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睡眠時長竟不是8小時!研究顯示:睡眠<7小時,心臟風險激增!>8小時死亡風險大幅增加!晚上10-11點入睡是黃金入睡時段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打工人的睡眠似乎成了一種奢侈品。當夜幕降臨,城市的節奏似乎並未放緩,不少打工人的夜生活才剛剛開始。有人與手機難捨難分,刷著不盡的資訊流;有人則在電腦前挑燈夜戰,鍵盤敲擊聲成為夜晚的伴奏;有人則在單位值班,不曾消散的黑眼圈代表著身體無聲抗議。夜深了,不少熬夜黨的眼中依然閃爍著螢幕的藍光,似乎在與時間賽跑,試圖從一天中偷出額外的小時。
其實,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但在這個“不熬夜不成活”的時代,好好睡一覺似乎成了一種奢望。睡眠,這個看似簡單的生理需求,其實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它不僅關乎第二天的精神狀態,更影響著我們的長期健康和生活質量。
那麼,究竟睡多久才算“最佳”?幾點睡才是明智之舉呢?
從“輕度睡眠不足”到“心血管危機”——
睡不夠不止是睏倦那麼簡單!
在回答“最佳”睡眠時長和“最佳”睡眠時間這兩大關鍵問題之前,得先說一說“老生常談”的話題——睡不夠的確很傷身。
為什麼要採集ECs呢?簡單來說,ECs是血管內壁的一部分,負責維持血管的正常功能。如果ECs受損,那我們的心血管健康就可能面臨風險。
氧化應激聽起來很複雜,其實就是細胞受到損傷的一種訊號。如果它在體內積累過多,就會加速衰老、引發炎症,甚至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這個現象,即使進行了基線調整後依然存在,意味著6周的輕度(僅晚1.5小時)睡眠限制,真的能對心血管健康產生明顯的影響。
輕度的睡眠限制(僅僅晚睡1.5小時)竟然能讓ECs的抗氧化能力大幅下降。這是怎麼回事呢?
DCUN1D3是什麼?簡單來說,它是一個重要的分子,參與調節內皮細胞的抗氧化能力,幫助抵禦體內“自由基”的侵害。自由基就像身體裡的小“炸彈”,如果它們積累過多,會損傷細胞,增加衰老和患病的風險。而DCUN1D3正是幫我們“滅火”的關鍵之一。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揭示長期輕度睡眠限制(每晚睡眠時間約6小時)導致內皮氧化應激,損害抗氧化反應。此外,研究發現內皮DCUN1D3表達的降低是睡眠限制導致內皮抗氧化反應受損的新機制,這可能隨時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黃金睡眠”時長7小時:
睡多了睡少了可不一定好!
根據前文已知長期睡眠不足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那睡眠究竟多長時間才是“最佳”呢?
除了全因死亡風險外,睡眠時間對心血管疾病和癌症致死原因的影響也存在類似關聯,都是在睡眠時間7小時時風險最低。不過,存在一定的男女性別差異。
心臟可是個精緻的“發動機”,一旦睡覺時間“不對勁”,問題可就來了。
再來說說癌症死亡風險。這裡也存在性別“區別對待”。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提示7小時睡眠時長與最低的全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率相關,而睡得過長或過短都折壽。
“黃金入睡時段”:晚10:00-11:00
在瞭解了“最佳”睡眠時長和睡眠不足及睡眠過長帶來的潛在健康危害後,接下來便是另一個關鍵問題——每天“最佳”入睡時間點是什麼?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結果提示,睡眠開始時間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密切相關。晚上10:00-11:00這一時間段入睡是心血管疾病風險最低的“黃金時段”,在這一時間入睡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此外,女性對睡眠開始時間的變化更為敏感。
抗阻力運動不擾睡,反而睡得更長更好
雖然研究已經告訴我們,晚上10:00-11:00是黃金入睡時段”,可惜,打工人的生活並不允許我們在這個時間點上床休息。打工人往往睡得比誰都晚,醒得比誰都早。離譜的是,越是忙碌的一天,晚上越容易輾轉難眠。明明眼皮沉甸甸,身體也早已向床投降,可手指卻不自覺地滑動著螢幕,刷個社交媒體,看看熱搜,時間一分一秒溜走。回過神來,早已過了12:00,卻仍舊毫無睡意,失眠問題就這麼接踵而至。
所以,到底怎樣才能睡個好覺?有沒有什麼“妙招”呢?
為了弄清楚“動一動”對睡眠的影響,研究者們採用了隨機交叉試驗。他們招募了28名參與者,這些人可以說是典型的打工人:工作日久坐超過5小時,下班後更是以“躺平”為主,久坐時間超過2小時。總之,整天的運動量少得可憐,基本屬於“坐著工作,躺著休息”的生活狀態。
研究人員設計了兩種“晚間方案”,看看能不能用簡單的運動來打破這種“坐或躺到天荒地老”的局面。
想象一下,你的鬧鐘設定在早上8:00,突然有了一種“免費睡到8:30”的感覺!
這一差異可能表明,睡前有規律地進行抗阻力運動不僅延長了睡眠週期,還可能改善了睡眠的連貫性,從而導致第二天早晨醒來的時間有所推遲。
換言之,睡前4小時內簡單的抗阻運動不會影響晚上的睡眠質量,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睡前運動會導致“睡不著”“睡不好”的傳統認知。
總的來說,睡前4小時內的規律抗阻運動具有明顯的正面效應。它能夠顯著增加睡眠時長改善睡眠質量,也沒有對隨後的身體活動模式產生負面影響。
看來,睡眠作為“人生大事”可絕對不能小覷,要想健康又長壽,這睡眠時間和點都得拿捏好。就像烹飪一樣,火候過了,菜就糊了;睡眠時間不夠或者睡過頭了,健康也會“糊”給你看。但是,別擔心,我們有“睡眠救星”——睡前4小時內的規律抗阻運動!這些簡單的動作不僅僅是一場令身心愉悅的“小確幸”,更是一場睡眠革命的開始,好比是給我們的“睡眠銀行”裡存了一筆“健康基金”,讓我們在夜晚能夠享受到更甜美的夢鄉。
參考資料:
[1] Shah R, Shah VK, Emin M, Gao S, Sampogna RV, Aggarwal B, Chang A, St-Onge MP, Malik V, Wang J, Wei Y, Jelic S. Mild sleep restriction increases endothelial oxidative stress in female persons. Sci Rep. 2023 Sep 16;13(1):15360. doi: 10.1038/s41598-023-42758-y. PMID: 37717072; PMCID: PMC10505226.
[2] Svensson T, Saito E, Svensson AK, Melander O, Orho-Melander M, Mimura M, Rahman S, Sawada N, Koh WP, Shu XO, Tsuji I, Kanemura S, Park SK, Nagata C, Tsugane S, Cai H, Yuan JM, Matsuyama S, Sugawara Y, Wada K, Yoo KY, Chia KS, Boffetta P, Ahsan H, Zheng W, Kang D, Potter JD, Inoue M. Association of Sleep Duration With All- and Major-Cause Mortality Among Adults in Japan, China, Singapore, and Korea. JAMA Netw Open. 2021 Sep 1;4(9):e2122837.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22837. PMID: 34477853; PMCID: PMC8417759.
[3] Nikbakhtian S, Reed AB, Obika BD, Morelli D, Cunningham AC, Aral M, Plans D. Accelerometer-derived sleep onset timi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a UK Biobank cohort study. Eur Heart J Digit Health. 2021 Nov 9;2(4):658-666. doi: 10.1093/ehjdh/ztab088. PMID: 36713092; PMCID: PMC9708010.
[4] Gale JT, Haszard JJ, Wei DL, Taylor RW, Peddie MC. Evening regular activity breaks extend subsequent free-living sleep time in healthy adults: a randomised crossover trial. BMJ Open Sport Exerc Med. 2024 Jul 16;10(3):e001774. doi: 10.1136/bmjsem-2023-001774. PMID: 39027425; PMCID: PMC11256039.
撰文 | 木白
編輯 | 木白
來源 | 梅斯醫學
分文字來源於網路,本文僅用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精彩推薦: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