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手掌握一週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姚湧 小學森 廬州月
責編 | 既來知
● ● ●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兒童肥胖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近日,溫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科Xiong Chen團隊系統分析了2000年~2019年我國兒童超重/肥胖的比例,並進行了預測。結果顯示,我國五歲以下兒童的超重率從2000年的17.9%上升到2019年的22.1%,且男孩高於女孩。照此趨勢下去,到2030年,我國兒童的超重率將達到25.1%。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有望在2030年實現我國制定的肥胖預防和控制目標。在該研究納入的33個省級行政區域中,兒童超重負擔最重的是東北地區,以及湖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可以說不管是家庭層面還是國家層面,控制學齡前兒童超重勢在必行。相關論文於6月27日發表在《國際肥胖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66-025-01813-6

機體衰老是眾多疾病的誘因,因此,制定測量人體衰老速度的精確方法至關重要。近日,杜克大學心理和神經科學系Terrie E. Moffitt團隊運用達尼丁研究(Dunedin Study)資料,設計出一種依據橫斷面腦磁共振成像計算人體衰老率的準確方法。該團隊將其命名為根據神經成像計算的達尼丁衰老速度,簡稱DunedinPACNI。透過DunedinPACNI分析包括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和BrainLat資料集等資料庫的大腦影像資料,研究人員發現,DunedinPACNI得分越高,也就是衰老速度越快,參與者罹患認知障礙和痴呆症,腦萎縮加速的風險就越高。此外,DunedinPACNI越快還能預示老年人的身體虛弱、健康狀況不佳、未來患慢性病和高死亡風險。簡而言之,DunedinPACNI可作為大腦磁共振影像生物標記物,為評估人體衰老速度和健康狀況提供資料。相關論文於7月1日發表在《自然·衰老》(Nature Aging)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3587-025-00897-z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有望徹底改變人類的工作方式,並已展現出大幅提高人類生產力的潛能。但從另一方面講,生成式AI也可能使人懶於思考,主動學習能力降低。近日,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Alp Sungu團隊完成了一項近千名高中生參與的研究,探究了生成式AI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影響。這些高中生被隨機分為3組:對照組、GPT基礎組和GPT引導組。其中,在GPT基礎組中,GPT-4直接幫學生解答數學問題;在GPT引導組中,GPT-4還需鼓勵學生,幫學生理解概念,糾正學生答題過程的錯誤等。結果表明,在GPT-4的輔助下,GPT基礎組和GPT引導組學生的成績分別提高了48%和127%。但隨後,研究人員停止所有學生使用GPT-4。結果顯示,GPT基礎組和GPT引導組學生的成績比那些從未使用過GPT-4的學生更差:GPT基礎組成績下降了17%。也就是說,不受限制地使用生成式AI可能會損害學生的學習能力。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73/pnas.2422633122

據統計,高達40%的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會發生腦轉移。原發性肺腫瘤和相應的腦轉移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基因組異質性,驅動肺癌細胞向腦轉移的基因尚不完全清楚。近日,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生物化學與生物醫學科學系Sheila K. Singh團隊進行了體內全基因組CRISPR啟用篩選,以從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原位異種移植物模型中鑑定腦轉移的驅動分子。研究人員發現,啟用阿爾茨海默病相關β分泌酶1(BACE1)的表達會導致肺癌細胞腦轉移顯著增加。此外,透過遺傳學和生物化學途徑抑制BACE1可阻斷NSCLC的腦轉移。從機制上講,該團隊發現,BACE1透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發揮作用,促進肺癌腦轉移。該研究揭示了NSCLC腦轉移的分子驅動因素,並提供了潛在的治療靶點。相關論文於7月2日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126/scitranslmed.adu2459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充足的睡眠和適度的體育鍛煉對健康起重要作用,但前一晚的睡眠狀況對第二天的體育鍛煉有什麼影響呢?近日,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心理學院Elise R. Facer-Childs團隊透過分析19963名參與者的睡眠和體育鍛煉資料後發現,不同人之間相比較,晚上睡眠時間越長,入睡越晚與第二天中等強度至高強度體育鍛煉及整個體育鍛煉時長縮短存在關聯。而對於同一個人,比平時睡眠時間更短和入睡更早與第二天更多的體育鍛煉存在關聯,睡眠更長和入睡更晚則相反。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相關性說明個體會選擇犧牲一種健康生活方式來保證滿足另一種健康生活方式。如果進行綜合考慮的話,比平時入睡更早,保證充足睡眠,第二天早起,最佳化體育鍛煉時間,這便兼顧了睡眠和鍛鍊,更有助於身體健康。相關論文於6月30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73/pnas.2420846122

眾所周知,食用加工食品,包括加工肉類、含糖飲料和反式脂肪酸,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近日,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Demewoz Haile團隊再次從劑量/風險角度分析了加工肉類、含糖飲料和反式脂肪酸與2型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和結直腸癌等三種慢性疾病之間的關聯性。與一口不吃上述食品相比,每天食用0.6~57 g 和0.78~55 g加工肉類可使2型糖尿病和結直腸癌的患病風險的平均增加至少11%和7%;每天攝入1.5~390 g 含糖飲料可使2型糖尿病和缺血性心臟病的患病風險平均增加至少8%和2%。反式脂肪酸攝入量(佔每日能量攝入的0.25%-2.56%)與缺血性心臟病風險平均增加至少3%存在關聯。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劑量–風險關聯度並不強,但鑑於三種慢性疾病給健康造成的高負擔,還是少吃不吃加工食品為好。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775-8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知識分子》公眾號,會錯過每日科學新知!星標《知識分子》,緊跟前沿科學,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吧!


關注《知識分子》影片號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