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好,痴呆風險小丨一週科技

 7.12‍‍‍
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

一手掌握一週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姚湧  小學森  廬州月
責編 | 既來知  
●                   ●                   
1
睡眠好,患痴呆風險小
圖片來源:pixabay.com
近日,美國國家衰老研究所Tianyi Huang團隊透過調取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31324850歲以上參與者的睡眠質量和健康資料,分析了睡眠和老年痴呆症發病風險之間的關聯。其中,睡眠質量評分為0~7,分數越高,睡眠越健康。統計顯示,睡眠質量最差0~2分)參與者比睡眠質量最好6~7參與者患全因痴呆症、血管性痴呆和阿爾茨海默症的風險分別提升76%113%55%。此外,與健康睡眠模式相比,包括失眠、白天嗜睡在內的其他5種非健康睡眠模式使得個人罹患全因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風險分別提升8~85%11~148%,嚴重睡眠紊亂使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風險提高了56%。該研究提示,充足健康的睡眠對大腦功能的維持起重要作用。相關論文於77日發表在《BMC·醫學BMC Medicine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186/s12916-025-04251-3

2
全球胃癌發病趨勢預測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慢性感染是胃癌的誘因。近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Jin Young Park團隊運用GLOBOCAN 2022國家年齡特異性發病率和聯合國人口統計預測的人群特異性死亡率,展望了185個國家2008-2017年出生的年輕人的胃癌負擔,其中就包括幽門螺桿菌帶來的健康負擔結果顯示,上述佇列中預計1560萬終身癌症病例,其中76%可歸因於幽門螺桿菌。三分之二的病例將集中在亞洲,其次是美洲和非洲。儘管58%的病例預計發生在傳統的癌症高發地區,但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化,42%的病例預計將出現在低發病地區,特別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那裡未來的胃癌負擔可能比2022年估計的高出六倍。該研究強調了幽門螺桿菌篩查和制定科學的胃癌治療策略的重要性。詳細資料於77發表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793-6

3
化療竟會喚醒“沉睡”的癌細胞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當癌症被初次治癒後,在轉移組織器官中會殘留一些播散性腫瘤細胞Disseminated tumor cellDTC,它們處於休眠狀態,並不分裂。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Guohong Hu團隊透過基於重組酶的休眠追蹤系統DormTracer發現,包括阿黴素和順鉑等在內的臨床常用化療藥物會增強休眠態乳腺癌細胞的增殖和肺轉移。從機制上講,化療誘導成纖維細胞衰老,後者透過分泌蛋白質促進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的形成。NETs透過細胞外基質進行重塑促進休眠DTC增殖。重要的是,將衰老細胞裂解藥物達沙替尼dasatinib和槲皮素quercetin與阿黴素聯合使用可以抑制DTC的再啟用和癌症的轉移復發。研究為改進癌症治療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論文於73發表在癌細胞Cancer Cell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5.06.007

4
減肥會給女性帶來“好孕”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注意到,超重或肥胖的女性在自然受孕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要比正常身材的女性更多,且容易出現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高血壓在內的併發症。近日,丹麥諾和諾德生物醫藥公司透過一項246670超重女性BMI ≥25 kg/m2參與,為期3年的佇列研究發現,與體重不變相比,體重減輕10-25%與懷孕機率增加5.2%存在關聯此外,孕前體重減輕使得準媽媽患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壓綜合徵及生下大於胎齡兒的風險分別降低了42%23%14%體重變化對孕婦流產率、早產率、活產率或小於胎齡兒出生率並沒有造成顯著影響。該研究不僅為體重對女性受孕率的影響提供了真實資料,也為制定相關的干預措施提供了參考。相關論文於76發表在人類生殖Human Reproduction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93/humrep/deaf122
5
給珊瑚治病的水下藥物遞送系統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珊瑚礁具有巨大的經濟和生態價值,能透過旅遊業和漁業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然而,氣候變化,特別是海水溫度上升,不斷將珊瑚生態系統推向危險境地。珊瑚病爆發在最近幾年也屢被報道。近日,義大利技術研究所Athanassia Athanassiou團隊開發出一種環保型水下藥物輸送系統,可有效治療珊瑚中的細菌感染。該系統由含有1%抗生素的親水性薄膜和疏水性生物密封劑組成,可以很容易地應用於被感染部位,迅速治癒患病珊瑚,同時還能防止藥物洩漏到環境中。經過最佳化,該設計能確保在治療後1周內僅向受感染的珊瑚組織進行單向釋放藥物,精準清除感染,避免向環境釋放。資料顯示,這項技術成功地抑制了溶珊瑚弧菌(Vibrio coralliilyticus)的生長,並阻止了90%受試水族館珊瑚組織壞死樣症狀的擴散。相關論文於7月7日發表在One Earth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www.cell.com/one-earth/fulltext/S2590-3322(25)00182-4 
6
用於個性化治療的藥物代謝監測微系統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精準和個性化治療都需要對病患體內的藥物進行即時、持續監測,以調整最佳化治療方案。近日,中山大學(深圳)生物醫學工程學院Changqing Yi團隊設計出一種基於可穿戴微針的連續生物標誌物/藥物監測MCBM系統,旨在同時對糖尿病患者進行體內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評估。MCBM系統利用雙感測器微針和逐層奈米酶固定策略,在測量皮膚間質液中的葡萄糖和二甲雙胍濃度方面表現出高靈敏度和特異性。透過與智慧手機應用程式的無縫整合MCBM系統實現了資料即時分析和反饋,提升優化了糖尿病管理水準總之,MCBM系統的驗證和體內試驗證明了其對葡萄糖和二甲雙胍的精確監測,為個性化治療的方案調整提供了強大工具。相關論文於77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1549-9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知識分子》公眾號,會錯過每日科學新知!星標《知識分子》,緊跟前沿科學,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吧!

請戳上圖卡片新增星標

關注《知識分子》影片號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內容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