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昨晚睡了幾個小時?” 這看似平常的一問,卻能瞬間暴露生活狀態。是熬夜刷劇、打遊戲,一不小心又和凌晨的月亮打了個照面?還是早早躺下,卻在床上輾轉反側、和天花板、手機“深情對視”?又或者,必須睡滿 8 小時,否則早上根本爬不起來,妥妥的“起床超級困難戶”?
睡眠這件事,向來是“因人而異”,但我們可能沒意識到——睡太少和睡太多,或許都暗藏健康風險。一項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涵蓋32萬多名東亞成年人的大型佇列研究[1]指出,睡眠時間與全因死亡風險之間呈現出一種“J”型曲線——7小時睡眠最“省命”,全因死亡風險最低,而超過或不足7小時的睡眠時長與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有關。
對男性
而言,每晚睡眠超過7小時,尤其是達到8、9甚至是10小時,全因死亡風險分別上升9%、18%和43%;而如果每晚睡不足5小時,全因死亡風險升高16%,且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也會大幅提高。
對於女性,情況類似:每天少睡或多睡1小時,全因死亡風險都會有所上升。尤其是當睡眠時間≥10小時,全因死亡風險飆升55%。而如果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黃金線”,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跟著走高,輕輕鬆鬆增加12%-49%。
不僅如此,也有研究表明,中老年群體的睡眠時長與認知功能、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並非簡單的“睡得太多”或“睡得太少”,而是呈現非線性關聯,7小時似乎是“最優拐點”。
那麼,為什麼7小時如此神奇?

通俗點說,短睡眠更像疾病的“導火索”(因),而長睡眠則可能是身體在發出“求救訊號”(果)!

短睡黨的「地獄模式」VS
長睡族的「甜蜜陷阱」

研究中對3,735個表型變數進行的全表型關聯研究(PheWAS)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
短睡眠者的“重災區”集中在睡眠質量差、慢性疼痛和心理問題。最折磨他們的,就是睡不著!失眠、入睡困難,是他們經常要面對的挑戰。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長期缺覺會讓身體進入“警報模式”,免疫力下降,神經系統變得更加敏感,甚至連疼痛感都被放大,導致生活質量急劇下降。更令人頭疼的是,這群人往往還要與疲勞、情緒低落和焦慮作鬥爭,身心俱疲。
那麼,睡得多一點會不會就一切安好?情況可能並沒有那麼簡單。睡超過7小時的人,雖然表面上睡眠充足,卻往往更容易在白天犯困,陷入“越睡越累”的惡性迴圈。而且,他們的體脂率更高、步伐更緩慢,這些跡象可能意味著身體代謝和整體機能正在悄然下降。

血液拉響「代謝警報」&
大腦上演「變形記」
進一步血液生物標誌物分析也揭示了,睡眠時間並非“越多越好”或“越少越糟”,而是一個複雜的生物過程,與免疫、代謝、衰老等多個系統緊密相關。

先看看短睡一族的“健康賬單”。如果睡不夠,最先遭殃的就是免疫系統。

簡單來說,短睡讓免疫系統進入“加班模式”,更容易出現慢性炎症,甚至免疫力下降,生病的機率也隨之上升。

這意味著,睡眠不夠,可能讓身體處於隱形的慢性炎症狀態,悄悄增加代謝病風險。
那麼,睡得久一點會不會更健康?結果恰恰相反,長睡眠的人代謝健康問題更嚴重。

簡單來說,長時間睡眠可能讓膽固醇代謝和血糖調控能力變差,甚至影響能量代謝。這也能解釋,為什麼睡太多的人常常覺得白天還是累、步伐變慢,甚至體脂率更高——或許,他們的身體代謝已經在悄悄變慢了。
隨後,研究人員對長睡和短睡兩組與大腦結構變化之間的關聯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這兩種睡眠模式都可能影響大腦結構,只不過方式各異:短睡者的大腦似乎在“努力補救”,而長睡者的大腦則呈現出某種程度的萎縮趨勢。

這不是好兆頭,意味著這些區域可能在“退化”,大腦的認知和語言功能可能受到影響。

基因決定你是“貓頭鷹”還是“樹懶”?
也許,我們或多或少都留意到,有人睡6小時精神抖擻,有人睡8小時還昏昏沉沉。最後,研究者透過對短睡和長睡兩種睡眠模式的基因差異進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給出了答案:短睡眠和長睡眠人群的“遺傳密碼”幾乎毫無交集!
原來,短睡者和長睡者的基因位點就像兩條平行鐵軌,背後或許有著截然不同的基因機制。

當研究者順著基因線索繼續追蹤,發現了更驚人的關聯:短睡族的基因還偷偷給身體埋下了"地雷",它們與多種精神健康問題(比如焦慮和抑鬱)以及大多數血液代謝指標有著較高的遺傳相關性。
與此相比,長睡組的基因更像是安靜的旁觀者,與健康問題(尤其是精神健康和血液代謝方面)的相關性就要小得多。這表明,長睡可能主要是其他非遺傳因素影響的,基因在其中的作用相對較小。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假設,推斷短睡和長睡與健康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研究人員採用了雙樣本孟德爾隨機化(MR)分析,結果令人意外,短睡和長睡的“健康命運”竟然大相徑庭!
短睡(≤7小時)似乎是許多健康問題的“幕後黑手”(也就是“因”)。比如,短睡可能會增加患抑鬱症、冠心病以及肥胖的風險。也就是說,如果睡眠時間偏短,可能會讓人更容易陷入這些健康困境,而這種影響很可能是由基因決定的。
另一方面,長睡(≥7小時)就沒那麼“主動”了。這種睡眠模式並不是導致健康問題的“罪魁禍首”,而更像是健康問題的“後果”。例如,阿爾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和冠心病等疾病可能會讓人更傾向於長時間睡眠,而不是因為睡太久才引發這些疾病。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某些病患總是嗜睡——不是他們貪睡,而是身體狀況讓他們不得不睡得更多。
這一結論也顛覆了我們對睡眠和健康的傳統認知:現在來看,短睡可能是健康問題的“推手”,而長睡則更像是健康問題的“訊號燈”,提示身體可能已經出現了某些潛在的健康問題。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首次揭示了短睡眠和長睡眠具有獨立的遺傳結構,且與不同的健康狀況相關。進一步的孟德爾隨機化分支援了這一點,短睡眠更可能是疾病潛在的“因”,而長睡眠更多作為疾病的“果”。
所以,睡眠真的不是“多多益善”或者“少睡危矣”那麼簡單,而是一種微妙的平衡。對於習慣熬夜的朋友,或許可以考慮慢慢調整作息,讓免疫系統歇一歇;而喜歡睡懶覺的人,也得警惕長睡帶來的健康風險。睡得剛剛好,才是真正的“養生秘籍”!
仍需指出的是,研究[2]的樣本主要來自英國,這可能限制了研究結果的普遍性。不同文化、社會和環境因素可能會影響睡眠模式和健康結果之間的關係,因此研究結果可能不完全適用於其他人群。
參考資料:
[1] Svensson T, Saito E, Svensson AK, Melander O, Orho-Melander M, Mimura M, Rahman S, Sawada N, Koh WP, Shu XO, Tsuji I, Kanemura S, Park SK, Nagata C, Tsugane S, Cai H, Yuan JM, Matsuyama S, Sugawara Y, Wada K, Yoo KY, Chia KS, Boffetta P, Ahsan H, Zheng W, Kang D, Potter JD, Inoue M. Association of Sleep Duration With All- and Major-Cause Mortality Among Adults in Japan, China, Singapore, and Korea. JAMA Netw Open. 2021 Sep 1;4(9):e2122837.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22837. PMID: 34477853; PMCID: PMC8417759.
[2]Li, Y., Gong, W., Sahakian, B.J.et al. Divergent biological pathways linking short and long sleep durations to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Nat. Mental Health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4220-025-00395-6
撰文 | 木白
編輯 | 木白
來源 | 梅斯醫學
部分文字來源於網路,本文僅用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