賣奶茶?!
但野蠻式增長,在給蜜雪冰城帶來滾滾財源的同時,也滋生了諸多問題。其中,最棘手的莫過於品控。
蜜雪冰城的擴張,有多瘋狂呢?
自1997年創辦以來,它用了17年時間,直到2014年,才開出第1000家店。但隨後,便呈爆炸式增長。
2018年,5000家;
2020年,10000家;
2021年10月,20000家。
2024年12月,46000家。
換句話說,短短六年間,它的門店數瘋狂擴張了近十倍!
餐飲行業對品控要求極為苛刻,哪怕很小一個疏漏,都可能造成滅頂之災。
早在2007年,剛開冰淇凌分店時,張紅甫擔心店裡員工忙不過來,便把原來配冰淇凌奶漿的小盆換成大的不鏽鋼桶。
結果,桶裡的原料由於擺放時間太長,變餿,引發顧客反感。那個店,從此一蹶不振。
多年後,張紅甫在日記裡感嘆:
“經營就是這樣,一點的捷徑和偷懶都不能有,必須盡心盡力,時刻警惕,稍有疏忽,幾乎是萬劫不復。”
2007年,蜜雪冰城尚小,問題不大。
可眼下,其坐擁2萬家店,放眼全球,也只有賽百味、麥當勞等少數幾個品牌,與之等量齊觀。
2萬家店,就意味著2萬個風險點。品控問題,由此成為當下之急。
2021年5月,鄭州市場監管局對全市所有蜜雪冰城分店進行摸底排查,最終因食品安全問題,對其中35家門店給予責令限期整改處罰。
萬店之王,一時間被推到風口浪尖上。
但放眼未來,讓蜜雪冰城更焦慮的,或許不是食品安全,而恰恰是它的規模。
下沉市場雖大,但終有一天,會被做完。屆時,它又該面對怎樣的未來?

2019年4月,風頭日勁的張紅甫,參觀了一家日本企業。
它在日本柴燒茶具界,是一家國寶級的企業,佔地面積不到1畝,卻傳承16代,延續了400多年。
更驚奇的是,這家企業已經150年沒出過新品,卻還活得挺好。
參觀結束,隨行人員忍不住問了對方一句:你們一年的產值是多少?對方回答:8000萬日元!
這個數字摺合人民幣不到500萬元,但對方回答時一臉平靜,沒有絲毫的難為情。這讓張紅甫一行人大為震撼。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嗷嗷待哺的中國企業,在做大規模的方向上,一路狂奔。而中國14億人口的大市場,也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伴隨這個過程,中國企業普遍滋生了一種產值和規模崇拜。
但再大的市場也有天花板,增量市場終有一天,會變成存量市場。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又該怎麼辦?
圍繞這個問題,過去五年,蜜雪冰城在供應鏈深耕、全球化擴張、品牌生態方面構建三大核心戰略。
首先是在應鏈深耕上,佈局全產業鏈,不僅在國內建立了五大生產基地,還透過覆蓋全球六大洲、38個國家的採購網路,使其原材料成本比同行低20%以上。
其次在門店過程上,一方面拓展西藏那曲、內蒙古額濟納旗等邊遠地區,還大力佈局海外市場。
截至2024年底,海外門店超過4000家。
最後是在品牌生態上,圍繞雪王IP打造國民級文化符號,並孵化出咖啡品牌,與主品牌形成協同效應。
這些戰略舉措,推動了其業績增長,也贏得了資本市場的認可。
最近幾年,蜜雪冰城營收和利潤保持高速增長。2024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186億元,利潤35億元。
但對於已經有46000家門店的蜜雪冰城來講,真正的挑戰還在於:如何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透過精細化運營,活得質量更高、更長久?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上市正如蜜雪冰城在致辭中表示的,只是一個新的起點。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葛雨辰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